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部分文字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书院门古文化街的街口有一座突兀而起、古韵十足的高大牌楼,牌楼上方是“书院门”三个金灿灿的颜体大字,两旁是“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的醒目对联。街道两旁是青一色仿古建筑,街道路面用青石铺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书院门的地名起源于在它里面的关中书院。这条街道,修建的古色古香,是一处仿古建筑群,在入口处有一座十分高大的彩色牌楼,上每面写着书院门三个大字,非常醒目。走进西安书院门步行街内,街上的档口里摆着书法拓片、文房四宝,也有山水画卷、蓝田玉石,有刻章的,卖佛串的,吹埙的,还有排列整齐的线装书、古装戏剧皮影……。一路观赏着两旁店铺里的文房四宝,鉴赏商家展示的古今书画,感受着古城西安浓郁的文化气息,不知不觉的就步行至关中书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西北书院之冠。关中书院,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百年间,它是西安城里环境优雅、书声琅琅、夺席谈经、卓彼关儒的求学之地。它承载着“传承文化、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关中书院门口,立着冯从吾的雕像,手中握着书卷,表情儒雅,眼神坚毅。关中书院藏在巷子深处,不像书院门文化街那么繁华热闹,反而显得清新静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关中书院创始人冯从吾塑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明万历年间,著名学者冯从吾与一帮友人在此地之西的宝庆寺讲学,弟子日众,而寺地狭隘。不久之后,陕西政府官员为冯从吾另择宝庆寺之东小悉园处创建关中书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此后,历代政府时有拨款扩建、修缮书院。目前留下来的关中书院规模宏大,历经400多年历史风雨,依旧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和古代书院建筑风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关中书院是明清时期陕西最高学府和学术教育机构,至今已有400年的历史。建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由大学者冯从吾所建,承宋、元时代书院之遗风,讲求理性之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书院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工部尚书冯丛吾因上书被神宗罢黜回家,一边潜心研究易理一边在宝庆寺讲学,拜师求学者日众,多时达几千人,便在宝庆寺东面的小西园创立了“关中书院”。关中书院建成后不久,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东林书院事发,魏忠贤灭了一大批文人,冯丛吾也被累及,明熹宗一道圣旨把关中书院拆了。 清康 熙三年(公元1664年)关中书院重建。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新任 陕西 巡抚毕沅,重视学校教育,提出“移风易俗,教化为先”,于是重修关中书院。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关中书院改为陕省少师范大学堂。辛亥革命后,又改为陕西第一师范学校、 陕西师范学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民国初年,关中书院改为省立师范学校,直至1949年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关中书院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间曾度改名为 “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1950年恢复原名“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1963年,西安师范学校撒销,西安市第五中学迁入。次年,在省市文化部门的主持下,拆除了师道中天阁,在其原址上建起宿舍楼。1982年,“西安市师范学校” 与“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专修学院”合并为西安师范专科学校。1985年,学校一分为二,一部分为西安师范专科学校(翠华路校址),一部分为西安师范学校(关中书院校址)。2009年,西安师范学校并入西安文理学院,成为西安文理书院校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关中书院的建筑规模非常宏大,由大门、二门、允执堂(讲堂)、左右寮房、东西号房等建筑物组成。书院中间有6间讲堂,叫做“允执堂”,左右各有寮房4间,东西各有号房6间。饱受风雨沧桑的关中书院,如今尚存两道门厅、允执堂、精一堂及东西两侧百米长的庑廊等建筑,形成前后四进院落的格局,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的叔父大学毕业后一直在西安第五中学(关中书院校址)任职,居住在关中书院的最里面。每逢周末我都会和家人一起到我叔父家做客吃饭。那时并没有觉的书院里有什么独特之处,只感到是庭院深深,古树居多,遮阳避日。80年代初我结婚后,我的公公是五中的语文教师,在学校里也有一居室,我和老公也经常到五中去看书、学习、休息。公公退休后,房子交给我的小叔子一家居住生活,直到前些年,小叔子单位给他分配了楼房,他才搬离,把房子交给了现在的文理学院(老五中)。以前我经常去关中书院,来去非常自由,没有一点留存历史文化影像的意识,从来没有认真记录拍照过里面的环境风貌,深感遗憾万分。现在想弥补一下,还要给守门保安说明找人办事,才能进去。真是失去的才觉珍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进入关中书院左侧墙面上书写着“学高为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右侧墙面上书写着“身正为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意即身正才能师为人范。他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素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关中书院大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门门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关中书院二门门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今天的书院是西安文理学院的教学之地。古色古香的院落里,一棵棵老槐树将苍劲而弯曲的枝干伸向天空,让大门、二门内的院落的楼阁于房屋散发着文香书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书院中盆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允执堂(讲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允执堂字匾下的图书馆字匾,让院落最北的大堂,留给心中许多遐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精一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漫步书院,整个院内建筑古色古香,各个院落都幽静清新,感觉空气中都散发着书香的气息,非常引人入胜。允执堂前几颗饱经沧桑的古老槐树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古树见证了书院的发展,承载着书院古往今来的精神文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优秀的大学在于他有杰出的教师,而非豪华的建筑。关中书院的师道也在于每一代学子所秉承的“关中精神”,这是立学之根基,也是师道之传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关中书院自创立以来就不断涌现出优秀的学子,他们心怀天下,经世济民,无论是处于盛世还是乱世都以一身所学报效国家,坚守原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据记载从关中书院走出的大师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冯从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书院创立者冯从吾在朝为官时担任御史之职,负责监察百官,他为人刚直,得罪了不少人。他直言上谏,也让皇帝很不满,便心灰意冷,辞官回乡,创建了关中书院。这位关学集大成者,著书立说,收徒授课,求学者络绎不绝,纷纷投入关中书院。冯从吾也被大家称为关西夫子,他教学生首先要学为好人,才能齐家治国。书院在他的经营下,日渐繁荣起来,关学思想也广为传播。明朝后期朝政腐朽,皇帝昏聩,面对魏忠贤等阉党的嚣张气焰,盛极一时的关中书院,终究难于幸免,被强行拆除,冯从吾忧愤而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李二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一年,周至李家生了个男孩,起名为李二曲。李二曲长大后,继承冯从吾的思想,成为又一位极有风骨的关学大儒。明朝灭亡后,清廷多次延请,他都不肯出仕,一生与儒家典籍为伴,将关学思想推动向前。明清时期,关中书院是西北最高学府,比肩湖湘地区的岳麓书院,关中书院的学生也常在科举考试中拔得头筹。关中书院培养出众多优秀学子,为关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于右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于右任曾就学于关中书院,他是民国时期陕籍风云人物,故居就在书院门街巷里。他具有兼济天下的大儒风范,为推动辛亥革命和解围西安贡献很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关学自张载创立,从北宋到清末,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关中书院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孜孜不倦,坚守风骨,才能将关学精神传承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关中自古多豪杰,其忠信沉毅之质,明达英伟之器,四方之士,吾见亦多矣,未有如关中之盛者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百年来关学精神深深影响了陕西人的精神,关中书院更是这份精神的载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今,曾经荣耀的长安城已经悄然远去,偏处一隅的书院兀自独立于这个城市的喧嚣之外,伴随着这个城市的成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