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眼睛,应该是我们人类身体中相对较累的器官之一。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能有影响眼睛健康的因素存在。</h3></br><h3>工作压力大,负担重,没有太多的活动时间和休息时间,大部分时间对着电脑、手机,造成眼睛过度疲劳、酸胀,影响眼睛的健康。</h3></br><h3> <h3>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眼干、眼涩、眼疲劳似乎成了很多人的常态,长时间盯着屏幕不说,手机和电子产品所发出的蓝光也会影响眼睛健康。</h3></br><h3>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睛的机能也会下降,导致眼睛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h3></br><h3>从2012年-2016年,我国眼睛健康问题患者数量已从8740万人攀升至10940万人,复合年增长率达5.8%,眼睛健康问题就诊率呈上涨趋势。近几年来,全国眼部异常检出率呈现大幅上升,其中老年人的眼部问题尤为明显。眼部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中国人不可逾越的大山。</h3></br><h3>事实上,我国大部分老年人已经受到眼睛健康问题的威胁。原因在于,许多中老年人<strong>遇到眼睛问题总是习惯拖着不去防护或解决,以为是到了年纪身体的自然反应,对眼睛问题不够重视。</strong></h3></br><h3> <h3>除此之外,智能手机时代不少中老年人也喜欢看手机,用手机替代报纸跟电视,有时还会在昏暗环境中看手机,这无疑更加伤害了眼睛。</h3></br><h3>还有一些关于眼睛的坏习惯,比如老花镜,很少中老年人会去正规的眼镜店配置,基本不管合适与否,而随意佩戴;眼睛不舒服习惯性揉眼睛等等,这都会对眼睛健康问题产生极大的影响。</h3></br><h3>那么对待眼睛健康问题,怎么样的姿势才是正确的呢?有几点建议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h3></br><h3><strong>1、树立及早保护眼睛的意识</strong></h3></br><h3>不要觉得眼睛健康问题可以拖着不去防护,定期检查眼睛的各种问题,不要多度用眼。定期学习护眼知识,了解近视形成的原理与原因,提高护眼意识。</h3></br><h3><strong>2、注意用眼卫生</strong></h3></br><h3>无论是看书还是用电脑时间都不宜过长,每隔<strong>30至40分钟就休息10~15分钟,</strong>眺望远处,让眼睛充分放松。</h3></br><h3><strong>3、注意眼睛锻炼,坚持做眼保健操</strong></h3></br><h3>别小看这么几分钟的保健操,能使血液畅通放松眼部肌肉,缓解眼睛疲劳</h3></br><h3><strong>4、注重营养护眼,补充眼部营养</strong></h3></br><h3>眼部营养包括花青素、叶黄素、天然β-胡萝卜素等。</h3></br><h3> <h3><strong>越橘</strong>含有的花青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长期食用可协助清除视网膜内有毒化学物质、自由基等,增加视网膜紫红素生成,<strong>改善眼周循环和毛细血管,缓解视疲劳。</strong></h3></br><h3> <h3><strong>叶黄素</strong>是一种天然的视觉营养元素,我们的视网膜有一块区域被称为黄斑区,是视力非常敏锐的地方,这个地方就蕴含着大量的叶黄素。叶黄素既有抗氧化作用,又有光保护作用,能够保护脆弱的视觉神经,防止黄斑受到破坏。然而<strong>人体不能自行合成叶黄素,而且随着年龄增长,会不断自然流失,需要不断摄入补充。</strong></h3></br><h3>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眼睛不可避免地会暴露在各种光线下,尤其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喜欢看电子产品,电子产品发出的蓝光进入眼睛后,<strong>叶黄素能帮助吸收蓝光。</strong></h3></br><h3> <h3><strong>天然β-胡萝卜素</strong>会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维生素A能够缓解眼睛干涩,提高眼睛的暗适应能力。反之,缺乏维生素A,就会容易眼干眼涩,降低在黑暗环境下的视力。</h3></br><h3>以上几种元素可以降低眼睛出现健康问题的可能性。</h3></br><h3>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很多地方都举办了很有意义的活动,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眼睛健康问题:</h3></br><h3></h3></br><h3>通过此视频,我们呼吁大家关爱眼睛,<strong>“护眼趁早EYE到老”</strong>。健视佳独家赞助的“护眼趁早EYE到老”公益倡导值得点赞,<strong>希望大家及早重视护眼,更好地守护眼睛健康。</strong></h3></br><h3> <h3><strong><strong>赶紧做个眼保健操!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9zdnXwHGdfKUrY6fiqveH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