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虫鸣叫响了北京胡同

甜源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时间:上世纪五十年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地点:北京前门外西河沿</b></p><p class="ql-block"> 北京的十月,秋高气爽。每个周日下午,前门外西河沿111号(现在是191号)的院子里就热闹起来。事先约好的来自东城西城的蛐蛐爱好者来此集中,参加蛐蛐选拔赛、打擂台争霸赛。他们有的是医生,有的是演员,有的是教授,有的是工人。象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景春、北京曲艺团相声演员王长友、中国京剧院四团演员班世超、崇文区搬运工人“花生马”等都是常客。有时你还能看到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裘盛戎先生也来观战。街坊邻居们更是积极,这项活动在当时很有社会基础。说到这您问这主持人是谁?他就是我的姥爷,著名中医眼科大夫李桐华、字鳳山,人称“金针李”。姥爷医术高超,养蛐蛐也是首屈一指。(中国体育报、北京晚报都曾刊登过他的传奇故事,这里不再另叙。)因受老人家影响,对养蛐蛐这方面的知识我也略知道一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北京前门外西河沿著名眼科大夫“金针李”故居</b></p> <p class="ql-block">  立秋了,蛐蛐秧子最后一次脱皮就成虫了。雄性蛐蛐的两扇翅膀上各长有一片透明的薄膜,是蛐蛐的发声器官。当它的两扇翅膀交叉摩擦运动时,震动了薄膜,便发出鳴声。摩擦的频率不同,鳴声也有所不同。自然界中还有蝉,蝈蝈、金龟子、油葫芦等昆虫都能鸣叫,但都不及蛐蛐叫的动听。尤其是在听一对蛐蛐“谈情说爱”时,那叫声更令人叫绝。</p><p class="ql-block"> 和大自然其他生灵一样,雄蛐蛐也生性好斗。若两只雄虫碰面,四根须一搭,两只蛐蛐立马呲牙裂嘴掐到一起了。你来我往数个回合,败者耷拉着须,夹住尾巴,拉拉着胯,落荒而逃。而胜者像个大英雄,昂首挺立,得意洋洋地“嘟_嘟_嘟嘟__”的鸣叫起来,好不威风。人们正是看中蛐蛐这种习性,便捉来喂养调教,观虫斗,听虫鸣。</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说说逮蛐蛐</b></p><p class="ql-block"> 逮蛐蛐时要专用工具。一个是专用笼子,有木桶那么大,用钢丝弯成俩环,中间是螺旋状的,四周用蚊帐布罩住,顶端的面中心留五厘米圆口,缝上一只袜子筒,笼子是透明的还透气,把蛐蛐放进去不易逃脱。不用时可压成扁的,拿着省事,放起来省地儿。另一个是扣蛐蛐的罩子,用细钢丝编成的。比一只普通玻璃杯大些,装有手柄。发现蛐蛐时,动作要轻,将罩口对准蛐蛐头部快速扣下去,如果扣住了,要慢慢晃动罩子,让蛐蛐爬到罩子上端,然后另一只手伸进罩子沿口,用手掌堵住罩口,防止它逃走,再对准笼子的袜子口,让蛐蛐入笼,用皮筋扎住袜子筒。</p><p class="ql-block"> 逮蛐蛐时要有耐心,不能用手去捂,那样逮住的蛐蛐不是缺须,就是摁断大腿,把它弄成残废。除了逮雄虫外,还要顺便逮些三尾(雌蛐蛐),三尾儿不会叫,比雄虫尾部多长一根枪,可扎进土里下卵。别小看这“三尾儿”,也有讲究,要逮长的漂亮的,颜色黑亮,肚子小,个头大小匀等,不缺须不断尾,不缺胳膊少腿。对这些“三尾”,也得好好伺候,将分配给获胜的雄虫做“夫人”。养虫也尊重自然,尊重生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再说选拔蛐蛐儿</b></p><p class="ql-block"> 蛐蛐的品种有十几种之多,著有蛐蛐谱。对各种蛐蛐的特征作了详细描述。比较典型的一种称“黄麻头”。这种蛐蛐通身呈土黄色,头顶上有明显的两条黄线。这种虫凶猛,是蛐蛐中的“藏獒”,最为厉害。另外还有“白麻头”,“重紫”等等。主要依据它头部颜色和特点区别。挑选时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是体重,当然要挑选大个的,那时养蛐蛐称重量是采用看市制,一只蛐蛐重六厘左右,换算成公制还不足0.2克。如果重八厘,就是“重量级”的,个别的达到一分,超重量级的,其实才0.3克左右。另外要选头部与脖子宽的,肚子小,牙长且厚实,全须全尾,大腿粗壮,蹬力大的。</p><p class="ql-block">  养蛐蛐有一些术语,例如雄蛐蛐求偶呜叫,称“叫玲”。鸣声低,一声接一声,和它平时鸣叫和咬架胜利后的叫声都不同。</p><p class="ql-block"> 它叫玲成功后,看三尾儿屁股后长针附近有个小白点,这叫过玲,是两只蛐蛐交配了。那只爬在绿色植物杆上的就是三尾儿,而且是过玲的。养蛐蛐名堂不少。</p><p class="ql-block">  姥爷是北京的养虫大家。以买蛐蛐为主,自己逮蛐蛐作为休闲乐趣。每年秋天,山东乐陵县一张姓老汉都要将逮的蛐蛐挑到姥爷家让他挑选。乐陵蛐蛐比宁阳蛐蛐厉害,价格也贵。五十多年前一只好蛐蛐要卖到六至八元,可不便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调养蛐蛐儿</b></p><p class="ql-block"> 养蛐蛐可是个细活。要给精挑细选出来的蛐蛐找个住的地方,不能让它们住“集体宿舍”。讲究的买澄浆罐,直径约13厘米,高约12厘米,厚约1.5厘米左右。整个罐内外非常光滑。罐中还设一个“过笼”,也是澄浆泥制的,长约6厘米,宽高约4厘米,一面为弧形,与罐的内壁相吻合。两个端面是门,便于蛐蛐出入。如果说罐是蛐蛐的“别墅”,那过笼就是它的“豪华卧室”。</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要给蛐蛐弄个过笼呢?如若不用的话,打开罐盖蛐蛐易受惊蹦出去逃走。有这个过笼后,一掀盖,它先溜进“过笼”,避免蛐蛐乱蹦。每天给罐底做清洁时,手捏住过笼,连蛐蛐一起移到另一只空罐。要避免人手直接接触蛐蛐,防止损伤它的须尾。</p><p class="ql-block"> 另外还一个半月形的小水槽,景德镇陶瓷的。非常精致,可盛十几滴水,供蛐蛐引用。</p><p class="ql-block"> 除了供水,还要为蛐蛐提供食物,为了蛐蛐长得强壮,选用大青豆,大米和胡萝卜煮烂然后捣成泥壮,再用一只竹制的“抹子”摸上一点食泥,放在水槽旁边,供它食用。</p><p class="ql-block"> 蛐蛐罐的卫生工作每天必做。刷罐底、洗水槽、洗食抹子。保持罐内清洁和一定湿度。</p><p class="ql-block"> 主人还要根据每只蛐蛐的品种和特征给它起个名字,写在一小骨牌上,垫在罐盖与罐口之间,一是给罐内透气,二是让虫鸣尽量外传聆听,三是一看就知道是哪只爱虫。</p> <p class="ql-block">萬禮张造蛐蛐罐</p> <p class="ql-block">过笼</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最后说说逗蛐蛐儿</b></p><p class="ql-block"> 人养蛐蛐是为了逗着玩开心,蛐蛐与蛐蛐逗可是生命之斗。选出的虫们,经过主人的精心调养,习惯了罐中的优越生活,胆子大了,似乎也与主人熟了,罐盖被掀开后不再惊地乱窜跳,初步具备了参战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斗蛐蛐活动象人的拳击比赛,按体重分级。在同一档次体重之间比赛。赛前首先给参赛的蛐蛐称体重,采用市制杆称,比中药房称草药的戥子还小许多。非常精致。称盘子是一只削的非常薄的带盖的小竹筒。此称吊装在制作考究的木箱中。司称一般由一名十几岁的男孩担当。小孩眼神好,认真,不会作假。</p><p class="ql-block"> 称过体重的每只蛐蛐都有体重标签贴在各自的罐上。开始捉对厮杀前,主人们之间相互沟通,同意对决就比赛。也有的主人认为自己的“斗士”勇敢,提出向比它高一级量的蛐蛐挑战,对方主人同意后便可投入比赛。</p><p class="ql-block"> 一年一度的比赛,引来众多参赛者和观众,屋内实在容纳不下,只好把八仙桌搬到院子中央,桌子中央放一只斗盆。比赛开始时,双方主人站在桌子对面,将各自的蛐蛐轻轻送入盆中。被送入盆中的蛐蛐,有的用两根须一上一下的打探情况,如碰到对方也在打探,马上就上前斗将起来。也有的蛐蛐站在原地,表现出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这时主人就会用手中的“探子”轻轻触动蛐蛐大腿的爪尖,催促它前去“战斗”。所谓的“探子”可不是侦查员,那是一只主人的指挥棒,杆儿是骨制的,有半根毛衣针那么长和粗,一端栽三根老鼠胡须。主人就是用这根叫“探子”的工具指挥自己的蛐蛐。这时再看围观的人,把那八仙桌围的里一圈外一圈的水泄不通,个个伸着脖子踮着脚,气不喘眼不眨,生怕看不到那蛐蛐激烈战斗的场面。有时你会听到两只虫的大牙掐咬时发出的咔嚓声。当一只蛐蛐获胜时,它的两根须就会高高抬起,两只翅膀舞动,“嘟嘟、嘟嘟”地鸣叫不停。有的胜利者不肯罢休,继续张着大牙追赶败者。这时围观的人也发出阵阵喝彩声和赞叹声。您再看这两位主人:胜者喜不自禁,败者脸上自愧沮丧,对自己的蛐蛐心疼不已。</p><p class="ql-block"> 经过几次擂台赛和争霸赛,重量级的蛐蛐冠军会得到年度封号,主人会好生伺候,给它养老送终。</p> <p class="ql-block">  养蛐蛐儿逗蛐蛐儿在我国民间有相当长的历史,早就形成一种休闲娱乐形式。如今我国许多地方都有不少蛐蛐爱好者参与这项活动。如北京天津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养虫者不在少数。养蛐蛐给人带来乐趣,丰富了人们的业余休闲生活。</p> <p class="ql-block">本文撰稿:哥哥</p><p class="ql-block">文中插图:哥哥</p> <p class="ql-block">哥哥部队留影</p> <p class="ql-block">  哥哥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北京上学时应征入伍,后随北京军区退伍战士援疆来到新疆八一毛纺厂,高级工程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