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群人,怀揣着一样的发心,奔赴着一样的方向,互相陪伴,彼此滋养,老师的教诲、同伴的默契,都将成为我们心中永远无法磨灭的记忆,一次又一次带我们回到那些心情澎湃的夜晚,体味学习带给我们的成长之趣。</p><p class="ql-block">学习带来的是灵魂的终极叩问:我们为什么会痛苦?我们为什么会焦虑?我们为什么会愤怒?那是因为我们有太多未被满足的期待。于是我回向我的期待,我觉察到他们大部分依然来自于对他人的期待,期待通过别人的改变从而达到自己内心的快乐和幸福。可是宝香老师说,当你把期待放在别人的改变上时,你就是把自己幸福的钥匙交给了别人。当你把期待放在自己身上时,你才会有内在力量的成长和目标及方向感。于是我进一步去觉察自己,我们对自己的期待,对他人的期待,一旦执着,里面就会有完美。这个完美就会带来这个人糟糕至极的这个部分,就是我一旦不完美,马上就启动了我整个人都不好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当年我妈妈给的,她总会用指责的方式告诉我:你这一点都做不好,你就是整个人都不好,所以你就会把它传承下来。你妈妈当年怎么对待你,就内化为了你怎么对待自己;你怎么对待你自己,又向下传递,怎么对待孩子。我妈妈在养育我的过程中有太多的批评、指责、打压,她的教养模式简单也粗暴,我曾经在少女时代,无数次想逃离她,以至于我成年以后,我常常回望去看到那个曾经的小女孩,一脸的倔强、一脸的任性还有浑身的剌,其实都是为了掩饰内心的脆弱,于是我很想抱抱她再陪她长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尽管我对妈妈的教养方式痛恨至及,但是后来回到儿子身上,我发现我自己做得一点都不比我妈高明。我反思自己这么多年的教养模式,我从小对他的高标准严要求,我对他不停的指责、纠正、批评、打压、挑剔最后就内化成了他对自己和对别人的模式。我曾经好好的思考过他人际交往的困局,我最后得出一个词:疏离,他和更多的人都是这种疏离感,没有真正走入他内心的人,他也不曾走入任何人内心。我惊觉,这种和人之间的疏离感多像这么多年的我,很多年了,从年轻的时候就是这样,很少有人能够走近我,生活中、工作中,和同事、和普通的朋友,和儿子的同学家长,我永远保持温良谦和、知书达礼的外在形象,但是人和人之间的感觉他就是很微妙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也说不明却能感知到的东西,我给太多人的感觉都是千里之外,我和很多的人都有着一个无法靠近的距离,很多人都会说那是因为我的骄傲和冷漠,可真是这样吗?内心的我又安住着一个怎样的人?后来我明白了,是因为我从小的那种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内心深处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是不被喜欢的。我需要和人有距离我才会安全。而这种自卑感和不安全感,就是来自于我从小与父母关系的疏离。真的就是这样,我在成年之后,我看见别的女孩挽着妈妈的胳膊很亲热的样子,这其实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而在我和妈妈之间我都会觉得很别扭。</p> <p class="ql-block">我问自己:为什么总会对他人抱以那么多的期待?内心的声音回答,那是源于童年爱的缺失和曾经那些情感的被忽视。它导致我内心有了一个“童年时候因为缺乏爱和认同而造成的黑洞。”所以我就会在日后的婚姻家庭生活中,不断地向外抓取,对爱人,对孩子,皆是如此,我需要不断的对他们寄予期待,借由他们去填补我内心的空洞和不安全感。而婚姻的实质是什么?我们都不过是在寻找自己的理想父母,以弥补童年的缺失。“在亲密关系中,我们都会无意识地把爱人当成小时候的父母,继续和他完成我们未完成的课题。”可当我自己也没有长大,我还是童年时候那个被忽视、被压迫,内心遇到困难无处去倾诉的孩子,我又如何做得了对方的理想父母?所以这就印证了那句话: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就是和世界的关系的投射。包括爱人、孩子、朋友、同事等等,所有人的关系都只是你和父母关系的投射。 </p><p class="ql-block"> 好在我们现在学习了,我们可以去做一个随时保留觉察的人,面对原生家庭的问题,如果像鸵鸟一样去逃避是没有办法的,我们最重要的就是去看见这一点,并且以一个成年的姿态,去重新修复与父母的关系,完成自己的人生功课。我们是孩子的原生家庭,我们有责任在我们这里去终结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让我们的孩子不再受到影响。就是过去的不能改变,但是至少我们还有当下。我们自己要先把自己疗愈了,先学会关爱自己,我们回忆到自己的童年,想到自己小时候的被忽视,想到过往那些曾经的痛苦和委屈,也无需再过度地抱怨,因为这些都无助于修补我们内心深处的伤痛。我的父母在他的那个物质极度溃乏而又子女众多的年代,他也一定是尽了他的所能给了我他能够给到的全部。所以长大成年的我,依然对他们要表示感恩。也只有当我对他们表示感恩的时候,我的内心才会变得更加的丰盈,才会生发出力量。</p><p class="ql-block">伯图·乌沙莫说:“如果一个孩子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爱,就会问自己为什么?而一个孩子能够得出的答案就是:那一定是和我有关。因为我不好,所以我的父母才不爱我。但事实上,这并不是你的错。”我们知道,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源于自卑,而自卑的本质是爱的缺乏,于是我回到我的孩子身上,我的孩子他是低自尊没有价值感的,我知道我无法去改变他的自尊水平,但是我可以去改变爱他的方式,我先学会关爱自己,识别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绪,接纳、允许、肯定我自己,然后再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我的孩子,去看见他、共情他、理解他、接纳他、欣赏他,去深度连接到孩子心灵深处。当我的孩子从我这里能体验到足够的爱、接纳和欣赏时,他就会有足够的安全感和价值感,他的人生之路就会走入一个正向的循环,他终会成为他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