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八一 话军旅】 我与军号的故事

LXD晓东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岁月不居,时光荏苒,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纪念日,正在向我们走来。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我这个在绿色方阵中服过役的老兵,心情格外地激动。我为新时期“科技强军”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为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强大的成就而骄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民军队的光辉业绩,早已汇集成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铺展开来,我仿佛看见了南昌起义的八一军旗在迎风飘扬;仿佛感觉到了井冈山铸就军魂地强烈律动,仿佛听到了集结号声嘹亮地响彻云霄。万里长征,惊天动地;魂断祁连,雪崩冰川;长城内外,同仇敌忾;抗日烽火,气壮河山。征战黑土地,千帆渡长江,南下夺海岛,军号奏响胜利曲,鸿雁传书慰九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出生在五十年代,16岁时光荣的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那个年代,清晨,我听着军号声而作;夜晚,我听着军号声而息。悦耳地号声,伴随着我在军营里送走了一冬又一冬,迎来了一春又一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选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号兵小饶</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2年,国家正逐步恢复各体育运动项目的全国性赛事。也就在这年的8月,我和正在参加广州军区男子篮球少年赛的队友们,有幸作为体育兵被特招入伍。那时,我们人虽然身处军营,入伍后却并没有习“武”,耳旁听不到军人的操练声、军号响。每天,教练的哨音、敲门声,督促着我们以球为伴,指挥着我们为备战全国性比赛而紧锣密鼓地训练。新兵连、队列等军人素质培养的初始阶段,就这样被“穿”越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体育兵的生活,对“军味”十足的军号,自然谈不上了解。我对军号的最初印象,主要来自于战斗故事片里描绘的情节。号兵吹起冲锋号,部队发起冲锋,战士们勇猛杀敌……。其实,军号的作用远不止这些。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军号和军旗、军徽一样,早已成为了我军军队建设的重要标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我们离开了广州军区体工队篮球少年队,下到了驻湘工程兵建筑第2x1团。在火热的基层部队军营里,在绿色的方阵中,我才有了兵的体验和阅历,才逐步知道“军号”与军营,“号令”与军人,有着怎样的意义和紧密的联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初到基层部队,我们开始听到了军号响。那时,团球队正在集中,我们作为团里的新鲜血液,很快和大家融为了一体。作息中,几次听到司令部协理员喊到:“号兵,号兵,吹号了。”号兵应答后一番吹奏。但吹的什么曲谱,给的什么指令,该干什么?我是一脸茫然,不明就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球队的小贺是军队干部子弟,从小在军营里长大,耳濡目染的环境影响,使他对部队生活是心有灵犀。于是,我便盯着小贺,跟着感觉走。在团球队的日子里,有样学样,一时半会居然也能“蒙”混过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兵的听不懂号谱,岂不成了穿军装的“聋子”?在球队可以看小贺,下到连队咋办?很难想像一个战士如果连起床、集合、训练、吃饭、熄灯号都分不清,那将是何等的被动情形?一想到这些,我心里就会发虚。直到认识了号兵小饶,我才改变了耳“聋”的状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团司令部号兵小饶,江西人,个小机灵,阳光帅气。清澈明亮的眼睛,透着机敏和热情。小饶个子虽小,但比我早两年入伍,一身洗得发旧的军装穿在他的身上,显得干练成熟。司令部挑的号兵,素质自然差不了。在我眼里,他就是呱呱叫的老兵形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与小饶有了交往以后,我学习了不少关于军号的知识。小饶以军号为武器,显得精神抖擞。他用制式布袋套着军号,里面放块白毛巾,经常保养擦拭。小饶拿出号谱,告诉我号谱有上百条,涵盖了部队作战、训练和一日生活方方面面。这么多呀?我听着既陌生又惊讶。他翻出最常用和紧急集合的号谱,哼着曲调教我如何去识别。小饶举举手中的军号说:“可不要小看了它,战争年代,首长一声令下,千军万马都要听它指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拿过军号,心里怪痒痒的。“让我吹吹试试”?我对小饶说。小饶用毛巾擦擦号嘴,递给我:“吹吧,看你能不能吹响它”。我是运动员出身,肺活量足够大,不信就吹不响这个小喇叭?我拉开架式,深吸一口气,自信满满地用力吹了吹,居然没吹响?我不服气,再试。脸憋的通红,血脉开始喷张,但不是扑噗、扑噗地露气,就是发出放屁样地异样声,怎么也吹不出个标准地“滴”声来。我着急的样子,把小饶笑得前仰后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饶告诉我,他练号时那是吃了很多苦的。嘴巴肿得不方便说话,不方便吃饭,尤其是练长音和急促的短音,更要见功力。听了小饶的一番话,我再次把军号拿在手中时,心里便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不久,球队解散,我下到了施工连队,奋战在了大山沟里的国防建设工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6年年初,团里从湖南涟源转战到了湖南宜章新工地,我又见到了分别已久的小饶。原来,他随团工程指挥所前送,已先期抵达新工地。这时,他已经是通讯班的老班长了。而我,也已经入伍4年,是名再也不会对号令感到“茫然”的老兵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选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一把军号的来历</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珍藏着一把黄铜铸造的军号,军号色泽深沉,年代感强。号身有黑斑,号管上有十多个大小不等、被碰撞过的凹陷,号身与号管夹角处,生着块状绿锈,这些迹象,无不折射出岁月的斑驳与历史的印痕,显示出军号的厚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把军号的珍贵处,还在于号身有钢模冲压出来的铭文。铭文为:中国人民志愿军12军直警二营三连.1952年。魏碑繁体字铭文,力道遒劲,字迹清晰,清楚的标示出有关内容。军号号身上铭有文字,这种情况十分少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收藏的军号刻有铭文,铭文字迹清晰,笔力遒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军号上锻压的文字,背后不知经历过怎样的炮火硝烟,有着怎样的战斗故事?不禁使人产生无尽地猜想……。这把浸透着故事的军号,得来不易,甚至差点与我失之交臂。获得它,是军号与军旅人有缘?还是当过兵的人心结情怀使然?人生千回百转,有着说不清的机缘巧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2年盛夏,我受组织委派赴香港学习。学业快结束时,几位同伴提议,晚饭后到港岛太平山下的荷里活道去逛逛。我们驻地离荷里活道不远,我也听说过那里是香港有名的古玩一条街,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44年。悠久的历史,老旧的街区,香港开放的影响力,使得那里不光经营古董,还变成了世界旧货交易的集散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同伴们都是有年资的人,每到一地,都喜欢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我们沿着街道一侧走到街区的尽头,又沿着另一侧店面折返,边走边逛,目不暇接。当快走出荷里活道街区时,我们无意识地走进了一间店铺。一位眉清目秀,非常年轻的姑娘正在掌柜。我们随性地东瞧瞧,西看看,突然,我眼前一亮,惊奇地发现柜子下层的边角处,居然摆放着一把军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我接过姑娘递过来的军号时,一下子便看到了号身上的铭文。“志愿军、12军、1952年”,心里不由得一惊。12军,战功着著,那可是战将王近山、李德生的老部队呀。在上甘岭战役中,这支部队可是有出色表现的。凭着学习过的军史知识,我意识到这个军号的份量可是不一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于是,我询问姑娘出售的价格。没想到价格并不是问题,问题出在她要将军号与其它东西一起卖,这可大大的出乎了我的意料。几位同伴帮着劝说,但姑娘油盐不进,就是不松口。无奈之下,只好败兴而归。离开时,我并无目的的随手取了张柜台上的店家名片。没想到,后来“峰回路转”,这张名片可起了大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天上午,我人在课堂却心神不宁。同坐的屠院长看出了端倪,建议我再跑一趟,看能不能把军号拿下。知我者屠院长也……。吃完午饭回到酒店,我想起了那张名片,决定先打个电话联系一下再行前往。电话接通,传来的是个中年男性的声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原来,接电话的人是年轻姑娘的父亲。我赶忙把昨晚的经过向他讲述了一遍,并说明我当过兵,还曾经是香港回归时的第一代驻港军人。不知道是不是这句话打动了他,几经交流,他终于答应将军号单卖给我。沟通好后,不在店里的他打电话告诉了他的女儿。协调妥当,事不宜迟,我立即打上的士赶到店里,从姑娘手中接过了这把意义非凡的军号,并十分珍惜的收藏至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收藏的军号全图。)</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寒来暑往, 四季更迭。岁月已经刻在了我们的眉梢,风霜已经溶进了我们的胸膛。眼望大漠孤烟下的英姿,边关冷月中的脸庞,长河烈日下的队列,海礁盘石上的卫士,那是新一代军旅人的勃勃英姿,那是强军路上的猎猎方阵。他们用血肉之躯,奉献和牺牲,换来了千家万户的阖家团圆,老百姓的岁岁平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情牵军营,梦回军旅。我们虽然已经卸下了头盔,脱去了戎装,但耳旁依旧有滴滴哒哒地军号嘹亮。那熟悉的旋律,悅耳的号声,就是力量的源泉,不散的军魂。那是每个军旅人心里都有的一份情怀,一种念想。这份情怀与念想,犹如陈年佳酿,历久弥香,悠远绵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值此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我作为一名老兵,向战友们敬上一个军礼,并祝愿祖国繁荣昌盛,人民祥和安宁!</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注:大家耳熟能详的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从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历时43天。战场主要集中在面积仅为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附近进行。双方投入的兵力、兵器逐步增加,由战斗发展为战役,由营、团规模发展到师、军规模。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第12军,共同完成了艰苦卓绝的此次战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