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生态旅游业具备三大“领跑”功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湖北黔宜农业 2022.07.17</p><p class="ql-block">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与之共生的人文生态,开展生态体验、生态认知、生态教育并获得身心愉悦的旅游方式。</p><p class="ql-block">生态旅游业具备三大“领跑”功能。生态旅游契合“不搞大开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指导思想和绿色发展的本质内涵,是在绿色低碳领域培育经济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的重要举措,它遵循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认识,通过开发生态旅游项目、提供生态旅游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是新时代的健康产业、幸福产业和美丽产业,并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领跑功能。</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目前国内生态旅游发展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地区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不到位,进行竭泽而渔式的开发,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p><p class="ql-block">部分地区过分追求门票经济,导致旅游质量降低。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景区没有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科普、教育功能,在产品开发、导游解说上过于肤浅和形象化。</p><p class="ql-block">部分景区所在的社区参与度低,没有决策建议权,缺失利益共享机制。此外,生态资源的保护监督体系也亟待健全。那么我们要如果促进生态旅游良性发展呢?</p><p class="ql-block">不破坏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和底线。发展生态旅游的初衷和最终目的,应该是用旅游收益来反哺、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借力绿水青山,发展绿色旅游,这只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小部分。</p><p class="ql-block">无论决策者、管理者还是游客,都要对生态旅游有科学的认知、正确的打开方式。</p><p class="ql-block">对于政府而言,要严格实行环境质量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双重管控,发展旅游业也不能破坏生态红线。</p><p class="ql-block">优化生态旅游资源空间,突出重点。优化生态旅游发展空间布局,以生态旅游片区为依托,以生态旅游协作区、目的地、线路和风景道为载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推动不同地域生态旅游特色化、品牌化、差别化发展。</p><p class="ql-block">要科学规划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核心优化上,着重解决距生态旅游目的地“最后一公里”的交通网络连接问题,进而扩大生态旅游等时圈覆盖范围,提升目的地被旅游者选择几率。</p><p class="ql-block">同时结合未来常态化的低密度旅游,大力推广自然教育、康体运动、森林体验、研学旅游等生态旅游产品。</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加快生态旅游的发展需密切关注生态旅游发展的质量,全面做好生态旅游发展效益考核和管理。</p><p class="ql-block">应完善现有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提升数据资源的获取能力,创新生态环境的监管模式;应构建以旅游生态效率为核心的生态旅游效益考核体系,还应尽快出台一系列生态旅游发展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和标准,全方位考核当地生态旅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严格监督生态旅游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并积极探索生态旅游绩效管理体系改革与创新的新举措。</p><p class="ql-block">景区建设要因地制宜、方便简洁,鼓励采用节能、轻型、可回收利用的材料设备,实施绿色旅游引导工程,在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民宿客栈等各类生态旅游企业开展绿色发展示范。</p><p class="ql-block">落实生态旅游相关企业的环保责任,实施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完善市场调节、标准控制、考核监管和奖惩机制。</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科学制定旅游容量。建立游客容量调控制度,科学合理确定游客承载量,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特别是大江大河源头区、高山峡谷区、生态极度脆弱区等地区,按照《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严格限定游客数量、开放时段和活动规模,健全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等其他保护管理制度,严格评估游客活动对景区环境的影响,规范景区工作人员和游客行为。</p><p class="ql-block">要注重产业发展的创新性。要创新机制,形成多方参与的模式。探索创新生态旅游投融资、环境教育、生态补偿等机制,形成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新模式。</p><p class="ql-block">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的积极性,拓宽参与渠道,让当地居民更多分享生态旅游发展红利。</p><p class="ql-block">重点应以提高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优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推动旅游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促进绿色旅游产品的研发,促进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旅游产业中的应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