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卡特·德布特·霍顿,中文名海映光,是一名美国宣道会传教士,他和妻子海慕德在甘青边区少数民族地区度过了漫长的27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深入在中国西北地区撒拉族、东乡族、回族、藏族和汉族群众居住区中进行传教工作。</p><p class="ql-block">在此期间,他数次往返河州(今临夏回族自治州 )和狄道(临洮)之间,本组图片就是他沿途用相机记录下的旧时西北影像。</p> <p class="ql-block">1934年,海映光夫妇从河州登车出发前的留影,他们的孩子坐在汽车引擎盖上,吉普车的驾驶员是诺森牧师。</p> <p class="ql-block">古城河州位于今天省临夏市西南部,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图为河州城外的一支牦牛商队,满载着货物缓缓前行 ,道路边上的一条小河,有人正在河中汲水。</p> <p class="ql-block">路途中经过的一座老桥,桥头建有精美的牌楼,上写有“阁化桥”的字样,海映光介绍说是阁楼化为桥梁的意思。桥头处还挂着一个“利济”的小匾额,可能是这座桥真正的名字,古代有很多叫做“利济”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在经过一处弯曲的山道时,海映光爬到道路边的一座高坡上,俯身拍了这张照片。照片中是行走着两匹驮着行李的马和一个背着重物的脚夫,海映光拍摄时的影子也出现在画面中。</p> <p class="ql-block">这是河州乡村路边的风景,一排高而笔直的大树。海映光介绍说,这种树在临洮农村很多,也是当地最常见的典型风景。</p> <p class="ql-block">路途中经过的一个小村庄,在一堵矮墙之内,一名穆斯林男子正赶着牲口在铺满麦秸的场地上忙碌,麦场周边种植着一排树木以及还没有成熟的麦子。</p> <p class="ql-block">男子驾着一牛一马,拉着石磙在秸秆上反复碾压,通过这种操作给麦穗脱粒。场地边上堆着包子形状的麦秸垛,不远处就是河州和狄道之间的大路。</p> <p class="ql-block">道路附近的另一块麦场,大人在干活,孩子在旁边玩耍,远处可见连绵的群山,山脚下是一片平坦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马帮在旧时常见的运输队伍,尤其是在地形复杂的山区,当各种车辆不方便通行时,马帮的优势便显现出来。即便是在今天,临夏境内仍有专业的马帮在运营,负责把一些现代化交通工具无法运输的工程材料运至施工现场。</p> <p class="ql-block">道路边的山洞成了马帮临时歇脚的地方。马夫钻进山洞里喝水吃干粮, 马匹则站在洞口外休息。</p> <p class="ql-block">道路边的山洞成了马帮临时歇脚的地方。马夫钻进山洞里喝水吃干粮, 马匹则站在洞口外休息。</p> <p class="ql-block">两名士兵站在兵营门前,他们是西北军阀马步芳的手下,一个身穿军服,手提军刀,另一名穿便装,背着猎枪。海映光介绍说,在这些人中经常会出现叛逃者然后化身土匪四处打劫的现象发生。</p> <p class="ql-block">太子寺是今甘肃广河县的旧称。这张图呈现的是广河县城内的一座清真寺的宣礼塔 ,一名穆斯林正站在塔上祈祷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广河县道路边的两间土屋,依靠黄土坡而建,一座保存比较完成,另一座已经成为废墟,这里或许早已被居住者遗弃了。</p> <p class="ql-block">黄土高坡下的民居,黄土墙、黄土屋, 两名妇女坐在院子门口的黄土地上做针线活。海映光在注释中提到了“新建铺”这个地名,具体是广河哪里还请当地朋友解答。</p> <p class="ql-block">位于临洮西郊, 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墓主人马玉焕。拱北正门坐西朝东,气势雄伟。进了拱北大门,门道有30米长,用水磨砖铺设门道,迎面是一面砖雕花木照壁。</p> <p class="ql-block">拱北是西北地区的伊斯兰教苏菲派穆斯林对其圣徒和先贤墓葬的称呼。图为拱北门前的照壁景象,照壁前有精美的砖雕,照壁之外一左一右对称地种着两棵高高的树。</p> <p class="ql-block">早在明代,临洮城西二里之地便建有拱北,后毁于战火。位于图中这座拱北的造型简洁大气,纹饰精美,围绕着拱北还有许多小的坟墓,俗称埋杂滩(坟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