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评改:不要把习性当个性、把粗糙当粗犷

书法

特约评改人:游义云中国书协会员湖北省书画研究会副主席、一级美术师2008年书法报·书法海选“兰亭诸子”获奖书家<h3> 行草横幅<br></br>规格 47cm×114cm江城歌吹风流,雨过平山,月满西楼。几许年华,三生醉梦,六月凉秋按锦瑟佳人劝酒,卷朱帘齐按凉州。客去还留,云树萧萧,河汉悠悠。<strong>作品评语:</strong>作者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写出了米芾书法的基本特征和面貌,并有较好的功力。线条矫健奔放,能伸能缩,中侧并用,节奏明快,富于张力。结构能开能合,正侧俯仰皆有体现。作者书写时不急不躁、谨严耐心,平和中见激情,努力表现应有的法度和艺术情趣,这自然得益于平时的临池和积累,学有所用,体现了对书法艺术的渴望与追求。然通观此作,也存在一些弊病:首先是用笔使转不能轻松自如,看似放纵实则拘谨,显得沉重迟缓。笔画写得过实,缺乏简约与空灵。有些字的偏旁部首应作一些变动,避免程式化,如“江”“流”“河”等字的“氵”,“楼”“树”的木字旁。“州”“树”中的竖画每写到端部为何都要带钩呢?这种不经意也许会成为一种习气。此作最重要的问题在章法上,作者缺少通篇的营构能力,也就是对谋篇布局的理解。一幅作品,每个字是独立的个体,创作时仅仅盯着某个字、斤斤于某个笔画是不够的,还要上下气韵连接,首尾呼应,左右错开,虚实相兼方能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展现作品魅力。有时可适当地采取字组分割的方式,二三字成一组,或独立或连接,虚实避让,互为穿插,韵味洋溢其中,方令人回味。此作通篇行距略紧,多处挤压逼塞,显得沉闷。题款平淡,缺乏新意,应交待作者姓名。一幅作品既有传统元素,又有作者的思想情感,便会显得古朴而有新意,当然,要把握一个度,孰重孰轻,还要时时反省。切勿把习性当个性、把粗糙当粗犷、把轻飘当轻松。审视作品优劣的基本标准就是笔法、墨法、章法精湛,又有个人风貌,格调高雅,才不失为一幅佳作。作者可慢慢感悟,适当拓开学习范畴,增加更多养分,丰富笔法,升华作品格调。游义云示范作品<h3> 行草横幅<br></br>规格 34cm×134cm<strong>经典解读</strong>诗书并驾韵无穷■游义云都说米芾才气横溢、壮思逸飞,又说其性格古怪,诡异狂狷,甚至目中无人,唯我独尊。大凡此类个性,要么确实有才,要么确实无才。有才者自然胆大郁勃,无才者嘴尖皮厚。米芾当属前者,凭着诗书画诸多才艺和学识,在宋代艺界出尽了风头,沾尽了风光。不过,还有一个人让他胆怯,不敢贸然放肆。这个人就是苏东坡。每见苏东坡,米芾都很理智地躬身行礼,语气谦卑,傲气尽失,何以至此?因为苏东坡乃旷世之才,见识深远,诗文书画、儒学佛学都堪称举世绝伦、无与伦比,米芾也就对他敬重有加,小心谨慎地与之谈艺论道,共话鸿猷。苏东坡对米芾也十分赏识,真诚地给予褒奖和礼赞:“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锺、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此语分量之重不容置说,却将米芾推向了历史浪尖。回眸历史,的确如此。不仅苏东坡器重米芾,历代大腕也器重他,历史延续至今,米芾之书依然是效仿的典范,令人们爱不释手,赞不绝口。其墨迹流传甚广,这里只对《淡墨秋山诗帖》聊作解析。此作为米芾七言绝句,分五行书写,尺幅长宽比例区别不大,看似横幅,亦似斗方。全篇布局别致,字距、行距较大,疏朗空阔,大有旷朗无尘之感。静看墨迹,似乎给人意象飞思,站在小小的秋山之上,遥望长天,几缕暮霞散发出淡淡的红光,照在故人身上渐渐消逝,让人留恋着平山漫野与美好的年华。在黑与白的世界里,米芾的思绪与笔兴交织一起,于是饱蘸翰墨,下笔如重锤落地,八面出锋,意气飞扬。点画矫健沉雄,势态纵横,墨重笔厚,随着书写运动的变化而四面翻卷。虽字字独立,却上下左右气韵贯通。尤其写到“故人好”,将笔锋提起而轻盈舞动,使细细的线条劲挺飘逸,张力四射,呈现出强烈的节奏旋律,洋溢着生命的乐章,让全篇更加活跃灵动起来,焕发出艺术光彩。书意乃诗意,笔意乃心声,两相融合,相得益彰。展读米芾此帖,既有“平林漠漠烟如织”之景,亦有“暮霞还照紫添烟”之美。诗书并驾齐驱,韵意无穷,让人回味。(本文来自书法报)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版权和其它问题,烦请及时与本平台联系,我们会马上删除处理。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WSKICCHvbdpM3KuoadNSz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