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退休赋闲,人人都有船靠码头车到站的想法。大家都在努力培养各种兴趣爱好,或唱歌、或跳舞、或上老年大学、或窝在家里舞文弄墨玩点高雅。总之大家都不再过问社会上的事,似乎社会已不属于老年人了。</p><p class="ql-block"> 不过,最近网络上出现的“司马南莫言关于文学定位之争”,闹得不可开交,双方粉丝互怼,火药味之浓烈,决不亚于当年的“文攻武卫”。司马南和莫言二人同属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过来人,对共同经历过的那段社会生活,他们的认识为何有如此大的分歧呢?同为文化人,他俩的文学观咋这么尖锐对立、且水火不相容呢?</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初,我们俗称“低标准时期”。这“低标准”的雅称,并非出自粗俗的老百姓之口,它是当时的中央提出的。“低标准,瓜菜代”这是中央文件对当时百姓生活状态的描述,这足以说明当时全国粮食的紧缺和全国老百姓吃饭的艰难。这明摆的事实,司马南老师宁是不信,而且他还以灵敏的嗅觉,以爱国的责任感,从政治的高度分析指出:莫言的小说抹黑了当时的社会,并为西方势力攻击中国提供了口实。</p><p class="ql-block"> 在司马南老师的带动下,网络上他的一大批的粉丝,以及不少学者教授,还有少数农民,他们对莫言及莫言的小说群起而攻之,言语之激烈,措辞之尖酸,让笔者不忍复述。</p><p class="ql-block"> 对年轻人对那段历史的无知,我很能理解,也很同情,因为那段历史,在以前的历史教科书中总是回避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无论是历史老师还是语文老师,对那段历史都是讳莫如深,没有谁敢告诉学生以真相。后来,学生即使上了大学,对这段历史的认知,照样是空白、照样是盲区。本来,遇到网络上对“前三十年”这种争论,上了年纪的我们应该站出来,尤其是我们这些50后,有责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如实告诉年轻人低标准的真相,让年轻人真真切切了解那段历史,补上他们所欠缺的这一课。没有想到,“低标准”的亲历者司马南老师却反其道而行之,非但不去告诉年轻人历史真相,反而用政治高压的手段去构陷说真话的莫言,这种做法让笔者百思不得其解。</p><p class="ql-block"> “低标准”已远去一个甲子,对此国家早已作了定论,对这段历史,我们国家现在既敢于正视,也不再回避。奇怪的是我们一些上了年纪的亲身经历者,他们却信口雌黄、颠倒黑白、睁着眼睛说瞎话,这些老年人这种对历史不负责任的做法,真的是在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形象吗?作为上了年纪的我,实在不敢苟同,真不知道他们岀于何目的。</p><p class="ql-block"> 静观这场旷日持久的“莫言司马南之辩”,笔者以为,我们这些低标准的亲历者,在这大是大非面前,要敢于发声,我们应该用亲身经历,去告诉现在的年轻人当时的生活真相。我们决不能容忍某些人打着爱国的幌子而去误导现在的年轻人,更不能让某些人为我们曾经的过失喝彩、唱赞歌。笔者以为,对我们曾经的过失喝彩、唱赞歌的,他们都是居心叵测之人,对这类人我们既要警惕,更应提防。守望历史,还原历史真相,这是老年人的历史责任,我们千万别推托。</p><p class="ql-block"> 洪晓</p><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16日于长武</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