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个耐心活,但又很容易失去耐心

想象中的牛屎龟

<p class="ql-block">教育是一个耐心活,但教育又最容易失去耐心。</p><p class="ql-block">教育为什么是耐心活?孩子18岁才成年,在实践中,父母一般要供养孩子至大学毕业,22岁左右。这说明,孩子从观念到能力,能够完全自立,就需要这么长的时间。行为规则,公序良俗,一千遍,一万遍地重复,才在孩子心中慢慢生根发芽,保他一生平安幸福。</p><p class="ql-block">教育为什么容易失去耐心?因为人默认的设置是马上得到反馈,这样我们才满足。道理说一遍,孩子马上得100%执行,否则就怪孩子不听话,没热情,要责怪他,放弃他。</p><p class="ql-block">教育从来都缓慢积累的过程,对孩子的教育是如此,对成人的教育是如此,对国民的教育也是如此。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道理,在它成为全民常识前,多数都经过漫长的教育。比如中国的郡县制度,现在人人承认它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天才设计,所以中国使用至今。但是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推行,到汉武帝时代普遍接受,百来年,有远见的大政治家代代接力,付出血与火的代价,才得以最终实现。</p><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常说“统一思想”,就是历史告诉我们,再天才的理念,再杰出的思想,不是一提出大家马上会接受,至少需要那么三年五年,十年八年,全民才能逐渐统一。孩子教育看起来是小事,但和国家的思想统一有什么区别呢?工作原理是一样的。所以,你们一盯,孩子就能“被动”地读书,这已经不错了。有几个孩子“主动”上课,“主动”做作业?极少。在劝导与监督下,孩子“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本来就是教育的常态。孩子与猴子一样,你们陪着,盯着,孩子的“被动”越来越少,猴性渐少,“主动”越来越多,人性渐多,最后能够自我劝导与监督,教育就完成了。</p><p class="ql-block">现在有种观念,相当迎合家长的懒惰或速成幻想,认为孩子可以享有完全的自由,包括自由使用一切电子产品。理由是孩子要学会自我管理,反正迟早要接触电子产品,不如早点给他,大人不要管。这是无视孩子与成年人区别的、有意与无意的骗局,谁信谁葬送自己的孩子。孩子的大脑发育尚未完成,道德观、是非观、未来感还模糊,基本常识还缺乏。不少对成年人无害的、危害小的事情,对孩子却是致命的。成年人放得下手机(不少成年人也做不到),孩子上瘾了,抢他手机,千难万难,多半就毁了。为什么要有监护人?要有义务教育?就是要陪他度过无法自我管理的危险期。</p><p class="ql-block">再说为什么要读古书,读历史。中国人最大的文化财富是有人类史上唯一没有间断过的文明史,我们现在仍可与古人轻松对话。现实是历史的重演,历史越久,为现实提供的参考越多。比如现在的国际政治斗争,可视为战国时期的古人穿着现代服装重演一次。只要你能阅读的古人,都不是古人,都是你现在的隐形朋友。越聪明的中国人,是越爱读历史的。经过时间淘汰的经典,包括《儒林外史》,都是当下的生活指南。在历史与现实的共通与共震中,才能更有定力,守得住永恒的价值,无价值的时髦与轻浮之风吹不走我们。</p><p class="ql-block">一家人就这样慢慢一起读书,一起耐心走下去,不为一日的、短期的失望所停止,不怕慢,不怕孩子“被动”,只要一直坚持,小猴子终将进化成孙大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