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纪行与随想(五、瓦拉纳西)

山水33

<h1>  <b>恒河岸边的Rashmi客栈,我们在这里住了三晚。</b><div><b> 由克久拉霍飞来瓦拉纳西,由于晚点一个多小时,下午五点十五分到达。由机场到预定的位于老城恒河边的酒店,距离18公里。如顺利我估计应在傍晚六点左右到达,能赶上看到日落时分的恒河。<br> 出机场有酒店派人来接机。来接我们的是一辆大型SUV,后排座中间有一个可折叠的小桌,上面放了两瓶矿泉水,很讲究。司机是一位穿着干净得体的年轻人,热情健谈,车内环境气氛让人感到很舒服。但车外就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各色车辆挤在路上,抢行猛拐,毫无章法,会车和超车时两车之间距离以厘米计算。看着车窗外混乱的交通状况,神经高度紧张。进入城区,道路变窄了,车辆更多了,速度立刻降下来,最后堵死了。没人疏导,红绿灯也失效了。所有的移动物体全都搅在一起,在严重失修坑洼不平的路上拼命往前抢行,见缝就钻。两轮的、三轮的、四轮的、机动的、非机动的、小突突、摩托车、轿车、卡车、工程车、人力车、自行车,马车、一头接一头的牛、偶尔还有骑马的,居然还看到了两头大象。这阵势就像一场穿越古今的交通工具大比拼。暮色开始降临,汽车都开着远光灯,喇叭按住不松手。行人则个个身手不凡,矫健敏捷,辗转腾挪穿行在车流之中。这里商业极发达,自机场出来,路两边的商店栉次鳞比,从未间断。昏暗的灯光下望过去是黑压压一片人影,空气中弥漫着机动车呛人的尾气,浓度极高。一时好像回到了没有交通规则,没有排放限制的初期工业革命时代。惊奇和不解的是,这么混乱的状况,一路竟然没有看到一起剐蹭事故,也没有人开斗气车,没有人谩骂吵架,大家显得漫不经心、和和气气,都是一副恬淡从容的样子。看来这里的政府秉持的是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就这样一米一米地向前蹭,终于我们的车停在了路边,司机小伙子回头告诉我们,车子只能开到这里了,前面就是进入老城的步行路了。透过车窗我看到路旁相隔不远就是一条条小巷,伸进幽暗的深处。这时走上来两个年轻人,司机讲这是酒店派来接我们进老城去酒店的。两个年轻人也很热情,帮我们拉上行李,带我们钻进了一条小巷。两人一前一后,将我们两人夹在中间,这样主客彼此都放心,不怕走丢了。在昏暗的小巷中七拐八拐,感觉就像迷宫,大约走了十多分钟就到了酒店。我一看表,已经是晚上七点二十分了,从机场到酒店的十几公里,用了两个多小时。此时夜幕低垂,天完全黑下来了,错过了看恒河落日。<br> 这家酒店属于客栈,名字是Rashmi Guest House,是我在孤独星球上找到的,直接发邮件预定的。与客栈直接联系,主要是想了解在瓦拉纳西及周边的行程如何安排交通和向导。恒河岸边是清一色的客栈,规模都不大。在瓦拉纳西如果要住好一些的酒店,只能去远离岸边的市区。这家客栈的位置很好,有四层楼,又高居岸边的最高处,视野开阔,在岸边一溜客栈中很醒目。我预定了三晚住宿,每晚50美元。客栈推荐我预定豪华间,其实就是面向恒河的房间,其它设施都一样,价格贵一倍。我觉得没必要就谢绝了。因为客栈有个名叫海豚餐厅就在顶楼平台,是最好的观景点。另外来这里的客人,都是打算投入到恒河岸边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没有人会躲在房间看景。<br> 到了客栈,先找已经在邮件中彼此认识了的老板商量这几天的安排。因为明天要去250公里以外的菩提伽耶,当天还要赶回来。对于印度的公路交通,250公里绝对是一个很遥远耗时的路程。此前老板在邮件中已告诉我,单程就要六个小时。明天要尽早出发。<br> 客栈老板找来了一位车主,我先确定了一下车况,是一辆七座面包车,有空调。最后谈妥价格是11,000卢比,相当于人民币1,100元。明早七点半出发。然后客栈老板又找来了当地的一位导游,安排后天瓦拉纳西的游览,付费共2,250卢比,包括导游劳务费1,500卢比和清晨和傍晚两次我们两人包船游恒河的费用750卢比,每次至少一个半小时。明天早晨导游负责将我们送到老城外的停车处。一切安排好了我们到顶楼海豚餐厅用晚餐,卫生条件和饭菜味道还都不错。客栈房间不大,床上用品也比较简陋,有一个很小的卫生间。浏览网上评价,这家在沿河的客栈中,算是比较好的。但是夜里睡觉时感觉有东西在脸上爬过,可能是蟑螂。</b><br></div></h1> <h1> <b>清早六点我们沿客栈外长长的阶梯走到恒河边的水畔石阶,晨曦穿透河面上的雾霭,石阶上已是人头攒动,一片喧嚣。前来祈祷的信徒们已络绎不绝到来了。恒河在印度教教徒的心中就是神一样的存在。<br> 人类的文明起源都承载于一条河。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尼罗河的埃及文明、印度河及恒河的印度文明以及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都与一条大河有关。河流为人类带来生存和生产所必需的水,灌溉了土地,提供了充足的食粮。温饱解决了,人们就开始追求文化生活,社会形态也随之变化,社会分工和阶级分化更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河流带给人们丰饶的土地,提供了生存的物质基础,这就是四大文明和与其相伴河流的关系。但恒河是独特的。对于印度人,恒河不仅属于物质世界,更是存在于精神世界中。恒河是圣河,用母亲河一词已不足以来描绘恒河在印度人心中的地位。母亲只给了人以肉身,而恒河塑造了人的精神,其宗教和社会意义远远超越了其地理上的存在,被称为恒河女神,这是世界上任何一条河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恒河亡,则印度亡。恒河兴,则印度兴”,一位印度圣人如是说。“恒河是印度的一条河,也是民心至爱。她夹裹缠绕着种族的记忆,希望与恐惧,胜利的欢歌,还有每一次的成败。她是印度悠久文化与文明的象征,变化不定,长流不息,但永远是那一条恒河。”这是印度建国之父尼赫鲁对恒河的描述。<br> 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海拔四千米的地方,也是一条从雪山走来的大江。我国西藏阿里地区的孔雀河也是恒河上游的一条支流。融雪从冰川脚下奔流而下,沿着山谷冲进北印度平原,开始了平静舒缓的步伐,默默流过整个印度北部地区,一路接纳了无数大小河流,进入孟加拉湾时已经变得像海一样宽广。<br>  从地图上看,全长2600公里的恒河总的流向是由西北向东南,但在流经瓦拉纳西处改变了方向,由南向北流去,形成一个半月湾。瓦拉纳西位于恒河的左岸,也就是恒河的西岸,坐西朝东面向恒河。清晨朝圣者在这里面向恒河,面向东方祷告,注视着一轮红日从河面升起,染红了河水,照亮了人们的面孔,照进了人们的心里,有一种非常神圣的感受。印度教神话中,瓦拉纳西是湿婆迎恒河水下凡人间的地方,是湿婆的故乡。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神话中湿婆故乡的至尊地位,使瓦拉纳西成为印度教七大圣城之首,被奉为圣城中的圣城。导游告诉我,印度教徒人生有三大夙愿:在恒河中沐浴饮水、在圣城膜拜湿婆、最后死在圣城火化骨灰撒进恒河。瓦拉纳西是唯一能够实现全部三个愿望的地方。瓦拉纳西是印度教徒一生必去的圣地,因此这里的恒河岸边天天都是人群熙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持续几千年而不衰。瓦拉纳西也成了印度持续有人居住至今的最古老的城市,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00年前,至今已有3200多年。</b></h1> <h1> <b>  今天的晨雾比较重,日出的景象不是很理想。</b></h1> <h1> <b> 人们已经走进冬季寒冷的水中沐浴。<br>  七点钟我们回到客栈用早餐,然后导游带我们去老城的停车场。</b></h1> <h1>  <b>穿过的小巷本来就很狭窄,还让牛占了一半。</b></h1> <h1> <b>  老城内随处可见的穷人和残疾人。</b></h1> <h1>  <b>一辆丰田七座面包车在等候我们,车况还不错。七点半出发上路。出城的路又是一场与昨晚一样的混战,终于开进了收费的高速公路。但这里的高速公路和其它国家的高速公路不同,是不封闭的,也是什么车都有,当然也少不了牛,而且路面状况很差,损坏程度严重。车速提不起来。不过一路还算顺利,中午十二点四十分到达菩提伽耶。比预期的时间提前了。</b></h1> <h1>  <b>路上所见。</b></h1> <h1>  <b>正赶上第十届国际三藏经诵经大会,来自东南亚及日韩的佛教徒来了不少人。</b></h1> <h1> <b> 菩提伽耶是佛教圣地,世界文化遗产。佛教有与佛祖释迦牟尼有关的四大圣地,分别是蓝毗尼、菩提伽耶、鹿野苑和拘尸那迦。蓝毗尼是佛教创始人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菩提伽耶是佛祖释迦牟尼悟道成佛之地,鹿野苑是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悟道成佛后,首先来此传教并收度了5个门徒。拘尸那迦是佛祖释迦牟尼圆寂之地。这四处圣地除了蓝毗尼在尼泊尔,其它三处圣地都在印度。<br> 这里是摩诃菩提寺,也称大菩提寺,当年佛祖就是在这里参透人生哲理顿悟成佛的。摩诃菩提寺在佛教世界中的地位,大体相当于麦加大清真寺在伊斯兰世界中的地位,但狂热程度远逊后者。<br> 释迦牟尼出家之前的名字叫做乔达摩•悉达多,出生于公元前565年农历的四月初八。他是印度北部一个叫迦毗罗王国的太子,位置在今天的尼泊尔。他的国王父亲叫净饭王,相传他的母亲耶摩夫人在生他之前梦到了一头长着六对牙齿的大白象飞入肚子里而有身孕。在按印度传统回娘家分娩途径蓝毗尼园时,摩耶夫人下车休息,在她伸手去摘一支无忧树枝时,从其右肋生下了悉达多太子。可是,在悉达多出生后七天,摩耶夫人就去世了,净饭王又娶了摩耶夫人的妹妹波阁波提,是她把悉达多抚养成人。<br> 悉达多王子才华横溢,聪明绝顶。当他12岁的时候,已经掌握了当时印度最高的知识。16岁时,他和他的表妹耶输陀罗结婚,生活美满幸福。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些事情改变了他的生活,因为他曾经出城去玩。当他驾车穿过东、南、西大门时,他看到了人的三种状态:老、病、死,于是他意识到这是所有的人都有无法逃避的痛苦。后来路过北门,看到一个苦行僧时,就决定修炼这种古老的修行方法,摆脱命运的束缚。29岁的一天晚上,他离开妻子和家人,独自出去苦行。<br> 悉达多离开皇宫后,首先过着挨家挨户乞讨的生活。他先后拜访圣人隐士学习,但他仍然无法摆脱困惑。最终悉达多决定自己寻找答案。一天,悉达多在雪山上冥想,五个苦行僧尊敬他的成就并愿意跟随他。从此他们一起流浪,生活在森林里,以乞讨食物为生。经过六年的努力,悉达多的身体已经变得骨瘦如柴,但他仍然找不到真正的出路。这时,悉达多意识到他的苦行是没有意义的。于是,他去尼连婵河洗掉沉积在他身上六年的污垢,然后从河边的牧羊女手中接过牛奶,恢复了体力。跟着他的五个人以为他放弃了,都离开了他。无奈之下,悉达多独自来到菩提伽耶的一棵毕波罗树下,盘腿坐下,总结过去的经验,重新调整自己的思维方法。经过几天的苦思冥想,他终于获得了完全的觉悟,成为了一个佛陀,被称为释迦牟尼,释迦是悉达多的民族,牟尼是圣人的意思,释迦牟尼即释迦族圣人。那年他才35岁。由于释迦牟尼坐于毕波罗树下的金刚坐上悟道成佛,故此树又称"菩提树",佛教视为神圣。"菩提"(bodhi) 梵语意为"觉悟"。<br>  两百多年后,崇尚佛教的阿育王访问此地,建立了寺庙和金刚座,此后几代王朝也对其有所建设。摩诃菩提寺早期的建筑遗迹大多已损毁,现存的标志性金字塔形高塔建于笈多帝国时期,不过根据出土硬币图案推断,最早的高塔也许可追溯至公元2—3世纪,是受犍陀罗风格建筑影响的产物。摩诃菩提寺的金字塔型高塔对后世佛教和印度教寺庙影响很大。高塔由烧制砖砌成,底边长15米,高55米,是笈多帝国时代最宏伟的建筑之一。12世纪,菩提伽耶受到德里苏丹国军队蹂躏,摩诃菩提逐渐被荒废。</b><br></h1> <h1>  <b>55米高的金字塔形建筑是寺庙的尖顶,寺庙内供奉着一尊2米高的十世纪时的金身坐佛像。高塔的四面各有一座造型一样的小塔,烘托了高塔的宏伟气势。这种金刚座造型塔和五塔布局成为佛教寺庙的一种范式,如北京和呼和浩特的五塔寺。</b></h1> <h1>  <b>各国的信徒按国别在指定的地方诵经。</b></h1> <h1>  <b>菩提树下佛祖25岁时的等身金像。</b></h1> <h1> <b>菩提树已非当年的那棵树,这里最早的物品就是这些栏楯,据传是阿育王时代最初建寺时的构件,已有2300年历史。<br>2500年前那个曾经的王子悉达多在这里突然灵光一现开了窍,悟道出人生哲理,成为了佛陀。他的思想流传至今两千多年,成为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影响人类上百代,累计信众无数,是世界、尤其是东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他在这里悟道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时空穿透力?这就要看看佛教理论的基础,认识世界的出发点是什么。<br> 佛教的四条真理、即著名的四圣谛,第一条就是苦谛:现实世界充满了痛苦,人一出生面临的就是苦海无边,也就是佛教所谓的人生八苦。第一就是生苦,出生就开始了痛苦的历程,接着就是老苦、病苦和死苦,这四苦都是人一生不可避免肉体之苦。除肉体外,还要经受精神痛苦。分别是怨恨苦、别离苦、求而不得之苦。还有一个五阴炽盛苦,五阴是佛语,比较抽象,我还理解不了,大概理解好像是心智被愚昧所阴蔽,混沌懵懂之苦,是上面七苦之和,是最大的苦。可能等到真正理解了,也就成佛了。佛教讲究因果关系,那么苦果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引出了第二条圣谛---集谛。人生痛苦的原因是欲望,佛语叫做渴爱,就像人渴了需要喝水,很形象。但现实中各种欲望不一定都能实现,于是各种痛苦就产生了。由渴爱聚集起人生的种种痛苦。那么如何解脱人生痛苦,这就是宗教要解决的问题。于是就有了第三条圣谛---灭谛,就是消灭渴爱,也就是消灭欲望带来的痛苦与烦恼。消灭渴爱后,人就可以摆脱生死轮回,达到一种叫做涅槃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人才能得到永恒的无忧和幸福。否则死后轮回转世又入苦海了。接下来就是消灭渴爱的方法和途径---道谛。方法有八种,称为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简单通俗的理解,正见就是坚持佛陀的四圣谛,按照佛陀的教导去思考、去讲话、去做事、去生活、去努力、去反省不生邪念、去坚持操守有定力。八正道的修身方式也是针对婆罗门教和耆那教的苦行主义和当时一些顺世派的享乐主义而提出的。佛陀提倡不苦不乐的中道修身方式,因此也把八正道称为中道。<br>  人类在2400年至2800年前这段时期,仿佛经历了类似菩提树下的灵光一现突然开窍,一下涌现出一批圣贤,有如人类精神世界的普罗米修斯,其思想光芒穿透时空,至今照进人的心里。那时在中国正是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有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先哲;古印度有释迦牟尼和耆那教创始人大雄筏驮摩那;犹太人有先知以赛亚;波斯人有琐罗亚斯德教,即祆教拜火教的创始人琐罗亚斯德;古希腊有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等等。</b></h1> <h1> <b>佛塔基座四面的浮雕,是由马蹄形的拱门式样所组成。图案是用来代表早期佛教的僧院。它是取材于早期佛教建筑的入门或石窟洞口的结构形状。<br>  壁龛下有俯莲式的莲瓣装饰,最下边的基台有呈对称的孔雀浮雕。孔雀代表着高贵与清净。每小壁龛间有小石柱分割其间。</b></h1> <h1>  <b>摩诃菩提寺内高两米已有千年历史的金身坐佛像。</b></h1> <h1>  <b>离开摩诃菩提寺向西不远,有20世纪初以来来自中国、日本、缅甸、斯里兰卡、泰国、不丹、尼泊尔、孟加拉国、越南等地信众修建的二十多座寺庙。这些寺庙都糅进了各国的特色,建筑风格不同。这是中华大觉寺。</b></h1> <h1>  <b>进入中华大觉寺向外看,红尘滚滚的大千世界被庙门隔开。</b></h1> <h1>  <b>泰国寺。</b></h1> <h1> <b>  日本寺。</b></h1> <h1>  <b>精致典雅的不丹寺。</b></h1> <h1>  <b>寺内悬挂着年轻英俊的不丹国王像。</b></h1> <h1>  <b>寺前合影的不丹信徒。</b></h1> <h1>  <b>藏传佛教寺。</b></h1> <h1> <b>上世纪末建成的大佛像,25米高。佛像中空,里面有两万尊青铜佛像。<br>  下午四点钟离开菩提伽耶回瓦拉纳西,晚九点十分回到瓦拉纳西恒河岸边的客栈,在客栈吃过饭已是晚十点多了。</b></h1> <h1>  <b>在瓦拉纳西的第三天等到了一次完美的日出。客栈老板讲,冬季晨雾多,一般都是太阳已升起很高了才能显露出来,今天是这一段时间里最好的日出天气。</b></h1> <h1>  <b>真是满江红的景色。</b></h1> <h1> <b> 清晨六点二十分导游来客栈接我们到岸边,已经有一条昨天租好的船等待我们,是可以坐12人的那种大船,我们俩和导游三人上船后,船工摇动双撸划向江中。大船向南逆流而上,目标是一公里多以外的Harishchandra Ghat。 <br>  瓦拉纳西最负盛名的地方就是沿恒河岸边长达3公里,大大小小约80多个的Ghat,有音译“伽特”的,是印地语,专指从河岸边用条石沿河堤漫坡自上而下一极极铺进河水中的台阶,可以叫做水畔石阶。每一道石阶都有一个名字,每一道石阶又是一座码头。在这些石阶顶部的平台上,可以看到朝圣人们的沐浴剪发修面、僧侣们的祭祀仪式、新生儿的剃发仪式、新婚夫妇祝福仪式、各种占卜祈福仪式,以及印度人的丧礼火化仪式等,从清晨到傍晚周而复始不曾间断,Ghat就是印度人的人生大舞台,印度教徒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这里展示出来,这也是印度最具人文气息的地方。由恒河上游的水畔石阶依次是沐浴、宗教仪式、洗衣场,最下游处的水畔石阶是丧礼火葬的地方。我们入住的客栈位于这南北一连串水畔石阶靠北边的Dashawamedh Ghat旁边,每晚的河祭就在这里,是瓦拉纳西最热闹也是最丰富多彩的水畔石阶,再往下游就是瓦拉纳西最大的焚尸场Manikarnika Ghat。</b></h1> <h1> <b>  与船工合个影。</b></h1> <h1>  <b>体验一下恒河船工的辛劳。</b></h1> <h1> <b>  洗衣人劳作的Raja Ghat石阶。导游讲沿河的这些客栈,包括城内的一些酒店的床单毛巾餐厅的餐巾餐布等都运到这里来洗,这里实际就是各个酒店客栈的洗衣房。所以住酒店吃餐馆就不要联想太多了。</b></h1> <h1> <b>  全部采用最原始的手工洗衣方式来洗。</b></h1> <h1> <b>  Munshi Ghat后面是一座当年土邦王的宫殿,这里正在改建为一座高档酒店,以后来瓦拉纳西就可以住恒河岸边的奢华酒店了。</b></h1> <h1>  <b>水畔石阶一条接一条。</b></h1> <h1>  <b>Keda Ghat紧邻Harishchandra Ghat,是两条比较热闹的水畔石阶。</b></h1> <h1> <b>  湿婆一家人端坐在高处俯瞰着恒河和岸边的芸芸众生。</b></h1> <h1> <b>  迎着晨曦练习瑜伽的少年。</b></h1> <h1>  <b>祭拜湿婆的信众,一般湿婆就是以这个形象出现,像上面以人形出现的非常少见。</b></h1> <h1><b>  两位入乡随俗的西方游客也来体验一番恒河沐浴。</b></h1> <h1>  <b>印度人的恒河沐浴,与其说是清洁身体,不如说是洗涤心灵,是一种宗教仪式。在恒河圣水中沐浴,即可洗尽肉体上的污垢,更可以洗去一生的罪孽,获得精神上的圣洁。这与基督教的洗礼有着同样的意义。宗教用沐浴洗礼的仪式将人的精神皈依信仰排除异念具体化形象化,变成看得见做得到可操作的行为,用洗身表达洗心。</b></h1> <h1>  <b>铜罐用来取恒河水带回家。</b></h1> <h1>  <b>沐浴的高潮是下沉,将全身沉入水中,获得全面的身心洗涤。</b></h1> <h1> <b>  沐浴后还要用恒河水漱口。</b></h1> <h1> <b>  恒河沐浴的苦行僧。</b></h1> <h1>  <b>沐浴后穿上纱丽的妇女。</b></h1> <h1>  <b>火葬之前,死者的长子要剃光头发。这一位可能是要去火葬亲人。</b></h1> <h1>  <b>日常的剃发修面也都在恒河岸边完成。</b></h1> <h1> <b>  在Harishchandra Ghat石阶处,有一个小型焚尸场,堆积着不多的木材。</b></h1> <h1> <b>  清早一位用绢布包裹的死者被人用竹制担架送来,准备火化,即将完成一生最终的愿望,得以善终。身穿白衣剃光头的男子应该是死者长子。印度教认为人的灵魂是永恒的,死亡的本质就是灵魂脱离了一具肉身而进入另一具肉身的过程。因此印度教的风俗讲究人死后要尽快火化,白天去世当晚就火化,晚间去世第二天清早就火化,以帮助灵魂尽早脱离那个已经废弃的躯壳,进入另一个健康的身躯。基于这种生死观,印度人对尸体和火葬没有我们看得那么重,没有昂贵的寿衣,也没有陪葬品之类的东西,葬礼也比较简单。死者家属一般都情绪平静,没有哭天抢地的场面。火葬都是用木材,要死者家属准备,对穷人来讲,也是一笔不菲的支出。这里火葬都在露天进行,火化后的骨灰直接撒入恒河。</b></h1> <h1>  <b>在解说教义,带领人们祈祷的婆罗门祭司。</b></h1> <h1> <b>  导游讲在瓦拉纳西,还有一些来自外地的贫穷老人,自觉来日无多,就赶到这里等待那一天的到来,以了却一生的最后愿望。</b></h1> <h1>  <b>不知道毯子下的人是什么状况。</b></h1> <h1> <b>  残疾乞丐与狗。</b></h1> <h1>  <b>面向恒河做冥想的老人</b>。</h1> <h1> <b>  大步流星来回行走的修行者。</b></h1> <h1> <b>  擦洗铜罐的老妇人。</b></h1> <h1>  <b>端坐的苦行僧,一生只洗两次澡,出生时一次,死后一次,全身涂满木炭灰或是人的骨灰,没有财产,一无所有。他们希望通过把物质需求降到最低来获得心灵的解脱,得到神的庇护和恩赐,从而摆脱无尽的轮回之苦。</b></h1> <h1>  <b>穿橘红袈裟持三股叉的僧侣。</b></h1> <h1>  <b>走上水畔石阶,离开了恒河,也离开了这万花筒般的百态众生,但进入的是一个更令人不可思议的人畜共存的城市。</b></h1> <h1>  <b>导游带我们进入瓦拉纳西老城。老城的小巷狭窄逼仄,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如入迷宫。迷茫之中还不时注意给牛让路。</b></h1> <h1>  <b>导游告诉我们,老城内有十万座神庙。刚一听觉得肯定夸大其词,因为瓦拉纳西整座城市也就是七十多万人口,老城只是城市的一小部分,怎么能有这么多的神庙。但导游随手一指俯拾皆是的祭台、偶像、神龛等等,导游讲凡是能祭拜的地方都被视为神庙,我想那可能差不多,每家每户肯定都有这样的神庙吧。</b></h1> <h1> <b>  这样的小庙到处都是,十步之内必有敬神之处。</b></h1> <h1>  <b>老城内的另一特色就是垃圾粪便遍地,臭气熏天。还有沿墙边随处可见的小便池,没有任何遮挡,男人们扭过身就在众目睽睽之下撒尿。</b></h1> <h1>  <b>一牛当关,走过去还真要有点胆量。</b></h1> <h1>  <b>老城内三多,庙多、牛多、垃圾多,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人,可能就是靠这些神庙带给他们超凡脱俗的精神升华,而全然无视尘世的污秽肮脏。因此神庙还真不能少。</b></h1> <h1> <b>  此时遇到两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穿着整洁,梳洗干净,与环境极不协调,可能家里和外面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b></h1> <h1>  <b>两个女孩主动上来与我们打招呼,给了我们一个灿烂的笑脸。</b></h1> <h1>  <b>从这座雕花精细的石门柱和石门梁以及沉重厚实的木门,可以看出这里也曾经住过有钱人,不知是破落了还是因为周边的环境恶化而搬离了。</b></h1> <h1>  <b>要是没有导游帮我们挡着,我们真不敢过去。导游一再跟我们讲,这些牛</b><b style="color: inherit;">都有主人的,住在主人家,有时会上街活动一下。这里的牛和人都是平等的,人们对牛友善,牛也不会主动攻击人的。让我们对牛不要心存恐惧。</b></h1> <h1> <b>  里面是一所瑜伽学校,楼上是一家客栈。下面还养了两头奶牛,一时熏得人难以呼吸。看得出这里当年也是一座豪宅。过去在一些偏远穷苦的山区,有这种人畜共居的住房,尤其在冬天可以互相取暖。但在城市豪宅里,即便有动物,也是猫狗类的宠物,哪里见过养牛羊的,太让人不可思议了。</b></h1> <h1> <b>  摇摇欲坠的房,靠互相支撑勉强维持着。</b></h1> <h1> <b>  临近大路,牛少了,但要时刻注意飞驰的摩托。</b></h1> <h1>  <b>躲着牛行走的路人。</b></h1><h1><b> 这时已是中午一点钟了,从清早六点到现在已经七小时过去了,从恒河岸边到老城小巷,太多的惊愕、新奇、诧异的4D画面冲击着我们的视觉听觉和嗅觉,这是一个与我们完全不同的世界。在送我们回客栈用午餐的路上,导游笑呵呵地问我对瓦拉纳西的印象如何。我此时一怔,确实很难找出一句话,能准确概括地描述心中的感受。此时我看到了这个画面:左侧是一队穿着艳丽纱丽的印度妇女,右侧是表情从容绕牛而过的男人。我随口对导游说:Colorful and Peaceful。导游拍拍我的胳膊,看来对我的回答挺满意。Colorful是周遭的现实世界,活色生香、光怪陆离;Peaceful是人的内心,恬静淡泊、平和安宁。看来恒河沐浴有用,洗去了罪过,洗去了烦恼,虽生存空间狭小,生存资源匮乏,生存环境粗陋拥挤,但人的内心并不躁动,戾气恶行不多。这么拥挤混乱的场面,没见有人争吵打架,对着游人的镜头,甚至有的游人招人讨厌的拍照方式,都是一脸阳光,没有厌烦排斥,更没有恶语相向,感到人与人之间很友善。若论这里的物质条件,方方面面都不如现在的中国,而且政府作为不大,管控松弛,无为而治,社会表象混乱,但日常生活中矛盾冲突并不多,幸福指数可能不低,感觉至少不比中国人低。</b></h1><h1><b> 导游问我信仰什么,我说没有宗教信仰。这是我在国外旅行时常被这类私人导游问起的问题,不太好回答。因为所去国家几乎都是普遍有宗教信仰的国家,都会面对宗教的话题。有宗教信仰的人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很难相互理解,好像思维不在一个频道,无法连接。记得在秘鲁时曾聘请过一位大学女教师给我们做导游,她就非常吃惊地问,你们没有宗教信仰,那星期天去干什么?我先是一愣,但马上明白了,她说的Sunday是基督教对上帝做礼拜的每周周日,我们也叫做礼拜日。如果礼拜日没有礼拜对象,那又怎么活呀?而对于从小就受唯物主义无神论教育的我们,也很难在心中竖起一位看不见摸不着的上帝,想象冥冥中有一双眼在盯着你。</b></h1><h1><b>基督教认为人类生来就带着原罪,要向上帝赎罪,要去教堂忏悔。印度教讲轮回,人不仅是活在现世,还要为来生考虑。佛教讲因果报应,作恶要下地狱。儒家主张慎独,没人监督也要独善其身。这些都是要克服人性中的恶,在人的心里筑起一道防止恶潮泛滥的堤坝。那我们这些无神论者对人性中的恶又如之奈何呢?在外界监督不及的时候,只能自己培养敬畏和自省的意识了,否则什么无底线的事都能干出来。</b></h1><h1><b> 我们的导游是一位典型的印度教徒,他讲God上帝只有一个,其它宗教都是从印度教派生出来的,因此他也信仰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等。我讲,那你是受巴哈伊教的影响了。他马上以一种印度式的自信回答,巴哈伊教也是印度教派生出来的。在他心目中,世界百教应该全归于印度教一统,人类一家,世界大同。虽然显得有些自负,但也表现了印度教宽容不极端的一面。实际上印度教的自身矛盾也是很突出的,如种姓制度及延伸到职业歧视的观念。导游一再讲的人人平等,甚至人畜都要平等,但对低种姓的人和从事所谓低端职业的人,却充斥着歧视。平等是有前提有条件的。这些都是印度教继承早期婆罗门教的糟粕,至今仍影响着印度社会生活。这也使印度成为了有其特色的议会民主制国家。</b></h1> <h1>  <b>下午四点钟,导游带我们回到恒河岸边,早晨那条船和船工已经在等我们上船了。船顺流而下划向Manikarnika Ghat。</b></h1><h1><b> Manikarnika Ghat是恒河岸边最大的焚尸场,由政府管理为公众服务。</b></h1> <h1>  <b>这里可能是世界上唯一露天公开并可以参观的火葬场。家人围在一旁观看整个过程,没有人面带哀伤,更没有人哭泣,据说哭泣者会被家人轰走。导游介绍说,瓦拉纳西方圆200公里附近的死者都会被送到此处焚烧,还有一批生前就来到这里等待去世的人,因此这里异常繁忙。烧尸工都由最低种姓,即不可接触的贱民阶层的人担任。抬来的尸体先在恒河中洗净,表示洗去一生的罪过。在一平台处铺好一层干柴,放上尸体,上面再覆盖一层干柴。一具尸体共需要200多公斤干柴,焚烧大约三个小时。一些未烧净的大块骨头,由长子捡出直接投入恒河。而骨灰最后由烧尸工清理,与其它骨灰收集在一起后撒入恒河中。这里一天要烧150—200具尸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旺盛的火焰历经三千年不熄。只有怀孕的妇女和5岁以下的小孩不用火化,直接投入恒河里,因为他们的尸体被认为是干净的。</b></h1> <h1> <b>  焚尸的火焰似映红了天际。</b></h1> <h1> <b>  入夜后,焚尸场人群熙攘,火光冲天。导游讲,这里有政府管理的一套程序。家属将死者送来后,要去办理手续,讲明死亡原因,出示死亡证,缴纳9000—10000(约合人民币900—1000元)卢比的费用。这在当地是一笔不小的开支。</b></h1> <h1> <b>  夜色中的恒河。从各个水畔石阶划船赶来观看恒河夜祭的人们。</b></h1> <h1>  <b>在水畔石阶前的河面等待恒河夜祭开始。</b></h1> <h1> <b>  晚上六点钟河祭开始。七位身着华丽的祭司来到河边,将托盘中的万寿菊撒入恒河。这些祭司都是来自印度社会最高等级的婆罗门种姓。</b></h1> <h1> <b>  然后回到台上,虔诚地面向恒河开始吟唱,赞美恒河。</b></h1> <h1> <b>  祭祀的法器已在祭台上备好,铜铃、铜罐、海螺、烛台、河灯。</b></h1> <h1>  <b>首席祭司举起千年火种燃起的烛台,表达人们对恒河的敬意。</b></h1> <h1>  <b>接着烛台传给另一位祭司。</b></h1> <h1>  <b>左手握铜铃,摇出清脆悠扬的铃声,右手持五柱香,青烟随铃声缭绕飘散,营造出一种空寂神秘的氛围。</b></h1> <h1> <b>  祭司身后的信徒们跟着一起祈祷。整个恒河夜祭持续四十分钟,每天清晨和夜晚各一场,风雨无阻,传承千年。</b></h1> <h1>  <b>在瓦拉纳西的第四天清晨,大雾中的恒河晨祭。</b></h1> <h1>  <b>离开大雾弥漫的恒河,去瓦拉纳西以北十多公里外的鹿野苑。到达那里时,晨雾已经散去,阳光明媚,天空晴朗。鹿野苑的得名出自一个典故。据传,这里曾经是一片原始森林,当地国王经常来此猎鹿。鹿王与国王达成协议,每日向国王献上一鹿,以免群鹿遭殃。一天,轮到一只有孕母鹿进献国王,鹿王不忍,代母鹿去王宫。国王大为感动,从此不再猎鹿,并将此地辟为鹿苑。</b></h1> <h1>  <b>公元前531年,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觉悟成佛后,来到鹿野苑,找到了原来的五位侍者,为其讲演四圣谛,他们因此有所证悟,随即出家为五比丘僧,佛教的佛、法、僧三宝至此初创完成。因此鹿野苑被视为佛陀第一次讲法(初转法轮)处,也就是佛教诞生的地方。</b></h1> <h1>  <b>一位印度妇女在转动法轮</b>。</h1> <h1>  <b>鹿野苑是我国唐代著名三藏法师玄奘西天取经的主要目的地。在他的《大唐西域记》中对这里有详细的描述,成为鹿野苑考古的重要线索和参考。</b></h1> <h1> <b>  鹿野苑的所有建筑在莫卧儿王朝期间被破坏殆尽,唯有答枚克佛塔(Dhamekh Stūpa)却在废墟中保存了下来。塔高达39米,直径达28余米,属留存极少的阿育王时期建筑,成为鹿野苑标志性建筑。</b></h1> <h1>  <b>来自世界各地的佛家弟子以来到这里诵经为一生最大的幸事。</b></h1> <h1>  <b>答枚克佛塔底座一周皆雕刻了各种精致花纹和人物、鸟兽等图像。</b></h1> <h1> <b>  藏传佛教的磕长头显得最为隆重虔诚。</b></h1> <h1>  <b>鹿野苑有一棵很大的菩提树,据传是从菩提伽耶的大菩提树上折枝移植而来。</b></h1> <h1>  <b>阿育王石柱遗址。阿育王石柱(Ashoka pillar)是孔雀王朝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雕刻,是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在恒河流域,为弘扬佛法所建之圆形石柱。当年阿育王在印度各地敕建了三十余根纪念碑式的圆柱,这些柱子一般高十几米,其中最著名的是鹿野苑的石柱。在其柱头上刻有四只背对背蹲踞的雄师,中间层是饰带,刻有一只大象、一匹奔马、一头瘤牛和一只老虎,这四种动物间都用象征佛法的宝轮隔开;下一层是钟形倒垂的莲花。整个柱头华丽而完整,并且打磨得如玉一般的光润,这也是孔雀王朝时代雕刻艺术一个较为显著的特色。<br>鹿野苑竖立的阿育王石柱于19世纪出土后,成为印度民族精神的象征。印度政府于1950年决定将其作为国徽图案,以其体现印度悠久文化和国家独立的民族自豪感。</b><br></h1> <h1>  <b>存放于博物馆的阿育王石柱柱头。</b></h1> <h1> <b>  鹿野苑中华佛寺院内的阿育王石柱柱头的复制品。</b></h1> <h1> <b>  这是一座巨大庙宇的遗址,据传是当年佛陀曾经冥想的地方。</b></h1> <h1> <b>穿行在佛教圣地的废墟中,远处传来阵阵的诵经声,仿佛看到了佛教的兴衰与复兴。做为宗教的旁观者,比较其它宗教,佛教显得更为平易易知不神秘。佛教认为世界不是由神所创造,而是在一定条件下自然生成的,也就是用佛教的核心理论缘起说来解释世间万物万象,有其因才有其果。按现代科学家认为,宇宙是由大约137亿年以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宇宙就是缘起于那次大爆炸。而基督教宣扬的是上帝创造世界,印度教宣扬的梵天创造世界,让人觉得有些神秘不宜明白。<br>另外佛教显得更为平和中庸不极端。佛教的创立者佛陀就是从一位享受富贵荣华锦衣玉食的悉达多王子,经历了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的炼狱式苦行,最后找到了弃舍苦乐行于“中道”的成佛之路。<br> 再有就是佛教显得更为平等。在佛教兴起前,婆罗门教是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罗门教思潮占有统治的地位。婆罗门教的最大特色是奉行种姓制度,将人分成地位不平等的四个种姓,人一出生就因从属的种姓有高低贵贱之分。佛教是在改造婆罗门教义的基础上产生的。与婆罗门教最明显的不同是,佛教强调不分贵贱,种族,国家的众生平等,乃至人人均可成佛。<br> 还有就是佛教对世界认知的“无常”概念。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会永恒存在,都会经过从生到灭的过程。既然没有永恒的东西,就不值得人们去追求。然而世俗之人却错将“无常”的东西当做“有常”的东西来追求,就陷入无尽了的痛苦之中。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就是对“无常”变“有常”的最好警示:<br>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br>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br>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br>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br>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br>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br>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br>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br>  下午一点离开鹿野苑,直接去瓦拉纳西机场,开始在印度下一程的旅行。从这里乘印度航空的班机经新德里,转飞印巴边境的阿姆利则。到机场后,又是不出意料的航班晚点。好在飞新德里的航班多,马上改签另一航班,确保与下一航程衔接。几经周折最终在晚上10:35到达阿姆利则机场。</b><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