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二十多年来,我心中一直有一个解不开的疙瘩。</p><p class="ql-block"> 1995年春节,我回老家一趟。正在村东头和乡亲们闲聊时,一个年轻的媳妇不认识我,悄悄地问旁人:“这是谁呀?”一个大嫂说;“肥只,咱村的知青,村西头的,在小学当过老师。”“不知道。”“南穷家知道不?”“知道。”“这就是穷神爷家的孙子。”“啊,知道了!”我心中一震,我家怎么被人叫做“南穷家”?我咋就成了“穷神爷”家的孙子。我爷爷咋就被乡亲们称作为“穷神爷?”</p> <p class="ql-block">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里的主人公赵玉林,家里穷的叮当响,一年到头,顾上了吃,顾不上穿,一家三口都光着腚,冬天除了抱柴、挑水、做饭外,都不出门。几口人只有一条穿得出门的裤子,谁出门谁穿,才被人叫做“赵光腚”。我家虽穷,也还有一亩三分地,草房一座,怎么就成了“穷神爷”?</p><p class="ql-block">2020年7月,与年近八旬的退休中学教师赵洪臻、七十年代的村支书赵洪吉、及曾任副村长,年近七十的赵洪焕在村里喝酒聊天,才知道我爷爷小时候,家中特别穷,住草房、睡觉盖一个布袋。四处逃荒要饭,叔伯兄弟娶不上媳妇,好不容易有人给说个媳妇,娶的不是瘸子,就是哑巴。因家在村街路南,所以村里人称“南穷家”。</p> <p class="ql-block">爷爷文思公生于1893年,与伟人毛泽东同岁,之所以被称为“穷神”,是爷爷的经历,让人感到神奇,是爷爷聪明、能干,穷中思变,在“南穷”家众多的子弟们中脱颖而出,由“穷鬼”飞跃成神,所以乡邻敬之为“穷神”,因辈分较大,小辈儿称作“穷神爷”。</p> <p class="ql-block">村里人想不明白,家里穷的叮当响,连吃饭都发愁的“南穷家”,祖祖辈辈都不识字,咋出了一个读过书的文化人?本家弟兄连媳妇都娶不上,咋他就成了富人家的女婿?还在彰德府府城买了房子安了家。</p> <p class="ql-block">听父亲说:爷爷小时候,家中贫穷,上不起学,但他热爱学习,看有钱人家的子弟上学,十分羡慕。当年,村里只有一家私塾,是一位老郎中兼办的私学,教了十五、六个学生。才十来岁的爷爷一有空就往私塾跑,帮老郎中干点儿力所能及的活儿,站在门口、窗外看人家念书写字。一次,老郎中有意的考试了一下爷爷,发现他课文背的烂熟,比坐在教室听课的学生背的还流利熟练,用树枝写的字方方正正,爷爷的好学感动了老郎中,不忍心让这么有天赋的孩子长期在窗外听书,老郎中让爷爷回家和父母商量,爷爷平时到郎中家干活,郎中教爷爷念一年书,各不找钱。这样的好事,哪有不答应的,爷爷就这样找到了上学的机遇,一学就是两三年。两三年中,老郎中不但教他学识字,还教他认识中药的品种、药用,让爷爷帮着收购药材,按药方抓药。可惜,老郎中不知什么原因回原籍走了,爷爷没有学成医生,可是却成为我们赵家第一个识字的人。</p> <p class="ql-block">民国八年(1919),安阳一带遭遇大旱,历时14个月,未见雨雪,土地龟裂,庄稼颗粒不收,饥民流亡失所。(安阳志书有记载)</p><p class="ql-block">穷苦的农民吃糠咽菜,连树皮都吃光了,好多人到南岗上挖观音土(一种白土)吃,饿死了许多穷苦人。爷爷在灾荒中没有唉声叹气,而是琢磨如何度过难关,他想来想去,想起小时帮老郎中收药材的事,自己认识药材,挖药材也是一条出路啊,想到这里,他请人把锄板改造成了一把竖帮锨(挖药材的专用锨),背起箩筐便去南岗坡岭上挖药材去了。挖掘的药材经过筛选处理,卖给安阳城里的药房,还真的卖了几个钱,买了十几斤粮食。回来后,爷爷给村子里的人一说,大家都在绝望中看到了生机。村里的青年都来请教爷爷,爷爷毫不保守地告诉乡亲们什么是生地、什么是地骨皮、车前子......,教他们怎样挖坑才不毁药材,卖个好价。在爷爷的带动下,那一年秋天虽然地里颗粒不收,可村子里却没有一家饿死人。直到1968年我插队下乡回到村里,还听到村子里七、八十岁的老辈人给后代人念叨这件事。</p><p class="ql-block">我觉得爷爷被乡邻称作“穷神”,不是因为我家特穷,是爷爷在乡亲们饥饿困苦之时,言行特别“神”,用实际行动拯救了生死线上挣扎的乡亲们。</p> <p class="ql-block">在同辈的弟兄中间,只有爷爷一个人有文化。写一手漂亮的颜体字,打一手漂亮的算盘,只有爷爷看过许多书,讲起故事来头头是道。农闲时,村里的老少爷们都喜欢到我家街门口听爷爷说书。《白袍征东》《说岳全传》《水浒》、《三侠五义》,讲起来有滋有味,听得人不愿回家,听过一段,还要央求着再讲下一段。在识字人稀少的山村,爷爷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p><p class="ql-block">爷爷年纪轻轻就到城里打工,挣钱养家。在纪家巷东头的“两益恒”花行打工时,掌柜纪好德看他年轻能干品行好,认识字有文化,打的一手好算盘,懂礼数,人长得精神帅气,就让他帮着记账。</p><p class="ql-block">纪好德是个有眼光的能人,家中贫穷,但思想活络,胆大心细,敢做敢干,看到安阳的棉花对外销售不错,就到乡下收棉花,贩卖给城里的花行。后来与安阳老城纪家巷的朱景群合伙,在纪家巷东头开了家花行,朱家的房子,纪好德经营,取名“两益恒”,意思是两家都得益,生意兴隆,穷亲戚都沾光。</p><p class="ql-block">纪好德掌柜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看我爷爷识文断字,忠厚老实人品好,就把小女儿嫁给了他。</p><p class="ql-block">1935年,纪好德去世,“两益恒”花行关闭,爷爷与人合伙又开了间花行,因日军侵华,世道不平,小本生意难做,硬撑着干了一年,维持不下去了,关门散伙。</p> <p class="ql-block">爷爷为了生活,四处奔波。用独轮车推盐、上南岗挖药材,赶集卖玩具,在安阳城里轧花店、粮行打工,什么苦都受过,什么活儿都干过。想想挣俩钱不容易,不敢乱花,攒着将来买房子买地,就把钱偷偷地藏在墙基的石头缝里。</p><p class="ql-block">那一天,奶奶和几个妇女坐在屋门口闲聊。一条1米多长的大花蛇从石缝里钻出来,“哗啦啦”一声,蛇带出几块银元来,几个人惊讶的叫起来,“花蛇给你家送钱来了!”我奶奶激动地跪在地上,嘴里不停地说:“谢谢大仙,谢谢大仙!”</p><p class="ql-block">事后,几个妇女在村里传开了,街西头路南的赵文思家虽穷,可是有神仙保佑,派花蛇给送了好几块大洋。</p><p class="ql-block">我觉得这不是最好的答案。穷,有神仙保佑,也不该让人叫做“穷神”啊!</p><p class="ql-block">近日偶读韩愈的《送穷》一文,何为穷?穷鬼共有五个,“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这五穷各司其职,掌管韩公的命运。韩愈的字里行间,有对国对民的担忧、有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孤独感、也有对身世之不幸的哀叹、也有对社会丑陋面目的批判……看到困扰百代宗师韩愈一生的“五穷”,我心中豁然一亮,突然对爷爷为何被乡邻唤作“穷神”找到了注解。爷爷用勤奋好学的行动赶走了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改变了命运,所以被乡邻称作“穷神”。</p><p class="ql-block">一个住草房、卖苦力的农民,竟然在安阳城里买了房子,把儿子安排在城里头,在穷人眼中,那就是了不起的事情啊!爷爷年轻时在外边给人打工,推盐、挖药材、赶会赶集摆摊做买卖,花行粮行当伙计,几十年省吃俭用,在安阳解放前夕,用很便宜的价钱,在安阳老城鱼市街,买了四间有钱人家的马棚,马棚三面无墙,父子俩用黄土脱的砖胚垒起了墙,给父亲在城里安了家。这是祖祖辈辈受穷的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爷爷用勤劳致富,改变了一穷二白的命运,被乡亲们称作神,当之无愧。</p> <p class="ql-block">鱼市街老宅,是爷爷用辛勤的汗水挣来的。</p> <p class="ql-block">我不觉得被人称作“穷神”的后代丢人。正正当当做人,不偷不抢,不贪不占,凭劳动致富,又有什么可丢人的呢?我记得《古文观止》里有一篇古文,叫做《叔向贺贫》,告诉人们,穷并非坏事,正好磨砺人的意志。古语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之赞誉。毛泽东有“穷则思变,”的论述。我的爷爷凭着一股爱学习,爱动脑筋的劲头,帮助了别人,拯救了自己,是我们后辈人的骄傲与自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