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是2022年7月16号,入伏第一天。对于三伏天,人人知道,2500年前的秦德公就在入伏第一天举行祭祀活动。农谚说“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那么什么是伏?如何确定入伏?许多人也许就不清楚了。</p> <p class="ql-block"> 伏字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的金文中,象形字,即狗卧在人身边,表示趴下,或隐藏起来。伏也叫伏日,伏的来由有几种说法,结合现代人的认识,伏天一般在小暑、大暑与立秋时候,这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副热带高压比较活跃,高温多雨,是最湿热的时候,古人在这个时候创立了伏日之说。从字面讲,伏可以理解为“潜伏”。一种说法是阳气太重了,阴气就隐伏了。第二种说法是天气太热了,人和狗都躲到阴凉处去了。</p> <p class="ql-block"> 关于伏的第三种说法,与阴阳五行有关,相对复杂。我们现在讲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五行则一年分为五季,夏与秋之间还有个长夏,分别与木、火、土、金、水对应。春对应木,夏对应火,长夏对应土,秋对应金,冬对应水。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来,怎么办?就要潜伏一段时间,所以,有了“伏”一说,“伏”的本意就是“潜伏”,对应五行之“土”。</p> <p class="ql-block"> 伏天的确定其实并不复杂,只要知道古人天干地支计日就可以了。头伏为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末伏为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开始,中间的庚日为中伏。</p><p class="ql-block"> 古人干支法计日计年,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用天干地支计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也用天干地支计日,甲子日、乙丑日。古人用庚日计算伏天,庚相当于更,有更替、变更的意思,天干十个,庚子日、庚丑日、庚寅日到庚亥日,两个相邻庚日之间相隔十天,所以每个伏也就是十天了。</p><p class="ql-block">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入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第一天。头伏、末伏都为十天,如果头伏与末伏之间出现一次庚日,中伏就为十天;出现两次庚日,第二个庚日就为润中伏,即中伏为二十天。</p> <p class="ql-block"> 三伏天太过于湿热,人们躲避阳光。充足的睡眠、少动多静、忌贪凉等养生之外,三伏天也是冬病夏治的最好时机,“天灸”是最有效的冬病夏治方法,简单、实用。中午十一点到十三点的时候晒背,依据个人体质,二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就可以了。</p> <p class="ql-block"> 伏天是一年最热烈的时期,万木峥嵘与极端气候交织,按照人定胜天的思想,了解自然,利用自然,趋利避害,让三伏充足的阳光和充沛的雨水造福人们的生活,成为了一代代有志之士奋斗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