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城万仞山-河西走廊的沧桑

小雅

2022年7月5日,我们从祁连县出发,一路向北,过扁都口翻越祁连山,进入甘肃境内的张掖,古时亦称西凉州、甘州。一座孤城,㧪守河西走廊的咽喉之地,力拒西、南、北来犯的外族入侵。保河西走廊畅通,汉家江山永固。这个地名来自遥远的2200年前(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据《汉书》记载,张掖之名,意为“张国臂掖,以通西域,隔绝匈奴、南羌,断匈奴右臂。”短短19字,渗透了我们的祖先开疆拓土,保卫家园的强韧与悲壮。2000多年后,日月更替沧海桑田,硝烟化作了白云,鲜血滋养了草原。只有它守护的丝路还在,而且由黄沙驼铃,变成了呼啸而过的钢铁长龙。今天的张掖,更为人熟知的,是它怀抱中的七彩丹霞山和神奇壮美的大峡谷。 车行进在G315国道上。夕阳穿过兰霍高铁的桥洞,照亮了中国最大的风电场瓜州风电场林立的高压电塔。沉寂千万年的戈壁滩焕发着勃勃生机。 张掖国家地质公园总面积510平方公里,位于祁连山北麓临泽、肃南县境内,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以色彩艳丽、层理交错、气势磅礴、场面壮观而著称,是一处世界级地质公园。 蓝天下的彩色丘岭,梦幻得犹如童话。 十三年前,张艺谋在这里拍了《三枪拍案惊奇》。电影的剧情早已不记得了,但闫妮、小沈阳们奔跑嘻闹的艳丽山丘,却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中。现在,终于亲眼得见,确实令人拍案惊奇! 莫非王之焕“一片孤城万仞山”说的就是这里? 站在这些艳丽的彩色丘岭面前,很想走得再近一些,去摸一下,是不是画家们打翻了颜料桶? 最好乘上热气球,从上帝视角看七彩丹霞山,只可惜我们没能如愿。 张掖的平山湖大峡谷也是一处地质公园,它以奇特的红色砂岩雅丹地貌著称。 远远望去,象一座古代城堡。 为了不破坏山体,一条条栈道通向各个景点。 两位老仙人,怕是已坐而论道几百万年了。 这对难分难舍的情侣,是在眺望诗和远方吗?<div><br></div> 大峡谷里,彩色丹霞时隐时现。 公路旁边的戈壁滩上,一位赤子在朝阳里憨睡。这是清华大学艺术家们的杰作,名为“大地之子”。 这组现代雕塑用数千根钢管组成,名“无界”。表现的是沙漠中常常出现的海市蜃楼的幻影。说实话,我没看懂,只觉得在荒漠上出现一堆脚手架有点不搭调。咱不懂艺术,有点对不起那些高至云端的艺术家们。 倒是汉武帝放在这里恰到好处。这位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千古一帝,他身下的黄沙,2000年来从未淹没过那条丝路,他的子孙后代也从未遗忘过他的丰功伟绩。这几件伴随着沙漠丝路的巨型雕塑,都是清华大学艺术系师生们的作品。 一块花岗岩石碑,铭刻着当地党政领导,以及他们代表的人民,对艺术家们和公益慈善家们的感激。 在瓜州的沙漠里,我们巧遇从宁夏过来为某种西瓜做宣传的小队人马。扮成西夏飞天的舞蹈演员在大漠中翩翩起舞,像是从敦煌壁画中走下来的姑娘。 反弹琵琶伎乐飞天,为了这个动作,小姑娘不知道练习了多少个晨昏。 小姑娘扮相端庄秀丽,笑得比西瓜还甜! 瓜州是出各种甜瓜的地方,所以得行走几百里,从宁夏到这里来拍西瓜的宣传片! 从瓜州继续西行,大漠中远远地露出一点绿色。我们已经到了万里长城的最西端,嘉峪关。这座明代建起的军事重镇,现在虽然没有了实战功能,却因为承载了太多的民族苦难和抗争,成了最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同时,它屹立600余年而岿然不动,也显示了我们祖先高超的建筑水平。 一段屹立600余年而不倒的明长城。 其实,支撑嘉峪关保家卫国,岿然不动的,还有一道血肉长城。那就是长年驻守在这里的千百将士。在这一去千万里,春风永不度的孤城里,他们承受的肉体和心理磨难,从这三个小小的石洞可见一斑。用小块石头敲击这根石条,会发出“啾啾”如燕鸣的声音。将士们想家的时候,就来这里敲击石条,听听家乡燕子的叫声,以缓无尽乡思。数百年过去,石条上就出现了三个小洞。 瓮城的大门,诱敌深入,瓮中捉鳖的诱饵。 那块著名的移一砖即毁全城的压城砖,就在城楼的背面。 明清时期的大炮,曾经震摄过多少来犯的敌人。 明代乃至清代中期,从这个大门出去,便是出国了。得有多少车轮的碾压,才能在坚硬的石板上留下如此深的辙印。古代丝路的厚重底蕴隐隐浮现在这里。 关城上的角楼已于近年进行了修复,但它对面的长城,却是600年前的原貌,表层斑驳,露出坚如磐石的夯土,决不屈服于风沙剑戟。一座孤城,一道雄关。栉风沐雨,只为守护身后的岁月静好。 鸣沙山,这是世界上距离城市最近的流动沙丘,往北五公里就是敦煌闹市的中心。来到敦煌,你一定会惊叹,城市和沙漠怎会如此亲近,在沙山下生活的人怎会如此坦然? 鸣沙山的沙源来自我们很快就要路过的库木塔格沙漠。 鸣沙山下的月牙泉,其实是一小片碧绿的湖水。 它似乎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缩小。真担心哪一天醒来,看到头条上爆出它从地球上消失了! 在鸣沙山上徒步是件很辛苦的事情。早上10点,沙漠表层已经非常烫脚,大约有将近50度了。幸亏有景区设置的登山木梯,才能顺利登上山顶。 你骑在骆驼上看风景,我看骑在骆驼上的你。 一定比你看到的风景还要美! 终于可以去看心仪已久的敦煌莫高窟了,心里还有点小激动。对于一个从事文化宣传工作的人来说,莫高窟就如同基督徒心中的耶路撒冷。 它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坚时期,距今已有1600余年。后经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西夏、元朝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div>元代以后敦煌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废。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闭嘉峪关,使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设沙州所,三年(1725)改沙州卫,并从甘肃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沙州卫为敦煌县,敦煌经济开始恢复。莫高窟才又开始被人们注意。<br></div><div>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藏经洞文物发现后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将近五万卷文件绝大部分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八千余件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br></div> 河岸边那一排排洞窟不对外开放,里边也没有壁画。那是古代僧人们修行住宿的地方。得有多么坚定 的信念,才能在沙漠里冒着难耐的酷暑严寒,一住十几年乃至几十年诵经入定。 小门里面就是洞窟。为了保护已经有1600年到800年历史的壁画和雕塑,里面不准开灯,不准设空调,更不准拍照。 沿着上下三层的走廊,我们走进了8个精品洞窟。修缮过程中,文物修复部门尽可能保留下原有的裸露壁画,这让我们可以看到宋代的一些壁画原图。当然,风吹日晒,颜色已经失去了早先的鲜活艳丽,只有流畅优美的线条,还依稀看得到古人遗风。 墙上隐约可见古代壁画。 离开莫高窟的当天晚上,我们在“又见敦煌”情景剧专用剧场观看了著名导演王潮歌的情景剧《又见敦煌》。大家满怀期待地去了,以为可以看到一场《印象刘三姐》那种情景剧。没想到,90分钟的演出期间,需要近千位观众从一个场地转移到另一个场地,没有座位,昏暗的场所,事先也不知道怎么走。那份拥挤混乱可想而知。演出过程中,到处都会有演员出现说上一两句台词,让人摸不着头脑,也完全没法建立顺畅的观剧心境。更加上时不时听到父母找不到孩子的呼叫,身体碰撞,眼镜掉落的惊呼。哪还有心思观剧,只担心千万别被人撞倒,更担心发生踩踏事故!幸亏最后30分钟让大家坐了下来,许多人都长出一口气:终于安顿下来了。走出剧场,观众交流听到的最多一句话是:太吓人了,好在都平安!<div>如果是敦煌旅游部门为了欢迎或答谢游客无偿奉送的演出倒也罢了。问题是这场演出一人298元,着实的不便宜。真应了一句俗话:谁让你花钱买罪受呢!</div><div>好在大家都没往心里去,一个小插曲而已。美景还在前边等我们呢,赶紧休息,明天继续出发。</div><div>这三个字是赵朴初老写的。</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