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独身宿舍》

刘金铎

<p class="ql-block">〔难忘的独身宿舍〕</p><p class="ql-block"> 2015/05/27</p><p class="ql-block">朋友,你是五0后吗?还记得参加工作之初,单身宿舍和职工食堂吗?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对此再熟悉不过了,每个人都因此而发生了一件件难以忘怀的往事,他深深地铭刻在脑海里,久久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会战工地)</p> <p class="ql-block">(抢建木头油库)</p> <p class="ql-block">(七〇会战青年独身宿舍)</p> <p class="ql-block">(七一年油建双先会部分代表合影,后排右二为作者)</p> <p class="ql-block">七0年初秋,我隨同近万名知青参加了如火如荼的扶余油田石油大会战,我们这些经过二年下乡知青艰苦锤炼的二十左右的小青年,刚到油田不久,怀着"宁肯筋骨断,誓死夺取一百万"的豪情壮志,全身心地投入到轰轰烈烈的七0会战。当时油田会战遵循"发展石油工业,革命加拼命"!的大无畏精神,克服各种艰难困苦,在"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的五上精神"激励下,谱写了一曲曲激动人心的难忘乐章。</p><p class="ql-block">七0会战首先面临的就是生活关,就拿我们的食宿条件来说,现代年青人是难以想像的。当时前扶两县交通不便,从前郭县城下车后,排着整齐的队伍,肩扛自己简单的行装,坐着轮渡船经过近半个多小时的航程才到了扶余城。金秋十月,凉风送爽,经过长途跋涉我们却已汗流夾背,疲惫不勘。住的条件非常艰苦,是油田职工和家属抢时间盖起的土坯房或者叫干打垒的土房子,在当时油建山下一排排简易的工房,,就是我们近千名会战青年的新家。一排简易工房内用木板搭起了上下通铺,铺上高粱杆编的炕席,上下铺睡着百十号的知青兄弟。严冬降临,屋内搭起两三个的大铁炉子,由油田家属大嫂负责卫生和室内取暖,由于天气寒冷,尽管有炉子取暖,但后半夜还是时常将人冻醒,有的人干脆戴着棉帽子睡觉。早上起来洗脸盆的水,往往都冻成了冰茬。那时是军事化管理,每天清晨起床号后,在解放军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列,喊着震天的口号出早操,沐浴晨光开始一天新的生活。基地生活相对会战前线工地来说,条件还算不错的,会战初期,我们经常是坐着大卡车,到扶余周边的新建采油厂工地干活,挖管沟,焊管线,建采油间,建联合站,会战中后期,随着新民,乾安等会战打响,基地越来越远只得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在会战前线,由于条件所限,会战青年只得住帐蓬或者简易暂设工棚,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一到春季大风刮过,满眼风沙过,滿屋都是灰蒙蒙的,人人都造的灰头土脸的。立秋后天气渐渐转冷,在严冬到来之前,为了夺油上产,有时还要继续搞会战,人们只好在帐篷或板房里,点起原油炉子或者天然气来取暖,一觉醒来,鼻孔咽喉里一吐痰都是黑乎乎的。</p><p class="ql-block"> 在那火热的时代,干部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领导干部身先士卒,清正廉洁,当时油建的党委书记宋宝初亲自率领政治处的主任,科长及各科室人员,常住会战前线和工人们一起参加搞会战鼓舞士气,前线红旗招展,广播喇叭不时播放会战涌现的好人好事,到处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会战场面。</p> <p class="ql-block">(会战抬油管)</p> <p class="ql-block">(油建新木前线政治处同志在前线,桌前坐着写字者党委书记宋宝初)</p> <p class="ql-block">(新木前线誓师大会政工人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中期,我还是单身仍住职工宿舍吃职工食堂,每逢节假日休息,没有地方玩,就常到会战青年小吴家串门,他们两一个是白城知青一个是扶余知青,也是七〇会战青年。当时他们的家住在油建山下的平房区,门前是热闹繁华的街道,有浴池、理发店、商店等,他们家是临街东向第一家,一间七五的住房。房子南面是用土墙围起的小院,小院虽然不大但种满了应季的黄瓜、豆角、茄子等时令疏菜,靠窗一侧还养了鸡鸭,日子过得那是有滋有味,让我们这帮小光棍们眼红得不得了。心里想,我要有这么个院,有这么个房,再娶上这么个媳妇做老婆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啊!我时常到他们家串门,小俩口的闺女小英红是个非常可爱小女孩,毛绒绒的大眼睛,圆圆的小脸蛋,谁见谁爱,我特别喜欢她,常抱着逗着玩。当时大娘也在,待人特别实在热情,把我待自家的孩子一样问寒嘘暖。小俩口也不把我当外人,赶上什么就吃什么,反正在当时鸡蛋啊什么的没少吃,像回自己家一样,非常高兴快乐,减少了不少思家想家的痛苦。</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油田发展,职工家属住宿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往日的泥房改造成砖瓦结构的新住房,有平房也有一楼一底的楼房,而独身职工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搬进了新建的砖瓦结构的二层的楼房。(从地理环境及楼房设施,都是当时最好的建筑)男同志一个楼,女同志一个楼,一个房间上下铺共住四到八人,有专门服务人员打扫卫生,室内有暖气,洗脸室,有下水无室内厕所。八十年代后,在油田领导的关心下,职工后勤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职工住宿条件尤其是前线职工有了不可想象的变化,炼油厂,乾安,英台,双阳等会战前线,会战工地住宿条件鸟枪换炮,住进了温暖舒适的活动式列车板房,板房内接通了电灯,暖气,电风扇,一般一个板房住四个人,这种板房可随着工地反复迁移,重复使用。并在前线工地设置了职工食堂,淋浴室,学习活动室,会议室,电视机等一应俱全。前线宿舍实行了公寓化管理,统一配备了床单,被单,被褥,枕套等。大家开玩笑地说,我们过去上工地,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不是劳改犯就是扶油油建的,如今坐着大客车来上班,不拿行李不拿碗,真是天壤之别啊。从那时起,扛着被褥上前线,已成为会战时期那一段难忘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后期山下独身宿舍楼)</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初,当时的生活水平都不高,挣的也不多,刚开始会战是250大毛,(工资25元),七五年大约我记得我当时月工资也就39块9角5分钱,除去食堂吃饭,再买点烟抽,基本上就没有什么零花钱了。月初是小地主的生活,抽的是2角8分的中档迎春烟,偶尔也加一盒大生产烟;然后是中农式的1角钱的蝶花低档烟;月末就是贫雇农式的叶子烟了,用纸自己卷着抽。那点工资根本不好干什么,基本上是月光族,不拉饥荒就是好小伙啦!这帮独身的大姑娘和小伙子,由于家住外地,每年享受一次探亲假,春节也就放五六天假,每逢佳节倍思亲,年年春节独身宿舍基本失去往日的喧闹,宿舍空荡荡的,剩下极少的几个人,大都回家和父母过团圆年了。我也不例外,每年都回长春过年,每到初五六或探亲期滿,大家都像一群小燕子陆续返回了巢穴,刚回来那么几天,宿舍和食堂没几个人冷冷清清,心里总是空荡荡的,那滋味是挺不好受的,随着大家陆续回来,宿舍又重新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每人都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好吃的,同寝的八个人讲着家乡的趣事,品尝各种小食品倒也是高兴之事。我也不例外从家里回来,老妈总给我塞满了各种各样好吃的,带回的花生瓜子烟糖除大家分享外,香肠,鸡腿熟肉食等舍不得哥几个共产主义,就偷偷地留起来细水长流解馋之用,那时没有冰箱冰柜,七十年代冬天比现在寒冷多了,雪下得也大,宿舍楼前白白的雪堆,就成了我个人的天然大冰箱,晚上趁人不注意偷偷摸摸地来到雪堆前,将包好的鸡大腿等迅速地埋在雪堆里,做好记号想吃就挖出来,每当路过那个雪堆,都忍不住多瞅上几眼,一般到正月十五元霄节就都消灭掉了,这样的事也只有我这么智商高的人,才能想得出来做的出来,现在想起来是不是还挺有意思的。</p> <p class="ql-block">(油建四营食堂工作人员合影,后排右二为作者)</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由于独身职工多,就餐的人就多,每个营都有自己的职工食堂,光山下油建指挥部就有食堂三四个,每个食堂就餐人数都在三四百人,当时为了搞好食堂管理,让职工吃的舒心满意,实行了干部工人代表参与食堂的日常管理,我和陈百合同志作为代表,曾有幸和他们工作生活了一段时间,对工作在后勤战线的同志们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并结识了许多好战友好朋友。当时四营食堂在山下的最西边,在食堂管理员唐广仁师傅带领下,由北京,长春会战青年李福坤,朱世文,王勤,鲍玉琴,焦仁书,王红兵等组成的炊事班日以继夜辛勤工作,每天就餐职工早早排起了长队,五六个售饭窗口同时开放,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就像节日期间大超市,场面那是非常壮观。我当时的粮食定量是35斤,细粮是四斤,其余都是粗粮。细粮票白底红字有四两,二两的,粗粮票是白底黑字,除二两四两以外,还有一斤的,馒头二两一个四分钱,有时也偶尔吃一顿大米饭,最常吃的是粗粮,有高粱米饭,黄澄澄的大眼朝上窝头等。那时的馒头做的特别好吃,面粉是普通的标准粉,1角8分5一斤,也没有什么精粉,特白粉,饺子粉的说法,那时的社会风气正,粮食都是纯绿色食品,没有什么化肥,增白剂,防腐剂等添加剂,也没有什么转基因不转基因的说道,面粉捧在手里就有股天然的麦香,食堂蒸馒头的方法也是老祖宗留下的,先用老肥和面发酵,然后用碱或小苏打柔面,再用手工制做圆圆的面团,根本不用现在的酵母粉,蒸出的馒头也不像现在小店卖的吓人的白,挺大的馒头用手一捏就剩不点的小团。白白的大馒头一出锅,随着蒸汽那是满屋飘香,毫不夸张地说,站在食堂外面都能嗅到。买馒头还得很早去排队,去晚了根本排不上号。馒头是我的最爱,别人一顿吃两个,可我吃一次一般得五六个,直吃得小肚溜圆才罢休,再加上一小勺五角一盘的炒肉片,你说吃起来咋就那么香啊!(现在再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本人与油田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由于我的特点就是吃一次必须吃得过瘾,再加上偶尔同学来串门,请人家吃点饭那也是人之常情,不过来的客人一般也是周六周日,改善伙食之日,所以本来细粮就不足,这么一来更是捉襟见肘,吃了上顿没下顿,到最后一个星期基本上就只有啃大眼窝窝头了。同寝室的小谢,每次改善也就二三个馒头,细水长流,到月未反而略有节余,你说人家吃细食,自己干瞅着心里是多么着急和眼馋啊!当时在职工食堂就餐大都是家住外地的知青,有上海,北京,长春,浙江等地,细粮票每月就那么点,那可是尖贵东西,吃没有了临时可向有节省的借点,下月再还给人家,但总借也不是办法,还得自我控制,自己精打细算才能细水长流。</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后期,在油田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后勤职工的辛勤工作下,职工后勤生活得到了彻底的改变,食堂工作人员不断提高为职工服务意识,不断提高烹饪技术水平,不少人达到二三级厨师标准,大锅饭做出了饭店水平,食堂还添置了冰箱,烤箱,蒸箱,食堂餐厅宽敞了明亮了,大大的餐厅里,摆放着一个个大圆桌面,上面铺有白色塑料餐布,桌子四周摆有凳子,墙上贴有食堂管理制度,伙委会名单,一周食谱等,职工在食堂吃的卫生舒心,经济实惠。</p> <p class="ql-block">时间过得飞快,我们这批会战青年相续到了结婚成家阶段,陆续搬出独身宿舍,走向了结婚殿堂,我也在七八年告别了独身生活有了自己的小家,开始了一个崭新的生活,现在油田矿区建设可以说日新月异发展,优美舒适的油田锦东小区,镜湖小区,江边百栋楼区,好似一串串珍珠镶嵌松原大地,每当我看见此番美景,都情不自禁地想起七0会战,想起我们年青时渡过的独身宿舍的时光,我爱你吉林油田,我爱你油田美丽家园。</p><p class="ql-block">2015年5月长春西安花园初稿</p><p class="ql-block">2022年7月长春翰林小区再稿</p> <p class="ql-block">(油田总医院)</p> <p class="ql-block">(油田锦东小区~我的家)</p> <p class="ql-block">(油田镜湖小区)</p> <p class="ql-block">(镜湖小区)</p> <p class="ql-block">(松原新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