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带阁楼的房子》连环画(作者:何多苓)</p> <p class="ql-block"> 我的绘画与记忆(一)电影海报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梁 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1年底,几乎什么课都没上,我居然中学毕业了;</p><p class="ql-block"> 那年,我16周岁; </p><p class="ql-block"> 那年,还发生了“9.13事件”;</p><p class="ql-block"> 那年,同届的同学大都去了农村,到广阔天地练红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被做了业余农民;</p><p class="ql-block"> 那年,只有少数的同学散落在城里的各个大小厂子,被做业余工人去了。</p><p class="ql-block"> 从那年开始,广阔天地沸腾了、城里却安静了……</p><p class="ql-block"> 那年,因为在纪念巴黎公社100周年时,我在学校的门前画廊上画了一幅马克思的水粉画,立刻被区里的宣传部门发现。年底,接到了接收函,我被幸运的分配到了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即现在的文化局)。主管人事的是大我几岁的娄姐,她却把我直接送到了宣传站下属的北陵电影院。路上,她对我说:"这是让你在电影院锻炼锻炼,能不能抽上去,就看你自己的了"。我明白这话里的意思,就是要干好电影院的串片工作。干好了有可能抽上去,干不好就在这里串一辈子电影片子。</p><p class="ql-block"> 1972年元旦刚过,我开始了串片、把门收票、扫厕所的工作。自行车后货架上和搭在后车轮子两边的两个大帆布兜子里装满了20几本的电影片子。每天累计平均骑自行车要跑50多里的路,而且还有时间限制。但每月能比别人多两斤粮票。月工资23元钱。当时的电影票价分别是:5分钱、1角钱、2角5分钱一张。乐此不疲的我居然把串电影片子的这份工作干的风生水起,经常能得到电影院主任的表扬和同事们的肯定。</p><p class="ql-block"> 在串片之余,我会经常去电影院的两个地方,那里简直就是我的圣地:去放映室,帮放映师师傅放放电影。每当经我手把电影胶片从二楼放映室的小放映窗口放出去,汇聚成一束神秘刺眼的光芒投射在雪白的银幕上形成影像时,我都会激动不已。什么夹片齿轮、收片齿轮,至今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另一块神秘的地方,是去美工室看美工师傅画电影宣传画。美工室里东西很多也很乱,在美工室的一个角落里我发现有一些50、60年代中国和外国的电影海报、画报,大多数是苏联的电影海报,其次是东欧、西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少量的是英国、法国、希腊等国的电影海报和剧照。美国的电影海报和剧照一张也没有,因为当时美国是中国的头号敌人,决不可能引进敌对国家的电影。</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些电影海报居然能躲过一劫安静地躲在这片"净土"里。</p><p class="ql-block"> 打那以后,美工室成了我经常光顾的地方。美工师王井天老师对我很好,有时还能得到允许帮他在电影新片宣传画上涂上几笔颜色,或者描摩上片名的几个字,外加帮他热饭盒和打扫打扫美工室的卫生。</p><p class="ql-block"> 每当工作之余我都会溜进美工室,在那个落满灰尘的角落,偷偷地、爱不释手的反复看海报。一次,王老师说:"喜欢就挑几张吧,送给你,反正放在这也用不上了"。"谢谢王老师"!我兴奋不已。从此,一些海报,秘密的成为了我的财富。 </p><p class="ql-block"> 可惜的是,伴随了这么多年的电影海报几经辗转至今只保存了几幅,大多数的海报已不知去向了。今天,重新与这些海报交谈,依然兴奋,依然激动,在兴奋和激动里多了些思考——现在很难能欣赏到这么好看的电影海报了。而保存下来的海报少、剧照多,又留下的一些遗憾……</p><p class="ql-block"> 1973年,在电影院串片、把门收票、外加扫厕所的工作告一段落。我被抽调到毛泽东思想宣传站下属的"文化三组"之一的图书组(即图书馆)工作,继续"锻练"。</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每隔几天就会有一辆解放牌的敞篷车从图书馆满是灰尘的仓库里(藏书室)拉走满满的一卡车书去焚烧……所有人都爱莫能助,任其焚毁掉。</p><p class="ql-block"> 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几本苏联杂志,立刻被里面的炭笔插图强烈的诱惑、吸引和震撼了,我如获至宝。于是,冒着"风险"并伴随着提心吊胆、万分小心、偷偷地把杂志带回家。等家里没人的时候,反锁上门,小心翼翼的反复看……并开始挤时间临摹这些插图。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时间"所得到的这些优秀插图作品真真是来之不易。至今还保存着这些原作和我的临摹。</p><p class="ql-block"> 后来,每到礼拜天,我都会主动要求加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和美术组的几位美术老师悄悄地"潜入"满是灰尘的图书馆藏书室里,去"抢救"那些即将面临"灭顶之灾"的文学名著里的优秀插图。</p><p class="ql-block"> 阳光下,蒙书的硕大帆布被我们几个痴迷的人翻动得灰尘飞扬。我们小心翼翼的"抢救"出了一些文学名著的优秀插图。</p><p class="ql-block"> 到了1973年的深秋,伴随着灰尘与灰尘"抢救"那些即将面临"灭顶之灾"的文学名著里的优秀插图的"工作"继续进行着。</p><p class="ql-block"> 每次"收获"之后,我和几位美术老师们都是灰头土脸,疲惫不堪。但"战果辉煌"的喜悦已明显洗去了灰尘与疲惫……</p><p class="ql-block"> 苏联的杂志和文学名著插图是世界一流的。尤其是苏联《星火》杂志里的插图,更是精品。据说苏联40-50年代拍摄的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导演是"手捧"着名著按画家的插图去挑选演员。比如前苏联《静静的顿河》里饰演哥萨克青年格里高利的演员彼得·格列波夫,饰演阿克西尼亚的演员艾琳娜·贝斯特里茨卡亚,饰演娜塔莉娅的演员季娜伊达·基里延科;电影《安娜·卡列尼娜》里的女主人公演员凯拉·奈特莉;《被开垦的处女地》中的女主人公柳德米拉·西佳叶娃,以及电影《复活》中马斯洛娃的扮演者, 在读全苏电影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刚满18岁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塔玛拉·谢明娜等影片。</span></p><p class="ql-block"> 联想到中国的"小人儿书",即连环画,堪称世界之最。画"小人儿书"的画家们是绝对的构图大师。方寸之间,构图大胆:意想不到的角度、意想不到的动势;线条的掌控、空白的运用均超乎想象;百分之九十九的非正常视角的构图,完全脱离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正常视觉感受。连环画画家们丰富的想象力尽情的驰骋在"小人儿书"里,丰沛的构图信息量以强烈的冲击力久久震撼人的心灵。只可惜,非物质社会下的艺术家们被企业家和市场经济所绑定后,"小人儿书"—— "不见了、失踪了、没有了、看不见了"……</p><p class="ql-block"> 1974年,我被调到毛泽东思想宣传站 (现在叫文化馆) 美术组,开始了我梦寐以求的专业美术工作。</p><p class="ql-block"> 1976年,领导又安排我做起了摄影工作。</p><p class="ql-block"> 1983年又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美术大学,开始了系统、专业的学习。</p><p class="ql-block"> 1987年美术大学毕业后,我带着一大堆美术和摄影作品,顺利的调入辽宁电视台,拍起电视剧了。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优秀的美术作品以及文学名著所给予我多方面的营养和多年习得的技能与经验的积累,拍电视剧时竟成了优势,还得了不少奖(包括个人单项奖)。</p><p class="ql-block"> 荣休时,抱回家一大堆荣誉证书和获奖证书。这一年,女儿也结束了在美国哈佛大学三年多的访学和实习回国了。</p><p class="ql-block"> 2016年仲夏,女儿于清华大学博士后出站,女婿在德国讲学结束,外孙女儿刚刚一岁半,全家难得有了一段空闲时间。女婿在德国来信,邀我们全家去欧洲看看。</p><p class="ql-block"> 于是,办好签证、航班起飞、做梦般的踏上了欧洲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学生时代对欧洲的印象:和中国四川省差不多大小的欧洲,战事从来没有间断过;欧洲是"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没有解放"的一部分;但欧洲的艺术却是世界顶尖的,而且大师群星灿烂……</p><p class="ql-block"> 2016年的仲夏注定是不平凡的,被感知、被触摸到的欧洲,是如此之强大和美丽,不容置否的就放在你眼前。</p><p class="ql-block"> 不可复制的历史与辉煌、不能替代的人物和事件,欧洲呈现出令人充满惊喜和震撼的全新面貌。</p><p class="ql-block"> 在欧洲转了一圈。到各个国家、去城市、走小镇;美术馆、博物馆、教堂,名画、雕塑、建筑、人文…… 真实地享受到了饕餮盛宴……</p><p class="ql-block"> 欧洲之行,收获颇丰。</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来,在这些仅存的世界各国的电影海报、世界文学名著、世界名画以及文学名著的优秀插图里汲取了颇多营养并爱不释手,保存至今,成为了我一生中的创作"铠甲"。</p><p class="ql-block"> 我的《绘画里的记忆》真真是美好无比,终生受益。</p> <p class="ql-block">(前苏联电影《带阁楼的房子》电影海报 1961年根据俄国作家契柯夫同名小说改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画家,在乡村偶然遇到纯真的小女孩——米修司,她忧郁而诗意,其实她什么都不懂,就是充满梦想,有着青春期的迷茫。在田野乡间,他们一起漫步,她看着他画画,他与她畅谈人生,就这样开始了一场短暂而浪漫的纯精神恋爱。由于女孩姐姐的阻止,画家不得不独自离开回到彼得堡,在孤独降临时,回忆往事,画家仍无法停止内心的思念:米修司,你在哪儿啊?】</p> <p class="ql-block">《带阁楼的房子》连环画(作者:何多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带阁楼的房子》是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契柯夫创作的一篇风格独特、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具有迷人的风景描写和精确到位的心理表现。 </p><p class="ql-block"> 契柯夫对社会世相和人类心态有深刻了解,因此这篇小说在看似平静,实则矛盾尖锐的人物碰撞中使读者流连其中,许久不能忘怀。 </p><p class="ql-block"> 这篇小说在浓郁抒情氛围的叙述中展开,作者借助画家“我”和主人公莉达在生活态度和性格特征上的截然不同来表现两者的冲突。主人公莉达在脚踏实地努力改善人们生活过程中,处处表现出自己的偏执、刚愎和专断,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想法,认为不干实事是荒谬、可耻的,并因此去阻挠、干涉自己认为不对的一切事物,在小说最后,她因为不喜欢画家“我”,冷酷地破坏了“我”和任尼雅之间真挚的爱情,是如此地不可理喻,如此地让人胆寒。 </p><p class="ql-block"> 有些读者或许认为莉达这种人只是一个特例,现实中十分少见,实际上非但不少,而且极多。画家“我”在第一次碰见两姐妹的时候,莉达“看也不看我”,显得极为高傲,在带着认捐单来募捐的时候,她“眼睛没有看着我们”,捐完款后,“立刻开始告辞”,莉达从一开始就轻视“我”的职业,认为不务正业,便不理睬“我”并进行嘲讽,体现了莉达的强烈排他性。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同莉达一样,对自己意见不合甚至相反的人排斥、鄙视亦或打击报复,仿佛只有自己的观点、见解是正确的,一意孤行,不能包容别人。而这正是作者所担心的:他希望人们能面对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变得心胸开阔,却无奈地意识到:在当时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人们的思想正变得越来越狭隘,美好的东西也由于人们的愚蠢而渐渐消逝。说起来,作者的希望至今也没能完全实现,这对我们的警醒是巨大的。莉达从物质上努力改善人们的生活本无可厚非,但由于她的专断、刚愎而走向错误的道路,她只在一个微小的局部从表面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状况,而不知道人们贫穷、痛苦的根源,这皆归因于其狭隘的思想。 </p><p class="ql-block"> 小说中的画家“我”是精神上“美”的代表,见解与莉达格格不入,“我”看似生性懒散,实则在思想上有着很深入透彻的见解,“我”与莉达的争论代表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的争斗,最终他们的争论没有结果也不会有结果,因为精神与物质都是不能单独存在的。任尼雅的心思是单纯的,她能够接受画家的思想,也不完全否定姐姐的做法,当“我”说莉达说得不对的时候,她说:“这是多么不可理解啊!”她代表一种包容的“美”,希望“我”能带她到永恒和美的领域里去。而“我”爱任尼雅,是因为她的温柔热情、她的闲散、她喜欢读书的习惯,“我”欣赏她眼界开阔,两人想法和生活态度的相似让他们能互相认同对方,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包容。任尼雅悠闲的生活和温和的性格都带给我们一种美的感觉(实际上这也正好印证了马克思所提出的“闲暇理论”),相信读者对这个人物印象亦是十分深刻的。而最末一句“米修司(即任尼雅),你在哪儿啊?”正是代表着美的消逝和人们开阔心胸的遗失。 </p><p class="ql-block"> 小说的抒情气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景物描写。写景与抒情在“我”的回忆中自然而然、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从小说初期恬淡美丽的云杉林荫道到末尾幽暗阴郁的云杉林荫道,同一片景物的变化,既揭示了画家当时的心境转变,又流露出作者后期创作中的感伤,也让读者的心情由舒适到无可奈何的哀伤的转变,尤其是结尾,“更加少有的某些时候,孤独煎熬着我,我满心凄凉,就不由得模模糊糊地想起往事,于是不知什么缘故,我渐渐地开始觉得她也在想我,等我,我们会见面的……”让读者于感伤中不能自拔。 </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带阁楼的房子》在契柯夫的作品中不算最著名的,却是最独特的,作者在心理表现上的描写最能引起我们的共鸣。</p> <h3>《带阁楼的房子》连环画(作者:何多苓)</h3> <p class="ql-block">(前苏联电影《复活》电影海报 1962年根据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同名小说改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的杰作,是世界文学的不朽名著之一。它是托尔斯泰思想探索和艺术探索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代表了托尔斯泰创作的最高成就。这部小说通过地主家的养女卡秋莎.玛丝洛娃的受辱、堕落以及被下狱、被流放的悲剧,表现了对被侮辱、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对沙皇俄国的专制国家机 器、官僚制度、教会、法庭、监狱以及土地私有制等等的无情嘲讽、揭露和批判。它鲜明地体现了托尔斯泰“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p><p class="ql-block"> 根据苏联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同名小说改编,《复活》是以一个真实的案件为基础构思而成的小说,这部史诗般的经典著作,被誉为"19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影片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灵净化"过程,同时揭露了沙皇专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质以及教会的丑恶罪行,是最全面、最充分反映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终结作品。影片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刻画入木三分。以托翁晚年炉火纯青的老辣笔法,比其任何其他作品都更为深刻地反映了男性与女性在"灵与肉"之间的痛苦挣扎。《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的诗--最真实的诗,体现了卑劣与德性,一切都以不宽不猛的态度、镇静的智慧与博爱的怜悯去观察。</p><p class="ql-block"> 电影《复活》是根据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的原作改编,片中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后遭到遗弃。由此她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八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皇帝恩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本片揭露了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触及了旧法律的本质。</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前苏联电影《复活》</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原著: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出品:莫斯科电影制片厂</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导演:什维依采尔</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主演:塔玛拉。谢明娜(饰:玛斯洛娃),叶甫根尼。马特维耶夫(饰:聂赫留道夫)</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译制厂:长春电影制片厂,1962年</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配音:孙敖,向隽珠</h3> <p class="ql-block">附:钟源/文(1)</p><p class="ql-block">【《复活》女主演。</p><p class="ql-block"> 塔玛拉·谢明娜:(饰喀秋莎、玛斯洛娃)</p><p class="ql-block"> 被邀出演《复活》女主角时,塔玛拉·谢明娜还是在读全苏电影大学四年级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塔玛拉谢明娜的美是独特的。 漆黑的眼睛和头发,丰满的胸脯,娇小的身材,天真童稚的五官,正符合托翁下那个有吉普塞血统的女性形象,而她那张纯洁的象孩子一样面孔和诱人的形体,对于男人是致命的吸引。</p><p class="ql-block"> 由于她的清纯漂亮,电影导演米哈依。什维依采尔慧眼找到她,请她担任《复活》女主角卡秋莎。玛丝洛娃的扮演者。谢明娜听了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卡秋莎这 个角色是那么重要而有特色,全苏联不知有多少明星盼演这个角色,这个光荣的任务竟然落到了自己的头上,担心的是自己毕竟是个学生,没有经验和阅历,担心会 辜负导演的希望和观众的期待,为了演好卡秋莎,无愧于《复活》这部伟大作品,谢明娜读了很多托尔斯泰的经典作品,并与剧本相结合,努力从整体上、细节上把 握全剧人物的精神特征。</p> <p class="ql-block">(塔玛拉·谢明娜晚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是这部电影成就了她的演艺之路.当时,由于谢明娜的专注,她完全与角色同化了。在影片拍完后,她仍久久不能从角色中自拔,以致举手投足都是卡秋莎的翻版,影片放映后,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她也从此成了苏联影坛上一颗耀眼的新星。】</p> <p class="ql-block">附(2):</p><p class="ql-block">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61岁那年。一天晚上,他准备要就寝了,突然一位朋友来访。托尔斯泰问那位朋友:这么晚了,有事么?朋友微笑着说:没事,刚陪审个案子,想告诉你件趣事。托尔斯泰不在意地自语:“真的会那么有趣?”</p><p class="ql-block"> 朋友迫不及待了:“今天陪审的是个妓女,一个嫖客突然死在了她的房内。这并不为奇,可碰巧的是当初以爱相许、并使这个姑娘失身、最终造成姑娘堕落的人,恰恰就坐在我们的陪审席里!”</p><p class="ql-block"> 托尔斯泰听至此,不由一怔。他起身踱步,徘徊房中,沉思无语。</p><p class="ql-block"> 这便是托尔斯泰写了10年的最后一部巨作《复活》的由来。他用了10年,并通过《复活》,表现了“忏悔”这一伟大主题。</p><p class="ql-block"> 完成《复活》后的托尔斯泰,又过10年却只字未写。他生活简朴,济世赈灾,甚至献出财产;直至1910年11月,隆冬出走,病逝在一个小火车站上。</p><p class="ql-block"> 玛丝洛娃的遭遇,对托尔斯泰的触动太大了。</p><p class="ql-block"> 他写了10年,对自己的思想艺术进行了总结;他闲了10年,对世间人生进行了思考;并重新选择了自己的生存道路……】</p> <p class="ql-block">(苏联电影《白夜》电影海报,1959年根据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p><p class="ql-block"> 影片生动地叙述了一个内心孤独、纯真的幻想者与同样孤独纯真的少女纳斯金卡之间一段短暂却十分甜美、充满诗意的爱情故事,令人荡气回肠、沁人心脾。虽然两个人只在一起度过了四个晚上,但那纯洁善良忘我的爱永远铭刻在他们的记忆中,也永远铭刻在观众的记忆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夜》评介: </p><p class="ql-block"> 《白夜》,托斯妥耶夫司基的一个简短的爱情小说,时间跨度只有五个夜晚.</p><p class="ql-block"> 一个孤独的年轻人,他聪明、富于幻想,在一个晴好的夜晚,二十六岁的他终于遇到人生中挚爱的美丽少女。</p><p class="ql-block"> 相遇的第二个夜晚他们互相倾诉自己的经历,他道出了自己的孤独,少女则讲出了她所深爱的男人为了他们的将来去异地奋斗,约好今夜相见,可那个人却失约了,也许他已经忘了自己。</p><p class="ql-block"> 善良的年轻人自告奋勇地说给那个男人送信,提醒他去约好的地点见面。</p><p class="ql-block"> 少女感激极了。</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夜晚,男人没来……第四个夜晚,男人依旧没来……</p><p class="ql-block"> 少女绝望了,善良的年轻人终于意识到自己是多么地爱她,他可以为成全爱人的爱情而去送信,他可以为了爱人的幸福,替另一个男人找借口……</p><p class="ql-block"> 但他却不能看到心爱的少女如此伤心、绝望……</p><p class="ql-block"> 他终于违背了最初的约定——不能爱上少女,忍受着也许不能再见的伤痛,痛哭着向少女吐露了心声。</p><p class="ql-block"> 少女被打动了……</p><p class="ql-block"> 他们憧憬明天,他们向往未来,他们陶醉在美妙的幻想中,一切都是那样的妙不可言,黑色的夜晚散发出比白昼还要明亮的光辉,整个世界都是那样的美好。</p><p class="ql-block"> 少女却突然停止了脚步,幸福的笑容凝固了,然后用颤抖的声音说道:他来了。</p><p class="ql-block"> 然后丢开年轻人的手,不顾一切地奔向了另一个人的怀抱!</p><p class="ql-block"> 小说结束了,年轻人绝望地读完少女的来信,更加绝望的他,坐在自己打扫一新的光鲜明亮房间里,却觉得得整个世界都失去了颜色……</p> <p class="ql-block"> 《白夜》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 前期作品,和同期的其他中短篇小说比较,《白夜》的基调比较柔婉。小说完成于一八四八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四十年代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它也是一篇关于 “小人物”的中篇小说。小说流露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小人物”的深切同情,将主人公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白夜》讲叙了一个以幻想度日的人和一个自幼父母 双亡、与奶奶相依为命、与房客私订终身的姑娘纳斯金卡四个夜晚心与心的交流。对爱的追求将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之由陌路成为知己甚至情人,但又是对爱的承诺和关照使他们又各归其位,前者仍活在幻想之中,后者则与心爱之人步入结婚殿堂;然而,瞬间的心与心的碰撞则成永恒。</p> <p class="ql-block">剧情简介</p><p class="ql-block"> 讲述了一个以幻想度日的空想者和一个名叫娜斯金卡的姑娘在圣彼得堡桥上邂逅并相识,接着是四个夜晚的约会和交流,对爱的追求将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之陌路成为知己甚至情人,但又是对爱的承诺和关照使他们又各自归位。空想者仍生活在幻想之中,娜斯金卡则与心爱的人步入结婚殿堂。然而,瞬间的心与心的碰撞则成为永恒。</p><p class="ql-block">【片名】Белые ночь /【译名】白夜</p><p class="ql-block">【原著】陀思妥耶夫斯基 /【导演】贝里耶夫</p><p class="ql-block">【主演】玛尔倩科、斯特里然诺夫、费道里诺夫、波波娃、哈里托诺娃</p><p class="ql-block">【地区】前苏联 /【出品】莫斯科电影制片厂</p><p class="ql-block">【年份】1959年 /【类型】剧情/爱情</p><p class="ql-block">【片长】83分钟 /【音轨】国语</p><p class="ql-block">【译制】上海电影译制厂 /【翻译】萧章</p><p class="ql-block">【导演】时汉威 /【主配】李梓、邱岳峰、毕克、张同凝、潘我源。</p> <p class="ql-block">前苏联电影演员:斯特里然诺夫,电影《牛氓》、《第四十一》、《白夜》中的男主人公。</p> <p class="ql-block">前苏联电影《福玛·高尔捷耶夫》</p><p class="ql-block">【摘要】:</p><p class="ql-block">《一个资产阶级叛逆者的形象——浅谈高尔基笔下的福玛·高尔杰耶夫》</p><p class="ql-block"> 《福玛·高尔杰耶夫》是高尔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写于一八九九年,在这部作品里,高尔基以卓越的艺术技巧,不仅描绘了当时俄国的社会现实,刻划了各种各样真实的资产阶级商人形象,而且在书中塑造了一个血肉丰富的资产阶级叛逆者形象。从而暴露了资产阶级在其发展中的内部分化现象,揭示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十九世纪末,俄国的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及其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尤其是他以《尼日戈罗德》小报记者身份参观了一八九六年在诺夫戈罗德举行的全俄博览会,有了更多深入观察商人生活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高尔基曾回忆说:“关于巨商们的情况。使我了解最多的是一八九六年.这一年中,全俄博览会在尼日尼—诺夫戈罗德开幕,工商业大会也在这里举行……,我在这里看到过那些全俄罗斯大工业的代表人物,听到过他们同大地主们的激烈争吵”。在参加搏览会和工商业大会期间,高尔基亲眼看到工商阶级怎样用卑鄙手段充实和壮大了自己。同时,他也发现了另一种现象:在许多资产阶级家庭里.常常发生子女自杀或离家出走的事情,也常有儿子背叛老子.终被赶出家门。变为酒鬼,潦倒终生.高尔基以无产阶级的艺术眼光,观察到了资产阶级这种种没落腐败现象,发现了这个阶级的致命伤。(许帮合 / 仝广东 文)</p> <p class="ql-block">(电影《红与黑》电影海报 / 1954年根据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同名小说改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根据司汤达著名的小说《红与黑》改编而成,讲述了出身贫寒的于连·索黑尔一心想进入上流社会,但最终却走向了断头台的故事。这部电影忠实于原著,尤其是其中杰拉·菲利浦的演出更是精彩,不愧为法国最伟大的演员之一。</p><p class="ql-block">导演:克劳特·乌当-拉哈</p><p class="ql-block">演员:杰拉·菲利浦,达尼尔·达黎欧,让·马蒂奈利,等 / 法国、意大利合拍电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剧情简介】:</p><p class="ql-block"> 法国小镇一个木匠的儿子叫于连,虽然生活在贫穷之中,但 却有着英俊的外表、并有着坚强的意志和想跻身上流社会的个人理想;王朝复辟后,于连穿上军服,要从军界飞黄腾达,但事与愿违,他只好决定再穿上黑色教服, 走另一条道路;在市长家当家庭教师的于连,与市长夫人之间产生了暖味关系,这是他对上流社会的一种报复心理,也炼就也自己的胆量,完成了踏入社会的第一次 冒险;事情败露后,于连进入了贝桑松神学院,并随比拉尔院长来到了巴黎,成为了德拉莫尔侯爵的秘书,由于个性的聪明和钻营求进,他不仅受到了侯爵赏识,而 且赢得了侯爵小姐的倾心;二人秘密结婚,拉莫尔先生对这门婚事暴跳如雷,但也无可奈何,于连也因此得到了骑士称号、中尉军衔和二万零六百法郎年收入的庄 园。</p><p class="ql-block"> 正当于连踌躇满志之际,但好景不长,他陷入了贵族阶级和教会所设下的圈套,在其身份、地位受到威胁时,他决定杀人灭口,最后自己也被送上了断头台。</p> <p class="ql-block"> 影片根据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同名小说改编,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全片长约180分钟,被分为上下集二集,在当时上映时引起了轰动,影片中对情爱的描写充满浪漫,那个使人窒息的走廊,是需要多么大的毅力才能走完。</p><p class="ql-block"> 《红与黑》在电影史上有多个版本,1954年 由钱拉菲利浦主演这部黑白片,应该是最著名的一部;影片中最大的主题还是情感,你可以在于连和德瑞那夫人的偷情中感到两颗心的碰撞,那并非只是一场肉体的 欢愉;而与侯爵小姐的偷欢,那只是一场有目的的交易,最终于连向德瑞那夫人射杀的那一枪,其实是于连向社会阶层的报复性攻击,他的情感没有什么神圣, 但也不那么卑鄙,一个想缔造神话的生命,用死亡对社会的现实发出了怒吼,他的死也随之升华。</p> <h3>罗马尼亚电影《无名氏画象》电影海报 1960年</h3><h3><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剧情简介】:</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罗马尼亚电影《无名氏画象》由布加勒斯特电影制片厂于1960年出品,由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61年一直。该片根据D·米哈也斯库所著短篇小说改编,主要剧情:伊丽娜是一名美术师,她的丈夫柯木沙是博物馆的职员。一天,伊丽娜在临摹博物馆中一张著名油画《无名氏画象》时,突然发现这个作品已不是原画,原画显然是被人阴谋盗走了。伊丽娜立即寻找柯木沙追究究竟时,柯木沙竟要她一同逃到外国去,伊丽娜愤怒地斥责了柯木沙的卑鄙行径,柯木沙害怕伊丽娜揭穿他们的罪行,于是用计杀害了她。在侦查工作中,公安人员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一次又一次击破了柯木沙布下的疑阵,终将这个以柯木沙为首的国际盗窃集团破获,罪犯全部落网。</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电影剧情】</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在一个大雨倾盆的深夜,布加勒斯特市的公安人员在湖面发现了一具女尸,从她外表的一切迹象来看,很难判断是自杀还是他杀。当时,检查员在死者身上只找到一只钻石耳环、袖口上的几根狗毛和口袋里的一张公民证。另外,在死者的右手食指上有被戒指擦伤的痕迹,戒指却不翼而飞了。</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死者名叫伊丽娜,她的丈夫柯木沙在布加勒斯特市博物馆工作。柯德路茨大尉立刻传讯了柯木沙,据他说:伊丽娜是一名美术师,不知为什么,性格突然变得非常暴躁,开始酗酒,追求物质享受,有时晚上不回家,似乎是有了外遇,在伊丽娜死去的那天晚上,柯木沙还亲眼看到她跟一个年轻的男人在饭店里吃饭,他们见到柯木沙去了,才先后离去,时间大约在11点半左右。</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接着,柯德路茨大尉又走访了伊丽娜的同学奥丽格,这位姑娘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线索:早在伊丽娜和柯木沙恋爱期间,他们去博物馆欣赏艺术珍品,伊丽娜在一幅神采奕奕的《无名氏画象》前不忍离去的神情使人难忘,她在美术上是个很有前途的人。</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与此同时,公安人员分头走访了伊丽娜到过的地方,传讯了与之有过接触的人:文化宫的老画匠、博物馆的值班员、小船管理员、饭店里的服务员,以及伊丽娜死去的那天夜里曾乘坐的出租汽车的司机,从这些人的谈话里,直接或间接地得到了一些线索和旁证,根据这些材料的判断,伊丽娜确实是被杀的。至于伊丽娜为什么被杀?凶手是谁?在公安人员中并不一致。柯德路茨大尉否定了德拉古中尉认为是在婚姻不遂的问题上的片面看法,而应该把问题推到纵深来分析。</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不过主犯撒下的疑阵,一度给公安人员造成了某些错觉。最初,柯德路茨大尉认为凶手的主线是在农艺师谢维尔身上,经德拉古中尉反复审讯,谢维尔承认在伊丽娜死的那天夜里,他去湖上划过船,但并没有杀人!可是另一个证据却是谢维尔难以抵赖的,死者手上的结婚戒指明明是在他的外衣口袋里发现的,这又如何解释他不是凶手呢?</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正在这时,某公安分局找到了死者的另一只钻石耳环,它落在一个名叫果列的惯窃手里。在果列的供词里,谈到伊丽娜在被害前的一些情景,但是因为天黑,距离太远,他们的面目极难辨认。</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在一连串错综复杂的线索中,柯德路茨大尉再一次去博物馆侦察,恰巧看到柯木沙正在挪动《无名氏画象》的位置,柯德路茨大尉从而获得了新的启示,他回忆起博物馆值班员描述伊丽娜死的那天正临摹一幅画象,突然十分激动,要去寻找柯木沙……显然这与不久前破获的一个专门盗窃艺术珍品的某国际盗窃集团是有关的。在公安局的档案资料中,他们查出有关这个集团的活动。</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柯德路茨大尉等公安人员已掌握了该盗窃案的全部材料。在查讯中,柯木沙故作惊讶,拒不承认所犯的罪行。但由于盗窃集团中已被逮捕的犯人——瓦列里出场作证,柯木沙更没有察觉到他大衣上粘着的几根狗毛成了这件谋杀案的物证。真相大白,柯木沙是盗窃《无名氏画象》的主犯,是杀害伊丽娜的凶手。但是,还需要进一步调查《无名氏画象》落在谁的手里了。</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在一列距国境线仅有十分钟路程的列车里,公安人员跟踪着两个盗窃犯,他机智地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得到了《无名氏画象》。</h3> <p class="ql-block">前苏联电影《偷东西的喜鹊》电影海报 1920年根据俄国作家赫尔岑的小说《喜鹊贼》改编。</p><p class="ql-block">【作品提要】</p><p class="ql-block"> “俄罗斯究竟有没有好演员?”三个俄国知识分子在聚会中热烈讨论这个问题。正争执不下之时,名演员薛普金走了进来。他们的问题勾起了薛普金一段痛苦的回忆。他接着讲述了一位天才的女演员阿尼达被侮辱被损害,并最终走向毁灭的经过。薛普金有一次在观看戏剧《偷东西的喜鹊》时,对阿尼达高超的演技和痛苦的声音产生好奇,于是决定去拜访她。拜访过程受到重重阻挠,而限制阿尼达人身自由的,就是剧团的主人公爵。当薛普金终于获得许可见到阿尼达时,阿尼达为终于见到知音而激动不已,并讲述了自己的遭遇:阿尼达一直刻苦钻研表演艺术,先前的主子也很赏识她。遗憾的是,主子得病而死,戏班被公爵买去。公爵佯装热爱艺术,暗地里却对阿尼达不怀好意。一次企图占有阿尼达时,遭到阿尼达激烈反抗,于是他恼羞成怒:“你是我的奴隶,不是演员……”在公爵奴隶般的虐待与折磨下,阿尼达的艺术才华丧失殆尽,最终在绝望中悲惨死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才毁灭的时代悲歌》—— 赫尔岑《偷东西的喜鹊》</p><p class="ql-block"> 佛经上说:“人生最大的痛苦是绝望。”而人生最大的绝望是一个人万念俱灰:“哀莫大于心死。”读完赫尔岑的中篇小说《偷东西的喜鹊》,你或许会对这种痛苦,这种绝望得到一种切切实实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偷东西的喜鹊》写作于1846年。19世纪40年代的俄罗斯社会是一个急剧动荡的社会。国家的腐朽是淮的罪过?俄罗斯社会向何处去?这是令每个热爱祖国的仁人志士殚精竭虑的问题。小说始于描述两个认为俄国应该走西欧道路的人和一个主张俄国民族具有根本意义的斯拉夫原则的人,争论起俄国是否存在天才的女演员这一问题。</p> <h3>(匈牙利电影《音乐家艾凯尔》1953年拍摄)</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艾凯尔·费伦茨(1810年11月7日-1893年6月15日),匈牙利作曲家。少年时代即开始从事歌剧的指挥与创作,并曾任布达佩斯爱乐乐团指挥和匈牙利国家音乐学院院长。他是匈牙利民族歌剧的奠基人,也是匈牙利国歌的作者。作品民族气息浓厚,规模宏大,政治性强,在匈牙利民族解放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以15世纪反对异族封建统治为内容的《洪亚提·拉斯洛》 (1844)这部歌剧属于民族历史爱国主义类型。民族的历史事件,反对异族奴役,反对封建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成为艾凯尔歌 剧的中心内容。这样的题材决定歌剧浸透了浓郁的民族情感,贯穿了民族的音乐语言,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气质。正是这种民族内容和艺术特色深受匈牙利人 民的喜爱,同时也得到世界的公认。</h3> <p class="ql-block"> 《静静的顿河》是由谢尔盖·格拉西莫夫执导,彼得·格列波夫、艾琳娜·贝斯特里茨卡亚等主演的战争片。1958年电影改编自苏联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肖洛霍夫同名小说。</p><p class="ql-block"> 影片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了顿河地区哥萨克人的日常生活与战争时期展现的个人命运。</p><p class="ql-block">导演.编剧 / 谢尔盖·格拉西莫夫</p><p class="ql-block">主演 / 彼得·格列波夫,艾琳娜·贝斯特里茨卡亚,季娜伊达·基里延科</p> <p class="ql-block">前苏联电影《静静的顿河》</p><p class="ql-block"> 《静静的顿河》描绘了1912年至1922年间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两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国内战争)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顿河两岸哥萨克人在这10年中的动荡生活,广泛地反映了哥萨克独特的风土人情,哥萨克各个阶层的变化、广大哥萨克在复杂的历史转折关头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以及卷入历史事件强大旋涡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p> <p class="ql-block">前苏联电影《静静的顿河》</p><p class="ql-block">【剧情简介】:</p><p class="ql-block"> 影片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革命、内战大约十年间的动乱时代为背景,透过哥萨克青年格里戈里与少女阿克西尼亚的悲剧命运,以及格里戈里一家在动荡年代中的变迁,呈现顿河地区哥萨克人的日常生活与战争时期展现的个人命运。</p><p class="ql-block"> 故事描述在紧靠顿河边上的鞑靼村,有几百户哥萨克人。麦列霍夫家大儿子彼得和媳妇旭妲丽亚已有一个孩子;爱女杜妮亚美丽善良;小儿子格里戈里爱上了邻居斯杰潘的妻子阿克西尼亚,但经父母高压被迫跟米伦的女儿娜塔莉雅结婚。格里戈里发现妻子与地主家少爷勾搭成奸,打闹后两人言归于好。一战爆发,格里戈里等人应征入伍。他勇敢杀敌,被授予十字勋章。在一次战斗中他救了情敌斯杰潘,两人和好。经过一番思想启蒙,他重返战场,保持了哥萨克传统,疯狂地冒险并继续投身战斗行列之中。</p> <h3>苏联电影《静静的顿河》</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苏联电影经典作之一,本片根据前苏联著名作家、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米哈伊尔·肖洛霍夫的原著改编摄制而成。《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构思于1926年,经过了长达14年时间写就的巨著,但他被不少苏联文艺评论家批判为“异见分子”、“布尔乔亚的同路人”,说他是在宣扬“富农思想”。但由于这部巨著在苏联文学史上别开生面地反映了广阔的历史画面,生动真实地表现了哥萨克人在1912至1922年所经历的动荡岁月,这部小说仍然获得了广泛的声誉,并于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h3> <h3>前苏联电影《静静的顿河》</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本片改编自肖洛霍夫的名著,最早的版本很长,分为几部发行。影片描写动荡不安的时代对普通人民的影响,具有史诗般格局。此片曾获得1958年全苏电影节一等奖和最佳导演奖,1958年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大奖,1960年美国导演工会最佳改编影片荣誉奖。</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该片的中文版本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58年译制的。</h3> <p class="ql-block">苏联电影《静静的顿河》</p> <p class="ql-block">(英国电影《红菱艳》)</p><p class="ql-block"> 《红菱艳》是由迈克尔·鲍威尔、艾默力·皮斯伯格执导,莫伊拉·希勒、安东·沃尔布鲁克、马留斯·戈尔林主演的歌舞爱情电影,拍摄于1947年,于1948年9月6日在英国上映。该片讲述了视舞蹈为生命的芭蕾舞女演员佩姬在事业与爱情之间痛苦徘徊,而且必须要在两者间做出艰难抉择的故事。片中大段大段的芭蕾舞舞蹈语汇恰切自然地融入进电影语汇中,堪称芭蕾舞故事影片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 影片《红菱艳》荣获1949年奥斯卡最佳配乐及最佳艺术指导奖。</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们的“无产阶级文艺革命的伟大旗手”江青同志可是看了不少的“内参片”,也真的没少提前做“功课”。据说,英国芭蕾舞《红菱艳》电影,江青居然看了十几遍,她要从中找到芭蕾舞的特点,它的艺术形式,它的表达方式。江青说,芭蕾舞的艺术语言很大一部分在脚尖上,它是用脚尖来说话的,肢体语言就是舞蹈艺术的灵魂。她还说,电影表演要看眼神,电影的特写镜头很多都是写眼神的,它是用眼神来说话的。江青当年提出的“十年磨一戏”、艺术家的头脑里要储存几百个形象、呼之欲出等理论,至今仍具魅力。</p> <p class="ql-block">(英国电影《红菱艳》剧照)</p><p class="ql-block"> 该片讲述了爱舞如命的芭蕾舞女演员佩姬在事业与爱情之间痛苦徘徊,而她必须在两者间做出艰难抉择。</p> <p class="ql-block">(英国电影《红菱艳》剧照)</p><p class="ql-block">【剧情简介】:</p><p class="ql-block"> 佩姬(莫伊拉·希勒饰)是一个爱舞如命的女孩,当舞蹈团团长莱蒙托夫(安东·沃尔布鲁克饰)问她为什么要跳舞时,她的回答是:“就像你为什么活着。”</p> <p class="ql-block"> (美国电影《魂断蓝桥》) </p><p class="ql-block"> 电影《魂断蓝桥》美国米高梅电影公司出品。梅尔文·勒罗伊执导,费雯·丽、罗伯特·泰勒等主演。1940年5月17日在美国上映,同年引入中国。当初,电影的片名直译为《滑铁卢桥》一个不够理想的片名。广征片名后,《魂断蓝桥》脱颖而出。译者引用中国古代关于“蓝桥”的著名爱情故事。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公元前320年,苏秦向燕王讲过一个“尾生抱柱”的故事。相传有一个叫“尾生”的人,与一个美丽的姑娘相约于桥下会面。但姑娘没来,尾生为了不失约,水涨桥面抱柱而死于桥下。 </p><p class="ql-block"> 在《庄子·盗跖》中也有记载:“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这是《庄子》中一个哀怨凄婉的爱情故事,尾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为情而死的青年。</p><p class="ql-block"> 据《西安府志》记载,这座桥在陕西蓝田县的兰峪水上,称为“蓝桥”。从此之后,人们把相爱的男女一方失约,而另一方殉情叫做“魂断蓝桥”。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部荡气回肠的经典爱情故事,感动了无数观众,经久不衰。人们更接受《魂断蓝桥》译名的凄美和忧伤。</p> <p class="ql-block">(美国电影《魂断蓝桥》剧照)</p><p class="ql-block"> 影片《魂断蓝桥》讲述:芭蕾舞演员玛拉和军官罗伊在滑铁路桥上邂逅倾心,然而由于战争无情,在两人决定结婚时,罗伊应招赶回回部队,为见罗伊最后一面,玛拉错过芭蕾舞团演出,失去工作。不久,罗伊被误登上阵亡名单,失去工作的玛拉几欲崩溃,沦为妓女。再次遇到生还的罗伊,玛拉对生活又有了希望,可面对罗伊家族的荣誉和家人的信任,善良的玛拉不愿继续欺骗罗伊,于婚礼的前一天悄然离去,在两人初次见面的滑铁卢大桥上,玛拉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电影《魂断蓝桥》剧照。1940年美国米高梅电影公司出品。梅尔文·勒罗伊执导,费雯·丽、罗伯特·泰勒等主演。40年代在中国上映,60年代风靡中国,1976年由上海电影译制片厂重新译制,“文革”期间为“内参片”,“文革”结束后、“改革开放”初重新公映。</p> <p class="ql-block">(美国电影《魂断蓝桥》剧照) </p><p class="ql-block"> 影片《魂断蓝桥》控诉战争,歌颂爱情,热爱和平。影评人罗远和说:“《魂断蓝桥》是西方电影在东方获得成功的典范。影片以其缠绵悱恻的悲剧情节、演员们细腻的表演、感人至深的情感效应,打动着感情细腻的东方人”。</p> <p class="ql-block">(美国电影《魂断蓝桥》剧照ji</p> <p class="ql-block">(美国电影《罗马假日》)</p> <p class="ql-block"> (美国电影《罗马假日》剧照)</p><p class="ql-block"> 《罗马假日》1953年美国派拉蒙影片公司拍摄。故 事讲述一位欧洲某公国的公主与一个美国记者之间在意大利罗马一天之内发生的浪漫故事。 </p><p class="ql-block"> 影片导演威廉·惠勒。格利高里·派克和奥黛丽·赫本联袂主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罗马假日》成为好莱坞黑白电影的经典之作。奥黛丽·赫本高雅可爱的公主形象在影片《罗马假日》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成为了永久的经典,奥黛丽·赫本也因该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p><p class="ql-block"> (美国电影《罗马假日》格利高里·派克和奥黛丽·赫本联袂主演)</p><p class="ql-block"> 影片《罗马假日》在明快、活泼、浪漫、流畅的旋律中,演绎、诠释着一个真谛:即,真正的爱情不一定是天长地久,而是刻骨铭心!《罗马假日》就是这样各自分离让这段爱情成为他们刻骨铭心的爱情,属于他们自己的秘密!就如同影片结尾安妮公主所说:“每一个城市都有其独特之处,令人难忘。这很难说,罗马!不管怎么说,就是罗马。我将会永生永世珍惜我访问此地留下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笔者于意大利.罗马.<span style="font-size: 18px;">科斯梅丁圣母教堂:美国电影《罗马假日》“真理之口”外景拍摄景地)</span></p><p class="ql-block">附:笔者影像欧洲:意大利《罗马假日》</p><p class="ql-block"> 梁 柏</p><p class="ql-block"> 罗马人好像都没事干,慵懒散落在公园、酒吧、街头巷尾,天天是假日。就像散落在大街小巷的古代建筑,一呆就是几百年、一闲就是几千年……</p><p class="ql-block"> 罗马好像没有雨,天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太阳总是暖暖的晒着你,有云出现时也是懒懒散散的漂移,一会儿就不知到哪去了,湛蓝湛蓝的天持续不断挂在那……</p><p class="ql-block"> 自然一片平和、社会一片和谐。几千年前“暴力文化”(古罗马斗兽场血腥的狂欢娱乐)的影子早已遁入地府、散于空寂……</p><p class="ql-block"> 古罗马建筑勾肩搭背、林林总总、雕塑随处可见,不给你闲空儿,不看也得看。真应了毕加索那句经典的话:去一趟枫丹白露森林,他就得了绿色消化不良症。在意大利,天天消化不良:文化、历史、艺术……</p><p class="ql-block"> 在西班牙广场的许愿池(特雷维喷泉、也叫幸福喷泉)能想起赫本主演的《罗马假日》:美好、阳光、亲切、温暖。扔钱币、许个愿。(人的本能是恐惧未来,于是许愿就成了护身符,许愿也成为了生活常态)。</p><p class="ql-block"> “恐惧未来”的人群扎堆在许愿泉周边,哪个角度拍照留影都是合影。</p><p class="ql-block"> 在万神殿(潘提翁神殿,至今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罗马帝国时期建筑)人山人海、摩肩擦踵,争相看看罗马帝国第一个皇帝屋大维的女婿阿格里帕建造供奉奥林匹亚山诸神的大殿。大拱圆顶15世纪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圆顶,万神殿庄严宏伟,建筑浑身上下都是哲理和虔诚,著名的室内8.7米宽的开口大圆顶,是奥林匹亚山诸神引领人们去创造属于每个人自己的心境——因为幸福是一种心境。万神殿被米开朗基罗赞叹为:“天使的设计”。</p><p class="ql-block"> “天使”般的赫本主演的电影《罗马假日》拍摄景地:圣三一教堂前137阶的西班牙台阶,被称为“意大利人设计,法国人出资,意大利人徘徊,如今被美国人占领”的西班牙广场:干净、圣洁,一种明快、悠闲的感动。</p><p class="ql-block"> 科斯梅丁圣母堂是一个很小的教堂,正门外长廊尽头墙壁上,一块大石头雕刻成河神的脸,被称为“真理之口”。据说说谎的人把手放进河神的嘴里,手就会被河神咬断。其实这只是一块1632年在教堂外墙边被发现的古罗马时代的井盖。古罗马人真了不起,居然连一块井盖都是件艺术品。</p><p class="ql-block"> “真理之口”最原始的“测谎仪”。在电影《罗马假日》的诱惑下,派克和赫本带动了数不清的说谎和不说谎的人,常年累月每天都排着队貌似虔诚地把手都伸进了河神的嘴里,又依次地把手都取出来了,完整无缺,于是,不说谎的人心胸坦荡,说谎的人照说不误……</p><p class="ql-block"> 位于罗马市中心用了25年才建成的“威尼斯广场”气势恢弘又精致到极至完美,是罗马最大的广场,是五条大街的汇合点,站在宫殿的顶部向下看,想起学生时代老师唠唠叨叨经常说的那种“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感觉。中央骑马的人物雕塑就是完成了意大利统一大业的维克多·埃曼纽尔二世。威尼斯广场的雕塑艺术和建筑艺术结合的如此完美,后人除了欣赏美之外还多了几分敬畏。</p><p class="ql-block"> 罗马最美丽的广场:纳沃纳广场。广场南边的摩尔人喷泉、中间的四河喷泉、北边的海神喷泉常年交响不断。纳沃纳广场每天热闹非凡,好像全罗马人和各国游人来客一股脑地都挤到这来了。雕塑底座的台阶上坐满了走累了的姑娘们,疲惫不堪的小伙儿只能站立一旁发傻。画画的、唱歌的、卖艺的、拍照片的、喝冷饮的、有报团出来找不到人就大声喊叫的……整天不消停。但只要一步入教堂的大门,两个世界!个个仿佛都成了虔诚的绅士和淑女了,喧闹、喊叫嘎然停止,一下子都老实了——上帝真历害!</p><p class="ql-block"> 天依然湛蓝湛蓝的,太阳依然暖暖的,不下雨的罗马依然可爱。尽管几千年来战争不断、硝烟不停,罗马总是姿色不改,尊容不变,古代文明深深地刻在了罗马的每一个角落。</p> <p class="ql-block">(美国电影《鸽子号》电影海报)</p><p class="ql-block"> 美国电影《鸽子号》查尔斯·加洛特导演,主演:约瑟夫·伯特姆斯 德博拉·拉芬 约翰·安德森。美国派拉蒙影业公司1974年出品,影片讲述了一位16岁、年轻、执著,满怀希望与憧憬的美国青年罗宾,独自驾驶帆船“鸽子号”,开始了惊心动魄的环球航海旅行,船上只有一只猫相伴,他在中途邂逅的19岁女友佩蒂则沿途遥遥追随,直至壮举完成。</p><p class="ql-block"> 美国著名电影音乐人John barry (约翰·白瑞)为影片《鸽子号》作曲。电影音乐旋律优美的《简爱》、《走出非洲》、《时光倒流七十年》均出自John barry (约翰·白瑞)之手。电影《鸽子号》的插曲《乘着夏日的风》,舒展着海上sailing(远航)的“摇曳感”、送来向极限挑战的勇气:“乘着夏日的微风,扬帆远航,从一个梦想到一个梦想,从一个海岸到另一个海岸”。</p><p class="ql-block"> 《鸽子号》全片以孤舟航海为经,爱情波折为纬,拍得相当荡气回肠,而且全片突出了勇气可以克服一切困难的主题精神,是美国片中比较罕见的清纯励志优秀影片。《鸽子号》又译“勇气”。这部青春励志电影,在上世纪70年代(1974年在美国刚刚上映),作为江青最喜欢的“内参片”引入中国。 影片《鸽子号》的结尾是俩人一个在船上一个在岸上见面了,他们等不及船靠岸,跳下海拥抱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据说,当年江青看了《鸽子号》后说道:“要我是那个女的,我也跳下去。”</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无产阶级革命旗手江青同志曾夸赞过的美国电影《鸽子号》,对中国电影的潜在影响超过想像。</p><p class="ql-block"> 美国电影《鸽子号》1974年拍竣,1975年作为内参片引入中国,江青对这个电影十分看重,专门剖析这个电影的思想内涵与技术手法。尤其是对电影里的塑造人物、刻画环境、折射心态的一系列长处,加以了肯定。</p><p class="ql-block"> 这与江青推崇小说《乱世佳人》一样,都有着她的内心里的一种隐秘的心思在起着微妙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从资料上来看,《鸽子号》这部影片并没有在国内公开放映。</p><p class="ql-block"> 江青对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也很欣赏,但这部电影后来在1977年还是在全国公映了,相比之下,《鸽子号》显然没有找到全国放映的由头,因为这毕竟是一部纯粹的风光爱情片,从表象上看起来,远没有什么思想内涵。</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我们低估了《鸽子号》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鸽子号》里有一个激情澎湃的段落,那就是男主人公拉宾在海上遇险之后,一度时期被认为淹死了。他的女友伤痛欲绝,拒绝承认这一残酷的事实。</p><p class="ql-block"> 直到她得到消息,说港口出现了一艘男友驾驶的帆船,可想而知,她的逆转的心情是如何激动万分。</p><p class="ql-block"> 她来到了码头上,看着向她靠近的男友,迫不及待的心情,使她跳入水中,游向了帆船,与男友相拥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现在看来,这种激情澎湃的场景是否符合真实场景,值得怀疑,但对于电影来说,无疑是具有相当的蛊惑力与感染力的。</p><p class="ql-block"> 因为电影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造像”功能,把生活中的一种意境,借助于银幕的虚象营造,而达到对观众的直击心灵的影响作用。</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表现爱情沸腾的罗曼蒂克设计,很快在中国电影里鹦鹉学舌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在1980年拍摄的电影《庐山恋》中,也出现了类似的镜头。</p><p class="ql-block"> 只不过,这个镜头,把跳入海水改成了跳入湖水。</p><p class="ql-block"> 《庐山恋》中,当男女主角再次相遇的时候,电影镜头里出现了两个人一种狂奔的遥相呼应的合成镜头,然后,一对情侣跳入湖中,游向对方,紧紧地相拥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这一水中相拥的镜头,也在《鸽子号》中出现。</p><p class="ql-block"> 只不过,中国人的情感向来是含蓄内敛的,表达感情有着自己的于无场处听惊雷的习惯性手法,很难想象,现实生活中一对梦牵魂绕的情侣,会如同美国青年那样溢于言表地诉之于肢体行动。所以,《庐山恋》中的这种叠床架屋的水中相拥镜头,受到了观众的批评。</p><p class="ql-block"> 这也可以看出,美国电影里风行的那一套,拿到中国银幕上,很容易会有水土不服的现象出现。</p><p class="ql-block"> 在《鸽子号》里还深藏着一个微妙的主题,也正是七十年代中国政坛上飘荡的一个主旋。</p><p class="ql-block"> 这个主题,就是如何进行下一代的精神塑造的时代命题。</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1967年,毛泽东曾向党内高级干部推荐阅读《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这篇文章,其实反映了一个如何培养与塑造下一代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而这个主题,在《鸽子号》里实际上是以一种隐性的伏线的形式,穿插在影片中。</p><p class="ql-block"> 《鸽子号》日后在中国还是引起了一番争论,但争论的焦点,是《鸽子号》究竟是不是一部散文化的电影。</p><p class="ql-block"> 曾经导演过《沙鸥》等电影的推崇新的电影语言的中国导演张暖忻曾经判断《鸽子号》是一部散文电影,电影没有情节,完全是一种散文式的结构。这种结构,后来张暖忻在拍片过程中也曾经身体力行地加以实践与应用过。</p><p class="ql-block"> 然后,另一部分学者,却并不同意张暖忻的意见,他们认为《鸽子号》里潜伏着非常明显的戏剧冲突,那就是与自然的冲突,爱情的冲突,还有父子的冲突。</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鸽子号》里的父子冲突,正是折射出青年人如何担当自己的使命职责的问题。而这个情节链条,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可以说是一个人所皆知的有着特殊的背景原因的急迫的时代主题。</p> <p class="ql-block">(美国电影《鸽子号》电影剧照) </p><p class="ql-block"> 《鸽子号》受到江青的青睐,固然是有着电影本身技术上的成熟性,但是电影里的潜在的主题,合拍进了时代的隐性焦灼,才是这部电影使人觉得触动内心软肋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男主角拉宾受到父亲的鼓励,驾驶帆船环游世界,一路上,他也曾经退却过,一度时期差一点半途而废,根本的矛盾胶着点,是他与父亲的理想发生了尖锐的冲突。</p><p class="ql-block"> 而促动拉宾萌生出颓废的急流勇退选择的,恰恰是电影里看起来很美好的爱情。</p><p class="ql-block"> 爱情是美好的,但同时也会削弱人的意志。有一度时期,拉宾想放弃巡航世界的理想,企图与自己所爱的人,安居乐业,享受二人世界的美好天地。拉宾甚至回到了岸上,去打工挣钱,维持他的爱情浪漫。他对女友说:“你要比环球之行更重要。”</p><p class="ql-block"> 女友也支持拉宾背叛父亲安排的航线,说:“他(父亲)给你买了这条船,规定了你的航线”。</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拉宾身上承载的是父辈的理想,但是他想追求安逸的生活与感情的满足,而不愿意按照父亲确定的奋斗线路,踏上与天斗、与海斗的征程。</p><p class="ql-block"> 这构成了整个电影里的拉宾的情感波动线。</p><p class="ql-block"> 这时拉宾的父亲出现了,用中国的话来说,就是进行了一番“传统教育”,鼓励儿子到大风大浪中去锻炼。父辈安排的道路,是一个青年人必须经历的人生。他对儿子如此表白他的动机:“你回来的时候,你会成为一个独立生活的人,如果我不爱你,我是不会让你去的。……你现在能证明你能独自生活了。”</p><p class="ql-block"> 最终拉宾克服了颓废情绪,而完成了他的航行计划,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定要为我自己完成它(航行)。”</p><p class="ql-block"> 航行的意义,对于青年一代人来说,电影表达的喻意是,年轻的一代可以独立生活,有着自己应对人生的能力与能量。</p><p class="ql-block"> 有意思的是,197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重新翻拍了旧版《年青的一代》,探讨的也是青年人如何实现自己价值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我们再对照一下毛泽东倡导阅读的《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主要精神,可以明白,那个时期的中国电影里,始终强调着,青年人要走自己的路,具备独自面对世界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这与《鸽子号》的隐性主题遥相合拍。</p><p class="ql-block"> 从这个意义上讲,《鸽子号》在七十年代中期出现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并不是一种空穴来风,而是有着它的特殊的密码应对。</p><p class="ql-block"> 我们今天看来,《鸽子号》里的男主人公勇于冒险的开拓精神、走向世界的开放精神、力求矫饰的务实精神(如讨厌记者对他的刻意人为安排与造假)、承续上辈传统的自立精神、事业情感共存的自律精神,都在释放着一个改革开放时代大放异彩的基本质素,说《鸽子号》带有某种“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隐性信息,未免过分抬高了这部电影,但是《鸽子号》进入七十年代中国的影视领域,不得不承认,它的背后有着更多的价值考量上的因素与缘由。</p><p class="ql-block"> 《鸽子号》这部电影,一直久闻其名,但从没有见到它的真身,最近网上看到了这部电影的资源,配音沿用的是当年上译厂的原声,但是,电影影像,并不是原来的国内公映的版本,因为电影里有部分镜头,并没有配音,可见,当时国内公映时这一部分被删减了,所以没有配音音轨。</p><p class="ql-block"> 这部电影男主人公由乔榛配音,正是这部电影配音译制的1975年,乔榛正式进入上译厂,可见,这部电影对乔榛的配音演艺生涯,还是挺重要的。影片里的女主角由刘广宁配音,她的带着一点嗲音的配音风格,把影片里的美国女孩的风情万种、妙出天然的气场塑造得还是相当精彩而纯粹的,甚至连原片的制作人,都承认这部电影的配音堪称佳作。</p> <p class="ql-block">(美国电影《鸽子号》电影海报)</p><p class="ql-block"> 1974年,我(笔者)从沈阳市北陵电影院(当年审批日本战犯的地方)被抽调到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下属的“文化三组”(现在叫文化馆。文化三组即:文艺组、美术组、图书组,文革结束后图书组恢复叫图书馆)的美术组工作。开始了我梦寐以求的专业美术宣传工作。</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年秋天,随毛泽东思想宣传站美术组的几位老师去北京看《全国美展》。因美术张传适老师的表哥在国家计委工作,我们一行便住进了计委招待所。入住当晚闲聊时,张老师的表哥一本正经的说,今天晚上江青(毛主席的夫人)在中南海看《魂断蓝桥》和《鸽子号》(中央首长引进的“内参片”)。这消息着实把我们给震了。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两部美国电影的片名,光听片名就足够神秘:“鸽子号”、“魂断蓝桥”,“魂断蓝桥”、“鸽子号”……</p><p class="ql-block"> 那年,我21岁。</p> <p class="ql-block"> 几年后 “文革”结束,“四人帮”垮台了。 到了“改革开放”初期时,我已参加工作多年。由于特殊的原因,跟着省市领导、文艺团体等蹭车,在电影公司的小放映室、在医科大学的小礼堂、在中华剧场、在东北局礼堂,有幸早于社会上提前观摩了一批“内部电影”。比如:当年江青在中南海看的《魂断蓝桥》.《鸽子号》;还有:《罗马假日》.《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红与黑》.《静静的顿河》.《复活》.《被开垦的处女地》. 《牛虻》. 《第十二夜》. 《罗密欧与朱丽叶》.《王子复仇记》.《奥赛罗》.《白夜》.《红帆》.《日瓦格医生》.《聂耳》.《一江春水向东流》.《祥林嫂》.《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等等等。 真想把那些优秀的影片都一一列举出来!</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发现,每次来观摩“内部电影”的人等都是那些每次都能见到的熟悉的“特权”面孔”,每张脸上都洋溢着按现在的词应该叫“文化自信”,而实际上是在享受着“特权”和“优越感”。这种小范围的“内部观摩”票是很难弄到手的,而我通过种种渠道,每每都会如愿以偿。 </p><p class="ql-block"> 那年,还能读到一批“内部书”和“世界文学名著”以及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朱可夫传》等(当时,“第三帝国的兴亡”等“内部书,是区委书记、宣传部长优先先看,然后轮到我工作单位的领导看,最后才能轮到我看)。真真是如饥似渴!不禁大呼:真真过瘾! 那些年,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只有马、恩、列、斯、毛的著作,还有浩然的小说《金光大道》、《艳阳天》和《海岛女民兵》。再就没有别的什么书了。没有一本中国和世界文学名著,都被红卫兵小将们拉走给烧掉了,真真可惜了。 </p> <p class="ql-block">(前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p><p class="ql-block"> (1972年前苏联拍摄的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影海报,该片1973年获第45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奖) 记得那是文革后期时一个星期天的晚上,在辽宁大学的一间教研室里看前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当时叫“内部观摩电影批判片”,这部电影在当年是遭到中国批判的前苏联修正主义影片。但我怎么看都觉得这影片也太好看了,没觉得哪里有问题?哪里应该受到批判? 若干年改革开放后,再一次观看这部电影时是作为优秀艺术影片来观摩的。真是前后反差极大,给弄糊涂了。那些年,我总是想不明白,怎么好的东西总是磨难多多呢,昨天还是“毒草”,今天就变成了鲜花了,费解!</p><p class="ql-block"> 几年后我调进电视台拍摄电视剧时,又有机会在沈阳军区政治部的“军影站”、在北京广播学院 (现在叫“中国传媒大学”的小礼堂) 观摩了一大批至今社会上仍然看不到的所谓的“内部电影”,实际上都是世界电影各种流派中最经典、最优秀的影片。饕餮盛宴,收获颇多。</p> <p class="ql-block">(前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剧照〉</p><p class="ql-block"> (1972年前苏联拍摄的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该片1973年获第45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奖)</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负过伤的斯坦尼斯拉夫· 罗斯托茨基导演于1972年根据前苏联作家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的同名小说改编拍摄的影片(作者是小说中男主人公的原型)。1973年该片获第4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奖。</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的眼中,莫斯科已经不再拥有静悄悄的黎明”(摘自小说)。瓦斯柯夫准尉带领五名美丽的苏联女战士在丛林中与16个德国鬼子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最后五名女战士在战斗中一个一个的牺牲了。影片谴责战争、控诉战争。影片歌颂人类文明,表现了女主人公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前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影剧照)</p><p class="ql-block">(1972年前苏联拍摄的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该片1973年获第45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奖)</p><p class="ql-block"> 前苏联电影的诗意,在影片中每一个镜头画面其绘画性极强的构图里表现得酣畅淋漓。即使是在政治最严苛的年代,也能开出浪漫的花。</p> <p class="ql-block">(前苏联电影《诗人》)</p><p class="ql-block">电影剧情:</p><p class="ql-block"> 影片描写了拉脱维亚伟大的民间诗人普列克桑战斗的一生。普列克桑本是一个民间诗人,但由于长期生活在民间,同情劳动人民的痛苦,号召反对沙皇的专制统治,并用“莱尼斯”的笔名,发表了大批反映现实生活、批判沙皇统治的诗篇。他拒绝和沙皇政府以任何形式合作,因而受到沙皇政府的残酷迫害,多次被流放。在流放中,他结识了以列宁为代表的真正的革命者,逐渐和他们靠拢,最终和他们站到了一起。普列克桑有一个挚爱的恋人阿司巴吉亚,她欣赏普列克桑写下的那些同情普通劳动者的诗篇,但却坚持主张诗人不应参加政治活动,反对普列克桑接近革命者。普列克桑在爱情和战斗之间痛苦地挣扎之后,最终选择了战斗。而阿司巴吉亚也在和普列克桑的相知、相恋中逐渐理解他的生活,阿司巴吉亚始终在默默地帮助普列克桑,从一个流放地到另一个流放地……</p> <p class="ql-block">前苏联电影《谢辽沙》莫斯科电影制片厂1960出品 </p><p class="ql-block"> 长春电影制片厂1961译制 本片被列入苏联60部经典电影之一。 </p><p class="ql-block">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五岁孩子谢辽沙的妈妈想再婚,孩子担心和继父的相处。最后结局温馨感人。 </p><p class="ql-block"> 影片由一个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很抒情。获多个国际电影节奖项。(电影之外两位主演,邦达尔丘克也与斯阔布采娃结婚) </p> <h3>(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电影《贝多芬传》1936年)</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剧情介绍】:</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贝多芬逝世后,他的朋友安东决心寻找到在贝多芬遗嘱中被称做“永远的爱人”的女人,在安东的不懈努力下,找到了伯爵夫人朱莉亚和女伯爵安娜,但她们是不是贝多芬提到的女人?他发现有一件伤情往事给贝多芬带来终生遗憾:当年他曾与家具商的女儿乔娜相爱,并约定在一旅店碰头后一起私奔,但贝多芬因故未能准时践约,虽然差人送去一信,但乔娜没能收到。已经有孕的乔娜后来嫁给贝多芬的弟弟……贝多芬去世后留下一封情书,收信人是“永恒的爱人”。她是谁?对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有过怎样的影响?这部贝多芬传记片大胆地提出三个假想,把他的生平事迹、音乐作品像解谜语一样生动地组合在一起。</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影片对《欢乐颂》的处理尤其有创意:在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一个小男孩走到池塘里,躺在池塘中央;镜头拉出,池塘里反射出无数星星,镜头越拉越远,直到小孩消失在星星中。那是编导将这段人类最崇高的音乐视觉化的成功尝试。在技术方面,影片的摄影和布景都非常精致,音乐演奏是索尔蒂爵士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专门为影片录制的,男主角加里·奥德曼的气质和表演也非常不俗。</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祖籍荷兰(亦说波兰),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结合的产物。他极大地扩展了交响音乐的思想内容,使之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体裁,钢琴的表现幅度也大大增强。</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内容的扩展导致表现手法的创新:他突破了传统的形式结构,动机型的主题运用和动力性的乐思发展,使音乐具有非凡的气势和力量;</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建立在功能体系上的变音体系,成为他的和声风格特征;灵活的离调转调和大幅度的节奏对比和力度对比,对于刻画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对位法的运用,乐队音响的组合,钢琴音乐的写作都有鲜明的特点。</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除交响曲之外,在贝多芬的创作中钢琴作品也占重要地位。可以说,他一生都在写钢琴作品。最重要的是五部钢琴协奏曲和五首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黎明、热情)。</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钢琴奏鸣曲和他的交响曲相近,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容、形式宽广,而且还加强了奏鸣曲式结构内部的对比因素,扩大了展开部的矛盾冲突和发展的动力,使得他的钢琴奏鸣曲远远地超过了海顿与莫扎特。】</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美国电影《十字军》1960年)</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十字军》讲述14世纪末叶,梦想以武力统治世界的十字军在波兰边境烧杀抢掠。其侵略的目的通常是以宗教口号掩饰,都是由罗马教皇组织起来反对所谓异教运动和农民起义为借口。波兰斯比霍夫地区的领主尤兰奋起反抗。十字军为了镇压他的反抗,对他和他的家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迫害。用大火烧毁了他的寨堡,用马活活拖死了他的妻子,更加可怕的是,他们连尤兰的女儿也不放过,开始是绑架了她,然后慢慢地折磨死她。十字军并没有停止他们的暴行,他们逮住了尤兰,对他施行惨不忍睹的酷刑,割去他的舌头,砍掉他的右手,挖掉了他的双眼。但是这些惨无人道的暴行并没有吓退波兰人民和波兰骑士,反倒激起了他们更加强烈的反抗情绪。他们与立陶惋,俄罗斯等国家联合起来,于1419年在格仑尔德的一场激战中粉碎了妄想在宗教旗帜的掩饰下统治世界的十字军。</h3> <p class="ql-block">(前苏联电影《革命的前奏》1957年)</p><p class="ql-block">【剧情简介】:</p><p class="ql-block"> 苏联电影《革命前奏》由长影于1957年译制。</p><p class="ql-block"> 影片描写了1905年11月时,饿国无产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和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的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的壮丽图景。</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通过影片,再现这一段不平凡的历史时,心情万分激动!尤其是影片出色地塑造了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的光辉形象,描写了列宁在领导武 装起义时的种种活动,突出地表现了列宁的天才和精神风貌……列宁坚信:在沙皇反动政府残酷血腥的屠杀下,只有通过广大工农革命群众的武装起义的道路,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才能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建立苏维埃革命政权。</p> <h3>(匈牙利电影《第39旅》1959年拍摄)</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剧情简介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19年的春天,睡眼惺忪的弗雷德里克正在改组他的旧军队第39旅,坚定的士兵约翰等人是他的得力助手,在与罗马尼亚干涉军的数量差距面前,匈牙利红军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但他们仍然相信会获得最终胜利。</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你们进行着唯一合理的,正义的和真正革命的战争,即被压迫者反对压迫者的战争,劳动者反对剥削者的战争,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战争。全世界工人阶级中间所有一切忠诚分子都是站在你们方面的。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一月比一月接近起来了。”——列宁】</h3> <h3>(前苏联电影《劳动与爱情》1957年拍摄)</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内容简介】:</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劳动与爱情》歌颂了诚恳的劳动与纯真的爱情。优秀的高空作业安装工巴谢其尼由于逞能、玩弄技巧而摔伤了,这种过失是与他保持的光荣称号不相称的。在良心的责备下,他回忆起朋友们的劝告,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在这些痛苦的日子里,同志们并没有忘记他,年轻的女电焊工卡佳对他表示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之间产生了纯洁的爱情,他俩和同志们一起参加新的建设。</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演 员: M·斯特里热诺瓦, N·玛卡洛瓦, T·卡尔诺维奇-瓦路阿 等)</h3> <p class="ql-block">前苏联电影《少女的春天》</p><p class="ql-block"> 电影《少女的春天》,是一个1960年上映的苏联彩色艺术纪录片,以“顺着伏尔加河而下” 的巡回演出作为情节线,展现了俄罗斯著名的“小白桦民间歌舞团”的代表性节目。影片中大量的优美的俄罗斯民间舞令人耳目一新。</p><p class="ql-block"> 同名插曲《少女的春天》由弗·谢梅尔宁作词,阿·弗里亚尔柯夫斯基作曲,薛范先生译配。</p> <p class="ql-block">前苏联电影《少女的春天》剧照。</p> <p class="ql-block">(日本电影《生死恋》电影海报 1971年拍摄)</p><p class="ql-block"> 电影《生死恋》,又名《爱与死》,是一部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经典日本爱情影片。日本松竹映画株式会社1971年摄制。影片根据武者小路实笃的中篇小说《爱与死》和《友情》改编。片中讲述的是日本青年大宫和夏子两人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本片导演中村登,编剧山田太一、武者小路实笃。由栗原小卷,新克利,横内正领衔主演。译制导演卫禹平,翻译赵津华、郭焐烈。主要配音演员:刘广宁、乔榛、吴文伦、毕克、邱岳峰等。本片音乐由日本松竹电影乐团演奏。</p><p class="ql-block">【剧情梗概】:</p><p class="ql-block">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末的日本。野岛和夏子的爱情正趋于平淡时,野岛的好朋友大宫走进了他们的生活,逐渐的接触使大宫和夏子产生了感情。在痛苦的抉择中,野岛和夏子分手了,大宫也失去了朋友的友谊。大宫和夏子恋爱了,经双方家长同意他们决定两月后结婚。两人因工作关系天各一方,使两个月 的时间,变得异常的漫长,只能用书信慰籍两人的相思之苦。终于盼到即将见面的一天,然 而一封电报撕碎了大宫的心,夏子因爆炸事故死亡,在万分悲痛中,野岛又回到了朋友身边 。</p> <h3>1962年前苏联电影周</h3> <h3>墨西哥电影《躲藏的激流》1948年拍摄</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费南德斯·埃米里奥导演,玛丽亚·费力克斯主演。</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剧情简介】:</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故事发生在墨西哥的华莱士总统的执政期间,一个年轻的女人自己选择到偏远的农村当老师.在克服了种种的偏见之后,她终于以自己的行为获得了村民和学生的敬重.影片最引人瞩目之处即在于此片的摄影是由墨西哥著名摄影师费格罗亚操刀完成的.费格罗亚在此片中依然表现出其注重画面造型的特征。</h3> <p class="ql-block">(前苏联电影《上尉的女儿》1959年拍摄)</p><p class="ql-block">【剧情简介】:</p><p class="ql-block"> 这是普希金的经典作品,记录了俄国历史上一段特殊的岁月,以及残酷的现实对于忠贞爱情的考验。</p><p class="ql-block"> 格里尼耶夫被父亲送到军队,他冒着凛冽的寒风在白雪皑皑的边界上奔驰。他是去白山炮台的,路上他遇到的普加乔夫救了他,他也送给普加乔夫一件兔皮袄,他当时并不知道,自己日后的命运恰巧和这个人发生了如此密切的联系,他更没有想到,他会在这里找到自己一生的至爱。普加乔夫起兵的冲击波席卷各地,他自立为皇帝,以反对叶卡德琳娜的统治,他的队伍打到炮台,上尉因为不肯效忠于他而被绞死。因为普加乔夫认出了他的仆人才使他免于一死。为了救出玛丽亚,他不得不向普军请求,但是,他没有从战场上逃逸,军人的天职他将心上人交付仆人后,又回到战场。但是,身为贵族和军官的他对于自己得以保全性命的原因无法申述,他受到了严格的审查。玛丽亚向女皇说明了一切,使他又一次从绞架下获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根据普希金的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改编。</p><p class="ql-block"> 18世纪的俄国边疆,彼得·格里尼耶夫是一个有着300个农奴的贵族的儿子。17岁这年,父亲叫他到俄国南方奥伦堡去当兵。临别时,父亲叮嘱儿子要忠于职守,牢记这样的谚语:“衣服要趁新珍惜,名誉要从小爱护。”</p><p class="ql-block"> 格里尼耶夫和他的老仆人冒着凛冽的寒风在白雪皑皑的边界上奔驰,他们是去白山炮台的,雪橇向一片“沙漠似的荒原”驶去。突然刮起了暴风雪。他们迷失了方向。在暴风雪中出现了一个过路的陌生人,格里尼耶夫要他指引道路。那人便跳上了雪橇,把他们带到一个安全的村舍。那儿有一家旅店,陌生人和哥萨克店主打着隐语。格里尼耶夫感到这位陌生人“外表很了不起,他大约有40岁,中等身材,瘦瘦的,肩膀却很宽。”格里尼耶夫为酬谢这位向导,买酒给他喝。第二天分别时,还把自己的兔皮袄赠给了他。这位陌生人不是别人,他是在落难中的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他对格里尼耶夫说:“谢谢……我永远不会忘记你的恩典。”</p><p class="ql-block"> 到了奥伦堡,格里尼耶夫被派到白 山要塞当军官。要塞司令伊凡·库兹米奇·米罗诺夫上尉是个精神奕奕、身材高高的老人。他的妻子伐西里萨·叶戈洛芙娜协助丈夫工作,而且,她还过问军事,因为她比丈夫更能干。他们有个18岁的女儿玛丽娅,小名叫玛莎。她有“圆圆的脸,红润的颊,淡黄色的头发整整齐齐地梳到发红的耳朵后面”。</p><p class="ql-block"> 上尉属下有个青年军官叫士伐勃林。他因决斗,新近从别处近卫军中转来。这是个相当伶俐乖巧的人,他谈话刻薄而又有趣味。他正在追求玛莎,便在格里尼耶夫面前说玛丽亚的坏话。</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彼得写了一首爱情诗念给士伐勃林听。士伐勃林便对他进行讽刺和挖苦,并嘲笑他已爱上上尉的女儿了。于是他们由口角变成决斗。在决斗时,彼得本来占了上峰。刚好,仆人萨威里奇赶来阻止,叫了彼得一声,彼得一回头,便被士伐勃林狠狠地砍了一剑。 彼得伤势很重。五天后才清醒过来。他在上尉家治伤,玛莎一直看护着他,并为他日夜担心。这样,他们的感情更接近了。士伐勃林被上尉夫人锁在面包房里坐禁闭。后来,在彼得请求下,把他释放了。彼得向父亲写信,要求父母答应他和玛丽娅的亲事。可是,父亲不同意,加上士伐勃林暗中写信告发他,他父亲已知道彼得和人决斗的事了。玛莎为此“脸色苍白了”。她说如果得不到彼得父母的祝福,他们便不可能得到幸福,她不能嫁给彼得。</p><p class="ql-block"> 1773年10月,普加乔夫率领农奴和哥萨克在俄国南部举行了暴动。白山要塞出现了普加乔夫的传单。 不久,普加乔夫率兵攻打下白山要塞,要塞中被俘的军官,除士伐勃林投降外,其余的都受到审判。上尉夫妇不愿归降,被绞死。</p><p class="ql-block"> 当普加乔夫下令要绞杀彼得时,萨威里奇上前求救。普加乔夫这才认出,彼得是在旅店送兔皮袄给他的年青军官。他赦免了彼得,并伸出自己的手给彼得吻,但彼得恪守忠于沙皇的誓言,不去吻他的手。普加乔夫含笑地叫人把彼得扶起来。居民们都向普加乔夫宣了效忠誓。 玛莎躲藏在牧师家里。士伐勃林想要得到她,没有去告发她。普加乔夫派士兵叫彼得到住所去。在那儿,彼得看到普加乔夫和部下自由地交谈。他那“端正的,十分愉快的容貌一点也没有显出残忍的样子”。他和士兵们一同唱着俄罗斯民歌,对沙皇进行了尖锐的嘲笑。他们唱道:起义的人民对付沙皇有四个亲密的伴侣:黑夜、大刀、快马和硬弓。普加乔夫见到彼得感激地对他说:“你在我不得不躲避我的敌人的时候给了帮助。”他劝彼得为他服务,他可以封给他官职。但彼得没答应,因为他已向女皇叶卡杰林娜二世宣过效忠的誓。于是,普加乔夫答应给他自由。他说:“赏就赏,罚就罚,你爱往哪儿,就往哪儿去吧!”</p><p class="ql-block"> 普加乔夫的起义部队要开拔了。他指定士伐勃林为白山要塞司令。彼得要到沙皇军队驻守的奥伦堡去。普加乔夫便派人送给他一匹马和自己的一件羊皮大衣。彼得临行前,偷偷地去看玛莎,她病得很厉害。彼得只好嘱托牧师的妻子照料她,有要紧的事送信给他。 彼得到了奥伦堡。他本想请将军派兵去收复白山要塞,但官员们拒绝了。随后,普加乔夫领兵围困了这座城市。</p><p class="ql-block"> 在一次交战时,一个投降普加乔夫的白山要塞的士兵,交给彼得一封信。信是玛莎写的,信中说,士伐勃林强迫她要在三天内答应和他结婚,否则,他便要告发她了。彼得拿着信去见将军,要他发兵救援。将军仍未同意。彼得只好私自离开了奥伦堡,赶往白山要塞去。彼得出城不远,便被普加乔夫的士兵捉住了。普加乔夫对他进行了问讯,彼得告诉他要去白山营救一个孤女。普加乔夫惊愕地说;“我的人谁敢欺侮孤女呢?……任意胡行和欺侮人民的人,我要绞死他。”彼得告诉他,那孤女就是他的未婚妻。普加乔夫决定亲自陪他一道到白山要塞去。他们乘车到了白山,营救了玛莎。普加乔夫打算亲自为彼得举办婚礼。这时,士伐勃林便狗急跳墙,揭发玛莎是上尉米罗诺夫的女儿。普加乔夫问彼得为何隐瞒不告诉他。彼得说,如果他说出玛莎是上尉的女儿,她能活到今天吗?普加乔夫听了,觉得有道理,便命令士伐勃林给彼得开一份通行证。彼得愿意把玛莎带到哪儿,便带到哪儿。然后,他和彼得分别,回到奥伦堡战场去了。 彼得决定把玛莎送到父亲田庄上去。</p><p class="ql-block"> 1774年,普加乔夫的军队失败了。彼得由于和普加乔夫的关系以及擅自离开奥伦堡的事件,被士伐勃林告发。他遭到逮捕和受审,最后判处终身流放西伯利亚。玛莎以上尉女儿的身份,上彼得堡去求见女皇叶卡杰林娜二世,她把她和彼得的关系,以及他们前后的遭遇,原原本本地告诉女皇。于是彼得得到女皇的宽大和赦免。他和玛莎结了婚。普加乔夫被沙皇判处绞刑。受刑的那天,彼得也在场,普加乔夫从人群中认出了他,并向他点点头。然后,他从容地受刑而死。</p> <h3>(1959年记念《大雷雨》演出一百年)</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大雷雨》(The Thunderstorm),是俄国剧作家A.H.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5幕悲剧。写于1859年,正值俄国反农奴制斗争处于高潮时期。</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作者/<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A.N.奥斯特洛夫斯基</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内容介绍】:</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女主人公卡杰林娜天真善良,但自从嫁给卡巴诺夫之后脸上便失去了笑容,因为婆婆整天对她进行辱骂,还在儿子面前数落她。卡巴诺夫对凶神恶煞般的母亲唯命是从,满足于在酒杯中寻找慰藉。孤苦无援的卡杰林娜常常独自跑到伏尔加河畔痛哭。在河边,她遇到了同样常受到长辈无理谩骂的青年鲍里斯,两人同病相怜,从互相安慰发展到相亲相爱。由于畏惧上帝的惩罚,卡杰林娜主动向婆婆与丈夫坦白,换来的是一顿毒打。当鲍里斯也拒绝帮助她时,卡杰林娜剩下的只有投河一条出路。最后,当一位老人抱着她的尸体,对卡巴诺夫之流发出愤怒谴责时,全剧的主题得到了高度升华。</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主要角色】</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卡杰林娜:剧本的中心人物,是个爱好自由、充满着诗意幻想的人。她不能容忍自私虚伪的生活,敢于反抗野蛮的风习。</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卡巴诺娃:卡杰林娜的婆婆,剧中黑暗王国的代表人物。是旧道德的守护者,她恪守宗教仪式,但表面的伪善行为并不能掩盖她那内心的冷酷和自私。</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季洪:卡杰林娜的丈夫,在母亲无休止的残暴折磨下成了一个缺乏个性、无意识的人。他对专横的母亲千依百顺、唯命是从,甚至从来没想过要过独立的生活。</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鲍里斯:一个软弱而没有意志的消极人物,但有较高的文化水平。鲍里斯的温和和对城市残酷风俗的厌恶,在卡捷琳娜爱情的发生和发展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作品赏析】</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作者通过一个家庭生活的悲剧,揭露了封建农奴制度和宗法家长制的黑暗。卡杰林娜是19世纪俄国戏剧中最美丽动人的悲剧女性形象。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评论家杜勃罗留波夫曾高度评价卡杰林娜这一形象的思想艺术价值,称她是“黑暗王国里的一线光明”。</h3> <p class="ql-block">芭蕾舞剧《天鹅湖》</p><p class="ql-block"> 芭蕾舞剧 天鹅湖(1953年苏联演出经典版本) 著名演员乌兰诺娃饰演白天鹅。这个视频出自50年代在我国上映过的彩色电影《俄罗斯芭蕾大师》 (包括 《天鹅湖》、《泪泉》和《巴黎的火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芭蕾舞剧《天鹅湖》讲述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p><p class="ql-block"> 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剧情为:公主奥杰塔在天鹅湖畔被恶魔变成了白天鹅。王子奇格费里德游天鹅湖,深深爱恋奥杰塔。王子挑选新娘之夜,恶魔让他的女儿黑天鹅伪装成奥杰塔欺骗王子。王子差一点受骗,最终及时发现,奋击恶魔,扑杀之。白天鹅恢复公主原形,与王子结合,故事美满结局。</p> <p class="ql-block">引子:</p><p class="ql-block"> 在湖畔采花的公主奥杰塔被凶恶的魔王罗斯巴特施以恶毒的咒语变成了天鹅。她只有在晚上才能变回人形。只有坚贞的爱情才能破除邪恶的魔法。</p><p class="ql-block">第一幕:</p><p class="ql-block"> 老国王去世,奇格弗里德王子不久就要继承王位,因此必须要举行大婚。王子深恐失去自由,更不愿娶一位不为自己所爱的人为妻。王子在21岁生日之际,和朋友们在城堡的庭院中聚会,仆人班诺安排了生日宴会并尽力让王子快乐。</p><p class="ql-block"> 不料王后突然驾到,她对这种大肆喧闹的宴会大为吃惊,提醒王子王宫还处于国丧期,王后说完离去,留下了沮丧的奇格弗里德。班诺让两名交际花跳舞去取悦王子,乐起舞兴时,班诺也热情地起舞向未来的国王祝酒。舞终人散,一行天鹅结对从王子的头顶飞过,班诺建议王子试试新弩,他们朝天鹅飞去的方向猎捕追去。</p><p class="ql-block">第二幕:</p><p class="ql-block"> 王子和班诺来到了湖边,王子遣班诺去寻找天鹅。独自留下的他引起了魔王罗斯巴特的注意。突然一只白天鹅靠近,王子惊奇地看到一只端庄高贵的天鹅慢慢变成了娇美的婷婷少女。美丽的少女向英俊的王子讲述了自己悲惨的身世。</p><p class="ql-block"> 原来,她是一位名叫奥杰塔的公主,可恶的魔王将她和伙伴变成了天鹅,她们只有在深夜才能恢复人形。惟有坚贞的爱情才能破除邪恶的魔法。王子坚信公主就是他朝思暮想的心上人。</p><p class="ql-block"> 魔王在一边偷听被发现,王子欲射杀他,奥杰塔向王子求情不要杀死魔王,否则符咒将永不能破除。奥杰塔警告王子如果他违背了爱的誓言,她将会永远做一只天鹅。黎明破晓,王子发誓要将她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发誓将这永恒的爱牢记在心。奥杰塔和她的同伴变回天鹅回到了湖里。</p> <p class="ql-block">第三幕:</p><p class="ql-block"> 待选王后的各国佳丽云集在城堡的舞厅中,王子必须从中挑选出一位未婚妻。公主们为讨王子的欢心纷纷献舞,可是王子的思绪不在她们身上,拒绝做出选择。响亮的号声响起,宣告来了两位没有受到邀请的客人。他们是魔王罗斯巴特伪装的使臣和他的女儿奥吉莉娅。</p><p class="ql-block"> 罗斯巴特把奥吉莉娅变成了奥杰塔,王子被貌似奥杰塔的不知身份的来访者迷住了,他深信舞池中的就是他那位天鹅公主。正当王子和奥吉莉娅共舞时,奥杰塔在窗口出现,她祈求王子记起对她的誓言,但此时的王子已被魔王的符咒迷惑分神。</p><p class="ql-block"> 王子在魔王的要求下举手对奥吉莉娅许下爱的誓言——魔王的阴谋得逞了,奥杰塔绝望地呼喊离去。顿时电闪雷鸣,舞厅里一片混乱不堪,王子绝望地醒悟过来,但为时已晚,他已对别人再次承诺了爱的誓言。受到欺骗的王子冲出去寻找真正的奥杰塔。</p> <p class="ql-block">(笔者于1980年沈阳东北局剧场拍摄的辽宁芭蕾舞团首演的《天鹅湖》)</p><p class="ql-block">第四幕:</p><p class="ql-block">喜剧版结局:</p><p class="ql-block"> 伤心的奥杰塔回到天鹅湖畔伤心欲绝。魔王则制造了一场暴风雪阻止王子前去寻找奥杰塔。王子最终找到了奥杰塔,然而无限的真情和无尽的懊悔均无法改变背约的后果,符咒再也不能破解,王子和公主就要天各一方。</p><p class="ql-block"> 魔王现出了狰狞的面目,将公主和姑娘们变成了天鹅漂流在湖面上。悲愤的王子和公主拥抱在一起,以不能爱毋宁死的信念,双双跳进湖水泛滥的狂涛。</p><p class="ql-block"> 刹时间奇迹出现了,正义战胜了邪恶,坚贞的爱情战胜了万恶的妖魔,魔法破灭、魔窟坍塌、湖水退潮,天鹅姑娘们获得再生。</p><p class="ql-block"> 王子和公主沐浴在旭日的霞光中,美好的生活又开始了。</p><p class="ql-block">悲剧版结局:</p><p class="ql-block"> 王子与白天鹅双双投湖殉情,其他天鹅的魔法被解除,魔王死去。</p><p class="ql-block"> 王子被恶魔的魔法害死,天鹅的魔法都没有解除,天鹅被魔王带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辽宁芭蕾舞团首场演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笔者1978年拍摄于沈阳东北局礼堂)</span></p><p class="ql-block">【扩展资料】:</p><p class="ql-block"> 1871年,31岁的柴科夫斯基来到妹妹家中小住。作为好舅舅,他决定送给可爱的外甥们一份特殊的礼物———根据孩子们平时阅读的德国作曲家莫采乌斯的童话《天鹅湖》而创作的独幕芭蕾音乐。</p><p class="ql-block"> 1875年,作曲家的好友、莫斯科大剧院的艺术指导弗·别吉切夫约请柴科夫斯基为大型舞剧剧本《天鹅湖》谱写音乐,并许诺说事成之后将付给酬金八百卢布。对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执教,年俸仅一千五百卢布的柴科夫斯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数目。</p><p class="ql-block"> 当然,除此之外,渴望能在芭蕾领域作一些大胆尝试的想法也是他接受这一委托的主要动机,也因此我们才有缘聆听这部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芭蕾音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革”十年动乱结束后,改革开发初期,笔者记得当年看芭蕾舞团首场演出的《天鹅湖》,全场几百人的观众鸦雀无声,能清晰得听见人们喘息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天晴了,湖里的小天鹅醒了。</p><p class="ql-block"> 而在观摩“内部电影”时,当在银幕上初次看到靓男靓女接吻的镜头时,观众席里连人们喘息的声音都听不见了,那叫一个真正的目瞪口呆,整场观众都“傻了”!</p><p class="ql-block"> 天亮了,多年闭着的眼睛睁开了。</p><p class="ql-block"> 真真的饕餮盛宴!真真是震撼心灵!</p><p class="ql-block">经典是时间选择的产物。那些活在讲述中的故事是文字,那些活在想象中的故事是电影。重温经典,真真很美好。</p><p class="ql-block"> 那年,笔者我23岁。】</p> <h3>(英国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年拍摄)</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剧情简介】:</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拥有巨大财富的林内特小姐(洛伊丝·奇利斯饰)同新婚丈夫西蒙(西蒙·麦克金代尔饰)一起登上了“卡纳克号”游艇,继续她的蜜月旅行。但是当游船在迷人的尼罗河溯江而上的时候,在一个不平静的夜晚,年轻、美丽又有钱的林内特在睡梦中遭到枪杀,她的头部中了一枪,而且是致命的一枪,桌上那条价值五万英镑的项链同时也不翼而飞了。</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船上的人陷入了恐慌之中,因为谁都有嫌疑。正在船上度假的比利时侦探波洛先生(彼德·乌斯蒂诺夫饰)立即在为了金钱而聚集在船上的游客中间进行调查。</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航行于尼罗河上的豪华游轮里,在一件精心策划的谋杀案发生之后,接着又出现了第二个、第三个死者。谋杀案都发生在一个相当封闭的空间中。看上去,游船上的每个人好像都有杀死美丽的女继承人林内特·里奇韦以及其他受害者的动机,其中有一个人的嫌疑特别强烈,那就是林内特的情敌——杰奎琳(昵称杰基)·德·贝尔福特(米亚·法罗饰)。唯一没有凶嫌的,是死者的新婚丈夫——西蒙·道尔。而最终的结局出人意料。</h3> <h3>(英国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年拍摄)</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银色经典 《尼罗河上的惨案》(英国)</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78年出品</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编剧:阿加莎·克里斯蒂</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导演:约翰·古勒米</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主演:彼得·乌斯蒂诺夫、简·波尔金、米娅·法罗、贝蒂·戴维斯</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故事梗概】</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一艘由英国驶向埃及尼罗河的豪华游轮上载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豪绅、名媛、没落贵族……本是迷人浪漫奢华的旅游,却因扑朔迷离舐血的连凶杀,使整条游船几乎变成“死亡之旅”。</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拥有巨大财富的林内特小组同新婚丈夫一起登上了“卡纳克号”游艇,继续她的密月旅行。但是当游船在迷人在尼罗河溯江而上的时候,在一个不平静的夜城,年轻、美丽又有钱的林内特在睡梦中遭到了枪杀。她的头部中了一枪,而且是致命的一枪,桌上那条价值五万英镑的项链也不翼而飞了… …</h3> <h3>(英国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年拍摄)</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凶手是谁?为什么要杀林内特? 船上的人陷入了恐慌之中,因为谁都有嫌疑。正在船上渡假的比利时的著名侦探波洛先生立即在为了金钱而聚集在船上的游客中间进行调查。他的临时助手---- 一位为了一名有五条人命在身的杀人犯而头疼的波洛的老相识雷斯上校递过一张船上游客的名单。</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航行于尼罗河上的豪华游轮里,在一件精心策划的谋杀案发生之后,接着又出现了第二个、第三个死者……谋杀案都发生在一个相当封闭的空间中。看上去,游船上的每个人好像都有杀死美丽的女继承人林内特·里奇韦以及其他受害者的理由,其中有一个人的动机特别强烈,那就是林内特的情敌——杰奎琳·德·贝尔福特。唯一没有凶嫌的,是死者的新婚丈夫——西蒙·道尔。而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凶手竟是……</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波洛地根据通常易被人忽视的蛛丝马迹,运用他严谨的逻辑推理,精心地把错综复杂的线索摘理清楚,最后终于揭露了这一离奇曲折的尼罗河大惨案的真相,还给了死者一个公道。</h3> <h3>(英国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年拍摄)</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精彩视点】:</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尼罗河上的惨案》摄制于1978年,在那之前不久,第一部群星荟萃的克里斯蒂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因此,《尼罗河上的惨案》基本沿袭了《东》片的模式。谋杀同样发生在一个相当封闭的空间,作为旅行者中一员的波洛不情愿地承担起了破案的任务。在尼罗河里的一艘游船上,每个人好象都有杀死美丽的女继承人林内特·里奇韦的理由,其中一个的动机特别强烈,那就是她的情敌杰奎琳。唯一没有凶嫌的是死者的新婚丈夫西蒙·道尔。此片曾获得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金像奖。</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该片让人印象最深的除了扑朔迷离的情节外,也许就是那些演技出众、风度翩翩的大牌明星了。事实上,其中至少有五位是奥斯卡奖获得者。大侦探波洛的扮演者是美国著名影星、剧作家彼得·乌斯蒂诺夫,他曾以《斯巴达克斯》和《托普卡皮宫》两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波洛的助手,雷斯上校由大卫·尼文饰演,他曾以《分开的桌子》一片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林内特的情敌杰奎琳的扮演者更是当时好莱坞崭露头角的新星米娅·法罗。此片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可以算得上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大片。</h3> <h3>(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1959年拍摄)</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多瑙河之波》是1959年上映的罗马尼亚剧情片,由利维乌·丘列伊执导,Lazar Vrabie 、利维乌·丘列伊等主演。影片讲述了解放前夕,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托玛,为了从敌人手中搞到大批军火,混进了囚犯队,让港务局挑选去当水手。船长来哈依是个富有爱国热情的人,在托玛的影响下,认清了斗争的道路。</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剧情介绍】</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40年代,法西斯德国统治下的罗马尼亚,游击队和反法西斯抵抗组织不断袭击敌人的码头、车站和桥梁。前线吃紧,统治者却找不到向前方运送军火的船长。此时,抵抗组织却因缺乏武器而苦恼,地下党员托玛(彼得勒斯库 饰)为了从敌人手中搞到大批军火,混入码头囚犯队伍,以期登上运军火的轮船。新婚的船长米哈依(弗拉比耶 饰)是一个疾恶如仇的爱国者,他的妻子安娜(吉欧莱依 饰)美丽善良。托玛被米哈依选中做水手,运送军火去前线。在船上,他们合伙干掉了押送军火的德国兵,排除漂流在多瑙河上恐怖的水雷,把武器运送给游击队。战斗中,米哈依不幸牺牲,临终前握着托玛的手叮嘱道“安娜是个好姑娘,你要好好照顾她......”</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1959年拍摄)</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多瑙河之波》这部深沉而优美的影片,让多瑙河这条美丽的欧洲河流第一次印入中国观众的脑海。当时年仅18岁的罗马尼亚女演员伊丽娜·佩特雷斯库在片中扮演了米哈依船长的妻子安娜,她与米哈依的深情爱恋,曾经令70年代民风保守的中国电影观众惊艳不已。</h3> <h3>北京电影制片厂《小兵张嘎》1963年拍摄</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剧情简介】:</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抗日战争时期的河北白洋淀,调皮莽撞的少年张嘎(安吉斯饰)目睹奶奶为掩护八路军逃跑被日寇杀害后,只身来到县城要找到游击队排长罗金宝(张莹饰),好让他帮忙为奶奶报仇,哪想真遇见罗金宝时,他将对方当作了汉奸,闹了笑话。误会解除后,张嘎梦想成为一名小八路,并想拥有一把枪,结果因为太想得到枪,他不但在和胖墩(吴克勤饰)打赌时耍赖,还违反纪律将某次战斗中收缴到的真枪偷偷藏在了树上的鸟窝里,再闹笑话。</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张嘎可没将笑话当笑话看,想不通的他约上胖墩又来到县城,要自个替奶奶报仇。在县城,张嘎遇到鬼子龟田(葛存壮饰)和胖翻译(王澍饰),一番斗智斗勇,两人没从张嘎身上捞得什么好处。一些列事情经历后,张嘎由鲁莽捣蛋的少年成长为真正的八路军小侦察员。</h3> <h3>北京电影制片厂《小兵张嘎》<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63年拍摄</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br></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每当盛夏,白洋淀迎来旅游的旺季,湖面上游船交织,游船画舫间人们欢歌笑语随着浪花拍打在岸边,于芦苇荡,于荷花丛,层层荡漾,消散在这边宁静的土地上。一片欢快热闹祥和的景象。</span><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但是在这片华北最大的水域上也经历过不平静,抗日战争时期被战争的硝烟所弥漫,淀区人民经历着战乱、炮火.....往日的平静安宁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无情的剥夺。</h3> <h3>北京电影制片厂《小兵张嘎》<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63年拍摄</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小兵张嘎》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片美丽平静的华北水乡之中。说起小兵张嘎就不得不得提到雁翎队,这支由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活跃在白洋淀上的武装队伍,成立了一支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民间武装队伍。</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雁翎队充分利用白洋淀的水路交错这一优势,充分在水面优势,周边的自然环境,在作战上想法子,打敌人措手不及。</h3> <h3>北京电影制片厂《小兵张嘎》<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63年拍摄</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夏天芦苇绿波荡漾,形成最好的天然屏障,轻便的小船在芦苇水沟之间穿梭,如同水中的鱼一样自由阻击敌人时,如神兵天降一般出现在敌人面前,侵略者只有被动迎战,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战斗胜利。所以老百姓也成他们为“淀上飞兵”。</h3> <h3>北京电影制片厂《小兵张嘎》<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63年拍摄</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冬季,白洋淀水面结冰,雁翎队队员们改装冰“爬犁”(北方冬季的一种冰上行进的工具),一次可以载上几名队员,在寒冷的冬季继续和侵略者做斗争。</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说起雁翎队的特色战斗方式,电影中有一幕:嘎子在养伤过程中,一天在船上游玩时,好奇地发现水中游一些移动的芦苇,拔起芦苇来一看,原来下面有人。一旁的英子忙解释道,这是雁翎队队员们在练功。也许这是为了电影情节,特意做的艺术渲染,但是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雁翎队在作战方式方法上巧动心思。有句话说的好,“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h3> <h3>北京电影制片厂《小兵张嘎》1963年拍摄</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雁翎队队员们具备嘎子一样的精神,何为嘎子精神?嘎子精神就是对革命事业矢志不渝,为了打败侵略者,勇往无前,不惧怕任何困难。</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在电影中虽然没有给这支队伍过多的笔墨,但是嘎子确确实实就是这一群人的鲜明的代表,世间存在着战争、悲鸣、死亡。但同时历史给予了我们使命和责任,在抗战的历史节点,白洋淀人民用智慧、不屈的斗争精神,在华北抗战历史上也书写了浓重的一笔。</h3> <p class="ql-block">《苦恋》(又名《太阳和人》),198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根据1979年白桦和彭宁发表在文艺月刊《十月》上的电影文学剧本《苦恋》改编。导演/彭宁,主演/刘文治、黄梅莹、冷眉等。电影送审后,在1981年引起政治批判的风波,该片成为禁片,至今尚未公映。</p><p class="ql-block">导演/彭宁、编剧/白桦,彭宁</p><p class="ql-block">主演/刘文治、黄梅莹、冷眉等</p><p class="ql-block">剧情简介:</p><p class="ql-block"> 本片讲述了旅美画家凌晨光历经波折苦恋祖国的一生。晨光(刘文治 饰)生于云南,自幼酷爱绘画,母亲照顾病重的父亲。晨光结识了邻家女孩陈娟娟(冷眉 饰)两人情窦初开。此时,晨光的父亲病故,下葬后随母逃难,晨光便在寺庙中继续作画。抗战末期,晨光遇到了即将赴美的娟娟一家,后者邀他一同离开这没有希望的祖国,被他断然拒绝。此后,晨光遭中央军追杀,幸好遇到船工周氏父女才化险为夷,他与周绿娘(黄梅莹 饰)一见钟情。但是,他继续着毅然加入了版画宣传队伍,支持青年学生的抗战游行。有一次虎口脱险,再次遭绿娘搭救,此时其父刚刚亡故百日,两人百感交集。晨光后来在一次逃亡中险些葬身汪洋,后辗转到了美国,作画为生,小有名气,开了画展。此时,绿娘也被接到美国,两人结为夫妻。听到中国解放的消息,晨光毫不犹豫带着身怀六甲的绿娘踏上了返回祖国的邮轮。在船上,绿娘临盆,产下一女,晨光为她取名星星。50年代,画家度过了他时有苦恼但却幸福欢乐的时光,但随后到来的文革摧毁了一切,一家三口被迫住进一间没有窗户、没有阳光,到处是蜘蛛网的破屋。在他生日时,甚至被打得遍体鳞伤。后来,女儿也跟着男友去了国外。女儿离开时遭到了凌晨光的反对,但女儿反问:“您苦苦留恋这个国家,但是这个国家爱您吗?”画家无言以对。1976年为悼念周恩来,他在天安门广场贴出了《屈原问天》的画,人们寻找这位作者,却被他认为是便衣跟踪。他逃出首都,在荒原上,在芦苇荡里过着野人般的生活,最终冻死在荒原之上。死时,他用最后的力量在洁白的雪地上画了一个问号,问号的那一点就是凌晨光自己已经冷却的身体。</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阳光灿烂的日子》是1993年出品、1995上映的一部电影,本片是姜文导演的处女作,由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改编。主要演员有夏雨、宁静、陶虹、耿乐等。</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该片的背景是文革时的北京,一群生活在部队大院里匿的孩子,在耀眼的阳光与遍地的红旗中间,渡过自己的青春。意识流的故事里,有爱情和性的冲动,有幼稚和失败的革命精神,也有成长的故事。</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剧情简介:</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阳光灿烂的日子》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70年代初的北京,大人们忙着“闹革命”,学校停课,某军队大院里一帮十五六岁的男孩子们整日沉溺于打架,闹事,马小军就是其中之一。他有一个嗜好是用万能钥匙偷开别人家的锁,经常趁白天大部分家中无人的时候,开锁溜进别人家中,玩够了再走,并自鸣得意地告诉别人没有他打不开的锁,而且他也从没被人发现过。</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一天,马小军又进了一户人家,看到一张女孩子的泳装照片。他立刻被这个笑容灿烂、浑身透着青春朝气的不知名的女孩所吸引。通过院里小孩们的“头儿”刘忆苦,马小军竟然认识了他在照片上所看到的女孩米兰。比照片上还要好看的米兰立刻成为马小军的梦中情人,可米兰根本不拿他当大孩子看,而是喜欢刘忆苦。马小军气得找茬儿跟刘忆苦打了一架。马小军的父亲对他成天与别人混在一起玩闹非常生气,骂小军不好好学习,并狠狠打了他一顿,但父母们并没有时间认真管他们,孩子们仍然继续混在一起。就这样,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孩子们在混沌中长大了。</h3> <h3>(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导演姜文、男女主人公夏雨、宁静)</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那年夏天,宁静的雨:</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阳光灿烂的日子》实际是用怀旧,完成了一次隐性的批判;它用那一段只有夏天、阳光灿烂的时间,否定了阴晴不定、忧郁晦暗的今天。 因为那昨天,是属于姜文的“黄金时代”;而一步步走到的今天,则是姜文的“罗曼蒂克消亡史”</h3> <p class="ql-block">波兰电影《真实情况》剧照</p> <p class="ql-block">波兰电影《真实情况》剧照</p> <p class="ql-block">匈牙利电影《车祸》剧照(1955年)</p> <p class="ql-block">匈牙利电影《车祸》电影海报(1955年)</p> <p class="ql-block">匈牙利电影《车祸》剧照(1955年)</p> <p class="ql-block">《中外电影》杂志封面 1983年 第一期</p> <p class="ql-block">《大众电影》杂志封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