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八千年的悠久历史,使山东成为文化积淀丰厚、文物资源居全国前列的文化大省。因此,到了山东不能不去看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山东省博物馆成立于1954年,因老馆地方太小,2010年在现址建新馆。博物馆主体结构为方形框架加半圆形穹顶,银白色的圆形穹顶形似泉水,正是泉城济南的象征。整个建筑样式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 山东博物馆新馆主体建筑面积8.29万平方米、高74米,展陈环境、自动化管理、文物保护等硬件设施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内部共有三层,进入大堂,正面宽大的楼梯直通三层,两旁黄色石柱直达穹顶,最吸眼球的是大厅穹顶的玉璧造型,其灵感来源就是镇馆之宝——鲁国大玉璧。整个大堂雄伟壮观,金碧辉煌。</p> <p class="ql-block"> 山东博物馆常设12个展厅,一层2个,二层5个,三层5个。重点是二层的山东历史文化展厅。</p> <p class="ql-block"> 进入以博物馆后,所有的展品都可以免费观看。这一点要给山东博物馆点赞。同样是省级博物馆的陕西博物馆,服务极不友好,只有一种网上预约方式,也没有工作人员协助,将许多老年人挡在了门外。而一些需要另付费的“精品展”,售价达280元,且服务周到,有人售票,又不用预约,十足的钻进了钱眼儿。本来老祖宗留下来的文物是中国人民的共同财产,是供人们学习研究和了解历史文化的东西,陕西博物馆的做法让人嗤之以鼻。和山东博物馆一比高下立见。</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文物陈列按照年代分成若干展室。</p> <p>陶器</p> <p>青铜器</p> <p>漆器</p> <p>陶瓷</p> <p>墓葬</p> <p>古代生活用具</p> <p>服装</p> <p class="ql-block"> 山东博物馆在服务观众方面做得十分到位,他们充分利用当前科技手段给各展馆的重点展品配了语音解说,观众只要关注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输入展品的编号就能收到该展品的解说词。回到北京仍可以点击收听,它极大地方便了我编辑此文。现在许多旅游景点也有扫码听讲解这一手段,但大多是扫码后只有支付费用才能收听讲解。不由得再次给山东博物馆点赞。</p> <p class="ql-block"> 2011年初山东博物馆举办了“十大镇馆之宝”评选活动。通过专家初选30件候选文物 ,采取观众现场投票、报刊投票、网络投票等多种形式参与评选,然后根据得票又进行了观众代表复选和专家评审两个程序,最终推举出了“十大镇馆之宝”和“四最”特别嘉奖。</p> <p class="ql-block"> 看“镇馆之宝”和“四最”嘉奖藏品是我们这次走访博物馆的重点。下面,把我们看到的这些宝贝介绍给大家分享,一起了解一下它们的宝贵之处和价值所在吧。</p> <p class="ql-block"> (一)、红陶兽形壶。大汶口文化时期(约5000年)</p><p class="ql-block"> 此壶为夹砂红陶,高21.8、通长22.3、体宽14.5、足高8.4厘米。通体磨光,圆面耸耳,光润亮泽。造型生动。形似猪或狗,拱鼻、张口、鼓腹、翘尾。背部有弧形提手,尾部有筒形注水口。身体肥壮,腹部鼓起,增加了容积;四足立起,方便加热;嘴部既可加水,也可出水,使用简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该壶1959年在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构思巧妙,造型在新石器时代发现的陶器中较为罕见,暗含着大汶口先民们对血与火的原始崇拜。虽然是实用器物,但5000多年的前的大汶口先民却极具艺术情趣,准确地把握了动物各部位的比例结构和体形特征,是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是大汶口文化的独特代表。</p> <p class="ql-block"> (二)蛋壳黑陶杯。龙山文化时期,距今约4000多年</p><p class="ql-block"> 蛋壳黑陶杯有多只,第一张图是这组宝贝的参评代表,高12.4厘米,口径11.3厘米,最薄处只有0.2—0.3毫米,重量40克。1960年出土于山东省潍坊市姚官庄龙山文化遗址。 此杯是我国古代制陶艺术的巅峰之作,器壁薄如蛋壳,杯体表面磨光,漆黑光亮,器柄呈竹节状,有密集的凸棱纹。器型规整匀称,装饰简洁美观,被考古学家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p> <p class="ql-block"> 蛋壳黑陶杯,仅发现于山东地区,而且发现数量较少,是山东龙山文化的标志性器物。龙山文化处于青铜器和石器并用的时代,相当于“三皇五帝”时期,是古代夏商周文明的先驱。</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中同时展出其他蛋壳黑陶杯。</p> <p class="ql-block"> (三)亚丑钺(音月。)商代兵器形礼器。距今约3000—3500年。</p><p class="ql-block"> 亚丑钺是山东省博物馆最网红的一件文物,这件器物的人形面容实在令人喜爱。1965年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的墓道中出土,共有两件。这件上面有“亚醜”铭文,是商代礼仪重器、王权的象征。钺长32.7厘米,刃宽34.5厘米,长方形,弧形刃,钺身作镂空人面纹眉、瞳、鼻突起,怒目圆睁,狰狞可怖,极富威严,是殷商末期青铜钺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 钺在古代首先是一种实用的作战兵器,因是王公贵族使用的武器,由此又引伸出钺的另一个用途,即权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同时出土的另一件铜钺,也有“亚丑”铭文。专家推测,这里可能是“亚丑”族的墓地,该墓主人则可能是仅次于商王的方伯一类的人物。“亚丑”族应该在商王国的东南,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先进、势力强大的地域方国。但历代史书均没有明确记载。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通过进一步的考古发现,亚丑一族的神秘面纱将会昭示于天下。</p> <p class="ql-block"> 由于亚丑钺极具历史文化价值,另一件较大的亚丑钺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下图是藏于国家博物馆的亚醜钺。</p> <p class="ql-block"> (四)甲骨文。商代,约3000多年。(无照片,展品小,光线暗,拍照不成功)</p><p class="ql-block"> 山东博物馆收藏的这批商代甲骨文,主要来源于罗振玉、孙文澜等甲骨文研究大师的私人收藏。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涉及商代政治制度、王室成员、社会生活、经济生产、方国地理、军事战争、宗教祭祀、文化礼仪等方方面面。数量仅次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但质量占优,在全国博物馆中位列前茅,其中有四片是极少见的特级品。</p> <p class="ql-block"> (五)颂簋(音鬼),西周周宣王时期。距今2800年。</p><p class="ql-block"> 簋为盛食物青铜器具,这件簋的主人是颂。颂是西周时期的一位贵族,这件簋上有铭文152个字,记载了周宣王对西周贵族颂的册命。周宣王赐予颂掌管洛阳仓库的权力,并赐给他黑色的礼服、赤色的马具等物品,以兹勉励。在接受了周宣王的册命后,颂进献玉璋,感谢王恩,事后铸造了此簋,以纪念此事并希望此份荣耀能够为后世子孙世代享用。</p><p class="ql-block"> 颂簋通高30.1厘米、口径24.2厘米,重13.2千克。造型秀美,形态优雅,隆盖,顶有圈形把手。圆腹、圈足,盖顶部有圆形捉手,双耳造型别具一格,纹饰以龙纹为主纹,搭配使用瓦纹和垂鳞纹,繁简呼应,疏密有致,展示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高超工艺。</p> <p class="ql-block"> 这尊西周颂簋以庄重的造型、瑰丽的纹饰、秀美的铭文,成为难得一见的西周青铜器珍品。器物内底和器盖152字铭文,是研究西周社会历史重要的文字资料,其金文规整、典雅,也是书法艺术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六)鲁国大玉璧。战国时期,距今2200—2400年。</p><p class="ql-block"> 迄今为止发现的战国时期最大玉璧。1977年山东曲阜鲁国故城遗址出土。该玉璧呈碧绿色,扁平体,正圆形,外径32.8厘米,孔径11.6厘米。玉璧两面有相同的纹饰,繁缛精美,布局紧凑匀称,线条流畅,工艺纯熟,器形规整,琢磨精良,属战国时期玉璧中的精品。博物馆大堂穹顶使用了鲁国大玉壁造型。</p> <p class="ql-block"> (七)《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西汉)。2000—2200年。</p><p class="ql-block"> 1972年4月,山东临沂市银雀山考古发掘了两座西汉墓,墓中有大量随葬器。尤其引人关注的是,出土了西汉竹简四部,即《孙子兵法》105枚、《孙膑兵法》232枚,《六韬》54枚和《尉缭子》36枚,另有西汉武帝《元兴元年历谱》及其他内容的竹简。</p> <p class="ql-block"> 国家文物局将这批西汉竹简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失传了1700多年的《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同时出土,解开了历史上关于有无孙子和孙膑其人其书的千古之谜,列为“新中国30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被评为“中国20世纪百年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p> <p class="ql-block"> (八)九旒(音流)冕(明代)。600年</p><p class="ql-block"> 1971年出土于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墓,是我国截止2012年发现唯一一件保存完好的明初亲王冕冠实物,是研究我国古代服饰、礼制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旒冕是帝王的礼帽,只有皇帝、太子、封王才能佩戴。旒指的是帽子前后垂着的带珠子的一条条线,这个是九旒所以是九条线九珠。线的数量代表了身份尊贵程度,皇帝是12条 12珠,太子是11条11珠,亲王是9条9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鲁荒王墓中出土的九旒冕,是人们第一次见到古代亲王冠冕的完好实物。它高18厘米、宽23.5厘米、筒径18.5厘米,由藤篾编织而成,涂以黑漆,表面敷贴丝绢。冕冠的周围镶嵌金边,一根金簪左右贯穿。</p> <p class="ql-block"> 鲁荒王九旒冕填补了历史文物的空白,它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在此之前,冠冕只能在古代绘画中见到,因此,这件九旒冕实物的价值就不言而喻了。</p> <p class="ql-block"> 由于对博物馆布展了解的不够透彻,重点徘徊在山东历史文化展区,因此,镇馆之宝只看到8件。另两件镇馆之宝“东平汉墓壁画”和郑板桥的“双松图”没有看到。</p><p class="ql-block"> 十大镇馆之宝件件珍品,上下贯穿几千年。可以说,它们就是山东历史长河上璀璨的明珠,光芒四射地照耀着历史发展的前程。</p> <p class="ql-block"> 除了十大镇馆之宝,山东博物馆还馆还评出了“最具听觉冲击奖”、“最具视觉冲击奖”、“最具故事魅力奖”、“最受现场观众喜爱奖”等四件藏品。</p> <p class="ql-block"> “四最”奖展品看到了两件,一件是最具听觉冲击奖:天风海涛琴。</p><p class="ql-block"> 1971年出土于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墓,此琴为唐代著名制琴大师雷威亲手所制。是现存古琴中唯一形制完备的七弦琴,今天仍可弹奏。天风海涛琴的神奇和奥秘与其悠扬琴声已经通过山东广播电视台的电波,传向中国和世界。</p> <p class="ql-block"> 另一件是“最受现场观众喜爱奖”——明代运河漕船</p><p class="ql-block"> 1956年发现于梁山县宋金河的支流中,是京杭大运河出土古船中年代和用途最明确、保存最完整的漕船,随船出土的铁锚有洪武二十三年款,为研究古代漕运史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以场景模拟形式重现运河遗韵,观众如临其境,独立桥头,阅尽明清古镇春华秋实,迎接一艘艘漕船扬帆而至,重拾昔日运河之繁华。</p> <p class="ql-block"> “最具视觉冲击奖”——戗金云龙纹朱漆木箱和“最具故事魅力奖”——蝉冠菩萨像两件展品也疏忽了,没有看到,留下一个遗憾,这些还需要今后再去山东补课。</p> <p class="ql-block"> 这次山东行最后到博物馆探宝,感触颇深。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各地的博物馆是中国历史文化集大成之地,因此我也计划以后到各省市游玩时,要将参观博物馆纳入保留项目,以增加我们对自己历史的了解,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心中牢牢扎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