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苞山下一家祠,传承古今三百载,—记木桥白家与白家祠

蜈蚣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黄梅县五祖镇木桥村白家祠堂,从城区导航到木桥村白家23公里。</p> <p class="ql-block">  仲夏的一天午后,我见到了白家祠八十五岁的白金桥大爷。白大爷过去是该村大队干部,任生产队长十五年,在大队民兵连长的位置上就职十七年,现在的白家祠堂就由他管理。据白大爷介绍,白家祠有三百多年历史,白家祠白姓人氏还包括孔垅、小池等地白氏家人。木桥白家现有人口百余人,常年在家居住人口不到五十人。</p> <p class="ql-block">  白家是木桥村中心地带,是过去的大队部、小学校所在地,属于木桥村“政治文化中心”。白家除白姓人外还居住有严姓、刘姓、卢姓、王姓、余姓人氏。白家墩虽然不大,在白家居住的人群中先后出了八位教师,其中两位是国家教师。走出大学校门的学子八、九人,白金桥大爷一家就有四个大学生,其孙女还是研士研究生。严记桥老师是评自己的实力最初考入师范大学的木桥人,其子女先后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和华北电力大学。白家在外工作、当老板、甚至家财几百万的也有之。过去远近少有名气的白绍联就是白家墩人,这不能说不与白家祠和历史文化传承没有关系。</p> <p class="ql-block">  白家人勤劳、自律、在不同时期,默默地为时代作出奉献。有个白老八大爷,今年八十八岁,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战争,目前享受着不算多的国家津贴,他说,我不嫌少,共产党没有忘记我们,我的心就满足了。</p> <p class="ql-block">  白家人多以田以山为本,磨练出健康、长寿、干练、乐观的生活常态,八十岁以上的老年人能见到好几个。有位大爷初见时你怎么都不会相信他己经七十七岁了,让我们瞧瞧他的几张像片。</p> <p class="ql-block">  木桥白家的白家祠堂占地面积约两百六十平方米,祠堂分上、中、下三重,进门前重两边堂屋若于,中间天井,两边堂屋,上重为祠堂正厅,承列祖人牌位。各间房屋都有两层,上层为木楼,木楼结构十分别致,在过去这样山区的农村算是非常气派的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  听白家老人讲,白家祖屋的外墙,空肚线砖是由糯米饭和石灰调成灰浆砌成,难怪几百年来,经历多少狂风暴雨的洗刷和多少零下十几度旳霜冻严寒和风吹日晒仍坚固异常,丝毫不改当初的面貌。更有甚者,祖屋地下的下水道四通八达,不管天上下多大的雨,屋里面不会有积水,都通过下水道排出。白家祖屋的建筑也可以充分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此段话来自美篇好友“木桥”原文)</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白家祠整体古建筑和约带现代意识流的房屋给人的感觉是保存完好、色彩鲜丽、气势不凡。它凝聚着白家人团结、友好、向上的合力和各时期白家人出资出力精心修䦅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  白家祠是被县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遗扯,许多遗产物体,值得来人蹲足注目、拍摄珍藏。</p> <p class="ql-block">  如这个破损的木窗,结构造型现在就很少见到。</p> <p class="ql-block">  再看看许多存放在杂屋间的那些白家人祖祖辈辈日出而出、日落而归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和用具,还是当年所需,现在尽在。</p> <p class="ql-block">  时代在前进,生产力也在不断地改善和变化,而传承下来的东西代表着一个时期的意思和文化,也是无价之宝,人们可以措资千万百亿制造一方浩大的工程,但更多的巨资却买不回和复制不了历史产物,每个时代的运转机构都不应因为一时的需要而毁灭历史文化遗产,给后人留下遗憾………</p> <p class="ql-block"> (因本人情况掌握不全,文稿还有待修改,敬望阅者予以斧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