<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i>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军区主力在平汉铁路邯郸以南地区对国民党军作战,称为邯郸战役。</i></b></p> 冀南在哪儿? <p> 可能是父辈南征北战的原故,为了纪念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院里的孩子以地域为名的为数不少。对于这些地名其实我们也只知一个大致的方向,许多都是当年军分区的名号,如晋鲁如鲁豫。具体方位也是不甚了了。</p> <p> 有个发小叫冀南。当然冀南在哪儿,估计他也末必说的清。</p> <p> 驱车走至邯郸,这里的店铺商厦处处标注《冀南》。心中不禁暗喜原来这就是冀南!</p><p> 冀南,是指古代九州之一冀州的南部地区。冀州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一书。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河北、山西两省及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区域。</p> 邯郸 <p> 说到冀南当然要说邯郸啦!邯郸---全国第一个解放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 邯郸二字作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华地名文化之特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i>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i>送君还旧府,明日满前川。</i></b></p> 赵国都 <p> 说到邯郸必然要说赵国。</p> <p> 赵王城(赵都宫城)是我国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唯一战国古城址,位于邯郸市西南。公元前386年,赵敬侯把国都从中牟迁到邯郸而建此城。</p> <p> 公元前209年,秦将章邯攻打赵歇,随后下令将城廓夷平,一代名都就此被人为大规模毁坏,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变成了废墟。</p> 赵氏孤儿 <p> 1755年8月20日,在巴黎各家剧院上演了一部由著名法国文豪伏尔泰改编的名为《中国孤儿》的新剧盛况空前。而这部剧就是《赵氏孤儿》。在中国从宋元起就已经家喻户晓。</p> <p> 剧中描写的勇士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尽管身份不同,地位有异,但自我牺牲的壮烈精神同样震撼人心,他们一个个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正如《史记》所言:“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成,不爱其躯。”其品德,扣人心弦,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程婴是贯穿其中的主要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深刻动人。他从知恩酬报到拯救无辜,从抚养孤儿到忍辱向仇人献媚。</p> <p> 而那个程婴用自己儿子换下来的小婴儿,就是赵国开国皇帝的曾祖赵武。历史真是充满了惊险。</p> 三家分晋 <p class="ql-block"> 说到赵国不得不说三家分晋,其实我在晋之源里已经提到,在此就不细说了。<a href="https://www.meipian.cn/26vxvqno?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晋之源</a></p> <p>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三家分晋以后,当时的大国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家,也标志着春秋时期的结束,战国时期来临。</p> <p> 魏国、赵国和韩国三家都曾崛起过,特别是魏国和赵国分别当过七雄的老大和老二。如果三家合并,秦国根本无法东进,楚国也不敢北上,齐国只能窝在家里,而燕国很可能会成为三晋的菜。其实,三家没有分裂前,晋国一直是春秋时期的第一诸侯国,把所有的诸侯国几乎揍了一个遍。不是晋国瞎折腾,消灭了公族,大肆启用卿族,晋国不至于解体,很可能提前统一中国了。</p> 赵国建都 <p> 赵国的第一个都城为晋阳,位于现太原西南,地处太原盆地北端,农业条件优越。公元前425年,赵襄子死后传位于其兄之子赵浣,为赵献子,赵襄子之子赵恒子赵嘉驱逐赵献子,迁都中牟。赵恒子于公元前424年死后,国人重新迎回赵献子,仍以中牟为国都。</p><p> 中牟,现位于河南省鹤壁市西部山城区一代,作为赵国国都仅有不到四十年时间,时间较短,影响也很小,很多人都不知道河南鹤壁曾经是赵国的国都,但中牟作为赵国国都期间,赵国正式获得周王室的认可,成为诸侯。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赵烈侯赵籍为诸侯,赵国正式建立。</p><p> 赵国从中牟迁都邯郸的直接原因可能是内乱,公元前387年,赵敬侯即位,前386年,赵武公之子公子朝作乱,赵敬侯于是迁都邯郸,当然,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是中牟相对当时赵国疆域来说太偏僻了,离齐国、魏国边境也太近。</p><p> 自公元前386年成为赵国国都,至前222被秦所灭,邯郸作为赵国国都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p><p> 在邯郸作为赵国国都期间,赵国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军事改革后成长为能与强秦抗衡的强国,邯郸也成为当时中国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p><p> 赵国还曾设别都信都,位于今邢台市,设于赵成侯时期。信都是赵国重要城市,赵魏之战中,邯郸沦陷,赵国以信都为基地坚守三年,收回邯郸。秦末,赵国复国后就以信都为国都。</p> <p> 邯郸位于漳水以北,西边是太行山,东面是华北平原,物产丰富,足以为国。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魏国灭掉了赵国以北的中山国。这对赵国来说是好事吗?确实是好事,因为魏国是跨过赵国灭中山国的。仅凭这一点,赵国上下就断定魏国是不可能永远隔着赵国统治中山国的,中山国早晚必为赵国控制。赵国控制下的中山国,势必不能再对邯郸产生军事威胁。</p><p> 经过综合研判,赵国决定迁都邯郸。</p> 胡服骑射 <p> 赵武灵王在其统治期间,曾经进行过一次较大的改革,根据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记载,赵武灵王认为“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因此他就根据当时国家的需要进行了改革。因为改革的主要方面就是服饰和骑射,所以这次改革也被称为“胡服骑射”中。事实证明,“胡服骑射”制度的改革确实是给当时的国家带来了许多的进步作用。</p> 饿死的帝王 <p> 英雄难过美人关嘛。赵武灵因为梦境而爱上孟姚 ,爱情让赵武灵失去了精明,做下废长立幼昏招,祸种就此埋下,最后他更异想天开的把国家一分为二交给两个儿子治理,谁都不想只吃半个月饼,所以只能起兵篡权。</p> <p> 赵武灵王一病不起,遵从御医的建议,去了沙丘的行宫疗养。赵武灵王离开首都邯郸后,赵章听从亲信田不礼的教唆,竞假传赵武灵王旨意,叫赵惠文王去赵章府上当面进行谈判,本意是刺杀赵惠文王,没想到却误杀了替主前来谈判的肥义。</p><p> 事败的赵章马上带领亲兵和家丁们发动武装叛乱,此时,代替肥义执掌相国大权的是赵威和李兑,他们派出大将廉颇迎战赵章,结果可想而知,叛军一触即溃,叛乱被迅速粉碎。赵章带着少数几个残兵败将,向着沙丘——赵武灵王所在的地方拼命奔逃,却被李兑亲自带领的追兵所杀。</p> <p> 为了防止那个任性的“主父”秋后算账,李兑带领大军直接杀奔沙丘宫。到了沙丘宫,李兑命人向宫里喊话“宫里的人,晚出来都得死!”沙丘宫里的妃子、宫女、侍卫们,都乖乖地听从命令走了出来。</p><p> 很快,偌大的沙丘宫,就只剩下赵武灵王一个人,李兑围而不杀,让赵武灵王只能龟缩在无法补充粮食、饮水和药品的沙丘宫里,难以脱困。三个月后,李兑终于命令士兵打开宫门,进宫查看,毫无意外,他们看到了赵武灵王油尽灯枯的尸体,此时。就连树上的鸟蛋和幼鸟,都已被吃得干干净净。</p> 邯郸~~典故之都 <p> 秦昭襄王在长平之战获胜后,接着进攻赵国的都城邯郸,秦赵之间又爆发了邯郸之战。邯郸之战可以说是赵国生死存亡的保卫战,而成语“窃符救赵”,“毛遂自荐”,“脱颖而出”等都和这场战争有关。</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i>“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i></b></p> <p> 学步桥原为木结构昔日河水荡漾,夹岸杨柳成荫,为邯郸古城一大景观。郦道元《水经注》云:“洪湍双逝,澄映两川。当时学步桥是跨越沁河的唯一桥梁,称“三辅锁钥”(义为京畿之地)。</p> 将相和 生于斯杀戮于斯 <p> 邯郸是赢政的出生地。河北是始皇的绝世地。对于赵国不知始皇是什么感觉?据说秦军入邯郸,秦始皇让士兵将邯郸杀成了一座空城,连孩子都不放过...</p> 荀子故里 <p>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p> <p>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p> 六国速败 弊在贿赂 <p> "白骨岳积四十万,至今此地无青春。"距今 2200 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爆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史料记载,秦国大将白起坑杀赵国投降士兵四十余万。</p> <p> 2020年7月15日山西高平发现疑似长平之战尸骨坑,累累白骨层层叠叠。</p> <p> 长平之战是史上规模首屈一指的战役,是由春秋、战国五百年列国林立、割据混战,过渡到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决定性战役。长平之战,前后耗时三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据载秦军前后坑杀赵军四十万人,被后人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长平之战是战国时代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场战役,两个军事大国倾力以付。廉颇抱憾而归,赵括遗臭万年,白起盛极而亡,赵国从此失去了问鼎天下的实力。此战后,山东诸侯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从国家战略到具体战术,军事家直到现在都在探讨它的得失。长平之战,对中国历史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大帝国。</p> <p> 秦破邯郸白起功劳最大,白起实名公孙起,亦为荀系族人,自长平一战赵四十万将士冤魂哀野,白起遂生怜悯之心,当得知金城乃荀子故里后更觉羞愧万分,故拒秦王再毁赵氏河山,因此,遭秦王怒斩。</p> <p> 赵国是战国后期实力仅次于秦国的国家:有一大批军事将领,如赵武灵王、廉颇、赵奢、李牧、庞煖等,尤以廉颇、李牧最为著名;军队也有数十万精锐之师;赵国因连年同秦国作战,百姓也十分熟悉军事。但其君主多为无能之辈,对奸佞之臣言听计从,长平之战战死四十五万,精锐尽失,即便再有千百个廉颇和李牧,最后也难逃灭亡。</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四战之地</i></b></p><p><br></p> <p> 有一句很著名的成语《四战之地》说得就是邯郸。</p><p> 第一战:公元前236年,秦国派出三名大将,分别是王翦、桓齮与杨端和。这三人,是战国末期秦国最重要的三员大将,此役秦军夺取赵国九城。</p><p> 第二战:公元前234年,秦将桓齮攻赵,夺取平阳、武城,杀赵将扈辄以下十万人。这一战,是秦国自长平之战后,与赵国战争取得的最大胜利。赵国在危亡之际,起用被闲置的名将李牧,李牧力挽狂澜,在宜安、肥城之战中大败秦军,桓齮出逃。</p><p> 第三战:公元前232年,秦军兵分两路,一路攻邺,一路攻太原。李牧再度力挽狂澜,挫败秦军的进攻。</p><p> 第四战: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杨端和各率一军攻赵,王翦攻井陉、杨端和攻邯郸。赵国还是以李牧御敌,然而,秦人使用反间计,致使李牧被谄杀。</p> <p> 秦国西北边陲的弹丸小国,荒蛮愚昧。除了历代秦王的励精图志,商秧变法,张仪纵横国力强增。但一举灭掉中原六大军事强国谈可易事,更重要的是六国自己灭了自己。</p><p> 贿赂六国权贵(我就不明白啦,已经得到了那么多,还要受贿?)。利用君王的昏庸施反间计,坑害多少忠良。展眼看去王朝更替基本都是这个路数。</p> 灭中山国 <p> 从邯郸出来走平山县回京,一片田地间有几个凸起的小山包。根据以往的经验大概应该有王陵了。</p> <p> 果不其然真是一座王陵。巨大的深坑,巨大的盗洞。但向人们揭示了一个巨大的历史秘密~~中山国。</p> <p> 小学就知道中山狼的故事,但一定备注为传说中的古国。</p> <p> 1974年,河北平山县三汲乡开始大规模平整农田。</p> <p> 椁室内出土的“兆域图”铜板,是研究战国时代王陵布局形制的珍贵实物资料。铜板长94厘米、宽48厘米、厚约1厘米,用金银嵌出中山王陵的规划图,图上详细注明了陵园各个部位的尺寸。</p> <p>战国第八强——中山国</p><p> 中山国建国于公元前506年,因其国都中有山,所以被人称为“中山”,也就是这时候开始中山国的名字才开始出现于各类史书。公元前296年,中山国最终被因“胡服骑射”而强大的赵国所灭,从建国到被灭,中山国可谓是“三起三落”,一次被晋国(公元前457年)打残,一次被魏国(公元前407年)所灭,但是每次都能顽强崛起,中山人就是凭借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春秋战国那个乱世成功立足的!</p> 太后西逃 <p> 根据记载,1901年11月14日,慈禧曾经驻跸邯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i>邯郸驿里逢冬至,</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i>抱膝灯前影伴身。</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i>想得家中夜深坐,</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i>还应说着远行人。</i></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i>邯郸一部大书就此读过。</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