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农务工

老陈菜农

<p class="ql-block">  最近突然想起40年前往事,那是我走上工作岗位初涉管理,从那时起我对企业管理和团队建设有了体验。</p><p class="ql-block">  我学校毕业后就分在工程船上,从事轮机和设备管理,由于勤奋很快就成了船上技术专家还考上证书,81年底开始央企开始搞企业整顿,我就作为骨干经常抽调上岸搞规章制度并参加团组织活动。</p><p class="ql-block"> 80--86年是我快速成长的6年,期间我考上船舶证书,入党,评为技术员,上调到技术股后担任技术负责人,还提拔为船队(后船舶处和分公司)分管技术和人事副队长。</p><p class="ql-block"> 这期间交通部利用日元贷款从日本进口了一批二手水上施工设备,三航局三处(我所在公司)也先后分到了水上打桩船和起重船,我作为船队技术负责人担子很重,主要是学习消化全部设备技术资料特别是管理规章制度,保证设备能顺利运转生产,并且要及时处理出现故障。我们对日文和英文图纸做出注释,保证船舶技术骨干能顺利查看,还要对所有操作规程翻译成中文。做成手册和镜框。非常感谢好伙伴沈火群和周建明鼎力协作,他们的敬业和专业都值得我永远学习。</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我们三位几乎成了这些设备的保姆,经常连夜奔赴南通张家港等工地,疑难故障集中在船上的机电系统液压系统,特别是MB70,MB40柴油桩锤很伤脑筋,直至后续进口MH72和D80后才缓解。</p> 81年团委换届合影(左上角是我) 三位新团委委员 <p class="ql-block">83年任技术股股长,企业整顿还在继续,我们这些小知识分子开始走向领导岗位。</p> <p class="ql-block">85年我和沈火群在天安门广场,中间这位老者,是我们尊敬的大师级专家肖尔亮先生,他当时是三航局船机处高级工程师。</p><p class="ql-block">  注:沈火群也近退休了,但他几十年来坚持专业,主持了“三航风和号”(海上风电专用装备),世界第一打桩船“三航打桩20号”设计方案并成功实施,成为海上重装第一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是我和沈工第一次去北京,也是第一次乘飞机(餐具都带回家给孩子玩),下面是我们去北京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我们三航三处(现在的中交三航南京公司)主要负责长江中下游全部港口建设,从新生圩直到南通狼山如东,都是我们业务范围。但那时主要是靠国家基建计划投资,企业整顿后国家对央企采取了百元工资含量考核,用工程量来激发企业争取工资奖金的积极性,我们公司就需要拓展业务,长江中游是当时的战略目标,但是长江中下游的港口结构都是统一的高桩板梁结构。那基础水上打桩就必须用到打桩船,最大的障碍就是要通过南京长江大桥,桥汛期净空24米,留5米安全高度,我们船不能超过19米高,但我们桩6号桩架顶高达56米,公司技术研讨会上,沈火群(才毕业2年)大胆提出将桩架放倒,过桥后再竖起来,为此提出可行性改装方案,这个方案还可以为今后海上拖带提供了安全保障。(船在竖直桩架拖带时需要风浪等级限制)。</p><p class="ql-block"> 由于涉及进口设备改装,在方案成稿后,就组合了船队+公司+局三级方案汇报小组(上照片人物),紧急赴京到交通部汇报,希望尽快审批实施。</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对口部门是交通部基建局设备处,到京后第二天,我们一早到设备处(一间小房子)报到,接待小伙子说处长还没到,就边等边聊,不一会处长来了(拎着个破皮包。骑自行车满头汗),见到老肖非常尊重,说您还亲自来啊,方案在某局长那了,老肖您去见个面吧,于是老肖去了局长办公室,半小时后局长送老肖回来,说你们先干吧,批文我们随后就来,还让处长留我们食堂午饭,我们说要赶回去,就告辞了。</p><p class="ql-block">由此而见,老肖在交通部设备界威望很高,(当时传言他可以进学部委员,可能政审问题耽搁)</p> <p class="ql-block">试验完成后我和沈火群合影纪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京回来后,就开始组织倒桩架筹备,船机科朱筑生科长给了沈工充分的信任和支持,也给了我机会参与,还任命我改装小组组长。沈工负责技术,我负责船员和船舶资源组织配合,我当然还有周建明和船长轮机长们的大力支持。</p><p class="ql-block"> 改装过程是个复杂艰难的过程,好在技术方案合理且成熟,我们终于按期完成任务。在拖带经过长江大桥前,我们反复测量总高度,在过桥时,还是提心吊胆,就感到要碰到桥梁了,等到了桥底下时,看到还有5米多高,大家都欢呼起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改装完成后,我们从南京长江大桥下来回两次,完成全部倒竖桩架全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 此后,85年我和周建明还为南京三山桥拓宽,改建了“109打桩”平台,感谢沈火群帮我提供的技术支持特别是结构计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87年我和沈火群和周建明一起又改装了“三航搅拌8号”,第一次在长江上采用的集中式搅拌混凝土水上泵送平台,其在上海阳山港建设起到了很大作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我和周建明,好战友好同事。 当年三航417号的驾驶轮机,轮机们敬潘道恒船长 三航搅拌8号前留影,红衣服是我,我左手老殷船长 我们这些老同学老战友在工作中积下的友谊,一直保留到现在,退休了的老同事。这是当年船队小知识分子们 很怀念在三航工作生活的近16年时光,我在这里成长,入党安家,家庭孩子,直到进步不力被淘汰,可以说我的人生经历定型和管理经验积累在此获得,感谢三航三处领导和可爱的好同事们,在一起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