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一章 中国画构图学的基本原理</p><p class="ql-block">一、传统人文思想的影响(五)</p> <p class="ql-block"> 《女史箴图》是顾恺之根据西普张华所撰《女史箴》所作。张华的《女史箴》是以封建妇德来"劬劝”贾后南风的。顾恺之所作《女史箴图》其意同样具有“明劝戒、著升沉”的道德使命。</p> <p class="ql-block"> 儒学的影响使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构图形式与结构关系,画面结构以强调尊卑、主次、正侧、大小等伦理性作为审美准则,而不是比例关系的准确。此图中唐太宗以尊贵者的形象大于他人,群女环绕以使其突出;吐蕃使者禄东赞造型上小于唐太宗,但较之其他形象略大,同样也是造型上的一种尊卑关系。</p> <p class="ql-block"> 此图传为阖立本所作,亦有论者考证其作者为初唐郎余今。图中不仅以造型的太小强调尊卑更为明显,而且有着鉴戒执政者的作用,使其“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图①是晋武帝司马类。司马类乃开国之主,故而在图中造型英明神武,气宇轩昂。图②是陈后主叔宝。陈叔宝乃喪国之君,构图虽与臣子有尊单之分,但较之司马炎矮小,且神态委靡,容止鄙俗。所起到的正是曹植所说:“见三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异主,莫不悲惋”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建立在道德伦理基础之上的儒学以自然品格来比喻人的品德,以人的道德观念来观照自然,导致了在对自然美的欣赏中也包含了道德的内容,这种“比德”的思想在中国画中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梅的孤高傲寒、兰的清雅、竹的虚心而有节、菊的傲霜等等似人的道德特征,在中国画中比比皆是。</p> <p class="ql-block">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以青绿山水法将千里江山绘于一卷,高山直插云际,峰峦冈阜延伸而下,碧波粼粼,辽阔无涯。游船、沙堵、桥梁衔接呼应,村舍数座,江舟画舫中人物如豆,须眉隐约,俨然是一个迥出尘寰的人间仙境。这种一览千里的构图形式,只有在中国画天人合一的写意性艺术观指导下,才能得以实现,这是其他任何一个画种都无法企及的。</p> <p class="ql-block"> 春天的兰花与秋天的桂花绘于一幅,而且十分自然。源于庄禅哲学的写意性意象思维方式,使中国画的构成摆脱了时空的限制,达到了物我兼容的幻化境界。</p> <p class="ql-block"> 盛开于寒冬的梅花,却有彩蝶飞舞寻春。写意性的艺术观使中国画构图中的天地造物,随其意而取用,突破了物象自然属性的约束,这正是绘画构图至高的自由之境。</p> <p class="ql-block"> 此图將花开于四个不同季节的花卉绘于一幅,这是中国画构图突破时空限制的一种典型范例。</p> <p class="ql-block"> 白描是中国画在写意性艺术观念指导下产生的一个特殊画种。这是中国美术史上著名的白描经典作品,不知出于何人之手,据传为宋代武宗元所作。仙女们鲜丽烂的裙裾,金碧交辉的头饰,以及色彩缤纷的仪仗,所有色彩皆被舍弃,所注重的只是构图中人物的组合与线条的韵律美感,在写意性艺术观的指导下,中国画的艺术创造并不执著于客观物象的自然真实,自然形象中所有影响艺术创造的羁绊皆可按需取舍,这是艺术创造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 花鸟画的艺术创造亦是如此,碧绿的荷叶与秋葵、艳丽的花采、五彩斑烂的鸳鸯与公鸡,在中国画的艺术创造中,只是一种缘物寄情的中介,表达的是创造者的主观意念,合则留,不合则去。物我兼容,造化在手,取其所需、超越表象。这是中国画家基于写意性艺术观对客观世界的灵活把握。</p> <p class="ql-block"> 图12①图12②两幅作品皆是山水画,一幅完全舍弃了色彩,嫣红翠绿,弃之不顾。一幅则完全改变了现实色彩,莽莽山川,一片红艳,天地造物,随其剪裁。而題款诗词与印章的介入,更使山川造物与抒情表意融为一体,这是中国画家对艺术本质的深刻领悟与对艺术规律的本质性的体现,充分发挥了艺术作品的最大效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