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灰眶雀鹛,别名白眼环眉、山白目眶、绣眼画眉等。是属脊索动物门、鸟纲、雀形目、画眉科、雀鹛属的一种小型鸟类。体长12.2-14.3厘米,共7个亚种。额、头顶、枕、颊和耳羽颈侧灰褐色;背、腰为橄榄褐色;尾上覆羽逐渐转棕褐色;眼先灰褐眼周灰白色;颊比头顶稍淡;颏、喉浅灰褐色;胸灰白染草黄;腹侧和两胁为草黄色,腹中央灰白色;尾下覆羽棕黄色。</p> <p class="ql-block"> 灰眶雀鹛,肩羽、小覆羽、内侧飞羽和各飞羽外翈同背色,内翈黑褐,但内翈缘色较淡;第2-6枚初级飞羽具切迹。第2初级飞羽等于次内侧飞羽;第1枚初级飞羽短于最内侧飞羽。尾羽12枚,中央尾羽橄榄褐。其余尾羽外翈暗橄榄褐色,内翈更暗;中央尾羽具不明显的暗色横隐纹;各尾羽末端羽轴尖出。嘴黑褐色,嘴峰稍曲,上喙末端略钩,具缺刻,鼻须嘴须均发达。跗蹠前缘,被盾状鳞,跗蹠趾角褐色,爪稍淡。</p> <p class="ql-block"> 灰眶雀鹛云南亚种,雌雄羽色相似。额、头顶、枕、后颈暗灰色或褐灰色,头顶两侧具黑色侧冠纹或侧冠纹不明显,头侧和颈侧灰色或深灰色,眼先稍白,眼周有一灰白色或近白色眼圈。其余上体橄榄褐色或橄榄灰褐色,有的上体沾棕红色或几全为棕红色,腰和尾上覆羽茶黄褐色或橄榄褐色沾棕色,尾表面与尾上覆羽相似;两翅覆羽和飞羽亦与背大致相同或沾棕色。颏、喉浅灰色或淡茶黄色沾灰,胸淡棕色,其余下体橄榄褐色或棕橄榄褐色。 虹膜红棕色或栗色,嘴角褐色或黑褐色,脚淡褐色或暗黄褐色。</p> <p class="ql-block"> 灰眶雀鹛,主要栖息于海拔2500米以下的山地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森林和灌丛中,在原始林、次生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以及林缘灌丛、竹丛、稀树草坡等各类森林中均有分布,在油茶林、竹林、果园等经济林以及农田和居民点附近的小块丛林和灌丛内都见有活动,是雀鹛属鸟类在中国分布最广的一种。</p> <p class="ql-block"> 灰眶雀鹛,主要以昆虫及其幼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种子、苔藓、植物叶、芽等植物性食物。所吃昆虫各类主要有甲虫、毛虫、鞘翅目昆虫、鳞翅目昆虫、膜翅目昆虫、双翅目昆虫、蜻蜓目昆虫以及其他昆虫和昆虫幼虫,植物性食物主要有榕果、浆果、草莓、花蕊、苔藓、悬钩子、果实、杂草种子、叶芽等,偶尔也吃少量谷粒等农作物。</p> <p class="ql-block"> 灰眶雀鹛,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常成5-7只至10余只的小群,有时亦见与其他小鸟混群,频繁地在树枝间跳跃或飞来飞去,有时也沿粗的树枝或在地上奔跑捕食。常常发出“唧、唧、唧、唧” 的单调叫声。常与其他种类混合于“鸟潮”中,大胆围攻小型鸮类及其他猛禽。</p> <p class="ql-block"> 灰眶雀鹛,在中国以内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其以南各省区,往北达陕西南部和甘肃南部,往东至浙江和福建沿海,南达广东、香港、广西、台湾和海南岛,往西至四川、贵州、云南等省。繁殖期在5-7月,通常营巢于林下灌丛近地面的枝杈上,巢距地高0.2-2米。巢呈深杯状,主要由草叶、草茎和草根等材料构成,有时还有树叶和苔藓掺杂在一起。该物种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 <p class="ql-block">摄 影:海阔天空摄影工作室</p><p class="ql-block">撰 文:海阔天空(刘佳)</p><p class="ql-block">音 乐:李琴师《小小鸟》</p><p class="ql-block">拍摄地:云南滇西高黎贡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