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野草莓》是英格玛-伯格曼一部类似于自传体的演绎。黑白电影反而给人一种年代久远沉淀下来的厚重与经典感。能够静下来刷一刷伯格曼电影的人一般都是自带一层滤镜,喜爱也会产生偏爱,偏爱巩固了喜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都是低沉缓慢地开场,伊萨克年近八十,可以说已经到了可以写回忆录的年纪了,沉思和回忆已经是每日生活的主题。每一件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场景都可以带人进入回忆的长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从电影开始,我就在想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什么。我其实也很担心,如果主题太过于晦涩难懂飘忽不定,我就会郁闷地难受。野草莓是什么?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当野草莓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我甚至按了停止键,我想辨认一下这些出现在镜头里的野草莓藤蔓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可谁知,我甚至都认不出这些在黑白电影里出现的绿色低矮植物就是草莓植株。即便如此,我仍然相信,那就是,如假包换。只要你内心的信念足够真诚,你就会相信,也会欣然接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仔细地想了想,伊萨克其实应该说是一位博学多才,睿智又有趣,富有教养举止得体又灵魂高雅的人。但是,如果是我,也不会愿意是他的妈妈,因为唯有克制冷静的母亲才可以教养出如此克制冷静的儿子,本性如此的母亲晚年心底的凄凉应该是无能为力却又不愿意承认的后悔。我也不愿意做他的妻子,因为他缺乏平摊生活琐碎与分享低级趣味的能力与意愿,在他面前,我会自惭形秽并为此郁郁寡欢还无法宣之于口。我也不愿意成为他的女儿,因为根深蒂固的不善表达爱与需要的家庭氛围会让内心里对爱与亲密的渴求就像被世俗的标准定义为不堪入目的欲望一样被鄙视和压制,爱无能无力,内心永远孤寂。我愿意做的,宁愿是,半路上偶尔相遇,没有相处负担的萨拉,在年轻率性的萨拉面前,伊萨克是如此地风趣幽默,平易近人,荣誉加冕带来的也是博学睿智,让人亲近。冷漠的伊萨克与热情的伊萨克,哪个才更真实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在这部电影里,伊萨克的母亲,妻子,儿子,都不同程度,或者说不约而同地和伊萨克保持了一种刻意的疏离。回首往事,伊萨克明白了自己的困境,在梦境与现实之间,伊萨克开始一次次地审视自己,并勇敢开始面对与承认:当初,在那富有香气的野草莓旁边,自己中意的表妹最终离开了自己,原因都是因为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部电影相对来说主题还是明显的,在人生的末尾,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去回忆起往事,梦境的出现是潜意识的显现,不受理智的控制,无论你是否承认,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都会无法抑制地浮现出来。爱与被爱,既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能力。从幼到老,都不曾离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