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热辽根据地发展壮大纪实

昭乌达历史文化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冀热辽根据地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创建的19个重要解放区之一,巩固发展壮大的冀热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经略东北的重要支撑。</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一、冀东根据地在困难重重中占稳脚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0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派李运昌到冀东,与中共京东特委负责人胡锡奎等配合,开办游击战训练班,培养军事干部,组建抗日游击队,在迁安、遵化等地开展游击战争。1938年初,晋察冀军区按照中央要求派出邓华支队向北平以西地区发展,活动在晋西北的宋时轮支队也转调平西,同邓华支队合并,组成八路军第四纵队,并从平西向冀东挺进。7月,在中共冀热边特委领导下,包括开滦煤矿工人在内的冀东人民举行抗日武装大起义,组建了冀东抗日联军,八路军第四纵队与冀东抗日联军会合。10月,冀东抗联在西撤平西整训途中,遭到日伪军重兵围堵进攻,遭受重大挫折。李运昌则率领2000余人突围返回丰润、滦县、迁安等地,与原留守部队一起,继续坚持冀东的抗日游击战。他们依靠群众,艰苦奋战,顽强抗击了日伪军的连续“扫荡”、“清乡”,恢复和发展地方党组织,度过最困难时期,为开辟冀热辽根据地奠定了早期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二、冀热察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39年1月,中共中央北方局会同晋察冀军区,组建中共冀热察区委员会和肖克任司令员的八路军冀热察挺进部队,以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创建冀热察抗日根据地。在1940年的“百团大战”中,冀东军民向北宁路沿线各地日伪军据点展开全线出击,使冀东游击根据地联成一片。到1943年夏,冀东抗日根据地人口达到363万,地域扩展到长城以北、热河边境地区。7月,中共晋察冀边区第十三(冀东)地委改建为中共冀热边特别委员会,同时建立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冀热边特别区行署、晋察冀军区第十三军分区,实行一元化领导,由李运昌任特委书记、行署主任、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1944年9月以后,冀热边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已经发展到南抵渤海,北达朝阳、赤峰,西临潮河,东到辽宁西部的广大地区。</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三、冀热辽根据地成为收复东北的重要基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43年夏,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反攻阶段,中国的抗战形势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按照党中央和北方局的要求,冀热边特委领导冀东军民举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反“扫荡”作战和反攻作战,使冀热边根据地有了很大发展。到1944年底,东至山海关和秦皇岛,西抵平津近郊,南达唐山周围,抗日县政权发展到25个,辖10800个行政村、559万人口、主力部队发展到近2万余人、民兵28万。1945年1月,中共冀热辽区委员会、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冀热辽行署、冀热辽军区成立。从5月开始,冀热辽军区奉命以主力向外线出击。7月冀热辽区的抗日县政权发展到31个,武装部队发展到3万余人,为大反攻创造了条件。</span>综上所述,冀热辽抗日根据地,已成为收复东北的前方基地,已成为东北巩固的大后方,已成为联系东北与华北的纽带与通道,已成为东北根据地重要的兵源补给与物资供给地,更是为全国分散部队进军东北开辟出的一条安全可靠的通道。肯定地说,东北解放,冀热辽根据地发展壮大当为头功,李运昌等当为头功。</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李运昌</span></p> <p class="ql-block"><b>  四、党中央迅速经略东北 ,冀热辽打头阵抢占东北</b></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8日,苏联向日本宣战。次日,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指挥 150万苏蒙红军,分四路沿中苏、中蒙边境向日本关东军发起大规模进攻。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10日至11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连续发布七道命令,命令各解放区部队立即行动起来,向日本占领区进军,迫使日伪军缴檄受降。其中朱总司令第2号命令指示:“为配合苏联红军进入中国境内作战,并准备接受日满敌伪投降,我命令:一、原东北吕正操所部由山西、绥远现地向察哈尔、热河进发。二、原东北军张学思所部由河北、察哈尔现地向热河、辽宁进发。三、原东北军万毅所部由山东、河北现地向辽宁进发。四、现驻河北、热河、辽宁边区之李运昌所部即日向辽宁、吉林进发”。</p><p class="ql-block"> 冀热辽军区党委在收到延安总部的第2号命令后,于8月12日在河北省丰润县大旺庄召开区党委紧急会议,研究制定了执行延安总部第2号命令的具体方案,确定部队出兵东北的任务:一是配合苏军作战,消灭东北和热河的日及伪政权;二是收复失地,接管城市,建立人民政权,收缴敌伪武器资财,扩大部队;三是为后续部队和干部开进准备。决定成立由李运昌、朱其文、焦若愚、李荒和王亢等组成的中共东进委员会和冀热辽挺进军前方指挥所,李运昌任书记兼司令员。会议决定,由李运昌率领冀热辽军区部队迅速向热河、辽宁和吉林进发。</p><p class="ql-block"> 李运昌率冀热辽军区八个团、两个支队加一个营共13000人,以及四个地委书记、2500余名干部,分三路北进:</p><p class="ql-block"> 一是西路。由冀热辽十四地委书记李子光和军分区司令员舒行率第十三、十四共2个团2000人,出关进入承德、热西。</p><p class="ql-block"> 二是中路北进挺进热中、热南、热东,由十五军分区司令员赵文进和十五地委副书记宋诚率第十一团、五十团3000人,于8月17日出长城喜峰口,入平泉与苏军会和,向宁城、赤峰、乌丹和建平、凌源、朝阳、新惠挺进;</p><p class="ql-block"> 三是东路北进由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副政委唐凯率第十六团、十八团及部分地方武装4000人,8月28日出关,在绥中与苏军合为一处,31日收复山海关。9月4日进驻锦州,9月6日抵达沈阳,并与苏军代表赴延安汇报。</p><p class="ql-block"> 四是李运昌司令员率北进二梯队军区直属队、特务营、尖兵剧社、冀东第十五团、第四十六团和地方干部,共计6000人,迅速向关外进军。9月6日抵达山海关。</p><p class="ql-block"> 李运昌是老革命了,对执行中央的命令是不折不扣的,对快速入关建立根据地的认识极高,行动最快,效果也是最好的。他接到总司令的命令后,短期内迅速命令第十四、十五、十六军分区三支部队挺进东北,而且准备了2500人的干部的队伍,限期出发,具备一个战略家的远见卓识。</p><p class="ql-block"> 冀热辽北进三支队伍中,离东北最近的,是以曾克林任司令的八路军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曾克林接到任务后,命令十六军分区能作战的部队,全部到抚宁集合,16日部队集结完毕,立即出发。一路上也遇到不少日军,但都是小股部队,所以,他们一边打仗一边行军。8月30日出山海关。9月5日他们到达了沈阳,可谓是一支奇兵。当时不少伪军队伍,都主动投奔了他们。一些当地的小股抗日游击队,也都加入到了他们的队伍当中。到达沈阳时,他的队伍,已经有13000人了,相当于北进三路三军岀发时规模了。值得一提的是,在9月7日苏军驻沈阳的坦克第六集团军司令克拉夫琴科上将和军事委员图马尼扬中将在大和宾馆专门宴请曾克林、唐凯席间,克拉夫琴科上将告诉他们:“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同志已经来电,说你们是毛泽东、385共产党的队伍,你们可以安心驻军沈阳。”他还表示:“你们来沈阳,我们没有去车站欢迎你们,很对不起。这主要是受中苏条约及英美国家的限制,我们不得不如此。”他还建议我们把“八路军”的臂章改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的臂章,在外交上可以争取主动。这个建议我军接受了,这就是以后东北人民自治军名称的来由。这次事件,不仅使我军进入沈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而且增强了两军之间的信任和友谊。不久,经双方共同商量,决定成立东北人民自治军沈阳卫戍司令部,由曾克林任司令员,张化东任副司令员,唐凯任政委,张进任参谋长,汤从烈任政治部主任。我们的部队摘下“八路军”的臂章,换上“东北人民自治军”的臂章。苏军司令部还下达命令:凡佩带“东北人民自治军”标志的部队,可以在东北各地活动,不受阻拦限制。一个月后,曾克林原来的4000千人的队伍,已经发展到80000多人了。李运昌、曾克林部队后来在沈阳成立了4个保安团,在本溪成立了二十一旅、重炮旅、坦克团和学兵团;在锦州成立了二十旅、三十旅和炮兵旅,在辽阳、鞍山等地成立了二十三旅、二十四旅、25旅,还有8个保安团。</p><p class="ql-block"> 中路军是最早传来好消息的。8月17日,中路军即第十五军分区十一团、五一团进至平泉与苏军会师后,分兵进击宁城、凌源,直抵赤峰。同一天,由永潮生任队长、郝福鸿任政委的迁青平支队300余人,作为中路部队的先遣部队,出关向宽城、平泉、宁城、赤峰方向进发。此日与苏军进入宁城为同一天。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一周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到达热河全境,接收所有日伪政权。宁赤联合县办事处主任张立文和承平宁联合县民政科长李惠友等人随主力部队和迁青平支队到达宁城地区之后,一直坚持在这一地区战斗和工作。1945年8月17日,苏军进抵宁城县地区,张立文等人知道了苏联出兵中国对日作战及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的消息后,立即于1945年8月24日,率领周佐君、刘宝玉等人,代表中国共产党,以八路军宁赤联合县办事处的名义,接收了宁城马占城子伪村公所和伪组合,将伪职员遣散,将粮食、布匹等物资,通过各甲分给当地群众,在当地产生很大影响。8月24日,根据中共热河分委的指示,赤峰市政府和赤峰县政府成立,张立文任赤峰市市长(县级市),李继昌任赤峰县县长。不久,权星垣任赤峰市委书记,陈光任赤峰县委书记(对外称政委)。1945年8月28日,张立文、李惠友等人到平泉,见到了已随15军分区司令员赵文进所率联队到达平泉的15地委副书记宋诚,受宋诚派遣,张立文、李惠友率30余人去接收赤峰。9月,中共热中地委、热河省第1督察专员公署、热中军分区在赤峰成立。地委书记黄文、专员杨雨民(兼)、军分区司令员赵复兴、副司令员何挺一。1945年11月,冀热辽中央分局决定,西拉沐沦以北林西、克什克腾、巴林右翼旗、巴林左翼旗、阿鲁科尔沁旗等划归热北管理,中共热北地委、热北军分区及热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林西成立,王逸伦任热北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李望淮为副书记,张盘新为专员,卜云龙为军区副司令员,萧佐汉为组织部长,王纪明为宣传部长,石汝麟为秘书长,苏雷为林西县长。王逸伦在苏联驻军支持下来到热河中部的赤峰和北部的乌丹、林西扩军,前后共委任18个支队、2000多人。</p><p class="ql-block"> 由我第十四地委书记李子光、军分区司令员舒行、副政委黄文率领的我第十三团、十六团和冀东支队,于8月19日,从将军关出长城,向热河挺进。西路北进部队沿途攻城掠地,促使伪军伪警察起义或改编达20000人,这些起义部队与十四地委十三团合编为热河笫=十五旅,后来整编成为热河第二旅;8月31日,在兴隆促成伪满第五军管区西南地区防卫司令黄方刚4个团和伪警察讨伐大队、兴隆县县长于佩珊所部10000多人起义改编。西路军随即挺进承德。此时,坚持在围场、隆化地区的由我第十三团团长师军、政委王文,第十四地委组织部长李越之率领的我挺进第一支队400余人,收复了围场、龙华、丰宁3座县城。</p><p class="ql-block"> 李运昌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以其战略家的眼光和异乎寻常先导意识,勇猛果断迅速地组织冀热辽军区主力挺进北进光复热河,仅三个月就控制了东北,部队一下子发展到了12个旅和众多二线兵团,为我军巧妙布局冀热辽,谋取满州,进而壮大东北根据地打下了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五、建立中央分局和热辽省级、地级领导机构,形成党对冀热辽坚强有力的领导</b></p><p class="ql-block"><b> ①建立冀热辽中央分局 。</b></p><p class="ql-block"> 1945年10月27日,中央在承德成立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冀热辽分局,书记程子华,副书记黄火青,委员欧阳钦、赵毅敏、肖克、李运昌、詹才芳、吴德、李楚离、张明远、高自立、赵尔陆。</p><p class="ql-block"> 1947年3月,冀热辽中央分局林西党代会前易名为中共东北局冀察热辽中央分局,把察哈尔纳入其管辖,冀察热辽分局划归东北局领导。1948年4月,因程子华任前方第二指挥所(由冀察热辽前线指挥所改称)司令员,黄克诚到冀察热辽任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6月,中央批准冀察热辽分局由九名委员组成,以黄克诚为书记,不设常务委员、副书记。</p><p class="ql-block"> 中央分局在解决热河蒙民问题,实现内蒙古统一,应对国民党全面进攻,孤立切断北宁线,连接东北华北根据地,壮大东北根据地发挥重要作用。程子华兵团及其八纵、九纵、十一纵及若干独立师、骑兵师、几十个二级兵团,成为东野重要力量。</p><p class="ql-block"><b> ②建立热河、热辽省级领导机构。</b></p><p class="ql-block"> 1945年9月20日,晋察冀中央局决定冀热辽区委会热河分委员会建立,任命胡锡奎为书记,李子光、王国权为副书记。11月9日,中共热河委员会成立,书记胡锡奎,副书记谭余宝,委员段苏权、李运昌、李子光、王国权、李德仲、马载、李六如、王逸群。9月20日热河公署建立,主任李子光,副主任杨雨民,任务是接受政权。11月13日热河人代会产生省政府,主席李运昌,副主席李子光、杨雨民。9月20日晋察冀中央局决定,热河军区成立,司令员段苏权,政委胡锡奎(兼),热辽省成立后书记改为黄火青。为了应对日趋严重的战争态势,方便工作,冀热辽中央分局于1946年6月至9月将热河省一分为二,在赤峰成立热辽区党委、行署、军区,省级建制,辖热中分区、热东分区和热辽分区等三个地区,胡锡奎为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杨雨民为行署主任,黄永胜为军区司令员;同时任命冀热辽副书记黄火青为热河省书记兼军区政委。中共中央、冀热辽中央分局鉴于当时严峻的形势,做岀了放弃承德,转移赤峰的英明决定。中央分局和热河省委于8月26日主动撤离了承德,并于9月13日进驻赤峰,10月9日又转移至林西。1947年6月17日形势好转后迁至赤峰元宝山。</p><p class="ql-block"><b> ③建立巩固的热河地级机构。</b></p><p class="ql-block"><b> 建立热西专区。</b>热西专区于1945年11月在隆化成立,按晋察冀边区排序排为十六专区,辖承德、丰宁、隆化、围场、东西滦平6县。开始时成立热西工委、办事处和军分区,11月又成立热西地委、专署。工委或地委书记先后为黄文、谢明、韩纯德,专署专员为郑旭、周刚、李守真,军分区司令员为舒行、钟辉、钟辉琨。</p><p class="ql-block"><b> 建立热南专区,即十七专区</b>。1946年6月在青西县宽城组建热南地委、军分区,8月20又成立专署,辖承德、平泉、青龙、兴隆、青西五县。热南地委书记刘君达、马力,专署专员张兆北,军分区司令员为吴烈。</p><p class="ql-block"><b> 建立热东专区,即十八专区。</b>辖朝阳、凌源、建昌、及交叉管理北票、绥中、兴城、阜新、绵西、义县、锦县等。热东工委书记周治国,办事处主任张兆仁。1945年11月热东地委建立后书记段德彰,专署专员农康,军分还司令员刘兴隆。1946年后,热东地委书记王国权,专署专员仇友文,军分区司令员丁盛任。</p><p class="ql-block"><b> 建立热中专区,即十九专区。</b>1945年9月热中专还在赤峰建立,1946年7一10月划归热辽区后复归热河管理。始辖赤峰市、平泉、建平、建西、新惠、翁牛特左旗。后历经变更,管辖赤峰市、平泉、宁城、乌丹、喀喇沁右旗、建西联合县、翁敖联合旗。黄文、王孝慈任地委书记,杨雨民、王新华任专署专员,赵复兴、黄文、欧致富任军分区司令员。</p><p class="ql-block"><b> 建立热北专区,即二十专区,后昭乌达盟。</b>1945年12月建立于林西,1946年6月迁至林东,改称昭乌达盟,辖林东、林西、开鲁、巴林右、阿鲁科尔沁、扎鲁特、经棚。47年春扎旗、开鲁划出。热北是一个大区,地委书记王逸伦、权星垣,专员专盘新、萨嘎拉扎布,军分区司令员喻楚杰、何能彬、钟辉、罗云。蒙骑四师、天大支队、热北骑兵笫三团即朱德骑兵师笫三团和独立六师骨干十七团(昭乌达独立团)均为热北专区武装。</p><p class="ql-block"><b> 建立热辽专区,即二十一专区。</b>1946年2月于敖汉成立,辖朝阳、北票、义县、北阜义联合县,地委书记陈文彪,专署专员李杰庸,军分区司令员欧阳家祥。</p><p class="ql-block"><b> 建立乌丹警备区,以西拉沐伦为屏障建立的拱卫林西的特别专区,即二十二专区。</b>警备区于1946年10月建立,12月即改为二十二专区,1947年11月撤销。含赤峰、赤西、围北、乌丹等,工委丶地委书记宋诚、邱会作,专员(先为办事主仼)刘正文、刘锡三,军分区司令员张苏、吴烈。</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六、经营昭乌达盟,妥善解决热河蒙民问题,促成内蒙古完全统一</b></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时期,林西是中共热北地委、热北行署、热北军分区的根据地和驻地,也一度成为冀察热辽中央分局、军区和热河省委、政府的驻地,一度成为冀察热辽指挥中心和东北华北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大后方,享有“小延安”和红色林西之誉。当时,中共许多领导和身经百战的将领云集于此,他们带着党中央“热河极为重要,所去东北干部尽留热河”指示,来到塞北小镇,在这里开辟根据地。他们来自延安、来自绥远、来自冀东、来自江南、来自祖国的八方四面;他们操着天南地北的口音把满腔热血和青春之歌,都留给了热北人民。如:程子华、肖克、胡锡奎、黄火青、欧阳钦、黄永胜、邱会作、赵毅敏、李运昌、罗瑞卿、王逸伦、权星垣、刘昌、杨雨民、李子光、任思忠、钟辉、喻楚杰、卜云龙、惠北海、石汝麟等110位地师级以上干部,在这里参与指挥了冀察热辽及东北的解放战争,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宏伟篇章,给世人留下了重彩浓墨的鲜红之笔。</p><p class="ql-block"> 李运昌率领的冀热辽部队继续向北推进到热河省北部的昭乌达盟时,情况开始发生变化。苏蒙军队进占热北不久巴林左旗和子章在林东镇建立“巴林左翼旗人民自治委员会”,并在各村设立自治分会、自卫队,维持社会秩序。到11月中旬,全旗自卫队整编成为“公安队”,昭盟各旗县还召开代表大会,通过了盟内各旗县共同防卫协议,组成“昭盟共同防卫警备队”,公推和子章为总指挥。从政治倾向上来说,和子章长期与内蒙古人民革命党有联系,对共产党、八路军很信任,希望中共帮助其实现“民族自治”。10月,中共热北军分区司令王逸伦在苏联驻军支持下来到热河北部的乌丹、林西扩军,前后共建立18个支队、2000多人。10月底,热北军分区一支部队从乌丹经大板强行去林东,在途中与和子章部遭遇,发生武装冲突,被迫撤回林西。程子华和冀热辽分局很清楚,依据民族自决、民族平等原则,蒙民有建立自己军队的权利,我党、我军有帮助的义务。当时山海关、锦州等出关通道已被国民党军队切断,热河已成为中共党政干部及军队进入东北的唯一陆上途径,全面控制热河在全国战略意义更为重要。1946年初,经赤峰驻军司令员马丁洛夫出面调解,令和子章部撤退,恢复和平局面。但和子章不为所动。2月中旬,热河省委书记胡锡奎亲到赤峰。鉴于和子章拖延退出林西县五十家子、新林镇等地,胡锡奎指示热北地方领导人坚持不用武力的和平方式解决,针锋相对去面对。随后,热河八路军主力六十八团开进林西,在2月24日与和子章部在上述两地发生武装冲突。3月中旬,博彦满都、哈丰阿等人赴赤峰途经林东,命令和子章等与中共谈判解决问题,热北的冲突才暂告平息。不久热北地委与和子章达成林西协议,冲突终于平息。</p><p class="ql-block"> 1946年12月13日下午,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主席乌兰夫一行10余人由贝子庙抵达冀热辽中央分局所在地林西。刚刚到达林西的乌兰夫、刘春等人,就于12月14日与冀热辽中央分局和热河省委负责人程子华、胡锡奎等召开会议,协商讨论了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问题,并就成立后的内蒙古政府的性质、疆域、民族工作、党对政府工作的领导、武装工作达成重要共识。12月15日他们将讨论结果电告中共中央,提出:“为统一内蒙(古)领导,建议组织内蒙党中央分局,归东北局领导”,“务组内蒙解放同盟,作为内蒙广大进步分子的组织”等意见(内蒙古大学《内蒙古通史》)。乌兰夫主席在林西期间,冀热辽中央分局于12月14日作出了《关于热河蒙民工作的指示》(简称《指示》)。提出要从热河地方蒙族聚居区的实际出发,运用马列主义观点,分析各蒙民地区的经济、政治状况,总结在近代历史上蒙古族人民长期处在受异族统治的地位的情况。《指示》要求:“中国人民的民主斗争若不能获得胜利,少数民族的解放也是不可能的”,在“内战炮火燃遍的热河,美帝国主义与蒋介石法西斯大汉族主义的统治灾难直接威胁着热河蒙胞与全体同胞”的时候,摆在内蒙古人民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内蒙古的成吉思汗子孙团结起来,反对内蒙古人民的首要敌人一一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为内蒙民族自治与自决而斗争。”《指示》号召:“内蒙古民族的斗争,必须跟全国人民在一起,特别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帮助下,才能争取内蒙古民族解放与中国的独立和平民主的胜利”。《指示》还就全热 河蒙古民族团结在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周围问题;实现内蒙古民族的、高度的自治问题;实行初步的土地改革、解决蒙汉土地纠纷问题;建立内蒙古民族的人民武装问题;关于经济文化建设问题;关于宗教问题;加强党对蒙民工作的领导问题;克服蒙古族工作中的各种倾向等八个重大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具体的指示。《指示》是通篇贯穿着党的民族政策精神的文献纲领,它的制定发布,对促进热河蒙汉民族之间的团结,对建设冀热辽根据地,对早日争取全国解放的斗争,对不久就要成立的内蒙古政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p><p class="ql-block"> 12月14日,刚刚到达冀热辽中央分局驻地林西的乌兰夫,就对国内政局及蒋介石向内蒙人民疯狂进攻发表了“林西谈话”。“谈话”代表内蒙200万人民强烈谴责国民党伪国民大会是一个违宪大会,要求“东蒙、西蒙与共产党、八路军并肩作战,反对蒋介石进攻。”他郑重声明:“内蒙古人民自决、自治权利是200万蒙古人民的要求,…我们有力量拿起枪来,粉碎大汉族主义的进攻,完成蒙古民族解放事业” 1947年2月1日,乌兰夫千辛万苦抵达乌兰浩特,并于5月1日召开内蒙古人民代表大会,产生了以他为首的内蒙古政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内蒙统一,自此热河问题得以解决,东北才有了更加巩固的后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乌兰与战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孔飞夫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七、抓纲治本,贯彻土地法大纲,全面扎实推进土改工作</b></p><p class="ql-block"> 1947年7月9日全国土改工作会议召开。胡锡奎率领东北局代表团出席会议,并在会上介绍了热河土地改革的经验,比较系统、详尽地论述了经验教训,这次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并于10月10日公布实行。《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一个彻底消灭封建制度的土地革命纲领。</p><p class="ql-block"> 1947年10月,冀察热辽中央分局组织千余干部、学生下乡,执行土改、扩军、征粮三大任务。当时,共组成3个工作团,北团500多人,由徐懋庸、马洪带队,到叶赤线一带的热辽地区;南团400多人,由范儒生、郗占元带队,到热东、辽西地区;直属团100多人,在赤峰附近。分局领导干部黄火青、欧阳钦(杨清)、赵毅敏,热河省副主席李子光、杨雨民等,都分别参加了各团的工作。《中国土地法大纲》公布后,冀察热辽中央分局积极贯彻中央的土地政策,在建昌召开领导干部会议,传达了中央土地工作会议精神,调整了土改工作部署,确定了热东、热辽两专区为试点地区,派胡锡奎、李子光到北团,欧阳钦到南团,加强两团的领导,并以两试点团为榜样,在全区普遍推开。这样,一个以宣传、贯彻《中国土地法大纲》为中心的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在热河大地上疾风暴雨般迅猛地开展起来。</p><p class="ql-block"> 热东、热辽两地区,作为土改试点地区,是整个热河土改的一个缩影。这两区的平分土地运动,大体是分五步进行的:</p><p class="ql-block">第一步,组成工作团,整顿队伍。北团以建平县为重点,组成中共建平县土改工作团委员会,由危拱之任书记,郗占元、陈光任副书记,下边又成立了4个分团。南团以叶柏寿县为重点,也组成中共叶柏寿县土改工作团委员会,范儒生任书记,田志周任副书记,下边设立8个分团,然后,各自集中全县干部进行整训,学习中央土地会议文件,进作度,整顿思想,整顿组织、整顿作风。</p><p class="ql-block">第二步,扎根串连,组织农村阶级队伍。工作团进村后,原来的党员、干部一律停职审查,由贫雇农接管领导权。工作团直接向群众宣讲土地法大纲,进行访贫问苦,扎根串连,用“滚雪球”的办法,逐步形成贫雇农积极分子队伍。</p><p class="ql-block">第三步,砍大树,搬石头,向封建阶级发动全面进攻。两县都采取了大拘捕的办法,即把全县所有地主、富农强行集中起来。叶柏寿县一夜之间抓捕2207人,并查封了他们全部财产。非试点县也采取统一行动,如喀左旗的后坟区,一次就抓捕1375人。然后召开斗争大会,群众诉苦,当场处决民愤极大的恶霸地主。会议规模一般都在数百至千人左右,少数有万人以上的。</p><p class="ql-block">第四步,挖财宝,填穷坑,分配胜利果实。全面拘捕地富分子后,一面由贫农团和人民法庭逐个审查他们的罪行;一面发动群众,大张旗鼓地开展挖财宝,分浮财活动。叶柏寿县分浮财:粮食3.5万,银元1650元,大烟7025两,大牲畜6725头,猪羊1.6万只,农具50多万件,共有9.7万多人分得了胜利果实。群众敲锣打鼓,喜气洋洋,互祝财宝还家。</p><p class="ql-block">第五步,查土地,定成分,平分土地。在斗地主、挖浮财的同时,即开始着手划定阶级成份和清查土地、平分土地的工作,阶级成份一般划分为8种,即雇衣、贫农、下中衣、中农、富裕中农、小地主。中地主、大地主。通过丈量土地,不仅查出地主、富农医报的黑地也订出了上中下三等土地标难,然后进行平分。取消了蒙汉有别,照顾蒙民的政策。</p><p class="ql-block"> 热河的土地革命,经过清算复仇、检查深入和平分土地等阶段的斗争,基本区80%以上从根本上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地主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被消灭,旧式富农的封建尾巴已被割掉,农民则已取得了进行生产的生产手段。同时,数以百万计农民被发动起来,形成了空前规模的群众大翻身运动,速度之快、范围之广、规模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通过这次运动,使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封建剥削制度士崩瓦解,广大农民成了农村中的主人,真正掌握了政权,奠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固基础。翻身后的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四年来,热河共有16万多人参军参战,壮大了冀察热辽部队,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战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八、动用正规军, 剿除匪患,保卫土改胜利果实</b></p><p class="ql-block"> 热河历史上就是匪患丛生的地方。1933年至1945年日寇统治时期,由于日军残忍的军事、政治统治,打家劫舍、拦路抢劫的土匪基本绝迹。抗日战争胜利后,没有一兵一卒的国民党军队却先后调集第十三军等10余万人抢占热河。同时,国民党政府大肆收编伪军、伪警察、汉奸和日本投降后蜂拥而起的土匪,委以各种番号,对抗人民政权和人民解放军。据不完全统计,解放战争时期,热河全省先后有土匪450余股,匪徒5万余名。</p><p class="ql-block"> 从1945年冬开始,冀热辽中央分局、中共热河省委、热河军区就开始组织剿匪斗争。中央分局1946年10月任命王逸伦为书记兼政委、张苏为司令员,抽调正规军组成清剿土匪专门部队进行大规模正规军剿匪。</p><p class="ql-block"> 整个剿匪分为四个阶段:</p><p class="ql-block"> 第一阶段:1945年冬至1946年春,主要清剿由日伪汉奸、伪军警、讨伐队和惯匪组成的大股土匪;</p><p class="ql-block"> 第二阶段:1946年冬至1947年春,主要打击配合国民党军队进犯解放区的股匪;</p><p class="ql-block"> 第三阶段:1947年夏至1948年春,主要清剿进行反扑的地主武装、民团、叛匪降队和“还乡团”;</p><p class="ql-block"> 第四阶段:1949年至1951年,主要是清剿残匪,挖潜伏的土匪。</p><p class="ql-block"> 1945年10月至1948年8月,人民解放军冀察热辽部队与地方人民武装联合剿击,共进行剿匪作战869次,先后剿灭大股匪帮10余股,歼灭土匪19211人,缴获轻重机枪104挺,各种炮28门,长短枪11501支,子弹14万发,战马1327匹,汽车8辆,大车140辆。到1951年末,热河匪患基本根除。</p><p class="ql-block"> ①剿击白金辉匪股。 1946年1月经棚县白岔区区长白金辉叛变。他网罗土匪200余人,最多时达到600多人,活动于经棚、林西、围场、乌丹、赤峰等地,先后袭击人民解放军和10多个区公所,杀害县、区干部20余人,抢劫粮食、财物无以计数。1947年2月下旬,白金辉勾结陶汉选匪队,共约2000余人,袭击围北县工委、县政府。围北县支队在冀热辽军区第二十二军分区骑兵二团配合下,与叛匪交战多次,终将围北县工委、县政府人员营救脱险。同年5月21日,白金辉、于秀成、任芳等股匪800余人,将参加中共冀热辽第一次代表大会返回的冀东代表团包围在赤峰西部柴火栏子村。激战中,冀东区组织部长苏林燕等22人牺牲,酿成冀热辽区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事件——柴胡栏子事件。事件发生后,冀热辽军区出动朱德骑兵旅第二、第三团,热西、热北军分区、第二十二军分区的地方部队以及经棚、林西、赤西、围北等县支队,对白金辉、于秀成匪帮展开围剿。先后与匪作战30余次。6月中旬,骑兵二团在围场县杜格歹将白匪包围,激战3小时,将白匪的大女儿和中队长刘振山击毙,白匪向经棚逃窜。7月,白匪在经棚抢劫,遭热北部队攻击,白匪长子被击毙。7月22日,骑兵二团追击一昼夜,把匪队包围在平房村一个地主大院,歼灭土匪14人。土匪乘夜突围逃走。继续追击到哈拉道口兴隆沟,击毙白匪副总指挥郑永寿,毙伤匪徒30余人。半月后,朱德骑兵师副师长卜云龙指挥一、二、三团,将白匪包围在大碾子川,激战一天,击毙、俘匪40余人。12月,白匪窜回白岔破坏土改,进行报复,遭到驻林西步兵团打击,毙命8名,被俘4名。此后,热北部队乘胜追击,白匪难以立足,投靠驻多伦的国民党军队。1948年4月人民解放军收复多伦战斗中,白匪又遭痛击,白带百余残匪投靠傅作义部队。</p><p class="ql-block"> ②剿灭张桐轩匪股 。 张桐轩为赤峰县阴河川大地主,伪满时效忠日寇,当过警长。日本投降后,张混入一支进步人士组织的队伍,后改编为赤峰县大队。国民党军队攻占山海关,进而进占东北后,张乘机发动叛乱,集匪300余人,四处烧杀抢掠,袭击区公所,杀害干部、群众20余人。在人民解放军热西、热中部队的连续追剿下,张匪逃往热北。1948年底热河全境解放后,张匪隐匿潜伏。1951年镇反运动中被逮捕归案,在赤峰县丁家营子被公审处决。</p><p class="ql-block"> ③追击韩桑杰匪股 。 韩桑杰,原籍乌丹昭克吐村人,日伪时期任保安队排长、连长,日本投降后拉杆为匪。不久,又投靠内蒙古自治军,在第四师三十四团任团副兼二连任连长。1946年10月,国民党军占领赤峰时,韩桑杰带领二连叛变,与东北、热河等地股匪勾结,为害百姓,袭击人民政权,残害革命干部,血债累累。1947年,人民解放军冀热辽军区派出强大兵力剿匪。韩匪窜至沙漠地带,继续为非作歹,犯下新的罪恶。1948年5月,中共热中地委派卓索图盟纵队、翁牛特旗、敖汉旗支队联合剿匪。剿匪部队分头堵截,在老哈河击毙匪徒18人。之后,剿匪部队采取“发现匪踪,穷追不舍”的方法,将土匪追得筋疲力尽,无处安身。1948年底,在剿匪部队的打击和政治攻势下韩匪分崩离析瓦解。1953年,中国政府将韩从蒙古引渡归案。同年5月3日,韩匪在大板被公审处决。</p><p class="ql-block"> ④隆化剿匪 。 赵珍、于合、卢文是隆化县西部3股大土匪。土匪抢劫杀人,强奸妇女,破坏土改,袭击人民解放军及地方武装,杀害革命干部100余人,血债累累。1948年,热西军分区独立团和隆化、围场两县支队联合进剿3股土匪,作战30余次,共歼灭土匪300余名,夺回大量被抢财物。在隆化高丽营战斗中,击毙匪首赵珍。1948年5月,人民解放军解放隆化时,这3股土匪被歼灭。隆化解放后,人民解放军热辽军分区欧阳家祥司令员带领部队在隆化、喀喇沁剿匪时,曾给匪首伊相臣写信劝降,但伊匪不停劝告,继续流窜,死心塌地为匪。1948年4月初,伊匪队在吴家沟被人民解放军热中军分区第十九团包围,伤亡惨重。5月,伊匪又被热中军分区第十一纵队某部围歼。8月13日,伊匪逃到孤山村,被当地政府抓获。1949年9月,伊相臣被隆化县人民政府处决。</p><p class="ql-block"> ⑤青龙剿匪 。青龙县是热河地区匪患严重之地,清末时期即有匪众千余人;民国前期,先后活跃着老耗子、朱玉璞、金海龙、大青山、小白龙、穿山甲、大灯楼子等股匪。后在民国政府官军部队和河北省保安团剿击下,至1930年,匪患基本平息。民国后期,青龙境内又兴起韩殿臣政工队、张寿芝自卫队、王庆会、宋绍久、张金忠匪队等股匪和17股零星土匪。这些土匪不仅灭绝人性,而且极其反动,给新生的人民政权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社会安定带来极大威胁。1945年末至1946年春,人民解放军冀东军区第十六军分区独立团、警备团、独立四团抽调共1700余人,对活动在青龙各地的土匪进行围剿。至1946年底,歼灭土匪5股,击毙90余人,慑服270余人,处决罪大恶极的匪首、惯匪5人,公开处决匪首樊春林等4人。1948年9月3日,中共热河省委决定成立青龙县剿匪指挥部。自此,形成了以军分区部队为主、地方武装、公安和民兵及邻县支队联合作战的格局,在全县铺开剿匪运动。1948年春至1949年秋,剿灭匪队19股,击毙匪徒223人,俘1427人。至此,青龙匪患完全平息。</p><p class="ql-block"> ⑥平定赵辅臣匪帮叛乱 。 日本投降后,原青龙县警察讨伐队2000余人向八路军投降。经过整编,被改编为八路军冀东第三纵队,原讨伐队副司令张金祥任第三纵队司令员,原讨伐队队长赵辅臣任第二团团长。接受改编后,赵辅臣暗中网罗伪警、宪、特人员及反动地主,组成第二补充连,图谋以此为主力,发动叛乱。但其叛乱阴谋被上级识破,赵辅臣第二团被改编后编入冀东军区第十三旅,赵任第十三旅参谋长。1945年11月下旬,赵辅臣以收降土匪武装为名,带领30多名官兵回其老家青龙县杨树窝铺。尔后,赵辅臣秘密与国民党都山县党部取得联系,联络反动地主、伪警察、土匪武装,相约发起叛乱。12月7日,赵辅臣密令补充连悄悄包围杨树窝铺村,然后以请客为名,将随行的彭参谋、庞指导员等11名八路军官兵杀害。凌源姜克芝匪部同时起事,攻占木头凳区公所,杀害3名革命干部。9日,赵辅臣率叛匪进驻大巫岚乡三家村,准备进攻青龙县城。中共青龙县委闻讯,迅速组织党政机关撤离。县支队1个排坚守县城,2个排在东苗杖子岭设伏阻击。10日拂晓,赵辅臣匪部向县城发起攻击,上午9时许占领县城并杀害地方干部13名。叛乱发生后,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派出第五十七团等剿匪,匪大部灭,首犯逃。在解放战争胜利时,赵辅臣逃往北平隐匿。后被北京市公安局抓获,交青龙县人民法院执行死刑。</p><p class="ql-block"> ⑦平定塔日巴、额勒登格、乌日他等蒙骑四师叛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⑧达王庙清除布里亚特顽匪。1947年5月,昭乌达军分区骑兵天大支队、独立团、经棚县支队、昭乌达军分区蒙汉联军骑兵第四师所属之骑兵32团、34团共2000多人,集结在克什克腾旗达赉诺尔湖一带的达王庙,以昭乌达盟军分区司令员何能彬为司令员、副政委邱仁华为政委组成追击剿匪的专门部队。盘踞在锡林郭勒盟南及克什克腾达赉诺尔湖西北部好特庙的布里亚特部额仁钦道尔吉接受国民党热察蒙边第一旅长委任,充当反共先锋。该部匪众360人,仅迫击炮就有7门,长短枪人手各一把,可谓兵强马壮。他们暴虐成性,杀害干部战士,劫掠粮草,骚扰百姓。经过几次战斗,尤其是达赉诺尔达王庙一战,彻底击溃了布里亚特土匪的斗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九、建立质量优良,人数众多的野战部队,储备数量充裕的二线兵团</b></p><p class="ql-block"> 1947年4月,冀热辽军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并改称冀察热辽军区,属兵团一级建制,辖热河、冀东、冀热察3个军区。因为冀察热辽中央分局和军区、热河省均己由承德迁林区,热河军区实际由冀察热辽军区联属兼任,冀察热辽中央分局第一次党代会就是在林西召开的。中央局书记、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为程子华,政委黄克诚,副司令员李运昌、陈奇涵等,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黄火青,参谋长黄志勇。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地方军、野战军分开的精神,在9个野战旅,10.4万人基础上,冀察热辽军区决定加快扩大部队规模。1947年8月组建了黄永胜(后段苏权)、刘道生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辖二十二师、二十三师、二十四师;詹才芳、李中权第九纵队,辖二十五师、二十卞师、二十七师。除此之外,冀察热辽军区组建了独立一师、二师、三师、六师、八师和骑一师、骑四师、独立四师、独立五师及冀热察独立七师共20万大军。不久建立以贺晋年为司令员,陈仁麟为政委的十一纵队。除此外,冀热辽各根据地还有几十个团的地方武装。</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十、完成中央分局使命,实现职能的快速转型</b></p><p class="ql-block"> 1948年11月,东北及热河全境解放,东北民主联军即将入关,全国解放形势已发生根本变化,冀察热辽中央分局已无存在必要。据此东北局呈中共中央,提议撤销冀察热辽中央分局。中共中央发出1948年11月20电,同意东北局的请示,决定:</p><p class="ql-block"> ①同意分局11月13日关于改变组织形式之建议,即取消冀察热辽分局、政办(处)及军区,另成立热河、辽西两省。直属东北局一级管辖。原冀热察军区所属之热河[西]地区即归还热河。</p><p class="ql-block"> ②冀东及冀热察两区党委及其所辖地区(除热河部分外)划归华北局管辖,但在平津战役期间,其有关作战及之[支]前之工作,仍归东北局及林罗指挥之。</p><p class="ql-block"> ③冀(察)热辽分局之架子,除必须用以配备热河、辽西两者外,由黄克诚同志率领南下,将派往平津城市工作。</p><p class="ql-block"> 中共冀察热辽中央分局迅速下发《关于成立热河、辽西两省委、省政府的通知》(1948年12月26日),决定调整任命热河、辽西两省委及省府干部,并经中央、东北局批准公布:</p><p class="ql-block"> ①热河省委:由李运昌、马载、李望淮、李子光、阎顾行、杨雨民、权星垣等组成,以李运昌为书记、马载为副书记。省府由李运昌兼主席,阎顾行为第一副主席兼秘书长,杨雨民为第二副主席兼民政厅长,王焕如为财政厅长,刘潜、杨润田为建设厅正副厅长,农康为教育厅长,王延年为公安处长。</p><p class="ql-block"> ②辽西省委:由胡锡奎、王国权、李乐光、李东冶、韩纯德、罗成德、李杰庸、朱军、史立德等组成。以胡锡奎为书记,王国权为副书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柴胡栏子英烈纪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4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发起平津战役。为顺利接管天津这座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1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指示东北局:“请黄克诚以尽快速度结束工作,率干部随东北野战军南下,黄并准备担任天津军管会主任兼天津市委书记。”当时,任中共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冀察热辽军区政治委员的黄克诚接到中央指示,火速率一批干部入关,其中包括由周恩来和陈云从沈阳抽调的30多名干部。此时,黄克诚47岁。黄克诚到天津任职,是毛泽东的提议。在毛泽东看来,打天津是东北野战军的部队,因此选派一名有威望的东北部队领导干部主持军管会工作,有利于天津的稳定和工作展开。同时,黄克诚沉稳、老练的性格,以及长期具有的党政军工作经历和开创新局面的能力,则是最佳人选。随后,党中央确定了接管天津的组织机构和组成人员。任命黄克诚为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兼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黄敬为市委第一副书记、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兼天津市市长,黄火青任第二副书记。随后,抽调中共中央华北局、华北人民政府、石门市委、渤海区党委、冀鲁豫区党委等部门的干部共7400余人,此外还有之前为保存力量从天津撤到胜芳的地下党员;各区党委党校和大学学生;少数工人积极分子,他们集结胜芳地区,进行接管天津的各项准备工作。1949年1月14日,天津攻坚战发起的同时,黄克诚与黄敬率接管天津的7400余名干部进入天津战役指挥部所在地——杨柳青。1月15日15时许天津解放。当日下午16时后,黄克诚冒着还未散尽的硝烟,率领军管会干部进入天津,在地下党组织配合下,开始对天津进行的全面接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朱德骑兵师过天安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本文经独立六师研究会、昭乌达历史文化研究会授权发布。参阅资料:《程子华回忆录》,《李运昌回忆录》,《决战东北》,《承德解放战争史料》,《韩梅村回忆录》,《钟辉回忆录》,哈斯巴图回忆录《永恒的记忆》,赤峰史料选、《热河革命史》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