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世同堂”晋祠博物馆

大地之子

晋祠的前身,是供奉西周时期周成王的弟弟、晋国始封诸侯唐叔虞的祠庙。为了纪念叔虞励精图治、兴修农田水利,让唐国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的功绩,他的后人便选择在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因为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将国号由“唐”改为“晋”,于是“唐叔虞祠”也被俗称为晋祠。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如今的山西省太原市也因为在晋水之北,水之北谓阳,于是当时便叫“晋阳”。<br> 晋祠在中国各个朝代,都被不断整修,规模逐渐扩大。从一千年前的北宋开始,历经金、元、明、清,一直到民国,每个时期都有相当了不起的代表性建筑留存,这种因时间累积而成的丰富性和参差感,就像一个“六世同堂”的大家庭,与晋祠的自然风光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具有极高地历史、文化、艺术价值。<br> <b>晋祠博物馆的大门(上图),</b>博物馆大门为单檐歇山顶宫门式建筑,红墙灰瓦、修饰简洁;面阔三间,下辟三个红色券门,中间门洞略高于两边,大门两旁两尊石狮蹲坐威严肃穆。正中檐下挂牌匾,题“晋祠”二字,笔锋刚劲有力,飘洒隽逸,为陈毅元帅1959年题写。 <div><b> </b></div><div><b><br></b></div><div><b> <u> &@&@&@</u></b></div><div><b> 下面是晋祠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其中,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圣母殿、举世罕见的十字形古桥鱼沼飞梁和金代建筑献殿,被文化部鉴定为三大国宝建筑。</b></div> <b>水镜台(上图)</b>——“殿、台、楼、阁” 第一座精妙建筑,始建于明代,为神明唱戏的场所,结合殿、台、楼、阁四种风格,一面屋顶是重檐歇山顶,一面是单檐卷棚顶。设计巧妙、造型雄奇,制式各异的前后台相互映衬,而四周的明柱和台基上四围的勾栏望柱又使整个建筑浑然一体。东面殿宇是戏台的后台,而西面似台似阁的便是唱戏的舞台。<div> 高台之上有一座精巧古雅的殿宇。该殿宇呈宫殿形制,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中间开门,两边开圆形窗户,远看像两个大眼睛。大家也许对它有些面熟,因为动画片《大闹天宫》中,孙悟空大战二郎神时,变身成了一座小庙,剧中小庙的原型就是这座建筑。<br></div><div> “三晋”指的是春秋末期,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历史典故,而“三晋名泉”是指晋水名泉,名驰三晋。<br></div> <b>金人台(上图)</b>古称莲花台。在晋祠中轴线会仙楼正西。因台上四隅各铸铁人一尊,亦称铁太尉。台正方形,四周砌栏杆,正中设琉璃瓦小焚帛炉楼,高约4米。<br> 四隅金人以西南隅为最佳,其胸前有“北宋绍圣四年铸”铭文,西北隅铁人为次年所铸,头为明永乐二十一年补造;东南隅为北宋元祐四年铸造,东北隅为1913年补铸。据《太原县志》载,祠为晋水源头,故镇以金神,为防水患。<br> <b>对越坊</b>——“对越在天” 位于晋祠中轴线上,为四柱三楼,单檐歇山顶。檐下斗拱密致,纵横交叉,整个造型玲珑剔透,华丽典雅。瓦顶全部用琉璃覆盖,牌坊左右蹲坐铁狮一对,气势雄壮不俗。“对越”出自于《诗经·清庙》中“对越在天”,意味宣扬祖先功德。匾额上的“对越”二字,整饬遒劲,同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如果说水镜台是“秀丽之笔”,那么“对越”则是“雄奇之笔”了。一座牌坊的建式,整座牌坊三门四柱,檐下斗拱繁复华丽。 牌坊两侧是<b>钟楼</b>和<b>鼓楼</b>,恰似牌坊的两翼,使中轴线的建筑不显得孤寂,使对越坊显得更加稳重雄伟。两楼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两楼形制相同,下为边长约7米的方形石砌基址,高约3米,设有台阶可上下,台基上有12根廊柱,柱间置木栅,楼顶为重檐十字歇山顶,上饰彩色琉璃瓦。 <b>献殿</b>,位于晋祠古建筑群中轴线上,西倚鱼沼飞梁,东临金人台(古莲花台),是供奉供品以及祭祀圣母的殿堂。献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建于 1.4 米高的青石砌筑的台基之上,当心间辟门,四周施以槛墙,墙上立栅栏围护,整体开敞轻巧,犹似一座凉亭。梁架为彻上露明造,结构形式为“四椽栿通达前后檐用二柱”,斗栱简洁疏朗,五铺作双下昂,屋顶形式为单檐厦两头造,筒板瓦覆顶,脊饰为琉璃雕花,整个建筑虽为金代所建,但宋风犹存。<div> 献殿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与紧接其后的鱼沼飞梁、主殿圣母殿并列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br></div> <b>圣母殿</b>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宝中之宝,是因为大殿的梁架采用了“乳栿对六椽栿用三柱”形式,这是我国现存古代建筑中惟一符合《营造法式》殿堂式构架形式的孤例,而《营造法式》又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建筑专用书。<br> 简单来说,这一形式就是运用了建筑学上的柱升起、柱侧角、减柱法等。殿周柱子均向内倾,形成侧角,平柱至角柱逐渐升高,造成升起,致使屋檐曲线弧度显著。<br> 四周的柱子皆向内微倾,构以侧角;四根角柱向上升起,使得大殿更加稳固、灵动,前檐四角翘跃如飞,华丽优美。角柱上一周用斗拱承托着屋檐,斗拱样式复杂,屋檐深远翼出,上下重檐伸缩有致,遗韵蹁跹。晴天,光线透过圣母殿的重重屋檐,倾洒在斗拱与廊柱上,明暗相间,大殿显得愈发柔美。圣母殿前廊廊柱盘有8条木质蟠龙,均雕于宋元祐二年(1087),作跃跃欲飞状,造型大胆、手法精致、栩栩如生,为中国现存木构建筑中最早的蟠龙大柱。<br> <b>鱼沼飞梁</b>在晋祠圣母殿前,北宋时与圣母殿同建。鱼沼为晋水三泉之一,沼上架桥曰“飞梁”,亦称“板桥”,其结构为水中立小八角石柱三十四根,柱础为宝装莲花,石柱之上置斗拱,梁枋,衬托桥面,东西平坦连接圣母殿与献殿,南北两翼下斜至岸边。飞梁应是创建于北魏以前。桥东西长19.6米,宽5米;南北长18.55米,宽4.91米。此桥高出地面1.3米,两侧做成坡桥下斜,与地面相接,平面呈十字型,形如鸟之两翼。四周有勾栏围护可凭依,形制特殊,桥东月台上有铁狮一对,神态勇猛,造型逼真,铸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 <b>齐年柏(上图)</b>,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齐年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由于年代久远,树身已向南倾斜约40度,但仍充满了生机。被称为“晋祠三绝”之首,是晋祠沧桑历史的见证。<br>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几百年以前,就曾以“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诗句来歌颂它的古老、苍劲;刻于周柏旁的明末书画家傅山先生的题词“晋源之柏第一章”,更加渲染和烘托了它顽强的生命力。<br> <b> 胜瀛楼(上图)</b>,明末清初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楼高17米,上下两层,西南悬“栖云”匾额。东西挂“胜瀛”,夏至之时,四面受光,誉称“胜瀛四照”。 <b>水母楼</b>创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供奉的是晋祠水神。一层楼身为砖砌北方式窑洞三穴,二层为楼阁形式。一层供奉铜铸水母像,一副梳妆未竟的村妇神态,关于水母娘娘,民间还流传有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水母楼二层塑有水母成仙像,在神龛两侧分列的八尊鱼美人塑像,被称作“东方美人鱼”,构思奇巧,堪称佳品。南北两壁绘有明代壁画,为水母出行仙仪图。 <b>真趣亭(上图)</b>位于晋水源初出石塘北岸,临流制高,为难老泉景点临流揽胜最佳之处,是游人最喜逗留的处所。亭于1916年即民国5年秋动工兴建,第二年即民国6年秋建成。亭的基址,原仅仅是一个石梯口,据说是赤桥村人为洗纸方便而开凿的。民国5年(1916年)一位叫黄国梁的国民党旅长在晋祠驻军,发现晋祠宇下,饶有真趣,便建此亭。亭建于石洞之上,平面略成长方形,单檐歇山顶,杨承恩书“真趣亭”“清潭鸟翠”匾。 <b>松水亭</b>,平面呈长方形,面宽三间,进深两间,卷棚歇山顶,前后明间辟门,前后两次间及两山面均砌以低矮的槛墙,四面空阔,轩豁敞亮。<div> <b>善利泉亭</b>,八角攒尖顶,立泉眼之上,既无片砖块石叠加,也无铜锢铆钉,加固,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我国具有木结构建筑技术。<br></div> “既饮旨酒,永锡难老” <b>难老泉亭</b>,俗称“南海眼”,为八角攒尖顶。《北齐书》载,难老泉亭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距今有近1500年了。现在的难老泉亭为明代嘉靖年间重建,斗栱昂嘴,为明人手法,是北方亭榭建筑的典型。难老泉亭的造型颇为精巧,利用硕大半拱下昂后尾,承托内拽枋再以戗支撑雷公柱,运用杠杆原理,使内外檐两侧的荷载趋于平衡,侧角收分非常明显,特别是柱脚围栏周匝,更保持了它的稳定性,整个亭顶坡度很大,此亭的做法依然保留了北齐风格。 <b>难老泉(上图)</b>,出自悬瓮山下的断岩层,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与侍女像、齐年柏并称“晋祠三绝”。因它晶莹澄澈,畅流不断,人们便以“难老”名之,泉水常年保持在17℃,灌溉着附近数万亩稻田。<br> 难老泉泉水从一龙口中流出,流入亭下的水池中,池中有一小台,四周汉白玉低栏围成船型,台上一长方小亭,亭台远观极似画舫,故名曰“不系舟”。池中有中流砥柱、张郎塔、人字堰等景。 李白有诗句:“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br> 晋祠博物馆是冒雨参观的,受降雨影响,拍摄角度与维度都受到了限制。在即将走出博物馆时,雨停了。这里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沟渠池沼熠熠生辉。微风吹过,檐铃作响,古树枝叶随风飘摇。这里山明水秀,古木葱郁,池沼亭台如星辰般遍布,熠熠生辉,这里是横亘古今的著名风景区,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园林式祠庙建筑群。晋祠内文物精品众多,涉及多种艺术领域,其中不少是孤例和范本。雨后的古建筑更显得古朴,颇有江南园林的柔美之风,透着跨越千年的历史之美 文化之美。无愧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br> 晋祠博物馆的大门内侧(上图)。 <div> <b>&@&@&@ </b></div><div><b> 其实晋祠是分两部分的,上面图文部分是晋祠博物馆(见图),下面部分是晋祠公园(见图)。</b></div> <div><br></div><div><br></div><div> 本篇照片一律是本人拍摄,有的文字来源于网络。欢迎浏览与指导,感谢您的精彩点评!<br><br>摄影:li guodong<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