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7月15日)入伏了,民间有曰“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大伏天是最热的,也是农忙的季节,但今年和往常不一样,7月7日小暑节气后气温节节攀升,每天都在38~40℃。面对着高温天气,热点话题多多,居家的在室内吹着电扇或空调,抱怨着天气的炎热,在外作业的,好比从火炉进入了熔炉,喊着“吃不消”。也有人说:“天气热,稻谷能成熟,不热没饭吃…”。此话不假,这让我想起了没有电风扇、没有空调、晚上还时常停电的童年时代(七十年代)在农村生产队参加“双抢”的繁忙景象。</p><p class="ql-block"> 何为“双抢”——就是早稻抢着收割、晚稻抢着插秧,一般在7月15日开始到8月初(立秋前)大概20天左右的时间里必须完成任务。我的家乡在杭嘉湖一带,水稻一般种两季,清明节后开始播种,七月中旬早稻成熟,收割后,得立即耕田插秧种晚稻,在八月上旬立秋前将晚稻秧苗插下,否则会影响下半年的收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在暑假期间正赶上“双抢”季,回想农村“双抢”时节,那时的景象历历在目。“双抢”前,大队(村)要开社员大会,书记要作动员讲话。“抢种”一般上午把水田平整好,这力气活都由男劳力负责,拔秧苗则由女人、老人和年满13周岁符合参加劳动条件的学生负责,下午主要是插秧,手脚麻利的都来插秧,其他人员负责运送秧苗。趁着早晨凉快,每天天蒙蒙亮,我跟随父母带上茶水壶、干粮就到田里拔秧了。拔秧看似简单,但全凭手上的功夫,需要技巧,用蛮力,不但秧拔不起来,还会拔断了,弄得不好,手还会起泡。十点左右,秧苗拔得差不多了,几个小时下来拔秧、捆把,累得腰都直不起来。这时我们就找个阴凉处吃点干粮、补充水分,稍微休息一下。然后将捆把好的秧苗,大家用肩挑到插秧的田头,为下午插秧做好准备。</p> <p class="ql-block"> 炎炎夏日、当午时刻,大家回家吃饭,此时室外地表温度高达七、八十度,人们休息到2点开始上工了,我们走在炙热的路上,假如赤脚走会烫起泡,田里的水都起了厚厚的泡沫,如开水一样,走到水里,烫的不得了。站在太阳☀️下,衣背感觉炽热疼,脸上干烫,出来的汗水一下子干了。大家在田埂上把秧把一把一把地往田中抛洒。扔秧把是有技巧的:有经验的人抛得很到位,插秧的人手中的一把秧插完,正好拿起身后的一把秧接着插,插秧的速度就快;否则要走几步到远处拿秧把,插秧的速度就会慢很多。</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三点左右,太阳有点西下,生产队开始组织插秧,为了使秧插的直,在田间拉1~2根分界线,大家插秧时排成一列队,插秧能手在中间,其他人左右向他看齐。哨声一响大家争先恐后埋头插秧,渴了也熬着,实在吃不消了,有的人干脆弯腰从田里吸口水,这样很快就插好一大片了,通常情况从田的这头一直插到另一头才能直腰歇息一下,有些老人插的慢的人,要很久才能到岸。一块田根据面积大小安排人员,一般有两三个来回就插完了。但为了确保插秧质量,生产队也是有规定的,一公尺不能少于八到九稞秧,检查中发现少的责任人要扣工分的。随着落日,凉风吹来,这时插秧是最舒服的,但天色黑了,田里蚊子也多了,当天的任务没完成还得继续,一般都要到8点左右才能收工。</p> <p class="ql-block"> 插秧时少不了被蚂蟥叮在小腿肚上,叮上了就用秧把拍拍它就掉下去了,有的时间长了就叮得深了,就用手掌拍,把蚂蝗拍出来腿上也有了出血口,有时不注意回到家里在池塘里洗浴放松下一天的疲劳时才被发现。吃晚饭基本上要9点时分,一边吃着一边乘着凉,数着星星等待第二天的再出发…</p> <p class="ql-block"> 再说说“抢收”。“抢种”前要先“抢收”,把成熟的稻子收割后才能种田。熟了的稻子趁着晴日进行“抢收”,全队男女老少们挥镰割稻。我也加入了割稻队伍,一字排开,弯腰、左手虎口向下其余四指顺势握住稻杆,右手挥镰由远及近将它割下。一把把割下的稻棵整齐地摆放在身后,这样一块田里的稻谷割完了就转到另一块田里继续割。</p><p class="ql-block"> 由于弯着腰割,一会腰背发酸手臂发痛,加上热浪袭人,脸皮晒的通红,汗水裹着稻芒戳的身上发痒,对我这个学生来说,那滋味真够呛了。</p><p class="ql-block"> 割下的稻子要进行脱粒。每台打稻机8个人(4男4女)(原先都是手打,后来脚踩再电动),2名男劳力负责脱粒,2名女的负责递送一包稻子,另2名男的负责将桶里的谷粒装包转运到晒谷场,另2名女的将稻草捆绑,脱完一处换个地方。为了田里放水,捆扎好的稻草,队里会计按每户劳力计分情况进行分配,大家趁着吃午饭间歇挑回家晒,晒干了堆成垛,冬天喂羊或烧火。由于那个年代粮食比较紧张,学校和家庭节约教育比较好,许多小孩子光着脚在田间捡拾着散落的稻穗,也算帮大人们尽点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双抢”时节,高温炎热,劳动时间长,体力消耗很大,那个年代营养不足,每天水补充量很大,人多的人家,带上两三个装水的器具,有的为了减渴,带上姜茶,有时带的水喝完了,只能找河边或水沟里的硬水喝来解渴。“双抢”期间,早出晚归,农民的思想觉悟都很高,轻伤不下火线,长期脚泡在热水里,大多数人的脚都烂了,涂点紫药水坚持着,中暑更是家常便饭。“民以食为天”,只有经历过“双抢”的人们才能真正体会“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内涵。</p><p class="ql-block">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