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峰坑习俗】拜瞻先人画像

缘来有你

<p class="ql-block">溪口黄峰坑这支移民来自古徽州,在明清时期就有“拜瞻先人画像”的习俗,据说展拜的画像是冏卿公汪泗论。人们喜欢这位冏卿公,是因为他是贵州布政使司参议公汪垍的后辈,刚正不阿的性格,在官场上不随波逐流,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后来又历任太仆寺少卿,相当于太仆寺的二把手,正四品官职。在危难时刻冏卿公能够审时度势,有着高明的识别力,敢和魏忠贤之流抗争,着实让后人佩服其精鉴。所以汪氏后人们请画家画的先人遗像,多半画的是先人汪泗论。</p> <p class="ql-block">祖上曾经告诫,无论迁移到哪里,要带上这张字画。一是表示祖上也是名门望族,出过人的,增加一点家族文化底蕴,因为“朝中无人莫做官”的道理。二是希望祖先保佑子孙将来做官,也能飞黄腾达,同时告诫后辈仿效先人,不能站错了队伍。但由于后来遭受太平天国的劫难,黄峰坑拜瞻先人画像的习俗渐渐失传,也鲜有人知画像中先人姓甚名谁了。</p><p class="ql-block">据说拜瞻冏卿公的时间一般选择在孟春十日,过年的时候,正月从初一到初九,人们还没有开工干活,正忙于四处拜年走亲戚,这天正好也能抽出功夫。更重要的是这天是冏卿公的忌日,冏卿公,字石莲,于是有人提议这一天不准搬动石头,碾,磨,忌开山打石,俗信否则会伤了庄稼,久而久之成了约定俗成的“石头节”。</p><p class="ql-block">拜瞻冏卿公也是有讲究的。当日清晨,村中族长先从箱子底里拿出先冏卿公的画像,杵着拐杖送到村东头大榧树旁的种慧庵,种慧庵以前是个庵堂,渐渐的几家出钱请了个先生,就成了孩童破蒙的学堂,但里面除了几张桌子仍然保留着佛堂的原样,调皮胆大的孩子上课还能摸摸佛像的脚。一路上大伙敲锣打鼓,白胡子族长就这么领头捧着走在队伍的前列,大人和小孩在后面跟着,有人恭敬地拎着三牲祭品。他们先要经过“万安桥”,万安一词包罗万象,寓意一切顺利吧。然后族长把画像放到种慧庵的庵堂之上,摆放好三牲祭品,人们燃放鞭炮,依次焚香祭拜,有人祈福可以加官进爵、事业有成。也有人祈福风调雨顺,平安吉祥。敬拜完毕,族长取回先冏卿公的画像,直接悬挂在家中做中堂,一直挂到二月二龙抬头的节日,之后再将它藏在箱中,俗称压箱底了。</p><p class="ql-block">因山区梅雨季节过后,天气非常闷热,气候潮湿,万物极易霉腐损坏。选择好的时间要晒先人画像,这个时间一般是在六月六日,所以在这一天从皇宫到民间,从城镇到农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晒物的习俗。人们常说六月六晒龙袍,晒家谱。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用毛竹搭建起晒台,晾晒笋干等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当地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当今游客们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溪口山区诗意般的"晒秋"。</p> <p class="ql-block">古人有诗记曰:</p><p class="ql-block">东皋展拜趁春晴,犹记官桥撰杖行。</p><p class="ql-block">上日衣冠三世集,中宵灯火十年情。</p><p class="ql-block">疏闻山磐看归牧,细酌村醪听早莺。</p><p class="ql-block">极目平原斜照里,霜鸟一片断肠声。</p> 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