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缘分星空@《国际友人——Doug WilSon》</p> <p class="ql-block"> Doug WiISon 是个美国人,来自西海岸的亚利桑州,他还有个中文名叫林业华。也许,很多人都会疑问,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怎能和地球的另一端的美国人联系在一起,关于我与Doug WiISon的相识,还有一段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 故事还得从我在杭州工作说起。一次旅游我深深地喜欢上人间天堂——杭州,为了能更好地欣赏西湖美景,我关停了苏州的服装加工厂,举家来到杭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人介绍在西湖景区做了两份保安工作,白天在一个叫杭帮菜博物馆工作,晚上则在虎跑公园值班。</p><p class="ql-block"> 杭帮菜博物馆是一家以吃为主博物馆,这里浓缩余杭地区上下五千年的饮食文化。</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是一个夏天的中午,那天好像是星期天。因天气很热又是中午时分,博物馆里没什么游客。我又是在二楼,于是我铺开纸开始写我的《平凡的岁月》散文集文稿……</p><p class="ql-block"> “哈喽!您好!”</p><p class="ql-block"> 由于我聚精会神地写作,面前站着个人我都浑然不知。我抬头闻声望去只见面前站着一人,身高足有一米八九,满脸是胡须的外国人。</p><p class="ql-block"> “你好!你好!”我连忙放下手中笔回应道。</p><p class="ql-block"> “保安师傅!不好意思打扰了,您是在干嘛?”那人外国人又问我。</p><p class="ql-block"> “噢!刚才没什么人时我在写一篇小文章。”</p><p class="ql-block"> “您还会写文章?”那人有点不想信自己的耳朵。</p><p class="ql-block"> “这有啥!只是写一些人生经历而已,你不信吗?”我轻描淡写道。</p><p class="ql-block"> “不!不!不是不信!而是您的身份,一个保安师傅还会写文章,是想不到而已。真是应了中国一句老话:“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您真了不起呀!”他说完竖起了大拇指!对我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让我吃惊的面前站着这位外国人,不仅普通话说得如此流利,交流没有任何障碍,还知道中国汉语里的典故,还能及时运用。作为一个外国人能做如此地步,真是难能可贵。我深深地被他所折服!</p><p class="ql-block"> “你是哪国人?普通话说得这么好?”我问他。</p><p class="ql-block"> “我来自美国亚利桑那洲,浙江大学的留学生,学的就是中国现代汉语和古汉语专业。”原来是留学生,怪不得汉语说得这般流利。我对面前的这位美国留学生敬佩有加!</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我们开始热情地攀谈起来。他告诉我说他特别喜欢中国传统美食,今天又是休息日,特来杭帮菜博物馆参观,想更多了解杭州地区的美食佳肴。可惜,讲解需预约且收费,想找个懂的人了解一下杭帮菜的发展史,不知您是否愿意?</p><p class="ql-block"> 听到这里才知他与我打招呼的目的,我欣然同意。因为,我来杭帮菜博物馆有两年多了,也学到许多博物馆方面的知识,对杭帮菜有了整体了解,加上我的语言功底及表达能力,基本能胜任他的邀请。</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我领着他,从良渚饮食文化说起,到西湖钱塘江的形成;从大运河船食到“东坡肉”的来历;从南宋都城胜世繁华到马可波罗的东西方饮食文化对碰;从清朝的“满汉全席”到新时代的杭帮菜十大精品菜的崛起……</p><p class="ql-block"> 经过我一番讲解后,上下五千年的余杭饮食文化从我的唇齿间流岀,使得这位外国朋友面泛红光,赞叹不已!时不时地竖起大拇指!</p><p class="ql-block"> 临行前,这位美国朋友告诉我说,他还有个中文名字叫林业华,很想跟我交个朋友!我当然欣慰地同意,能交上一个学位如此之高的外国朋友,也是我的荣幸。于是,我们互加微信。</p><p class="ql-block"> 后来,每逢周末林业华都来博物馆,我们不仅聊饮食文化,还聊两国的风土人情,以及各自的家庭状况。有一次聊天时,从他口中得知,他还有一个哥哥,父亲在美国开一个小小的图书馆,与母亲离异多年,只不过他们仍有来往,周末仍有聚会……</p><p class="ql-block"> 听他这么一说我汗颜了,一对离了婚的人还有如此情感。若在中国是绝对没有的,离婚前非打个头破血流不可,离婚后形同陌路是真,那有藕断丝连之理。这就是东西方文化差异与碰撞,我无法评价彼此的好坏与优劣。</p><p class="ql-block"> 不知何时起,这位美国朋友竟然称呼我为大叔,我很不适应。看着他五大三粗,一脸胡子估计也有三十岀头,而我也才四十几岁,让人家叫叔,显然占了人家便宜。于是,我叫他改口叫大哥好了。后来,在一次淡话中得知,他才二十岀点头,比我的女儿还小两岁。但叫“大哥”的称呼没改,一只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林业华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新时代青年。他不仅学习中文,还选修了现代农业,立志回国后开一家农场,扎根于土地,耕种出更多粮食,为人类做岀自己应有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在拿到学位之前,他还去了我国山西农村支教一个月,走访许多农户,了解当地农民生存状况及风俗民情,为他的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不久后,林业华打电话跟我说,他已拿到学位证,过几天他就要去日本,看望他的女朋友,而后回美国。他还说走之前一定来看望我。</p><p class="ql-block"> 得知他要回国的消息,作为我唯一的一位外国朋友,下次见面不知猴年马月。思前想后又没啥好东西相送,最后只好画几张小画赠送,以此来表达我们的友情。</p><p class="ql-block">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林业华风尘仆仆地来到博物馆,我知道他是来道别的,明天就要去日本,飞机票已订好。</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最后一次交谈,我们聊了许多。最后,我把那几幅画送给他时,他高兴得不得了!想不到大哥不仅文章写得好,还是艺术家。当然艺术家是加引号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后,他也从背包里拿出一物,上面印着“明德大学”字样的杯子送给我。他说杯子是他在大学期间一次竞赛中所得,新的从未用过。他还说“一杯子”谐音“一辈子”,寓意我们友谊长长久久,中美两国和谐共存。</p><p class="ql-block"> 临行前,我特意开车送他到地铁站口。告别时,林业华特意要求我们拥抱一下,他说就是美国最高礼节,我是他在中国唯一受此礼节之人。我欣然同意……</p><p class="ql-block"> 回国后,林业华时长发信息问平安,我们隔着时空对话。路途之遥但阻挡不了我们的友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能是受我的影响,林业华时不时用汉文写一些文章发给我修改寻求写作方法。当然了我力所能及地帮他汉文创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不久,林业华又告诉我说,他从西海岸的亚利桑那搬家到东海岸的弗吉尼亚州。在那里他与别人合伙办了一家农场,去实现他梦寐以求的理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时常在想,真正的友谊,它不会因年龄的差异、地域的差异、种族的差异、时空的差异而黯然失色!我与Doug WilSon的结识足以证明一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我用王昌龄《送柴侍御》的诗句来结束故事。Doug WilSon他学的就是中国古汉语,他定会知晓其中的含义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p><p class="ql-block">(本文发表于2022年7月17日《美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