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一次历史性的聚会</font></b></h1><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观 远</b></div><div><br></div><div>下关中学初59班从1963年入学至今已59年,走过了半个多世纪,从来没有解散过,一直保持着一种真诚淳朴的友谊;一种朝气蓬勃的活力;相互之间情同兄弟姐妹,经常聚会联络感情。大家都认为能来就是福分,能和老同学见个面,叙叙旧,说说家常是一种享受,不在乎花几文钱也不在乎吃什么。每次聚会都牵挂着没有来的同学;都要缅怀逝去的同学和老师。相互之间的感情似一股清澈纯净的甘泉,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 ⋯⋯</div><div>59年来在初 59班这个群体中人人都是平等的,团结互助,互相尊重,互相包容;没有高低贵贱,没有恩怨情仇,没有是是非非,没有尔虞我诈,也没有利益纷争和互相攀比。<br>如今大家都年逾古稀,渐渐走向耄耋,容颜变了,心没有变;时代变了,友情没有变,穷日子富日子都一起走过来。<br>初中同班三年竟然成为一桌终身不散的宴席,这种神奇的凝聚力十分罕见。<br>7月16日深圳、成都、昆明和大理的同学聚到了一起,94岁的孙祖德老师和段子章同学行动不便也乘着轮椅来,师生共35人回到母校下关一中举行了一次历史性的聚会。<br></div><div><br></div><div><font color="#ed2308"><b>感恩老师的教诲;</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感恩母校的抚育;</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感恩全班同学与生俱来的缘分!</b></font><br></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 上午在母校留影、参观。 6个回乡知青和孙祖德老师。<br> 后排5人同是一个“知青户”。 王如金(右)专程从深圳赶回来。 孙老师和他的女儿。 孙老师和他的学生。 现在的下关一中副校长问候学校的老前辈。 在下关一中校友墙前找自己的名字。 一个知青户 三莲开屏笑吃一锅饭!<div>她们曾经是一个知青户。</div> 一个知青户 <p class="ql-block">《下关中学59班60周年》编委会</p> 下午在“溢香苑”举行座谈、联欢会。 大家一起讨论正在编辑的《下关中学59班60周年》纪念册书稿。 主持人肖虹宝刀不老! 三个属牛的同唱一曲《敢问路在何方》。 94岁高龄的孙祖德老师即兴唱了一段京剧《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竟然字正腔圆,一字不漏,博得满堂喝采! 请点击看视频。 男高音王盛 多才多艺的“老蜗牛”。 热心肠的阿英姐怀念“悠悠岁月⋯⋯” 当年大理州歌舞团芭蕾舞剧《白毛女》中的“喜儿”。 59班当年的校外辅导员李秀才是毛主席接见过的“五好战士”。 李秀才的老伴已经85岁了,也献上一曲白族调。 同学的老伴也登台献艺 摄影师也不甘示弱 翩翩起舞,共度今宵! 59班的“班花”风采依旧。 <b><font color="#ed2308">师生情、同学情、父女情、夫妻情欢聚一堂,感人至深!</font></b> 从同学到夫妻,这是59班最幸福的一对。 兵哥哥和他的妻子 两张照片6个人,时间跨度58年。 老友相聚,感慨万千! 当年知青下乡时的房东(前左1、2)也来参加聚会。 大家同唱一首歌《我们这一辈》,把联欢会推向高潮。<div><br></div> 请点击看视频。 参加59年再聚会的全体师生和嘉宾。<div><br></div><div><h3><b><font color="#ed2308">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集体中是个人的福分;如果游离于这个集体之外是个人的一大损失。</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人生得一知己足也,得一群知已福也,你们都是有福之人,望倍加珍惜!</font></b></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摄影、摄像:杨家驹、、张银光、杜成、王观远。</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