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义路文门儒理求,鹅湖书院境心修。</p><p class="ql-block">仁山知水星天朗,圣域贤关岁月悠。</p><p class="ql-block">碑刻灿,字镌留。重檐歇顶御书楼。</p><p class="ql-block">节廉广讲传千载,忠孝弘学颂万秋。</p> <p class="ql-block"> 鹅湖书院位于上饶铅山县鹅湖镇鹅湖山麓,为古代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占地8000平方米。鹅湖书院曾是一个著名的文化中心。尤其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与陆九渊等人的鹅湖之会,成为中国儒学史上一件影响深远的盛事。人们为了纪念“鹅湖之会”,在书院后建了“四贤祠”。宋淳熙十年赐名“文宗书院”,后更名为“鹅湖书院”。</p> <p class="ql-block"> 书院自南宋至清代,八百多年来,几次兵毁,又几次重建。其中以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整修和扩建工程规模最大。康熙皇帝还为御书楼题字作对。书院历经数百年,风貌依旧,格局完整,原状留存,是书院实物遗存中少有的得以完整原貌保存的一处。院内设有“鹅湖之会与鹅湖书院”、“辛弃疾与铅山”等固定的展览、陈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鹅湖书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梦阳•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书院佛堂边,颓垣岭谷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时僧酒扫,千古俨高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立壁东莱毅,悬河子静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众流终一海,流泪考亭前。</p> <p class="ql-block"> 理学是两宋时期产生的哲学思想,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流派,其影响甚为深巨。这两派的哲学家分别持怎样的观点,又如何面对学术上的分歧呢?让我们从八百多年前的一场巅峰对决说起。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的夏日,江西省铅山县,波平如镜、微澜不起的鹅湖边,一场惊心动魄的辩论正在进行。“鹅湖书院”几个儒雅端庄的中年男子相向而立,唇枪舌剑、滔滔不绝,争得面红耳赤,汗流浃背。其中一方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另一方是“陆王心学”的创始人陆九渊(1139—1193年,字子静,人称“象山先生”)及其兄陆九龄(1132—1180年,字子寿,人称“复斋先生”)。辩论的组织者,则是与朱熹、张栻(1133—1180年,字乐斋,人称“南轩先生”)并称为“东南三贤”的大儒吕祖谦(1137—1181年,字伯恭,人称“东莱先生”)。</p><p class="ql-block"> 时为南宋孝宗年间,理学获得空前发展,逐渐形成了两大派系:一为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学人众多;一为以陆九渊为首的“心学”。两派互不认同,分歧逐渐加深。朱熹与陆氏兄弟本来并不认识,但那个时代有着或许是历史上最有人缘的学术组织者吕祖谦,很难再找到另外一个人能组织这场几乎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巅峰辩论了。</p> <p class="ql-block"> 鹅湖书院内的“四贤”(吕祖谦、朱熹、陆九渊和陆九龄)辩论塑像。</p> <p class="ql-block">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