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点评《我们爱宋朝,一半是因为他(下)》

云鹰

<p class="ql-block">  名人点评《我们爱宋朝,一半是因为他(下)》</p><p class="ql-block"> 在苏轼后半生的作品里,还喜欢一首《和陶和刘柴桑》:</p><p class="ql-block"> 万劫互起灭,百年一踟躇。漂流四十年,今乃言卜居。</p><p class="ql-block"> 且喜天壤间,一席亦吾庐。稍理兰桂丛,尽平狐兔墟。</p><p class="ql-block"> 黄橼出旧枿,紫茗抽新畲。我本早衰人,不谓老更劬。</p><p class="ql-block"> 邦君助畚锸,邻里通有无。竹屋从低深,山窗自明疏。</p><p class="ql-block"> 一饱便终日,高眠忘百须。自笑四壁空,无妻老相如。</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呼应了陶渊明的《和刘柴桑》,写的是苏轼晚年苦中作乐的心境。文人流落,常常有酸苦气,怀才不遇,闷闷不乐,是文人抒情诗才有的两种情绪。苏轼胸中也有郁结,但他没有让自己的愁苦湮没了诗歌的艺术,他用一种融合佛道精神的从容与逍遥,中和了儒家的入世之苦。</p><p class="ql-block"> 苏轼性灵,所以爱酒。曾有人统计,《东坡全集》共出现“酒”字九百多次,苏轼喝过的酒,可以铺满他的府邸。他不但喝酒,还自己造酒,作为苏轼的忠实读者,林语堂就说他是“造酒试验家”,传说有蜜酒、真一酒、天门冬酒、桂酒、万家春酒、酴酸酒、罗浮春酒等。</p><p class="ql-block"> 苏轼被荔枝和酒勾了魂,不但自己吃,还教别人怎么吃。如今惠州有名的烤羊蝎子,就是苏轼的心头好。那时候,惠州的肉铺宰羊,别人都爱吃羊肉,但苏轼嘱咐屠户,每天把大梁骨留给他,这个大梁骨,就是我们说的羊蝎子。</p><p class="ql-block"> 据说,苏轼烹羊蝎子会先煮熟,然后轻洒酒和盐,在火上烤至微焦,待酥脆焦嫩,便是食用的最佳时机。他不但爱吃羊蝎子,烧蚝、盐焗鸡也都是他的桌上料理。以至于他说:</p><p class="ql-block"> “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p><p class="ql-block"> 又说:</p><p class="ql-block"> “试问岭南应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p><p class="ql-block">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诗背后,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且说苏轼的好友王巩,因乌台诗案而被贬岭南宾州,当他南下时,只有歌妓柔奴愿意随行,后来,王巩等到了北归的机会,他在临走前与苏轼重逢,唤柔奴为好友敬酒,故友重逢,不胜唏嘘,苏轼问及岭南风土,柔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p><p class="ql-block"> 知道苏轼的境况后,当朝宰相章惇感慨:“苏子瞻尚尔快活耶!”</p><p class="ql-block"> 苏轼晚年最后一次被贬,是从惠州到了海南。方言不熟,地理不通,甚至,帮助他的人也会被他牵连。</p><p class="ql-block"> 但苏轼依然很乐观,任何悲的事情在他这里,都能发现出喜的一面,就像他明明在雷州找不到好大夫,也能自嘲这样就不会被开封府的庸医所害。官府不允许他住官舍,他就在南的桄榔林下建了几间茅屋,起名“桄榔庵”。吃不了东坡肉、烤羊腿,他就因地制宜,吃烧蚝、烤鱼虾,据说还吃过蝙蝠。</p><p class="ql-block"> 被贬海南后,苏东坡也写点东西,打发时间。大部分文人被贬到岭南,写的都是苦大仇深郁郁不得志,苏东坡也写,他写的是:</p><p class="ql-block">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p><p class="ql-block"> 元符二年的一个夜晚,苏轼饮酒入梦,梦里他回到惠州,夜登合江楼,但见月色如水,魏公韩琦跨鹤凌空而来,对苏轼说:“我现在天上负责一个重要部门的工作,今天特来相报,北归中原,当不久也。”</p><p class="ql-block"> 梦醒之后,苏轼回味梦中景象,似真似幻,令他将信将疑。他对苏过说:“近日颇觉有还中原气象。”于是他铺纸研墨,焚香祈祷,郑重道:“我将默写自己平生所作的八篇赋,果然如我所言,当不脱误一字。”</p><p class="ql-block"> 终于,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二十日,苏轼等到了朝廷的大赦。</p><p class="ql-block"> 只可惜,此时的苏轼已到迟暮之年。</p><p class="ql-block"> 北归路上,苏轼的身体越发虚弱。回到常州之后,他的病情迟迟不见好转,他谢绝了大部分拜访的友人,卧榻病床一个月,没有胃口,也无力起身,他嘱咐友人,将自己完成的《论语》《尚书》《易经》三书的注解,托付给可靠之人妥为收藏。</p><p class="ql-block"> 七月十五日,他的病情继续恶化。他身体暴瘦,面如枯骨,又过数日,呼吸都困难了,两眼无神地望向窗外,昔日故人,仿佛一个个向他走来,又离他远去。</p><p class="ql-block"> 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苏轼在常州辞世,终年65岁。生命的最后关头,苏轼把三个儿子叫到病榻边来,对他们说:“吾生无恶,死必不坠(地狱)。慎无哭泣以怛化。”亲人问以后事,苏轼不答,湛然而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