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熟悉南京的,都知道南京有外秦淮河和内秦淮河。外秦淮河绕城而流,经中华门、水西门、定淮门外,在南京西北注入长江;内秦淮河由通济门西面的东水关入城,经夫子庙,至水西门附近的西水关出城。</p> <p class="ql-block"> 十里秦淮</p><p class="ql-block"> “十里秦淮生春梦,六朝烟云荟金陵”的内秦淮河,就是从东水关入城至西水关出城,约十华里,故称“十里秦淮”。</p> <p class="ql-block"> 秦淮胜境 </p><p class="ql-block"> 东水关遗址公园散发着浓郁的秦淮古都特色。尤其是入门那座“秦淮胜境”牌坊,因镌刻有朱元璋与岳晨曦所撰写的楹联,更增添了几分古朴的文化韵味。牌坊中间檐下刻有“秦淮胜境”四个金色大字,四根坊柱上分别挂有朱元璋和岳晨曦所撰黑底金字的楹联分别是:</p><p class="ql-block"> “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p><p class="ql-block"> “鼓卓以歌莫负十里秦淮三春好景,引觞而醉宜珍一轮明月万斛清辉”。</p> <p class="ql-block"> 十里秦淮</p><p class="ql-block"> 水关遗址千古悠,一水秦淮逐风流。</p><p class="ql-block"> 如烟如梦几多事?十里灯辉映九州。</p><p class="ql-block"> 易木生</p> <p class="ql-block"> 九龙桥</p><p class="ql-block">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将它辟建为通济水关,古时是从通济门进入南京城的咽喉要道。清朝康熙、乾隆南巡时,都是从九龙桥进入南京城的。</p> <p class="ql-block"> 九龙桥</p><p class="ql-block"> 九龙桥因邻近通济门又称通济桥,相传,朱元璋建九龙桥,是希望借助龙的神奇力量来镇住南京的风水,以永保大明朝的基业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 九龙桥是一座无铰五拱石桥,桥身坐落在四个棱形分水桥墩上,长51米,宽12.4米,高5.7米。建造之初,为了防止桥面积水,两侧特意设计了9个龙头,桥面上的积水可通过龙嘴直接流入秦淮河,故名为“九龙桥”。</p> <p class="ql-block"> 东水关水闸</p><p class="ql-block"> 东水关位于南京市秦淮区龙蟠中路通济门大桥西侧,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是秦淮河流入南京城的入口,也是南京城墙唯一的船闸入口,是古代南京保存的一座最大的水关。</p> <p class="ql-block"> 老南京人习惯把东水关称之为“东关头”。</p> <p class="ql-block"> 东水关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建成“南京东水关遗址公园”。</p> <p class="ql-block"> 东水关遗址</p><p class="ql-block"> 东水关遗址是南京城墙唯一古代保存下来的一座最大的水关,旧称上水门。</p> <p class="ql-block"> 在遗址公园内穿行 ,衬以郁郁葱葱的杉树,瞬时感到时光回转,让人浮想联翩。</p> <p class="ql-block"> 东水关遗址公园明末文化韵味浓郁 石刻碑廊《风雅秦淮》,苍劲有力。</p> <p class="ql-block"> 碑廊背面石刻长卷《秦淮灯船歌》,其大段的华彩文字将秦淮夜景刻画得让人顿生身临其境之感。</p> <p class="ql-block"> 东水关</p> <p class="ql-block"> 东水关城墙遗址</p><p class="ql-block"> 东水关遗址公园由水闸、桥道、藏兵洞、城墙四部分组成,形成了一副由秦淮石舫、石船流芳、临水平台、石桥夕照、船闸遗址等组成的美丽画卷。</p> <p class="ql-block"> 在东水关遗址城墙上行走、探索、思考,追寻城市记忆,触及历史脉搏,体味了“六朝金粉,十里秦淮”的古韵。</p> <p class="ql-block"> 站在东水关遗址城墙的最高处,鸟瞰水关全景,颇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东水关雄伟壮丽的景色尽收眼底,远眺南京城今日的繁华与东水关磅礴的气势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 东水关遗址城墙是南京明城墙的一部分,具有水关特色,虽然距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在现在仍然发挥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东水关将水关建筑与城墙建筑融为一体,在全国建筑史上鲜为一见,堪称一绝。</p> <p class="ql-block"> 东水关为砖石结构,共有三层,每层有11券,共33券,券又被称为“偃月洞”。</p> <p class="ql-block"> 首层由于当时战乱而毁坏,只剩下断壁残垣,给人留下无限遐想。</p> <p class="ql-block"> 水关上面二层是为了安置守城的将士和储藏物资的。</p> <p class="ql-block"> 二层水关藏兵洞共十一券保存比较完好。</p> <p class="ql-block"> 下面的一层是为了调节内秦淮河水位和防洪的,中间的铁栅栏是为了防止敌军从水路偷袭的,因此这里是通水而不通航的。</p> <p class="ql-block"> 东水关码头</p> <p class="ql-block"> 六朝时期,东水关是通向浙江、苏州方向的交通枢纽,南来北往的商贾齐集东水关,在此经商交易。</p> <p class="ql-block"> 现在东水关虽已不见往日的繁华、往日的人声鼎沸,但是却以其雄雄浑的气势依然屹立于十里内秦淮河的东端。 </p> <p class="ql-block"> 十里秦淮东水关码头</p> <p class="ql-block"> 出了东水关就是十里秦淮的清溪河。</p> <p class="ql-block"> 码头边的放船亭</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一切都令人心醉神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叫人羡慕神往,这也是“老南京”的魅力所在。</p> <p class="ql-block"> 在东水关内有一景致“秦淮渔唱”,作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那种浆声灯影,鲈莼美酒,渔舟唱晚,现已成为不少游客探寻之地。</p> <p class="ql-block"> 在秦淮河畔水关码头,有一座反映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在1923年夏天,从扬州探亲后来到南京,与同窗好友俞平伯相约共游秦淮河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 朱、俞二人乘舟于内秦淮,逆流而东,经东水关直到杨吴城壕,沿途尽览秦淮风光。尽欢而散后,二人各自创作了同样名为《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散文,成为民国文坛上的一段佳话。</p> <p class="ql-block"> 人们坐在码头边遥望十里秦淮,感受风情万种都市生活。</p> <p class="ql-block"> 在东水关遗址公园内有一组群雕“柳敬亭慷慨评书”,群雕反映了南京明末清初的市井生活,已成了南京秦淮河畔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p> <p class="ql-block"> 柳敬亭(1587—1677),明末清初著名评话艺术家,祖籍江苏南通,生于泰州,岁少时强悍不驯。因听艺人说书,试着在市上依稗官小说开讲,居然能倾动市人。后来渡江南下,改姓柳,名逢春,号敬亭,因面多麻,人皆以柳麻子称呼。</p> <p class="ql-block"> 柳敬亭说书不随意出场,一日说书一回,定价一两。他说书“进乎技”,进入“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能使听者摇旌心灵,不可自制。</p> <p class="ql-block"> 柳敬亭在秦淮河畔说书而声名远扬,该组雕反映的是柳敬亭忠义英雄故事,观众在聚精会神倾听。</p> <p class="ql-block"> 吴敬梓故居在南京清溪河与秦淮河交界处,紧邻古桃叶渡,名为秦淮水亭。</p> <p class="ql-block"> 吴敬梓(1701年—1754年12月11日),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祖籍浙江温州。因家有“文木山房”,故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移居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清代文学家。</p> <p class="ql-block">秦淮河畔忆秦淮,梦里情怀是秦淮。都说这是个情生情灭的地方,都道是这条让人萌生遐想的河流。</p> <p class="ql-block"> 文木亭,四角翘伸,形如飞鸟展翅的角亭。匾额“文木亭”为书法家金竺雨题写,亭柱楹联“桃叶渡边粗茶淡饮,东关头处作赋弄弦。”</p> <p class="ql-block"> 吴敬梓故居在南京清溪河与秦淮河交界处,西面紧邻古桃叶渡,东面是东水关遗址。</p> <p class="ql-block"> 吴敬梓故居,陈列着各种版本的《儒林外史》作品,反映了吴敬梓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断,成为研究吴学的又一阵地。</p> <p class="ql-block"> 东水关它承载着金陵古城的沧桑岁月,承载着多少亡家灭国的感叹。同时,历史也成就了秦淮河,成就了东水关。</p> <p class="ql-block"> 历经了沧桑和繁华,如诗如画如梦如幻一般,伴随着南京人的情怀,缓缓的展现她的美丽的容貌,汇成天地间的七色彩虹,描绘着生活美不胜收的诗情画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