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作品欣赏•</span></p> <p class="ql-block"> 本期《美篇荟萃》由赵建国题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赵建国书法作品</i></p> <p class="ql-block"> 《行书》 赵建国</p> <p class="ql-block"> 《行书》 赵建国</p> <p class="ql-block"> 《行书》 赵建国</p> <p class="ql-block"> 《行草》 赵建国</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笔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报社那些事</span></p> <p class="ql-block"> (耕耘)</p> <p class="ql-block"> 在繁华热闹的上海,也有宁静而典雅的一角一一圆明园路,南北距离不到500米,靠近外滩。</p><p class="ql-block"> 圆明园路149号哈密大楼,建于1927年,具有古典折衷主义的外立面,装饰细致精美,更为人知的是这幢楼成为文汇报社的办公大楼。进门左边为接待室,右边为收发室(图2)。</p> <p class="ql-block"> 报社那些事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一、报社流动的新华书店</p><p class="ql-block"> 我刚到报社不久,有次吃完午饭,路过大楼二楼,看见许多同事朝二楼会议室走去,我也跟着走进。只见会议室里变成了书的海洋,会议桌上摆满了各类图书,有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小说名著等,我好奇地向报社图书资料室李益然老师打听。据李老师介绍,每月九日是报社员工发放工资日,资料室老师与南京东路新华书店联系,把最新图书送到报社,成为报社流动的新华书店,这在上海也是很少见的。</p><p class="ql-block"> 于是每月九日即是报社发放工资日,又是报社员工的读书日,现场员工相互交流,有的翱翔书的海洋,有的选购自己喜欢的图书,读书日也为报社培育了一批爱读书的人。我经常看到罗达成、潘益大、肖关鸿、周玉明、徐裕根、史煦光、冯薇等老师光顾,他们都是报社有名的编辑、记者。在潜移默化中我也学会了每月购买几本名著的习惯,如《基督山伯爵》《傲慢和偏见》《三个火枪手》等,坚持边读书、边交流、边收藏,这对自己各方面成长都大有禆益。</p> <p class="ql-block"> 潘益大和冯薇合影</p> <p class="ql-block"> 史煦光和徐裕根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二、请复旦大学教授为员工讲座辅导《古文观止》</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人才青黄不接,报社一方面与复旦大学合作,自己培养一批大学生。另一方面,每周末在食堂张贴通知,请复旦大学教授到报社为员工讲座,辅导《古文观止》等,让全体员工都能受到教育。每次讲座,几百人会场座无虚席,从报社领导到印刷厂一线员工认真听讲。每当讲座结束,大家围绕教授,继续交流。员工的勤奋好学也深深感动了复旦大学的老师们。以上所见,让我又想起总编辑马达对报人总是要说这三句话:文汇报人才济济;文章有书卷气;版面编排眉清目秀。在文汇报人力资源没有多少扩充的条件,当时又在那么复杂的大环境下,把报纸办得如此有声有色,文汇报发行位居全国前列,成为当时最畅销的报纸之一。在一定意义上说,一张报纸的精神面貌就是总编辑的精神面貌。</p> <p class="ql-block"> 三、老报人的敬业精神</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一批老报人陆续回到了报社,他们的工作从不计较时间和报酬,每天提前上班,晚上八九点下班是常态,文汇报大楼灯火通明,夜以继日,他们为文汇报的发展而无私奉献。 </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文汇月刊创刊。文汇报在规定的四个版面之外,出版文汇增刊,接着正式创刊文汇月刊,主要是发表文艺作品。文汇月刊一问世,在全国引起轰动,读者纷纷到书店、报摊购买,许多城市都宣告脱销。文汇月刋的封面和目录编排十分耀眼,如有巴金怀念老舍的散文《我爱咱们的祖国啊,可是谁爱我啊》,丁玲《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一一回忆与随想》,这是她复出后的第一篇长文。茅盾、叶圣陶的《作家书简》。 </p> <p class="ql-block"> 马达(右)与巴金在交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许多久未见面的作家,陆续在文汇月刊上发表文章,引起全国读者极大的关注。除了老作家外,还有一大批中青年作家,如陈祖芬、肖复兴、张辛欣等,成为中国文坛一颗闪耀的明星。文汇月刊做到了雅俗共赏,发行十万份以上,这在全国是少见的。</p> <p class="ql-block"> 文汇月刊主编是影评家梅朵,副主编是年过花甲的老报人谢蔚民,他们因错划右派而受尽折磨,恢复工作后,倾注自己满腔热情办月刊,他们为向老作家约稿,可以说是像追求情人那样锲而不舍,扩大了文汇月刊在全国的影响。文汇月刊是我最喜欢阅读的刊物,收藏近十年,可惜都遗失了。</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出品人:艺海荟萃沙龙</p><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18日</p><p class="ql-block"> 谢谢观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