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曹操

美迪

<p class="ql-block">曹操,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不要小看这三个头衔,古往今来,既是政治家,又是军事家,还是浪漫诗人的英雄,可谓凤毛麟角,甚至说只有两人,除了曹老板,就是我们的开国领袖毛主席。</p><p class="ql-block">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谥号武皇帝(魏武帝)。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乱世中“挟天子而令诸侯”,统一了中国北方,使中原社会基本保持稳定,经济出现转机。</p><p class="ql-block">有着雄才大略的曹操,同时还是一位诗人。初中同学需要记诵的就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三首。</p> <p class="ql-block">那一年,曹操为了扫平北方反叛势力,亲自带兵远征乌桓,大获全胜,班师回朝途中,来到海边,登临碣石,翘望大海,心涛如大海一样激情澎湃,写下了这首《观沧海》。</p> 原文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临碣石,以观沧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何澹澹,山岛竦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树木丛生,百草丰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秋风萧瑟,洪波涌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日月之行,若出其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星汉灿烂,若出其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幸甚至哉,歌以咏志。</p> 译文 <p class="ql-block">一路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p><p class="ql-block">海面浩渺,水波荡漾;海岛耸立,怪石嶙峋。岛上树木丛生,花草丰茂。萧瑟秋风吹来,草木摇动,巨浪翻涌。</p><p class="ql-block">那太阳和月亮,好像就在这大海中升起降落;那耿耿银河、璀璨星光,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p><p class="ql-block">啊,看到这景色我非常幸运,就让我引吭高歌,倾吐远大的志向吧!</p> 注释 <p class="ql-block">(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p><p class="ql-block">(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p><p class="ql-block">(3)沧:通“苍”,青绿色。</p><p class="ql-block">(4)海:渤海</p><p class="ql-block">(5)何:多么</p><p class="ql-block">(6)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p><p class="ql-block">(7)竦 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竦 ,通耸,高。</p><p class="ql-block">(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p><p class="ql-block">(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p><p class="ql-block">(10)日月:太阳和月亮</p><p class="ql-block">(11)若:如同.好像是.</p><p class="ql-block">(12)星汉:银河。</p><p class="ql-block">(13)幸:庆幸。</p><p class="ql-block">(14)甚:极点。</p><p class="ql-block">(15)至:非常,</p><p class="ql-block">(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p><p class="ql-block">(17)咏:歌吟</p><p class="ql-block">(18)咏志:即表达心志。</p><p class="ql-block">(19)志:理想</p><p class="ql-block">(20)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p><p class="ql-block">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p> 赏析 <p class="ql-block">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p><p class="ql-block">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p><p class="ql-block">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p><p class="ql-block">“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p><p class="ql-block">“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p><p class="ql-block">“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p><p class="ql-block">“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p> 曹操相关·成语典故 说曹操,曹操到。 <p class="ql-block">正说着曹操,曹操就来了,形容对方出其不意地出现在说话人面前,常给人惊喜。</p><p class="ql-block">汉献帝在李傕与郭汜火拼时曾一度脱离险境,但李郭二人合兵一处后,继续追拿汉献帝,于是有人推荐了曹操,说他平剿青州黄巾军有功,可以救驾。然而信使未出时联军已杀到,眼看走投无路之际,夏侯惇奉曹操之命率军“保驾”成功,后将李郭联军击溃,曹操被加封官爵。因此有“说曹操,曹操到”之说。民间说曹操主动前来护驾,与三国演义略有不同(见《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p> 望梅止渴 <p class="ql-block">源于《世说新语·假谲》。曹操带兵攻打张绣时,行军途中没有水,士兵们又热又渴,曹操急中生智,以“望梅止渴”的方法鼓励士兵继续行军。“望梅止渴”比喻空想中得到安慰。</p> 割发代首 <p class="ql-block">建安三年夏,曹操亲率大军兵发宛城讨伐张绣,命令官兵们不准践踏麦地,如有违反则要杀头。因此,官兵们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翼翼地踏过麦田,没有一个敢踩麦子。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有的看着官军的背影,还跪下来拜谢。曹操骑马正走着,忽然,有只鸟飞来惊吓了马,马一跃而起冲进田里,踏坏了一片麦田。他要求法官定罪,执法官不敢执行。曹操要举刀自杀,受到众人的劝告。于是,他用剑割下自己的头发说:那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众军皆惊,没有一个敢违背曹操的命令。这个典故曾被当作曹操严于律己的事迹而流传,这就是以发代首的故事。不过从现代的眼光看,这也是特权的彰显。</p>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p class="ql-block">袁曹开战之前,袁绍为了师出有名,便令建安七子之一的账下谋士陈琳写讨曹檄文,列举曹操罪状,大骂曹操祖宗。官渡之战,曹操获胜,陈琳等众人被俘,曹问陈琳为什么写那篇檄文,陈说那是袁绍逼迫所为。“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地回答,堪为经典。陈琳此时的生死全凭曹操的一句话,但他以区区九个字化险为夷,并趁机投靠了曹操。“箭在弦上”比喻事情已经到了不得不做的时候。</p> 挟天子以令诸侯 <p class="ql-block">夹持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现在隐喻是以领导的名义,按照自己的意愿指挥他人。</p><p class="ql-block">挟天子以令诸侯,经常出现在曹操的事迹中。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汉献帝登基过后,经过一系列波折逃到外地,后来曹操得知后,将汉献帝迎回了许昌。在许昌的时候,曹操就借汉献帝的名义,对各地的诸侯施加号令。这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来历。</p> 煮酒论英雄 <p class="ql-block">“煮酒论英雄”一般用来单纯地表示谈天论地,或对某类事物或人进行品评。《煮酒论英雄》这一故事并不见于正史,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根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的相关记载改编而成;此节被史学界称之为“衣带诏”事件。建安四年袁曹官渡之战前,掌控朝局的曹操以酒宴试探刘备是否有称霸天下的野心,最终被刘备巧言瞒过的故事。</p>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p class="ql-block">“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曹操《龟虽寿》中的名句,创作时间比《观沧海》稍晚。即在曹操平定乌桓、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荆州定刘表、赤壁之战之前。从初平二年至建安十三年,曹操先后消灭了董卓、袁术、袁绍、吕布等一大批较强的地方势力,曹操历时十七年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此时的曹操已年过半百,老骥伏枥,这里指曹操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英雄到了晚年,雄心壮志不减当年。</p>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p class="ql-block">这是《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故事。徐庶以刘备谋士的身份,为对抗曹操出谋划策,并屡获胜利。曹操打听到刘备的军师是徐庶后,便拘拿了徐母,准备计赚徐庶到账下为其效力。徐庶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匆忙辞别刘备前去,方知中了曹操的计。徐母含羞自缢。于是徐庶更加记恨曹操,决心虽身处曹营,却终身不为曹操设一计献一谋。以报刘备的知遇之恩。</p> 蒋干盗书 <p class="ql-block">比喻上当受骗。建安十三年,五十三岁的曹操自任丞相之后,亲率百万大军大破刘备后进占江陵,乘势欲想一举鲸吞江东。东吴都督周瑜带兵与曹军隔江对峙,双方剑拔弩张,准备决一雌雄。蒋干作为曹操手下的谋士,向曹操毛遂自荐,要过江到东吴劝降周瑜,免得大动干戈。曹操大喜,还亲自为蒋干饯行。周瑜知道昔日的同窗好友是受命而来,便宣布席间不谈政事,只是朋友间的叙旧、喝酒,还安排两人酒宴过后同榻而眠。周瑜故意让蒋干把蔡瑁、张允假降书给曹操,并成功地让曹操杀害了此二人(时任曹军水军都督)。曹操下令斩首之后,方才想起中了周瑜之计。这为后来火烧赤壁、大败曹军奠定了基础。</p> 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p class="ql-block">这是《三国演义》中的重点篇章。诸葛亮料定曹操会败走华容,但考虑到当时三足鼎立并没有完全形成、尤其是刘备势力最弱的情况下,倘若曹操身亡必定导致天下大乱(尤其北方刚刚统一)的局面,同时也为刘备以后的发展而作的战略打算。他知道曹操昔日有恩于关羽,便派关羽前去把守华容道,实为卖个人情给曹操。小说的描写并非全是凭空之笔。事实上,曹操赤壁败退之后,的确是从走华容道逃走的,但并没有遇上关羽;途中曹操的确大笑过,但只有一次(而不是小说中的三次),曹操并非为诸葛亮、周瑜智谋不足而笑的,而是笑刘备的计谋迟缓;的确他笑过之后也出现了敌情,但还是顺利逃走了。</p> 生子当如孙仲谋 <p class="ql-block">生子当如孙仲谋:现多用来赞扬或激励。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率大军攻打濡须口,与孙权相持一个多月,孙权用水军包围曹军,抓获三千余人,淹死的曹军也有几千人。曹操败后,驻扎在江北不出战,孙便乘船刺探军情,曹操见孙权军纪严明,不禁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孙权回去后就给曹操写了一封信:“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又附一张小纸条说:“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对众人说,孙权不会欺骗我。于是下令撤军回去了。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之间有一种既是仇敌、又惺惺相惜的情感存在。</p>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p class="ql-block">隐喻怕别人批评而掩盖自己的缺点和错误。</p><p class="ql-block">到了晚年,曹操多疑这一性格特点尤为明显。小说中,曹操为了造建始殿,亲自挥剑砍梨树,结果开罪了梨树之神,后来做噩梦,头痛顽症,遍求良医都不见效。有人向他推荐当时的名医华佗。华佗认为曹操头痛是中风所致,要用斧头砍开头颅取出“风涎”,才能除掉病根。曹操怀疑华佗是为关羽报仇(因为他不久前给关刮骨疗伤),所以借机杀他。于是华佗受到严刑拷问,最终导致一代神医死于狱中。当然,人们对曹操杀华佗的原因众说纷纭,除了上述原因外,有人说华佗并不服曹操,有人说曹操为记恨华佗没有及时为儿子曹冲治病导致夭亡,有人说由于华佗以妻子病重为由,推辞不为曹操治病,经查发现华佗竟然糊弄自己,于是将华佗抓进监狱而杀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