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红色文化旅游示范村——挺进

裴松勤

<p class="ql-block">红色张裴梁,幸福小康村</p> <p class="ql-block"> 倡议书</p><p class="ql-block"> 咱“张裴梁”是一个大家庭,从明洪武二十五年到现在,已六百年余。时至今日,起码每个姓氏都繁衍有二十五代左右,邻居爷们之间更是没个说,谁家有个大灾小情,喜忧啥事,从不吝啬。久而久之,这便成了我们村里一个约定俗成的良好村风。</p><p class="ql-block"> 我们村地处豫东平原,本就没有什么土特产,乡村旅游如同镜中花园,靠别人投资也不太现实。用什么办法让咱村走出瓶颈呢,这是我们这一代人亟待解决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前些天,镇里吕书记牵线,县委党史研究室常主任给予我们村大力支持,要在咱村修一块“张裴梁战斗旧址”纪念碑,县里篆刻碑文,我们筹集资金。</p><p class="ql-block"> 预计石碑连基座大约需要五千元左右。常言说: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我想,咱一个三千多人口的村庄,几千块钱应该不是个大问题吧?</p><p class="ql-block"> 大家的事大家办,公益事业,重在参与。村两委班子刚建起来,一时半会也拿不出这个款项。经过商议,决定在村里筹集修碑资金。大家自愿捐款,数额不限,筹满即停。捐款人姓名和金额会不定期在群里公示,保证所筹资金专款专用,恳请大家监督。</p><p class="ql-block"> 这块碑就是咱村的招牌,也是红色示范村的一个标志,更是“传承红色基因,发展乡村振兴”的敲门砖。以后我们还要编写村史,再弄一个民俗博物馆,等等。</p><p class="ql-block"> 等到数十年后,当你坐在庭院里颐享天年时,孩子们趴在你跟前,猛然问一句,咱村里“张裴梁战斗”纪念碑的来历,你就会很自豪的说,想当年我也是村里名人,也曾为村里出过力,流过汗。</p><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就是一个事,修碑捐款。咱要让这颗红色的革命种子在我们这里生根发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 最后,借用一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p><p class="ql-block">捐款联系人如下(电话同微信号,捐款后请发电子照片一张,以备后期制作宣传材料存档)</p><p class="ql-block">杨世俊 13937826106</p><p class="ql-block">张好生 13673672741</p><p class="ql-block">李存周 15537859578</p><p class="ql-block">裴松勤 13938601537</p><p class="ql-block"> 梁庄村修碑领导小组</p><p class="ql-block"> 2022年06月26日</p> <p class="ql-block">张裴梁修碑捐款名单</p><p class="ql-block">1、李常委 200元</p><p class="ql-block">2、张好岗 50元</p><p class="ql-block">3、张东强 100元</p><p class="ql-block">4、张西强 100元</p><p class="ql-block">5、陈付海 100元</p><p class="ql-block">6、李存周 100元</p><p class="ql-block">7、裴东风 100元</p><p class="ql-block">8、张好功 100元</p><p class="ql-block">9、张刘洋 100元</p><p class="ql-block">10、张留航 100元</p><p class="ql-block">11、裴仁永 100元</p><p class="ql-block">12、于伯俊 100元</p><p class="ql-block">13、张留振 200元</p><p class="ql-block">14、张海永 100元</p><p class="ql-block">15、裴凤志 100元</p><p class="ql-block">16、李继东 300元</p><p class="ql-block">17、张汝星 200元</p><p class="ql-block">18、张留伟 500元</p><p class="ql-block">19、张新喜 100元</p><p class="ql-block">20、张新生 5000元</p> <p class="ql-block">“张裴梁战斗”纪念碑捐款即将结束。通过这次捐献活动,说明我们村的广大村民有很高的政治觉悟,展示了我们当家做主人的新时代农民的风采。到时候我们还会邀请市、县和镇里的名人大家,来我们村参观指导,这对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感悟使命担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对关心、支持村里修碑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全体村民以及积极捐款的热血青年,再次表示最诚挚的感谢。虽然碑文不会镌刻捐款人的姓名,但是后期会制作一个宣传册,记录每一位捐款人的名字,留着永久纪念。</p><p class="ql-block"> 2022年07月08日</p> <p class="ql-block">常主任、李镇长带领大家察看村容村貌</p> <p class="ql-block">常主任、李镇长带领大家到老学校为纪念碑选址</p> <p class="ql-block">常主任、李镇长带领大家到战斗遗址察看</p> <p class="ql-block">常主任、李镇长带领大家察看子弹痕迹</p> <p class="ql-block">常主任、李镇长分别对村子长期发展做出具体安排</p> <p class="ql-block">  向着红色文化旅游示范村—挺进</p><p class="ql-block"> 老天爷常常变脸,好像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不,刚进初伏,我国中南部的气温就达到了摄氏四十多度,热浪就像蒸笼一样倒扣在身上,让人喘不过气来。</p><p class="ql-block"> 杞县党史研究室常峰主任,工作认真,积极负责,待人随和,敢于担当。全县二十多个乡镇,他的足迹遍布村口巷尾,田间地头。也许在某个街头,不经意间,您就会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那就是常主任。他虽然工作繁忙,但心里一直有一个牵挂,那就是我们村修建“张裴梁战斗”纪念碑的事。</p><p class="ql-block"> 7月18日上午,烈日当头,禾苗打蔫,老狗伸着长舌头,鸟儿围在池塘边。常主任一行四人,驱车二十多公里,来到了位于杞县南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梁庄村。听常主任说,他十年前曾来过这里,那时村子还是青砖灰瓦房,黄土坎坷路,今天也算是故地重游吧。</p><p class="ql-block"> 梁庄村地处豫东平原,黄河流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它包括裴集、张庄和梁庄三个自然村,现有人口三千一百五十人,土地三千一百七十四亩。铁底河从村东流过,西邻213省道,北依商登高速,离村六公里是东汉才女蔡文姬的家乡,她曾留下传世奇文《悲愤诗》和千古绝唱《胡笳十八拍》,村东南七公里有大云寺塔,那是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篡位,在一部《大云经》里找到了依据,并号令全国各地修建宝塔珍藏《大云经》。</p><p class="ql-block"> 常主任一行不顾旅途劳顿,在圉镇镇李青杰镇长的陪同下,顾不得喝上一口水,带领大家一起,来到张裴梁战斗旧址,感悟战斗场景,寻找历史印记。那里有一座老屋,它建自明末清初,经过岁月的洗礼,至今依然昂首矗立,后墙上的弹孔清晰可见,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许多年前的往事。听老年人讲,每逢月黑风高夜,就会从巷子里隐约传出“冲啊、杀啊”的声音,不时夹杂着断断续续的哀嚎,令人毛骨悚然。</p><p class="ql-block"> 从张家胡同出来,大家又来到了村旁一所空院子。这里原来是村里的小学,仅剩的一棵合欢树就像看到了老朋友,露出了久违的微笑。记得小时候挎着书包来上学,一进大门就能看到她在向你招手,想来也五十年有余了吧。整个院子占地一千多平米,地面宽敞,宁静朴实,虽然荒废失修,但是为了整个村子的长远发展,不失为一个安放纪念碑最理想的选择,也为以后构建民俗博物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走着,看着,分析着,讨论着,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太阳就登上了南天门。常主任和李镇长分别对村里修建“张裴梁战斗”纪念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对下一步行动做了详尽的安排。最后指出:我们不但要修“张裴梁战斗”纪念碑,还要修“革命烈士”纪念碑,把村里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都刻上,让这颗红色的革命种子生根发芽,一代一代传下去。</p><p class="ql-block"> 2022年07月1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