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张梅故居(骠骑将军府)</p> <p class="ql-block"> 本文说的骠骑将军,是清朝初期由福建漳州奉命移兵河南永宁(今洛阳市洛宁县)屯田的张梅。今天,我们走进洛宁县,依然可以看到赵村镇张营村的张梅故居(骠骑将军府)、张梅墓,西山底乡西山底村的张氏祠堂(骠骑将军祠)等等。这些保存至今的故址遗迹,承载着张梅将军的征战传奇及其后代的生活轨迹,也见证了清代闽营人屯垦河南的一段历史。</p><p class="ql-block"> 位于张营村中的张梅故居,为一清代建筑风格的四合院,分前后两院,房屋共计14间。前院保存较为完整,大门上方挂有“骠骑将军府”木匾,过厅有木制屏门,进深十米(部分建筑进行了翻新)。后院绣楼和其他建筑保存一般,尚需修缮。整座宅院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在当地住宅中显得气势不凡,独树一帜。</p><p class="ql-block"> 院中现存一通清代石碑,为《大清河南府正堂林大老爷仿照旧历永免永安里差徭碑》,记载着免除89户各种徭役的情况,十分的少见和珍贵。</p><p class="ql-block"> 张梅墓地处张营村东的农田里,墓冢高约2米,周长约12米。封土较小,墓碑无存,一抔黄土,一株翠柏,让人感概时光流逝,不禁思绪万千。</p><p class="ql-block"> 西山底村中的张氏祠堂,又称骠骑将军祠,为张梅将军的后代所建。现存一山门、一正殿,硬山式砖木结构,面阔三间,五架梁。檐下木构件、斗拱多为花纹、云纹,房顶上均有五脊六兽,雕饰精美,保存完整。</p><p class="ql-block"> 上述古建筑、古墓葬已列入《洛阳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洛阳市文物管理局编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3年),加以保护。</p> <p class="ql-block">过厅及厢房</p> <p class="ql-block">《大清河南府正堂林大老爷仿照旧历永免永安里差徭碑》</p> <p class="ql-block"> 明代末年,河南频遭战事,兵燹不断,造成大量百姓流离失所,土地严重荒废。清顺治版《河南通志》卷十一《户口》记载:“自明季以来,兵火相仍,郡邑丘墟,土田荆棘,户口减耗。”天灾人祸,造成河南境内人口减少,遍野凄凉,土地无人耕种。</p><p class="ql-block"> 建立时间不久的清朝政府为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巩固政权,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一项就是屯田垦荒。清顺治元年(1644),出台规定,招民垦荒。《清世祖实录》卷七记载:“州县卫所荒地无主者,分给流民及官民屯种,有主者令原主开垦,无力者官给牛、种,三年起科。”据江立华、孙洪涛先生著《中国流民史•古代卷》(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7年)研究表明,“通过这些措施,耕地面积得到了迅速扩大。顺治十八年(1661年)全国土田额5493576顷;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增加到6088430顷,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使大量流民得到了安置,培植了自耕农,稳定了封建秩序。”“清初在全国各省,这种‘垦荒占田,遂为永业’,或客居他乡,‘插土为业’,开新庄、立新村的自耕农阶层人数均有所增加。”</p><p class="ql-block"> 在移民人口不足时,清廷便抽调士兵屯田。其中闽营人屯垦河南,是清朝政府有计划、有组织的军事屯垦,规模大、人数多,涉及河南许多州县。因屯垦者都是福建籍官兵,故称闽营人。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任崇岳先生在其《中原移民简史》(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6年)一书中讲到,大量闽籍官兵,由政府统一安排,移兵到河南屯田。康熙三年(1664),原郑成功部下将领黄廷,“率闽籍部属归清,清廷命屯垦南阳,部分定居镇平柳泉铺一带。”康熙七年(1668),世居福建同安县的副将陈枢、陈参奉旨随总兵林顺来鲁山屯垦。</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版《宜阳县志》卷二《赋役》记载:“康熙八年(1669),安插福建投诚官兵三百七十二名,每名给荒地五十亩,令之耕种,另立一里,曰闽合里。有垦民逃,故将原给地募民顶种输粮,曰代耕里。”</p><p class="ql-block"> 也就在这一年,1669年,本文的主人公、福建延平府副总兵张梅,奉命率领将士及其家属来到今洛宁县屯田垦荒。</p> <p class="ql-block">张氏祠堂(骠骑将军祠)</p> <p class="ql-block">张梅墓</p> <p class="ql-block"> 民国《洛宁县志》卷四《人物续•武略》,简要介绍了张梅的生平事迹。文载:“张梅,字开,原本福建漳州诏安县民籍,初官福建延平府副总兵。康熙八年(1669),移住永宁(今洛宁县)永安里张营村而屯田焉。历经调征台湾、云南、岳州、石阡、平远等处。洎十六年南平吴逆,二十三年调征罗刹,二十八年调戌古北口,三十五扈从征噶尔丹,劳绩卓著,部文优奖有云:‘傥职官年老者,著官生顶替,世代相承,以备提调;钱粮惟纳正供,差徭概行蠲免。终清之世,军籍焉著’。子名爚,岁贡生,以理学著,详具艺文志。”</p><p class="ql-block"> 张梅是福建诏安县人,生于明天启丙寅年(1626)。初官福建延平府副总兵,受封骠骑将军。张梅奉命进入洛宁,定居今赵村镇张营村,垦荒屯田。《洛宁县志》卷二《地理•地名考》(洛宁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5年)指出,张营,古名杏树坪,以村多杏树而得名。清康熙年间,福建延平府副总兵张开(张梅,字开)屯兵于此,改称今名。</p><p class="ql-block"> 张梅及其所属移住洛宁,本可朝起暮落,开荒种地,却多次奉调外出打仗,开始了征战沙场、屡建功勋的传奇人生。历经调征台湾、云南、岳州、石阡、平远等处。康熙十六年(1677),率军打回福建,南平吴三桂。二十三年(1684),奉命征战罗刹(俄国),围攻雅克萨。二十八年(1689),防卫古北口(今山海关),镇守边陲。三十五年(1696),跟隨皇帝出击塞外,攻伐噶尔丹,可谓屡屡出征,功勋卓著,受到“中央”颁文嘉奖,给予了高度评价。</p><p class="ql-block"> 张梅将军带领所属由遥远的福建,离开家乡,来到河南落户,一边奉调征战,一边犁地种田。他虽是行伍出身,但其后代不乏才子雅士,儿子张爚以理学著称,享誉河洛,在民国《洛宁县志•艺文志》中有传。孙子张彦超为一代才子,一句“诗书与我为曲蘖,嗜好于世殊酸碱”,传颂至今。清咸丰九年(1859),张梅将军第五代传人迁至今洛宁县西山底村,春种秋收,耕读传家,仍是人才辈出,既有杏林名医,又有议会会长,还有一县之长,可谓代代英才,声名远扬。</p><p class="ql-block"> 张氏一族今传十五世,后裔约千人,主要分布于洛宁县张营、西山底、汤沟,洛龙区木桐沟以及济源、郑州等地。</p><p class="ql-block"> 参阅洛宁姓氏文化研究会张治周先生所撰《洛宁县赵村镇张营村张姓家族简史》(具体见2020年7月21日《洛宁城事》公众号)一文,据考证,当时跟随张梅将军屯住永宁的,还有十九姓。其中张营村有八姓,即陈(副总兵)、 詹(中军)、 曾、何、李、郑、顾、林;马营村有林、尤、高三姓;西山底村有林、王、汤三姓;彭洼彭姓,孙洞李姓,刘营、广阳、南赵村巩姓,西陈宋村柴姓、上陈宋村卓姓等,表明当年闽营人的后代,已在河洛这片热土上落地生根,开枝散叶。</p><p class="ql-block"> 清代闽营人屯垦河南,既是中原移民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也是探究闽南人、客家人回迁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关注和思考。</p> <p class="ql-block">“河洛人文”图标(聂剑帆设计)</p> <p class="ql-block"> 除标注外(设计及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照片与文字,均为本人拍摄和撰写。如有不妥?敬请指正。欢迎传播,感谢有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春斌(觉浅)</p><p class="ql-block"> 2022.7.1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