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延: 为豫剧表演艺术家虎美玲写传记

一日一议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作者/苏小蒙</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四年前的一个夏季, 有一天我去郑州市购书中心买书, 突然碰到了贾延。贾延原在郑州国棉四厂工作, 上世纪80年代时, 她以报告文学«乡下来的打工妹», 这篇反映改革开放之初, 一批来自偏乡僻岭农村的女孩子在省城郑州几家纺织厂打工, 成为纺织工业新生力量的故事, 由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给国企管理、生产、经营带来的巨大变革, 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接着她又写了 «舞潮» «走出都市的诱惑» 等报告文学, 先后被郑州市作家协会和河南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后来她又到 «经营消费报» «国际经贸报» 当记者、编辑, 前些年退休以后, 又担任了郑州市老艺术家协会理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我们郑州文学创作队伍里, 贾延一直是比较引人注目的女作家。多年不见, 偶尔相遇。作为文友,自然离不开写作这个话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问她最近又有什么新作?她笑了笑告诉我, 前不久她乔迁新居, 恰好与虎美玲同居一个小区。她和虎美玲合作,正在写一本关于虎美玲的传记。虎美玲? 提起虎美玲, 我们河南人,不——全国乃至海外, 谁不知道她呢。她是继我国豫剧大师常香玉、陈素真、阎立品、桑振君、马金凤、崔兰田等之后的又一代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她不仅曾任郑州豫剧二团团长、郑州市豫剧院院长, 同时还是我国戏曲最高奖——“梅花奖”的获得者。她主演的 «红灯记» «朝阳沟» «大祭桩» «破洪洲»«义烈女» «新版白蛇传» «粉黛冤家» 等, 已经成为豫剧艺术的经典。</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豫剧第三代旦行中, 她既是继承者又是开启者, 为传承豫剧艺术、弘扬豫剧文化承上启下做出了突出贡献。我想, 虎美玲可是一个颇有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写她一本书, 这无疑是值得肯定, 但又是一项比较艰巨的选题! 不过, 我觉得作为名人的虎美玲与贾延合作, 作为作家的贾延是完全可以胜任的。一则她们都是40年代生人, 有着共同的时代和历史背景; 二则都是女同胞, 便于沟通, 有话好说; 三则对于贾延的写作能力,我还是比较了解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记得当年我在 «郑州工人报» 主持“社会新闻” 版编辑时, 贾延经常给我写东西, 她笔头快、写得好,尤其是她善于抓选题, 也就是业内常说的 “人人心中所有, 个个笔下所无”, 她那时给我的稿子,许多内容都让我感到出其不意,有次我们郑州的几位文友小聚, 好几家报刊的编辑就趁着酒劲对贾延说 “再有这样的好稿子, 给我们分点儿, 不能让苏小蒙这家伙光吃独食!”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因此, 我对贾延和虎美玲的这一合作充满信心, 分别时, 我给她打气:你写吧, 我相信你绝对是会成功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最近, 由虎美玲口述、贾延撰写的虎美玲口述传记 «洗尽铅华——我的豫剧人生» 终于出版了。前些天, 贾延满怀喜悦地给我送来一本。贾延告诉我, 这本书, 她和虎美玲整整折腾了三四年。主要原因是虎美玲虽然在此期间已经退休了, 但她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的传承人之一, 她退而未休, 整天还忙于她为之奋斗了一生的豫剧事业.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她不是去开会, 参与豫剧交流;就是应邀为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戏曲赛事当评委; 或者参加各种大型文艺演出, 东西南北地到处跑.用她的话说, 真是比上班当院长还忙。</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由于虎美玲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太多, 很难集中时间给贾延讲述自己的那些陈年旧事。俩人碰面, 她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说到哪儿是哪儿, 一小段一小段的断断续续,如果她在外地, 有时深更半夜会打来电话、发来微信说上几句。有时整个人像失踪似的毫无音讯,几个月难得见上一面。贾延理解、包容她的忙碌, 说: 她这个人一辈子正因为一心扑到了豫剧上, 所以才取得这么大的成绩。如今步入晚年, 她仍痴心不改,对于写这本书, “皇帝不急太监急” 有什么用? 只有耐心等候,她啥时候给我 “米面”, 我啥时候再 “做饭”。就这样一年又一年, 我们俩合作的这本书才终于得以完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想, 三四年为什么不可以? 有的作家为了写好一本书, 别说三四年, 七八年十多年的都有。精工出细活嘛!我抚摸着这本装帧设计、 印刷装订堪称精美的新书, 深为贾延这种 “十年磨一剑”——不, 三四年磨一剑的精神所感动。如果说这些年贾延没有像我们郑州其他作家那样连篇累牍地在报刊上、新媒体上推出一篇又一篇新作, 但是就她协助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虎美玲完成这本口述传记, 足以令人赞叹不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共郑州市委原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曾任郑州市文联主席的张爱图先生在看到这本书后致贾延短信: 谢谢贾延, 为虎美玲, 为郑州,为河南, 为豫剧界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很有意义. 对虎美玲来说更有价值. 好! 很好! 非常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说起来, 我也是戏迷, 也算是虎美玲的 “粉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 我还在郑州国棉三厂当工人时, 有一次虎美玲在郑州剧院上演 «杨门女将», 我一大早挤公交车赶到那儿买票, 排队排了整整一个上午也没买到。遗憾之余, 我想了个 “歪点子”, 拉着在我们厂电视台工作的一位工友, 让他扛着摄像机, 拿着一张所谓介绍信来到郑州剧院, 声称我们厂职工十分喜欢看虎美玲的戏, 为了满足大家的要求, 我们想搞个现场录相回去在电视上播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那时人们还没有版权意识, 看到我们真诚的样子, 又加上当时工人阶级这个牌子在社会上还相当吃香, 这个剧院不仅立马放行, 还热情地给我们安排到离舞台不近也不远的位置。虽然摄像机只是个“唬人”的摆设, 却让我过足了戏瘾。回来以后, 我还冒昧地给虎美玲写过一封信, 希望她能来我们工厂演出。记得当时虎美玲也回了信, 说凑着机会一定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拿着信到处吹嘘, “虎美玲要来我们厂演戏了”。但遗憾的是, 几个月过去了,也许演出任务多, 虎美玲始终未来。后来在工厂, 大家都喜欢开玩笑地叫我 “老牛”, 就是爱吹牛的意思, 这个绰号就是由此引起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我家里, 我搜集有关豫剧的磁带、光盘不下一二百件, 除了常香玉、陈素真、阎立品、桑振君、马金凤、崔兰田这六位大师外, 虎美玲的也不少。平时写作之余, 听听豫剧, 常让我感到心情舒畅, 分外惬意。在虎美玲口述、贾延撰写的这本厚360多页、约30多万字«洗尽铅华——我的豫剧人生» 里, 虎美玲怀着一颗真诚感恩的心,真实生动地叙述了在党和政府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 在常香玉等老一辈艺术大师的精心培养教育下, 在演艺界同行的帮助和广大戏迷观众的热情鼓励下, 使她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 成长为一名新一代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的人生经历。让我们从中更加形象立体地认识了我们河南地方戏——豫剧文化和一代代豫剧大师,了解到我们许多不太接触的知识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尤其这本书所折射出这个时代老艺人拼搏奋斗的生命足迹, 以及这个时代豫剧艺术发展的起起落落,不但使我们全方位地认识了解豫剧生态, 而且几十年、几百年, 甚至几千年后, 在后人研究这个时代豫剧发展和豫剧名角儿的时候, 无疑极具历史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为一个戏迷、 虎美玲的 “粉丝”, 我觉得作家贾延在撰写过程中确实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全书布局合理, 结构严谨, 文字生动活泼, 就像主人公虎美玲站在讲台上, 或者坐在我身边, 活灵活现娓娓道来讲述她的故事, 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不掠美、不掩瑕, 实事求是, 让人感到亲切、可信。因此, 从这个感觉上, 我认为这本书绝对是成功的。我为我们郑州的女作家贾延而庆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为作家贾延近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