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董寨拍鸟记之二

五柳先生

<p class="ql-block">(二)寻鹰记(灰脸鵟鹰)</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在董寨拍了两天半之后 ,于7月5日驱车80余公里,直奔湖北广水,下午3点到达驻地,此地还是林业大学的白冠长尾雉观测站。卸下行李,没容片刻歇息,便背上设备直奔后山拍赤腹鹰,此鹰非重点,不再一一赘述,本文还是想注重描述一下第二天拍灰脸鵟鹰的艰苦历程。</p><p class="ql-block"> 出发前鸟导便告知,该拍摄点在海拔二、三百米的山上,需负重爬山近半个小时的路程,密林本无路,是之前由鸟导披荆斩棘开出的一条山路,山路中树木遮天蔽日,天空时晴时阴、闷热无比,有各类蚊虫陪伴左右、寸刻不离,人到山脚下已汗流浃背。上山前,鸟导每人发一根木棍以助力,拄棍登爬、亦步亦趋。行路间,忽想起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一句:“策(拄)扶老(拐杖)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我是:“策扶老以登攀,时矫首而揩汗”。在途中时不时诺诺的问鸟导一声:“还远吗?”,回答:“快了,快了”,哈哈,此时又想到《归去来兮辞》之一句“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我是:“问鸟导以前路,恨腿脚之不随”。为何总是联想起这些,原因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乃平生最爱,少时便熟记,时常读来,似与古人对话。</p><p class="ql-block"> 早八点多钟,终于到达目的地,顾不上喘息片刻,便在伪装棚中支好设备,这时顺着鸟导手指的方向,望到对面一棵高大的针叶松顶端,隐藏着一个直径半米左右的鹰巢,一只雏鹰卧在巢中,但不见其父母踪影,应该在林中为其觅食。不一会儿,听到山谷中有鹰的叫声,眼尖者看到一只成鹰站在数百米外的树尖上,这时雏鹰似乎听到父母的召唤,立刻活跃起来,煽动双膀(仍未成翅),“吱吱”回应,不一会儿,成鹰飞到距巢十米左右的松枝上,嘴里叼着一只蝾螈(一种两栖爬行动物),警惕地四处观望,当感觉安全时,立刻飞到巢边,雏鹰早已迫不及待,抢过食物,如囫囵吞枣一般,片刻已成腹中物,成鹰喂食完便绝尘而去。此一幕被我们一行人一一记录下来,从各自的脸上颇能读出成就感。</p><p class="ql-block"> 一轮过后,便是漫长的等待,期待成鹰能叼一只小蛇回来,无聊时便观看近处的雏鹰,但见它吃饱后一撅屁股,如核酸时挤消毒液一般,喷出一股白色的黏状物,我看到这里,可能是条件反射,还是我的生物钟作怪,内急的感觉越发强烈,俗话说人有三急,此一急无法控制,忙出棚寻找隐蔽处,其实不用寻,顺便找一处蹲下便不见人影儿,走出十余米,忽发现早有先行者在此留下痕迹,看到这,些许不好意思的顾虑也放之山下,肚腹痛快之时,屁股已被叮咬无数,再次回到棚中,呆等、呆想…,忽又瞎想到景区中常竖立的告示牌:“除了脚印什么都不留下,除了记忆什么都不带走”,我是不是也有违规之嫌,转念又想:“非也”!我留下一物乃纯有机物,早已被绿豆蝇窥视良久,半个时辰便成为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且我屁股上的血也为蚊子提供了食物,不仅非违规还应算贡献。其实这就是生物链,自然万物都是这链条的一部分,缺一不可,您说呢?</p><p class="ql-block"> 蹲坐在窄小的棚中,透过尺宽的拍摄口,远望山谷,层林叠翠。近处蝶飞蚊舞,树丛间各类鸟穿梭而过,远处鹰在空中盘旋,耳边蝉鸣声、鸟叫声、雏鹰的呼唤声、成鹰的回应声,不时回荡在山谷间,此时此景真应了毛泽东那句诗:“万类霜天竞自由”,只是应把‘霜天’改为‘暑天’,我颇为感慨,我也是万类之一啊,望着眼前的一切,此时只有一种感觉:自由真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