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烟歲月(萬頃沙珠江農塲的知青老照片)

水禾田

<p class="ql-block">我們是1961年自動下鄉的廣州市知識青年,以各中學的應屆高、初中畢業生為主,來到萬頃沙珠江農塲,總數為二百多人,分為兩個學生隊。我屬於最後抵達萬頃沙的一批,為數25人,被編為學生二隊第五組。組長易象仁(照片後排右二)、作者後排右四。</p> <p class="ql-block">陳國基當年是標桿式的人物,作為廣東省上山下鄉知識青年的樣板,街知巷聞。圖片中陳國基正在水中掏泥和稻草製作茅屋的泥牆。</p> <p class="ql-block">以下三幅照片是1962年回廣州過春節時在烈士陵園拍的,看不出有什麼鄉土氣息。</p> <p class="ql-block">照片十人組只有前排右一周少泉同學早歿,基本上還算高壽啦。</p> <p class="ql-block">「烈士陵園」這塊水中石頭永遠是最佳的取景地。 </p> <p class="ql-block">那段日子,照相是一種高級的消費,有幾個華僑青年擁有鏡頭折疊式的相機,菲林是120 黑白負片,在廣州售賣¥2 一卷(24幅),而我們的月薪只有¥18,可見照片的寳貴。這幅大榕樹下的照片是経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变換排列再拍。</p> <p class="ql-block">余榮枝……插秧、割禾一把手。</p> <p class="ql-block">坐秧艇插秧的聶家葦</p> <p class="ql-block">有幾張菲林走光的照片,原来是唐伯的相机搞怪!</p> <p class="ql-block">雖然拍得有點模糊,顯然與上一幅同一天拍的。</p> <p class="ql-block">梅蔚林等四位同學參軍大概算是1963年學生隊一件大事,這幅照片是萬頃沙照相館拍的。</p> <p class="ql-block">這座橋是學生隊去農塲塲部必経之路。</p> <p class="ql-block">取景角度不同。</p> <p class="ql-block">1963年以後,很多同學調離學生隊,被安排到農塲其他崗位工作;同年又有一批應屆畢業生來到珠江農塲,所以學生隊有較多的人員變動。</p> <p class="ql-block">64年春節再游烈士陵園巳經人物全非了。</p> <p class="ql-block">還是那個搞怪的光環。</p> <p class="ql-block">文工隊男生合照,魯牛 (羅聽午)原五組人員。</p> <p class="ql-block">麥安邦组長的另一组合。</p> <p class="ql-block">我自1963年調往試驗站,所以在收割禾稻季節有機會在塲部曬穀。李國雄大方地把他的相機借給我用,這是我第一次使用相機。適逢何紹寛書記有個老戰友到訪,我是不知天高地厚為何書記拍下這幅歷史性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大家姐劉惠英是學生隊的一個靈魂人物:當時糧食限量配給,每月30斤糧票,不少年輕的農友等不了月底巳經把糧票吃光了,所以劉惠英要幫這些農友看管糧票。此外噓寒問暖、縫縫補補……對農友關懷備至,大家姐也實至名歸。</p> <p class="ql-block">余榮枝、嚴寶霞、麥學時</p> <p class="ql-block">永遠的黑家姐。全文完畢,如有遺漏、錯誤歡迎指正,謝謝觀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