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文字:厚德载福</b></p><p class="ql-block"><b>图片:致谢网络</b></p> <p class="ql-block"><b>背景音乐:合一歌</b></p> <p class="ql-block"><b>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意思是说,种植树木一定要培育好它的根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自己的心性。反省要回到心性这个原点,在心上念念存养天理,去除心障。如果我们能养得一颗纯乎天理之心,那么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家庭中,我们就都能一以贯之。</b></p><p class="ql-block"><b> ——题记</b></p> <p class="ql-block"><b> 王阳明,生于1472年10月31日,去世于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五岁时更名守仁,曾因在贵州龙冈山阳明洞悟道讲学而名闻天下,被当世和后人称为阳明先生。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历史上圣人的标准就是三不朽,即立功立言立德,所以王明阳被称为圣人。</b></p> <p class="ql-block"><b> 王阳明心学理论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即是心学的三大板块,那么也就大概明白了今后日用之间的用力方向。</b></p> <p class="ql-block"><b> “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起点。王阳明说:人类伦理与自然规律无关,道德只与我内心有关。我真心喜欢、赞成的事,就是善;我真心憎恶、厌弃的事,就是恶。这就是“心即理”。王阳明所谓的心即理,心即人之本心,理上是心对事物的主观认知或概括而非纯粹客观事物,因此理与事物是不同的。心即理建立在天赋人心或人的本心(相对于人心称为道心)基础之上,也即是在本心或道心层面上谈心即理。</b></p> <p class="ql-block"><b> “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思想的基础逻辑。知行合一并不是知和行合起来,而是知即是行,行即是知,知和行是一体的。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一个由知善到行善的过程,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致良知”意味着道德是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要求行事是达到良知的时候。王阳明有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修行在于修心,良知先天有,常为习俗染,如尘埃惹身,良知自能辩别,而致的功夫在于扩充善念,去恶为善。心如明镜台,何处惹尘埃?人的一生,不是追求外在拥有多少,而是心尘拂拭多少,拂拭一番,即得一番清明,达到“致良知”的境界。</b></p> <p class="ql-block"><b>全诗咏良知四首:其一</b></p><p class="ql-block"><b>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b></p><p class="ql-block"><b>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b></p><p class="ql-block"><b> 这首诗出自出自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的《咏良知》</b></p><p class="ql-block"><b> 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位圣贤(即良知),他自己将要见到本心中自具足之圣贤的时候,往往一些苦痛和迷惘会障得自己(这些痛苦和迷惘通常因私心而生),如今把心学最真实的面目指示给世人看,只是因为对良知的不理解,才使其对自己本来就可以是一个圣人的事实有所怀疑。</b></p> <p class="ql-block"><b>全诗咏良知四首:其二</b></p><p class="ql-block"><b>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b></p><p class="ql-block"><b>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b></p><p class="ql-block"><b>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良知才是成为圣人的秘诀,孔子等人讲究的“圣学”其实和佛教一样,都是有自己的修行口诀的,而圣学的口诀就是“良知”二字。</b></p><p class="ql-block"><b> 王阳明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大本大源是道,是至善,而良知是认知道和至善的本能,“良知”其实一直存在在我们心中,常常我们不会注意,有时候还会违背他。那些错用功的人就是丢下良知,一味向外界寻求道的判别依据。</b></p> <p class="ql-block"><b>全诗咏良知四首:之三</b></p><p class="ql-block"><b>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b></p><p class="ql-block"><b>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b></p><p class="ql-block"><b> 这首诗的意思是,良知就藏在我们的心中,就像指南针一样给我们指明方向。良知就是宋儒所讲的天理,万事万物皆有一定之规,不可陷入盲目外求的误区。“万化根源总在心”告诉人们,时间纷繁万事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每一处变化都存在于心。王阳明还自嘲,以前没有领悟这个道理,却“枝枝叶叶外头寻。”结果只能是缘木求鱼。</b></p><p class="ql-block"><b> 愿在人生大海中沉浮的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定盘针。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一个人心宽了,路就会越走越宽;一个人心安了,生活才能越过越甜。</b></p> <p class="ql-block"><b>全诗咏良知四首:之四</b></p><p class="ql-block"><b>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b></p><p class="ql-block"><b>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b></p><p class="ql-block"><b> 这首诗写得非常的形象,“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这两句刻画了一幅有趣又略带讽刺意味的画面:一个乞丐拿着钵挨家挨户地去要饭,却不知道原来自己家里有个无尽宝藏。这个无尽宝藏就在人的心里,就是“良知”。</b></p><p class="ql-block"><b> “无声无臭”是源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中庸》中也曾引用,说无声无臭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听不到声音闻不到气味,这也是天理的极致境界。这就是阳明心学智慧的博大精深,每一诗作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b></p> <p class="ql-block"><b> 总而言之500年来王阳明的心学是最精妙的神奇智慧。能够在立德、立功的基础上,还能“立言”的,也仅仅只有王阳明一人。他是当之无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王阳明心学归纳为两条,一在贵我,一在通今。所谓“贵我”,就是指“心即理”;所谓“通今”,就是指“知行合一”。</b></p><p class="ql-block"><b> “心即理”,是王阳明心学的第一个核心思想。王阳明告诉我们,所有的道理其实都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内心。我们需要的不是向外求,而是向自己的内心求索,也就是向内求。</b></p><p class="ql-block"><b> “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道的道理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不断完善,才是真正的道理。王阳明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b></p><p class="ql-block"><b> 在心即理和知行合一的基础上,王阳明在50岁时将他的所有思想集中为三个字,那就是“致良知”!既有审视自己的内心,也有用自己最本质的良知对待社会与世界相处的内涵,是需要我们用一辈子时间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就是致良知。良知就是我们内心深处最善良的那个底色。</b></p> <p class="ql-block"><b> 品读王阳明《传习录》,喜欢重温那段著名的“看花故事”: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朋友问:您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万皆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说了这番云里雾里的话即“心外无物”的出处。</b></p> <p class="ql-block"><b> 要理解王阳明的这句话,就理解王阳明的思想体系: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惟求其是。“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王阳明不是说你不看花,花就不开,而是说你不看花时,花开花落对于你毫无意义;“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你来看花时,花的盛开对你才有意义,你才会有这花开得真漂亮的认识。用实际例子来说明:比如马尔代夫风景很漂亮,可没有去过马尔代夫的人,马尔代夫再漂亮,也是毫无意义,即所谓”同归于寂“;当你去到马尔代夫,才会有马尔代夫太漂亮的感悟。</b></p> <p class="ql-block"><b> 王阳明心即理和朱熹格物致知,谁对谁错?严格来说,二人的观点没有对错。朱熹的格物致知,适用的是一般人,即所谓的劳力者,先学习然后按照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应用,即应试教育模式;王阳明的心即理,适用的是高智商的精英,即所谓的劳心者,边学边做边改善,即素质教育模式。王阳明的这句话,表达的即是知识应用价值。你没有看花,花的盛开或衰落就没有意义。在现有知识体系下应用知识改造社会提升人类幸福水平,这是王阳明的阳明派思想的核心所在。不是等了解全部知识才去做,或者不了解就不去做。心即理,是解放思想,强调要先做不要等;知行合一,即知识应用,不要蛮干;致良知,是方向,不要迷茫;惟求其是,是检验标准。这些思想,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依然是主流。</b></p> <p class="ql-block"><b>感悟心学:</b></p><p class="ql-block"><b> 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瑰丽的明珠,积淀在民族记忆深处,我们当从中学以致用,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开始,做一个遵从内心的人。</b></p><p class="ql-block"><b> 人生是一场自我的修行,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境遇都不奇怪,只要自己的内心笃定,多大的风雨都会过去,”此心不动,则万物不动“,等到时机成熟那一刻,就会”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总而言之,心即使理,我们无需求理与外,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的本心无善恶之分,但受欲念的纷扰染恶,所以我们要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去还原我们的良知之心。如果我们始终能在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世道面前秉持良知做人做事,那就终会有所成。“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不管胸怀多么伟大的理想或梦想,都应从自身做起,管理好自己的“心”,唯有存好“心”,才能做好事,才能致远方。反之,任何背离初心和良知的举动,最后都会得不偿失。</b></p><p class="ql-block"><b> 一个人如果真的能把王阳明心学看懂悟透,那么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境遇都会坦然面对,无论是高峰还是低谷,都会做到处变不惊,只要心光明,那么一切都光明。所以,得人心者得天下!养“心”修“心”,才是我们人生的核心。</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