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的丰碑——刘慧激

一江春水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无字的丰碑</font></div></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 刘慧激</h3> 今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零一周年华诞。七一那天,多云见雨,乍暖还寒,我约了几个好友,以游客的身份来到了莲花县高滩村。当工农革命军行军会议旧址那苍桑的身影映入眼帘时,我蓦然想起上一次离开这里已是十七年前的事了。虽然眼下物是人非,但我心依旧,只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莲花县高滩村)</h5> 众所周知,一九二七年,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开辟了新的道路。在井冈山红旗的指引下,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br> 然而,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问号:他上井冈山的背景是什么?上井冈山的决策地在哪里?找遍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看不到任何答案。当年秋收起义失败,工农革命军从文家市败退萍乡、攻战莲花、后从莲花转兵井冈。其决策地理论界有过文家市说、古城说、水口说,虽然诸说牵附失据,殊难定论,却又偏无莲花之说。如此大惑不解的结果,难道不是莲花人民的悲哀,乃至于皇皇青史的悲哀吗?<br> 二零零五年初,县政协召开主席办公会。我将这一议题提请会议讨论。我认为,本着人民政协“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文史职能,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揭开这一事件的神秘面纱,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我的提议得到了会议的支持,并决定迅即展开调查,力争在短时间内拿出正确的结论。<br> 几天后,我们一行三人沿着秋收起义部队退却路线,从浏阳的文家市到萍乡的芦溪、莲花的高滩、甘家、彭家坊、县城、桥头,进入永新县高溪、最后到三湾一路走访,获得了大量的鲜为人知的口碑素材和田野资料,有的无庸置疑地颠覆了史学界固守几十年的认知。<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工农革命军行军会议旧址)</h5> 在高滩。这里毗邻萍乡,青山耸翠,英风拂袖,一个历经四十八代的王氏家族世居于此,其先人因义奉祀田、义捐百金兴建识仁书院而蜚声于世。后人王佐,一九二五年入党,组建了莲花上西区第一个党支部。当秋暴失利,兵退湘南,秋收起义部队面临敌人围追堵截、队伍迅速减员、师长卢德铭牺牲、逃兵增多、军心动荡、内外交困的绝境时,王佐带领着支部党员和高滩人民把部队接到高滩。在毛泽东主持召开一家祠和行军会议之后,部队迅速稳定下来,并顺利地向甘家开拔。王佐们的义举使秋收起义部队绝处逢生,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拯救性地止损了工农革命军远遁湘南的计划,为下一步引兵井冈作了情势上的准备。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因方言偕音误读为“陈家坊”的“彭家坊”)</h5> 在彭家坊。宋任穷在回忆录中写道:他千里跋涉,于一九二七年九月二十五日午后,在莲花县宾兴馆交给毛泽东一封江西省委书记汪泽楷的密信,信中指示“毛部应退赣西宁冈,宁冈有我们党的组织,有党领导的几十条枪”。他在回忆这一历史事件时多次提到“陈家坊”这个地方,但陈家坊之名并不存在,有些人便质疑它的真实性。事实上,彭家坊位于县城东北方二公里处,自古以来是坊楼由便道进入县城的必经之路。它背山面水,一桥横江直抵县城。据当地知情人言:以前彭姓在村边建有一坊,因名“彭家坊”。后彭姓他迁,继居有陈、林、金等姓氏。因“彭”“陈”方言偕音,故“陈家坊”实为“彭家坊”口误。当年宋任穷正是在彭家坊村口被岗哨截住,后带往工农革命军师部驻地——城南宾兴馆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看完信后,于次日召开了有莲花县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前委扩大会议,作出了引兵井冈的重大决策。“陈家坊”的考证,核实了信使事件的真伪,而宋任穷的密信,使毛泽东最终选择了放弃退守湘南进军井冈山的战略方针。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出引兵井冈重大决策的前委会议旧址——莲花县宾兴馆)</h5> 在桥头。桥头地扼吴楚、位接三县。当地人说:脚下莲花的土,烧着茶陵的柴,喝了永新的水。九月二十七日上午,以前委扩大会议确定的莲花党组织负责人朱亦岳、王佐、刘仁堪为向导,工农革命军来到了桥头。据一九六九年三月红军老战士开国少将王耀南在北京回忆:毛泽东同志在县城召开了部队和地方干部会议,我们爆破队队长杨明参加了会议。第二天在敕古塘(桥头)吃午饭时,杨明召集爆破队全体同志开会,传达了会议精神。主要内容是:一、确定部队到永新三湾去;二、从永新三湾上井冈山。到这时,我才知道有个井冈山。部队在桥头吃过中饭,稍事休整后,便离开莲花,又马不停蹄地向永新的三湾进军。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工农革命军离开莲花进军永新三湾的桥头)</h5>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秋收起义部队在莲花不过短短几天,却在革命的生死路口,与莲花人民结下了血与火的战斗情缘,它开启了引兵井冈的新征程,更拉开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战斗的大幕。<br> 引兵井冈莲花决策后,莲花人民披肝沥胆,全力驰援;在两年多时间的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中,莲花人民更是出生入死,浴血奋战;莲花县由此成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域之一。<br> 翻开《莲花县革命烈士英名录》,三千四百八十名烈士赫然在目。其中,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参加革命二千八百九十余名,牺牲一千三百三十余名,杳无音讯三百九十余名。年令最大七十岁,最小仅十四岁。他们有的是红军官兵,有的是地方党政领导,有的是红色家属、革命群众,有的是红色童子团员。他们或因作战牺牲,或因工作被捕就义,或因保护红军被杀,或因子女兄弟革命被害,甚至一家几口或一村老小全被夷灭。<br> 在这里我要特别纪念王佐和刘仁堪两位烈士。<br> 王佐从井冈山茅坪回来后,积极发展地方支部,发动夺枪战斗,使莲花红色独立团由一枝枪发展到四十多枝枪。在一九二八年五月二十日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与陈竞进同时当选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一届特委委员,后在工作中被捕,敌人严刑拷打,誓死不屈,被国民党杀害于坊楼桥上,年仅二十一岁。同年十月,莲花县委接毛泽东同志指示,高洲乡命名为“王佐乡”,高滩支部命名为“王佐支部”。这样的殊荣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是少之又少,这与他为中国革命所做贡献分不开。<br> 刘仁堪随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三湾后,便留在三湾培养学习。一九二八年春,刘仁堪秘密回到莲花,召集党员传达宁冈象山庵三县联席会议精神,与朱亦岳一道,成立赤卫队,开展武装斗争。在恢复党组织的同时,筹备建立红色政权。月底,在莲花县工农兵大会上,当选为第一任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一九二八年“八月失败”后,又接任朱亦岳担任中共莲花县委书记。一九二九年五月三日,在巡视组织力量配合井冈山反“会剿”工作时,因叛徒告密,被捕入狱。在劝降无望之后,国民党于五月十九日将刘仁堪押到县城南门洲上砍头示众。临刑前,刘仁堪正气凛然、视死如归,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揭露反动派种种罪恶。敌人残忍地割去刘仁堪的舌头,血流满地,他口不能言,遂用脚趾沾血在地上写下“革命成功万岁”六个血字,英勇就义,年仅三十四岁。<br>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他们为引兵井冈鞍前马后、竭智尽力;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鞠躬尽瘁、取义舍身。虽英年早逝,其不世功勋、坚定信念及不屈不挠的崇高精神,岂能因之而辗压汽化、灰飞烟灭。他们的事迹使我心潮澎湃,愧疚难安。<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毛泽东引兵井冈莲花决策学术研讨会会场)</h5> 调查结束后,由于工作严谨、史料翔实,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萍乡市委于二零零七年十月二十六日在莲花县城联合召开“毛泽东引兵井冈莲花决策学术研讨会”。是日,秋高气爽,万众瞩目,群贤毕至,大咖云集。应邀莅会的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央档案馆、中国国史研究编修馆、北京大学、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南昌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莲花县有关部门的同志共七十余人,对“毛泽东引兵井冈莲花决策”议题进行了学术论证。<br> 会议委托我撰写“毛泽东引兵井冈莲花决策学术论证书”。“论证书”的论证结论是: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在文家市前敌委员会会议上作出了取道萍乡、退兵湘南的决定。兵至芦溪,遇敌突袭,总指挥卢德铭牺牲。一九二七年九月二十五日在莲花人民的配合下,工农革命军攻取莲花县城,师部驻扎城南“宾兴馆”,毛泽东下榻馆内。此时,毛泽东面临的局势:一是部队呈现“溃不成军”之势,虽然在高滩召开了部队行军会议,但军心不稳、士气不振的现象没有多少改观。二是工农革命军的领导机构前敌委员会意见分歧,余洒度、苏先俊已呈离心状态,毛泽东领导军队的责任更加重大。三是原定退兵湘南的形势和兵力都发生了变化。四是无路可退,萍乡有追兵,茶陵有重兵把守,工农革命军尚存遭敌突袭的危险。诸多矛盾相互交织、演进和激化,随时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突变。艰难局势再次迫使毛泽东必须迅速对工农革命军的去向问题作出抉择。在这关键时刻,师部参谋何长工领着从南昌赶来的宋仁穷(时名宋雅琴)来到宾兴馆。宋带来了中共江西省委书记汪泽楷写给毛泽东的药水密信,指示“毛部应退赣西宁冈,因为那里有党的组织,有党领导的几十条枪”。此前,毛泽东曾在莲花的高滩、甘家进行了调查;九月二十六日上午召开的莲花党组织负责人会议上,朱亦岳、刘仁堪又对莲花、永新、宁冈革命的情况作了汇报,印证了先前李少山、王兴亚所说的井冈山的情况,同时证实了井冈山确存我们党的武装。根据信的内容和调查的情况,毛泽东认为,秋暴失利后,为了保存革命实力,部队必须到反革命力量薄弱的地方去,井冈山的自然地理环境和革命基础条件符合这个要求,是部队休养生息、实行武装割据比较理想的地方;而且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也有这方面的意向。基于此,毛泽东决计按照江西省委的信示,率部向井冈山一带转移。随后,毛泽东在“宾兴馆”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作出部队向井冈山进军的决策。<br> 引兵井冈是一个过程。莲花的决策是毛泽东依据时势变化,不断探索演进的结果。它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退向农村的战略转移。<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毛泽东引兵井冈莲花决策学术论证书)</h5> 根据论证结论,专家学者的意见是:鉴于引兵井冈,莲花是重要决策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开辟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建议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在莲花建立“毛泽东引兵井冈纪念馆”和“毛泽东引兵井冈纪念碑”;建议将二零零零年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宾兴馆”,进一步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最后,出席论证会的专家学者郑重地在“论证书”上签名。<br> 霜染两鬓白,心存一寸丹。如今,十七年后,我又伫立在高滩工农革命军行军会议旧址前。但见游客如龙,旌旗猎猎。行军会议旧址修葺一新,相继开设了“工农革命军行军会议内容展”、“红色大讲堂”和“王佐支部陈列室”;新矗立于王氏祖祠旁草坪上的“毛委员来高滩”的塑像,雄姿英发、初心如盤,当年毛泽东对部队“高滩不散摊”的讲话似乎还在太空中回响。“引兵井冈莲花决策”专题展也早于县城宾兴馆隆重推出。只是十多年来,“引兵井冈莲花决策纪念碑”始终杳无音讯。<br> 我为莲花人民的努力额手称庆,又为纪念碑的难产扼腕叹息。<br> 额手称庆是赞其“非不为也,实不能也”;扼腕叹息是哀其“是不为也,非不能也”。<br> 荀子曰:“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引兵井冈莲花决策,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链条中取得胜利的关键一环。它连着莲花人民太多逝去的亲人,连着井冈山斗争的腥风血雨,连着鲜红的党旗、军旗与国旗。它如日自辉,如月长存,任凭闳言高论,任凭物换斗转,引兵井冈莲花决策,永远是屹立在莲花人民心中无字的丰碑,也是屹立在全国人民心中无字的丰碑。只要天道不坠,它终有一天横空出世、拔地而起,以告慰革命先烈在天之灵,以激励后代传承红色基因、砥砺强国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br> 二零二二年七月十三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