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藏区之唐蕃古道

马后炮

文成公主也许大家都知道,但文成公主进藏与松赞干布成婚走的哪条路?沿途经历了些什么?全国唯一一座用骷髅头垒起围墙的寺庙在哪?萨普神山一家你了解吗?海拔最高的网红厕所你知道吗?请欣赏我的走遍藏区之唐蕃古道,跟着我的镜头和文字去探索这些远去的传说。 <div><br></div><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09.13 那曲~达姆寺骷髅墙~萨普神山</b></h1><br> 早餐后就出发了,一出那曲市区,就到了广袤的藏北草原,九月中旬的内地还是骄阳如火,但此时此刻的草原已经是雪花飘飘了,羊群在雪地里吃着青草。到西藏雪山冰川随处可见,但在九月份的平地下雪就很少见了。<br></div> 九月中旬的那曲郊外<br><div><br></div><div> 那曲市到比如县达摩寺骷髅墙大约200公里,行车三个多小时,中午11许我们就到达了目的地。<br> 要说骷髅墙那就得先说说达姆寺,该寺位于比如县城以西约60公里的茶曲乡,是怒江与黑河交接的地方。<br> 贞观15年,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当时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一行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宁附近的日月山倒趟河,过玉树后,在比如县停住时,见此地风水灵韵便在此地修建了这座寺庙,名之达姆寺,至今已有1313年的历史。看见当地的老百姓常患有眼疾和鼠疫,文成公主心生怜悯便留下为老百姓医治,且命人在寺庙的后方开辟了一眼泉水。当地老百姓便用此水洗净身体,病也自然慢慢的好转了。而文成公主也常用此水沐浴洗漱,这水流进了门前的一条河,这条河往上游称黑河,而下游称怒江。听当地长者言道:怒江的藏语含义便是汉族女子的洗浴后的液体。所谓:“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长者口中的汉族女子便是文成公主。</div><div> 后来达普八世白玛白扎活佛效仿佛祖割肉喂鹰在此设立天葬台,并关照当年的天葬师,把尸首喂鹰,头骨保存起来,使每个活着的人一看到它们就会想起自己的归宿,而后人便把骷髅堆成了墙。</div><div> 对于高原上的人们来说,死后能奉献自己的肉体与佛祖使者,是修行得来的福分,没有人会畏惧。而从科学的角度来说,高原氧气稀薄,植被稀少,作为能量消费者的人类死后能迅速的被作为分解者的秃鹫作为食物,也是自然界循环,百利而无一害的历程。<br> 天葬是藏族文化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保留头骨确是十分罕见。先人构建骷髅墙警示后人,需要得到后人的尊重。望到访之人,能携诚心与信念,在岁月垒成的墙前,感知生命参透自我。<br> 常言道:“不以成败论英雄”。如此不分贵贱,只论心诚,真当让人敬佩。仪式进行时,寺庙约有500只秃鹫盘旋在四周,喇嘛念经为死者祈福,秃鹫便行驶他们的使命。相传使者带走你越多的肉体,那你今生功德便是越多,且天葬师则会帮助死者完成最后的仪式。<br> 在达姆寺天葬台院子内还有一个秘密——院子下面全是空的,很象我国北方地区冬天贮菜的窖。这里四边及底部全部是用石块砌垒而成,里面塑着佛像,存放着经书、宗教用品和供品。有趣的是这里冬季的气温极低。然而,尸体在别处不管冰得多结实,只要在达姆寺的天葬池里放上一夜,第二天准会百分之百地解冻,并可进行正常天葬,其中原因是个谜,使得达姆寺天葬台声名远扬。<br> 在达姆寺停车场旁边就是文成公主文化广场,广场上有雕塑、文化墙等介绍文成公主进藏时的盛景以及介绍文成公主建立达姆寺的丰功伟绩。</div> <div> 比如县文成公主文化广场</div><div><br></div><div> 我们正在广场参观记有文成公主进藏经历的文化墙时,有一个当地人来和我们搭讪,我们也就询问了骷髅墙天葬台的相关情况,他就带着我们沿着一条小路走了大约五六百米,就来到了骷髅墙天葬台。<br> 天葬台是座北朝南的一个院子,靠北是一座房子,房子前面有一个大约长30米宽20米的一个院子,大门正对着南面,但平时大门不开,据说是给逝去的在进入天葬台时使用的,各种人等都是从西门进入,一个只有1米左右宽的小门。我们到了这个小门口,有一个僧人坐在那里把守,每人收取100人民币可以进入参观。原本想要进去近距离地看看天葬台和骷髅墙,但站在小门口往里眺望,可以看到骷髅墙的一角。一股股恶臭味也从小门飘然而至,让人有一种想吐的感觉。在这种强烈气味的刺激下,加上对天葬台、骷髅墙的恐惧,我们都打消了进去的念头。我们很快离开了骷髅墙、天葬台去达姆寺。</div> 从西门口看到的骷髅墙、天葬台<div><br></div><div> 达姆寺离骷髅墙大约500多米,沿途是一些破败的伴侣住房,明显看的出来已经没有僧人居住了。达姆寺这个有1300多年的古寺,外观是看不出它经历的沧桑,见证的人间悲欢离合。说实话,在西藏的任何一个寺庙,你从外观绝对不会判断出它是一千多年的历史还是几百年的历史。<br> 从达姆寺返回停车场的路上,也就是与刚才去的那条路平行的一条路,相距大约一百米左右,看到了一橦橦藏式建筑,经了解这些房子是达姆寺伴侣的宿舍。由此看来党和政府为了改善伴侣的居住条件,还是做了很多工作的,在整个藏区都能看到党和政府对宗教的支持和扶持。</div> <div> 达姆寺怒江大峡谷<br></div><div><br></div><div> 从达姆寺出来后,我们行驶了大约六十公里,就到了比如县城。我们在县城吃完午饭,下一个目标萨普神山。我们出发后,在G558国道行驶了大约六十公里,那里有个加油站,国道在这里就变成了S303了。我们下了国道(省道),跟随导航沿着七曲河行驶了近30公里,到了普宗,继续行驶了10多公里,到达了一家民宿,也是附近唯一的可以住宿的地方了。</div><div> 萨普神山位于普宗沟比如县羊秀沟境内,千百年来一直矗立于此,周围群山环绕,主峰被尊为当地的神山之王。它的最高峰为6956米,也称“萨普棍拉嘎布”,为藏传佛教中的苯教神山之一。神山由萨普群峰组成,其成员从左至右依次是:萨普的妻子、小儿子(由于平日里躲在云雾里很少能看到它,又称萨普的妻子出轨后和别人生的私生子)、二儿子、大儿子、萨普以及大女儿。其中小儿子和二儿子的山型为国内乃至世界都罕见的正三角形金字塔山型。每逢盛夏,萨普山顶冰雪皑皑、雨雾缭绕,山底花红草绿、水草丰美。由于谷大沟深、交通不便,这片叹为观止的冰川一直深藏闺中而鲜为人知,是一块尚待开发的旅游处女地。而山脚下的萨普圣湖由神山千年冰雪融化所形成,分为两部分,靠近神山脚下的为冰川湖泊,叫作“撒木错”,终年不化。另一部分为主湖,湖水清澈、洁净,每年5月15日在萨普神湖附近会举行隆重的转湖祈福宗教活动。相传主湖在每年的5月15日这一天湖面会在一夜之间全部解冻,又在9月15日会在一夜之间全部冻结,这一现象奇妙无比,是人们旅游观光的绝佳场所。 </div> 幸福的一家人<div><br></div><div> 我们安顿好后,立即赶往湖边拍日落。天黑后我们回到了民宿,晚饭是店家给提供的,一人一碗面条。虽然难以下咽,但还是勉强吃完了。由于景点没有正式对外开放,加之下了公路这四十公里的土路一般车是进不来的,所以旅客不是很多。除了我们住的那个民宿外,再往里走还有一家民宿,规模也不小。</div><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b>09.14 萨普神山~边坝县</b></h1><br> 早上我们起了个大早,到湖边看看能不能拍到日照金山。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拍到了。 日照金山 日照金山<div><br></div><div> 在西藏我看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湖泊和各式各样的冰川。我知道从青藏高原发源的大江大河有好几条,东流入海的长江、黄河;出境到印度、缅甸和老挝的有雅鲁藏布江、怒江和澜沧江等等。这些大江大河里湍流不息的江水、河水,除了天降雨雪外,很大部分都是冰川融化的。但真正面对着冰川的垮塌、融化,形成波涛汹涌的河流场景,还是在萨普神山的湖边。大家都知道,随着气温的升高,不管是南极北极还是各大陆的冰川,都会慢慢地消失的。借用萨尔福特大学考林斯教授的话说:“河水的流量远远大过降雨量所维持的流量水平。但是这些大河流量不能永远持续下去,因为冰川最终会消失,河水也同样会消失。”相青藏高原的所有冰川也会在某一天会消失的,但愿这一天来的不要太快。</div> 垮塌的冰川 <div> 漂浮在湖面上的冰山<br></div> <div> 在湖边有一家人,正在晒牛粪。草原上的人,基本都把牛粪晒干后当燃料。我曾经在呼伦贝尔草原住帐篷时,里面的炉子就烧的牛粪。这次是完整地看到了他们是如何收集、晾晒牛粪的。</div> <div> 晒牛粪</div><div><br></div><div> 在征得女主人的同意后,我拍了一张她垒牛粪的工作照。<br></div> 码牛粪<div><br></div><div> 照片中插国旗的房子就是他们的家,现在藏区很多牧民都过起了定居的生活。不再是那种一个帐篷走天下的游牧生活了,平时家里的男人赶着牛羊去草肥水美的地方放牧,到了冬天就回到了宽敞温暖的家。<br></div><div> 从萨普神山出来后,返回比如县。比如县有一条乡间小道可以直接到丁青县,但到了岔路口才知道由于塌方路不通。经询问边坝县有一条小路比较近,大约220公里到孜珠寺,既不用退回那曲也不用绕到昌都。比如县到边坝县213公里,晚上十点左右我们到了边坝县城入住宾馆。<br></div><div><br></div><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09.15 边坝县~孜珠寺~类乌齐县</b></h1><br> 今天的目标就是只有一个,孜珠寺。早餐后,按当地人的指点,结合导航,胆颤心惊地选择了一个近道。如果能通行,225公里7个多小时就能到,否则就得绕道昌都,那样就要行驶670公里近13个小时,可想而知路况是何等的崎岖、蜿蜒和难行了。皇天不负有心人,我们七绕八绕的,总算在中午时分到达一丁青县。在丁青县城吃完午饭后,又行驶了一个多小时下了G317(成那线),行驶12公里的土路去孜珠寺。这12公里的土路,我们又足足走了半个多小时,路况就不用细说了。下午两点半终于到达了孜珠寺。<br></div> 上山的路<div><br></div><div> 孜珠寺位于西藏东部昌都地区丁青县著名的神山——孜珠山上,离县城约42公里。海拔4800米左右,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寺院之一,也是雍仲苯教最古老、最重要的寺庙之一(苯教有四大神山之说,主要有阿里的岗底斯山、林芝的本日神山,昌都的孜珠山、德钦的梅里雪山)。孜珠寺始建于三千年前,由第二代藏王穆赤赞普倡导,大成就者第一世穆邦萨东大师创建并传承,已是第四十三世。住持喇嘛被尊称为“孜珠活佛”,现任住持为丁真祖普俄色活佛。<br></div><div> 在藏语中,孜珠代表了六座山峰,分别是如意峰、无水晶峰、能见空峰、能见空峰、极极峰、极极极极极。这里异峰突起,挺拔险峻,怪石嶙峋,禅祠叠叠。山峰上到处是大殿、经堂、僧舍,繁盛时期僧人多达二、三千人。在神山修行者中曾经涌现出了80位大成就者,并留下了他们的珍贵遗迹。最有名的就是莲花生大师修行的山洞,并在石壁上留下了手印和脚印。孜珠山的圣迹比比皆是,岩壁和洞穴里自显的佛像、坛城、真言,令人目不暇接,它将如此丰富的本教宝藏集于一山。同时孜珠山也有代表六道轮回的绕山隧道,许多藏民虔诚的不远千里来此朝拜。<br></div> 孜珠寺全景<div><br></div><div> 孜珠寺地处险峻高山,远离世俗社会,使其一直保持着纯净的修法氛围。三千年来,无论灾荒、法难、战争还是动乱,虽然孜珠寺会受到干扰甚至遭到拆毁,但佛法的火种始终能在这里薪传不灭;许多苯教佛法的经典、仪轨只在孜珠寺得到了完整的保存和继承,例如每十二年演出一次的盛大神舞——《极乐与地狱》。孜珠寺弘扬显宗、密宗、大圆满等圆融无二的佛法,拥有着完整无漏的大圆满传承系统。宣扬去恶从善、因果报应、轮回痛苦和涅槃快乐等基本教理,主张广学博闻与实践修习并举,尤其注重修炼大圆满密法。<br> 我们去的时候正值僧人课间休息,我趁机与他们攀谈起来,了解一些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区别,以及他们的生活、学习,他们对我的长枪短炮(相机)比较感兴趣。知道我是从西安去的,就询问兵马俑、大唐芙蓉园等景点,感觉他们除了对佛主的虔诚外,还对外面的世界很关心和向往。<br></div> 和僧人聊天<div><br></div><div> 僧人们去上课去了,我就随着朝圣的人流从大殿的左侧朝后山走去。路的两边都是僧舍,寺庙里的一些高僧大德和有名望的僧侣住房住的独门独院,从外观上就能区分开来。正在边走边关注路边这些档次不一的建筑时,同伴把我叫到一个小院子门口,说是里面住着孜珠寺的另一位活佛(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是哪位大师)。进了院子后,有僧人把我们带进比黯淡的香气扑鼻的房间,里面坐着一位大师。我递上了一百人民币,大师一边念念有词一边给我摸了顶,洒了圣水,并和我拍照留念。<br></div> 和大师拍照留念<br><div><br></div><div> 从大师房间出来后,我继续向后山走去,途中还遇见几起做法事的、超度亡灵的,悲喜各一。<br> 到了山下就没路了,只有竖着的梯子或木板,我艰难地一步一步往上爬,最终克服了高海拔带来的各种不适到达了山上的一个平台,这个一个天然形成的平台,把两座山连接在了一起。过了平台,又爬了几段木梯和木台阶,来到了一座房子门前。进去后有一个僧人在那打坐念经,我的进入也没有引起他的注意,看来真是修行到了一个心中只有佛没有人的境界了。房间里供奉着各种大小不一的神像,焚着的香烟雾缭绕,给人一种进入仙境的感觉。我在佛像前磕了头(这也许是我拜的海拔最高的佛磕的海拔最高地头了),捐了钱才出来。<br></div> 朝圣的路<div><br></div><div> 前面介绍过,孜珠寺在藏传佛教享有很高的地位,殊不知孜珠山上还有一个网红厕所,据说是西藏最有名的网络名人厕所,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厕所,位于4800米高的悬崖上,原本是修道院僧人日常方便的地方,不知谁先发到网上,成了大家追捧的网红厕所。甚至有网友千里之外都要打卡拍照。很有幸,我也歪打正着地在这个厕所方便了一回。但当时确实不知道这是一个网红厕所,是回来后才听说的,只好在网上搜了一张照片。虽然孜珠山是本教四大神山之一,是一个很神圣的地方。但再神圣的地方,只要有人住,总离不开吃、拉撒,厕所自然是必不可少的。<br></div>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厕所 <div><br></div><div><br></div><div> 从孜珠寺出来,天已经快黑了,我们沿来的蜿蜒土路回到317国道(成那线),又行驶了125公里,到达了类乌齐县。<br></div><div><br></div><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09.16 类乌齐县~囊谦县~玉树</b></h1><div><b><br></b></div><div> 从类乌齐县城到玉树结古镇大约400公里,是国道214线,路况非常好。大家觉得今天的行程比较宽松,所以在行进过程中看到一些风景不错的山峰或丛林就停车拍照,到了囊谦且已经下午三点多了。吃了午饭加了油,不到六点我们就到了玉树。<br> 玉树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山川雄奇,风光壮美,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三大江河滥畅的源头,系中国面积最大及海拔最高的国家级“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康巴藏区的玉树,藏族文化独具特色,洒脱飘逸的玉树歌舞,美轮美奂的玉树服饰,帐篷城的异彩,赛马节的盛况,都是饮誉海内外而独领风骚的民族文化风情。<br> 我们先来到了文成公主庙。文成公主是唐太宗宗室女,唐贞观十五年(641)与吐蕃松赞干布联姻。文成公主一行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宁,翻日月山,长途跋涉到达拉萨。据传,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在扎陵湖会面之后,一路上翻过雄伟崇宏的巴颜喀拉山,跨过了激流滚滚的通天河之后,来到玉树境内的白纳沟。这里的藏族首领和群众曾为她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文成公主深受感动,决定多住些日子,并教给当地群众耕作、纺织技术。所以说白纳沟是文成公主进藏途中停留时间最长的一个地方。</div><div> 很多人误会文成公主庙所供奉的就是文成公主,其实是自小信佛的公主,为自己的一行人马能够平安地通过天然屏障巴颜喀拉山和亘古天堑通天河而高兴,她以为这是神仙帮助的结果。为了表达对神仙的虔诚,亲自率领工匠,在白纳沟的岩壁上刻下了数十尊佛像和许多佛塔。<br> 文成公主庙又称大日如来佛堂,相传系唐代藏民为纪念文成公主而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结古镇巴塘乡白纳沟内,距结古镇20公里,距西宁838公里。是唐蕃古道的重要文化遗存之一,为青海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文成公主庙坐北朝南,面临溪流,依崖而建,设计巧妙。庙门旁有一碑石,记载了文成公主庙修建的历史。在庙堂正上方的岩壁下,莲花座正中是一尊高约7.3米的主佛像,神态栩栩如生,端庄慈祥。在主佛像的两侧,各有四尊高约4米的侍者佛像立在小莲花座上,均雕刻精堪,造型浑朴生动,神态端庄,反映了唐代雕刻工艺的高超水平。庙内两侧墙壁上有二个活佛画像,雕像对面壁上亦有绘着竹笋、石榴、棉花、宝镜和馒头的壁画,记录了当年文成公主教当地藏族人民耕作与纺织的事迹。<br></div><div> 我们购票入内,参拜了各路神仙,也向文成公主像上了香拜了三拜。出了庙后,为了进一步了解文成公主汉藏民族的团结所做的努力,来到了不远处的文成公主纪念馆。不巧的是那天停电,纪念馆不暂停对外开放。刚好旁边一个老人家抱着孙子在游荡,我们上前一打听,原来他就是纪念馆的管理员。他对我们讲里面停电,有些声光映像不能看,就是文字和壁画也看不清楚。我们说可以用手机的电筒功能作为照明,我们好说歹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打动了管理员,我们按规定买了门票进入参观。在忽明忽暗的四五个展厅里匆匆忙忙走了一圈,大概了解了一些关于文成公主的丰功伟绩后,留下了无限的遗憾出了纪念馆。</div> 从文成公主庙后,行驶了不到两公里,就来到了创古寺。创古寺全称青海禅古扎西求林寺,亦称禅古寺,始建于公元12世纪,历史悠久,相传创始人噶玛噶举派都松钦巴琠吉扎巴曾来创古寺活动,从此,创吉寺成为玉树地区著名的噶玛噶举派寺院。其位于青海省玉树州结古镇南4公里的创古山腰。“创古”意为“花石头”,得名于寺院附近的一块花色磐石。该寺分上下二寺,相距70米,初有下寺,后有上寺,故以下寺为母寺。<br><div> 创古寺因为守护文成公主庙而享有盛誉。关于它守护文成公主庙的故事,也充满了勇气和智慧,相传曾经有一蒙古入侵者,想要抢掠文成公主庙,但是创古寺的护法神装扮成强壮的大汉,在去文成公主庙的沟口宰杀了一个身形巨大的野牛,并且将野牛的后腿截断,在蒙古强盗在此问路时,他一手举起牛腿,显得毫不费力,指着左右两个方向说:“随你,这两个方向都能前往文成公主庙”,他的气势吓退了强盗,而文成公主庙也逃过这一劫难。<br> 我们到了创古寺,已经是六点多了,很少有游人。这个时候大经堂的讲经也刚刚结束,请咨询同意我们进大经常参拜。进入大经堂后,和其他藏传佛教的寺庙大殿一样,金璧辉煌,宏伟壮观,气宇非凡,一排排禅座排列有序,供奉的三世佛栩栩如生。刚做完功课的僧人们在大堂里相互拍照留念,经了解他们是全国各地噶玛噶举派的弟子(相当于我们的一些博士、硕士)来这里学习修行。我突然灵机一动,有了和他们一起拍照的想法。然后就有了下面这张与几个僧人们在佛主面前的合影。<br></div> 创古寺与僧人合影<br><div><br></div><div> 按我一直以来的习惯,不拍寺庙不拍佛主不拍各路神仙,但这次我就希望能请一尊佛像在我的记忆里,能和佛主同框那是莫大的幸运,是可遇不可求的幸事。相信佛主会保佑合家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从另一方面来讲,我多次进入藏区(不单单是西藏,还有川西、甘南等藏传佛教),这次即将结束之际,能和佛主在一起,说明了佛主对我的一路走来的保佑和呵护。我虽然不是一个佛门弟子,但我心中有佛,走遍全国大川名山,只有供奉有神我便拜佛烧香,对佛的虔诚也是可见一斑。<br> 从创古寺出来后,天也黑了。从创古寺到玉树大约十五六公里,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酒店。晚饭后到了市中心的格萨尔广场小转一圈。<br></div><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09.17 玉树~玛多县</b></h1><div><b><br></b></div><div> 从玉树到玛多县三百多公里,主要目的地就是三江发源地的扎凌湖、鄂凌湖,所以今天的行程比较轻松。在行进途中,在翻越一个垭口时,司机说这是我们这次行程翻越的最后一个高点,便急忙叫停车拍照。</div> <div><br></div><div> 中午时分我们就到了玛多县,吃完午饭后就准备去扎凌湖和鄂凌湖。在这里还要对玛多县和这两个湖做个介绍。<br></div><div> 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地处青海省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属高平原地区。玛多县是青海省海拔最高县,全县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年均气温-4℃,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两季之别,是国内人类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其位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态功能平衡区。 玛多县作为黄河发源地,素有“黄河之源”、“千湖之县”、“中华水塔”的美誉。其中,扎凌湖、鄂凌湖两“姊妹湖”被联合国《湿地公约》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br> 扎陵湖和鄂凌湖,位于黄河源头的玛多县境内,距玛多县城约40多公里,是黄河源头两个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素有“黄河源头姊妹湖”之称。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和约古宗列曲发源后,经星宿海和玛曲河(又名孔雀河),首先注入扎陵湖。扎陵湖东西长,南北窄,酷似一只美丽的大贝壳,镶嵌在黄河上,湖的面积达526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约9米,蓄水量为46亿立方米。扎陵湖水色碧澄发亮,湖心偏南是黄河的主流线,看上去,仿佛是一条宽宽的乳黄色的带子,将湖面分成两半,其中一半清澈碧绿,另一半微微发白,所以叫“白色的长湖”。扎陵湖的西南角,距黄河入湖处不远,有3个面积1至2平方公里的小岛,岛上栖息着大量水鸟,所以又称“鸟岛”。这里的鸟大都是候鸟,每年春天,数以万计的大雁、鱼欧等鸟类从印度半岛飞到这里繁衍生息。黄河自札陵湖的南部流出,清澈的河水蜿蜒流淌在宽阔的谷地之中,经28公里的流程,纳多曲、承勒那曲等河后,从西南部分散流入鄂陵湖,再由该湖的北部流出。<br></div><div> 鄂凌湖是也黄河上游的大型高原淡水湖,又称鄂灵海,古称柏海,藏语称错鄂朗,意为蓝色长湖,玛多县西部的凹地内,西距扎凌湖15公里,与扎陵湖并称为“黄河源头的姊妹湖”。鄂陵湖形如金钟,东西窄、南北长,鄂陵湖与扎陵湖由一天然堤相隔,形似蝴蝶。湖面海拔4272米,南北长约32.3公里,东西宽约31.6公里,湖面面积61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7.6米,湖心偏北处最深达30.7米,蓄水量107亿立方米。黄河自西南流入,东北流出,因进湖泥沙较少。鄂陵湖水色极为清澈,呈深绿色,烟波浩淼,波澜壮阔。天晴日丽时,天上的云彩,周围的山岭,倒映在水中,清晰可见,因此叫“蓝色的长湖”。上午,湖面风平浪静,纤萝不动;下午常常天气剧变,大风骤起,平静的湖面波涛汹涌,浪花拍岸。有时,还会出现天昏地暗的景象,一会儿象连片的黑色藏帐,旌旗猎猎,人声鼎沸;据说,这是当年吐蕃松赞干布在此迎候文成公主时的盛大场面;一会儿又变成点点白色的风帐,由远而近,景象极为壮观。<br></div><div> 怎么样?这么美丽的姊妹湖你有没有想去看看的冲动?你有没有不知道,但我肯定有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按着导航一路狂奔地出了县城,正在思量着如何调整好相机的参数把美景呈现给大家的时候,突然司机一个急刹车,抬头一看,车前一根红绳子挡住了前进的道路。旁边一座小房子的窗户里探出一个脑袋,告知我们因公路维修禁止通行,我们说可以给他交点费用,让我们过去。但值守员说,就是他让我们过去了,前面还有好几个类似的检查站阻挡着我们前进的道路。接着又问还有没有其他的道路可以进,值守员很肯定地告诉我们,这是唯一一条通往湖边的道路,真是应了计划没有变化快呀。沮丧的心情让我把希望变成了失望,司机只好将汽车掉头回到了宾馆。既然去不了湖边,那就放倒自己,睡觉。<br> 晚饭后,准备到附近的岭.格萨尔文化博览园去转转,但去了才知道人家早就关门了,好在博览园的四周围墙安装有转经筒,我就在夜幕下围绕着公园一边转经一边默默念着六字真言。<br> 这里觉得有必要把格萨尔王介绍一下,因为在写到玉树时已经提到了这位王者。<br></div><div> 格萨尔王,藏族历史上的超级英雄,在青海,西藏,四川,云南等藏区均有无与伦比的巨大影响力。一生戎马,扬善惩恶,弘扬佛法,传播文化,成为藏族人民引以为自豪的旷世英雄,在藏族的传说里是神子推巴噶瓦的化身。格萨尔王大约在公元1038年出生在四川马尼干戈的阿须草原,殁于公元1119年。格萨尔自幼家贫,于现阿须、打滚乡等地放牧,由于叔父离间,母子漂泊,相依为命。六岁随母迁移到玛多县的黄河边,12岁参加赛马选王并登位,遂进住岭国都城森周达泽宗,并娶珠姆为妻。格萨尔一生降妖伏魔,除暴安良,南征北战,统一了大小150多个部落,建立了岭国,最终万古留名!<br></div><div> 至于岭国,究在何处?有说在今邓柯、石渠、德格一带,极盛时势达康巴大部地区;有说在川境黄河流域,包括若尔盖、红原及阿坝等地;有说格萨尔王建立的岭国,就在甘肃省藏族聚居的曲部;也有说岭国应该是当今青海、四川、甘肃三省边界地带。<br> 不管他是人是神、不管岭国今在何方,都不影响他在藏族人民心中英雄的地位。<br></div><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09.18 玛多县~西宁</b></h1><div><b><br></b></div><div> 早晨起了个大早,就到了岭.格萨尔文化博览园。博览园建筑面积53790平方米,绕园周长875米。园内有中心主雕英雄格萨尔登基威慑三界宝座铜像1座,整座雕像给人一种降妖伏魔、蒸汽回旋的气势;王后珠姆铜像1座,格萨尔王的岳父嘉洛原来居住在河源地区,由于他勤劳、质朴、诚实,莲花生大师让他在玛多县扎陵湖边驻扎,把馈赠格萨尔的礼品寄放在他那儿,并赐给他一个白度母转生的花容月貌的女儿,叫珠姆,让她以后做格萨尔王的妻子;童年格萨尔觉如赛马铜像1座,觉如年十五时岭国举行举世闻名的赛马称王盛会,一举夺冠,登上了岭过王的宝座,从此灌名为格萨尔。独角神马铜像1座,独角神马与古代神兽麒麟齐名,又称“嘉洛川九百独角马”,它具有神的灵气、人的情感、龙的福运,是一匹瑰丽多姿、仪态万方的人间吉祥神骏。还有英雄格萨尔生平事迹展示墙、各种图案浮雕、佛塔、彩绘、经筒、六字真言石刻以及煨桑台1座,神箭80根,敖包1座,休息亭4座。休息长廊1处。所有雕刻以花岗岩、大理石、汉白玉等石材刻成,结体朴实大方。<br></div> 格萨尔登基宝座铜像 格萨尔王童年赛马铜像 王后珠姆铜像<br><div><br></div><div> 从博览园出来后,吃完早餐就出发去西宁。从玛多到西宁将近五百公里,大约下午三四点就到了宾馆,历时一个月的朝圣之旅宣告结束。要用文字来阐述这一个月的收获是很难的,如果你有耐心把这篇游记读完,我想你和我是一样的心情。拿一句常人说的:只能意会不能言明,虽然不确切,但也算是一种借意罢了。<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