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记忆

俞金发

<p class="ql-block">  1971年7月2日是成都17中赴云南瑞丽支边青年离开蓉城的日子,从这个时间开始至1978年秋及知青通过考试回城上中专、大学;或截止1979初年初成都知青被招工回城的时间段,即构成内容丰富知青历史。</p><p class="ql-block"> 在充满豪情壮志的年代,我们怀抱理想、憧憬未来、跨山过水来到了遥远的瑞丽边陲。八年抗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粗茶淡饭,机餐渴饮,在骄阳似火的环境下,我们赤膊上阵,汗水如注,大战在开垦橡胶林的山坡上;深山老林的伐木场;平田改土的田野上;炉火熊熊的瓷窑旁……。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边疆晓歌。</p><p class="ql-block"> 难以抹灭的的知青生活,铸就了我们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和工作作风。</p><p class="ql-block"> 时光如梭,人生最宝贵的时间就是青春年华。弹指一挥间那段如火如荼的边疆生活已有半个世纪之遥了,在漫长的人生长河中,不少人生经历内容已经模糊,但边疆的往事却记忆犹新,难以抹灭。</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远在纽约的老同学黄田给我发来几张在瑞丽当知青的老照片,连续好几天,我们探讨和回顾了当年的历史。望着这几张老照片,几乎每张照片都有其故事,在此,我就顺着这些老照片,做一个解读吧!与朋友们,特别是当过知青的朋友们回顾那段历史并牢记那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成都17中三连二排赴云南瑞丽支边同学与学校老师的合影留念。拍摄时间为1971年六月末。</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全连所有知青大合影,即北京、上海、成都、昆明知青。北京知青是1969年来的,他们人数最多,高峰期有40余人。当时他们的处境是比较惨,基本上是受父母的政治牵连,被发配到边疆(他们父母不是高官就是大知识分子,都是文革时期打击的对象,其父母有官至省部级,厅局干部也不少,在军队中任职将军的;在中国科学院及大学里有专家教授头衔),后来他们随着父母被解放出来工作并官服原职,子女们的生活及工作待遇立马得到改善,纷纷返京另谋好前途,离开了农场。</p><p class="ql-block"> 在与各地知青接触后,对我们影响和帮助最大的还是北京知青,他们不仅年龄比我们大且学习资历丰富,在一营各连队里有包括北京四中、北师大女子附中这些全国重点中学的初中生和高中生。他们知识丰富,思维敏捷,为人和善与他们交流会受益匪浅。 </p><p class="ql-block"> 碗厂沈秀华就是来自北师大女子附中。她是碗厂的领导之一。她酷爱学习、 和蔼可亲,只要你有事找她,她就会向大姐姐一样帮助你。在哪个读书无用论的年代,她鼓励我们有空多看书,多学习些知识,今后会有用。我们几位好友也因兴趣相投而聚,爱好学习,渴求知识。她推荐我们读古诗词,学习文言文……。那时,可以看的书籍少得可怜,新华书店里除了毛选外几乎就没有其他各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书籍,偶尔见到一本好的小说,大家都争先恐后连夜阅读。</p><p class="ql-block"> 在恢复高考之后,北京那些重点中学知青们虽然有的年龄超过30岁,他们的高考成绩都是非常优异。考上各自中意的大学。我们几位好友除黄田在1975年推荐到四川大学,毕业工作后,于1980年考上川大政治经济学研究生。后赴美国。黄田在“赋”研究颇有建树,创作了“瑞丽风情赋并序”、“古阆苑赋并序“、凌云赋”等数十篇作品。“凌云赋”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黄田的书法也不错,他曾任北美书法协会秘书长。瑞丽市“瑞丽广场知青纪念碑”的碑文由他书法。其他几位好友在1978年中专招生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瑞丽县前五名,我们占了三席。好友任诚以四门学科总分340分。获得第一名。后来得知也是德宏州的第一名。当年考试成绩在230分以上即可有机会获得四川各类中专学校的录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张“大青树下好乘凉”汇集了6连北京、上海、成都、昆明知青生活照。历史背景;大概是1971年中秋节。大家到“解东赶街”归来在一处山坡上一颗巨大的七八个人合围都抱不住其树干,遮阴半径30余米的超级大青树下纳凉休息。</p> <p class="ql-block">  此照片地点: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三师11团一营六连即后来改名为云南瑞丽农场勐卯分场六队,连队宿舍前。拍摄时间大概是1971年十月份,人物;中学时代就要好的同学,结伴而行好友。第一张在瑞丽的合影。六位中有一位赴美学者,三位中专招生入学,后为注册会计师,高级工程师、律师,另一位是实验工程师、最后一位就读昆明师范大学,后为律师。</p> <p class="ql-block">  此照片是当年成都市政府赴云南支边青年慰问团随团川报记者在碗厂生产现场拍摄的知青工作照。来到六连半年后,为扩大刚筹建的三师唯一的割胶所需胶杯生产规模。上级决定从六连抽调一个班充实碗厂力量。于是,我们来到碗厂。照片显示地点是碗厂生产大厂房外,瓷器在进入炉窑烧制前的最后一道工序:对瓷器上釉后在自然环境中晾晒干燥。之后才能将瓷器放入炉窑焙烧。画面中有5位来自北京、上海、成都知青。他们分别是(从左至右)薛向全、黄田、朱振秀(上海)、沈秀华、(北京)任诚。</p> <p class="ql-block">  此照片也是当年慰问团记者拍摄;地点,六连至碗厂道路之间(六连至碗厂大约有近500米)。人物;驾驶员,李长久。拉着5位成都女知青。</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要细说下这牛车。这辆由两条牛作动力的牛车很有特色。两个轮子特别大,直径可达1.2米。因为瑞丽系亚热带气候 ,这里没有一年春夏秋冬之分,而是将一年分为旱季、雨季。每年5月至10月即是雨季。届时每天倾盆大雨且连绵不断。那时,县城辖内交通网络都是土路。旱季尘土飞扬;雨季泥泞不堪。一般汽车轮胎不大,开起来都要打滑。营部组建运输车队,主打的都是拖拉机,挂拖斗车厢而非汽车。最受欢迎的是铁牛五十五型拖拉机。其后轮直径近两米可拖着4吨的车厢。在泥泞的道路上随意跑而不打滑。</p><p class="ql-block"> 连队的运输工具就只有牛车了,这造型酷酷且粗犷结实的疑似古代战车的牛车,就是连队全天候的交通工具。这些牛非常乖巧,懂事。每当在外采购完物资。不需要你的操作驾驶。他们会“老牛识途”。驾驶员就舒心的躺在牛车上睡大觉吧,我们经常戏称这是全自动、生物钟导航的智能运输工具。到达目的地,它们会哼几声,把你叫醒。不过也有例外,当这些牛先生有情绪或不高兴时,也会给你一个“惊喜”。</p><p class="ql-block"> 一次 ,我们三人驾着牛车到县城采购了100斤大米和其他物资 。在县城采购东西时,离开10分钟返回 ,发现其中一只牛 罢工独自回家了。瞬间,我们的头都大了。要知道食堂明天就没米下锅了 ,我们赌咒着这条不听话的牛魔王。 然后还得老老实实的将100多斤的大米扛在肩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十里外的驻地艰难行进,仗着身强力壮,年轻气盛,我们轮流的扛着麻袋,花了五个小时精疲力尽才回家。遇上这种事儿,真叫人哭笑不得。大家明白了,牛还是有牛脾气的,我们要善待他们,方能和睦相处。</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拍摄时间大约是1974年底,地点,碗厂的操场上。.当时在知青的日常工作中,除了白天完成规定的工作外,还要不定期在业余时间参加连队自给自足菜地劳动。哪天,在结束了菜地义务劳动后,不知是哪位知青搞了一台相机,大家也未经任何梳理就走到操场中间来了一张实况合影工作照。照片前排赤裸上身的那位即是笔者。</p> <p class="ql-block">  此照片是1975年 黄田被推荐保送入学四川大学,碗厂领导、好友、部分员工于10月1日开完欢送会后来到瑞丽县城照相馆拍照留念。前排第二位碗厂支部张书记;前排第三位黄田。(从左至右)</p><p class="ql-block"> 在送走好友从县城返回碗厂的路上。我与任诚都思绪万千,我们既为好友能上大学感到高兴又为自己的命运担忧 。我们也非常渴望上学,但什么时候能实现?很茫然。但是,我们认为追求知识和积累知识信念不能动摇。</p><p class="ql-block"> 机会和胜利是送给有准备的人的。关于如何在困境中学习的细节。我在前几年瑞丽知青征稿”青春梦 瑞丽情”一书。投稿“坎坷求学记”一文中有详细描述。最终还是圆了上学梦。</p> <p class="ql-block">这是2021年中秋节前 ,因中美关系紧张及其他原因。未能回国,黄田特写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给我们,以表达思乡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