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黄山市歙县棠樾村

生活是一杯酒

<p class="ql-block">位于黄山市歙县的棠樾村,因棠樾牌坊群而闻名遐迩,由古牌坊群、古祠堂、古民居和鲍家花园组成了棠樾牌坊群•鲍家花园景区,为国家级5A景区。1996年来时,还没有鲍家花园。棠樾村是鲍氏家族的聚居地,鲍氏的祖上是山东青州人,早在南宋建炎年间,为躲避战乱迁徙至此定居,至今已繁衍至38代。</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大门,一片青绿温馨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沿街而行,首先进入眼帘的这所大白墙,墙内就是独一无二的清懿堂,俗称女祠,是鲍氏家族为了颂扬鲍氏历代烈女贞妇而建的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清懿堂,坐南朝北,五开间,三进,马头墙,整个祠堂结构紧凑,造型流畅,内秀而外朴,端庄而不刻板。在男尊女卑的古代,女祠堂没有正门,只有一个偏门,而设有女祠堂的地方独有鲍家。</p> <p class="ql-block">古代祠堂的修建,注入了浓厚的封建思想。在封建社会里,男为天,女为地,妇女的地位是绝对低下的。为了做到克勤克俭,恪守孝道,完成大礼的孝道,许多妇女“功名成就”而成了烈女和贞妇。其实这都是对妇女精神的一种压迫和对幸福生活的剥夺。</p> <p class="ql-block">雕镌典雅瑰丽,门厅外之八字墙,满饰砖雕,玲珑剔透,华采纷呈,被誉为徽地祠宇砖雕之最。</p> <p class="ql-block">走出清懿堂,左手边就是世孝祠,世孝祠是为敬述先德,以勉后人而建,匾额“世孝祠”三字为清代大家邓石如手书。</p> <p class="ql-block">牌坊是古代国家表彰的典范、是家族荣耀的象征也是用石头雕刻成的勋章。走出清懿堂的偏门,正对着的就是棠樾牌坊群!共有7座牌坊按忠、孝、节、义依次排列,明代3座,清代4座,勾勒出封建社会“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 </p> <p class="ql-block">第一座牌坊谓鲍灿孝行坊:建于明嘉靖十三年,距今已有470余年,坊额上雕刻有“圣旨”二字。通书达理的鲍灿,不求仕途,却十分孝母,在七十老母两足生疮,医药治疗多年无效时,昼夜吮疮去毒,不到一旬而愈,孝行感人,建坊旌表。牌坊上书“旌表孝行赠兵部右侍郎鲍灿”字样。又说:鲍灿为一书生,没有做过官,因教育子孙有方,其孙子在捍卫明室江山的战斗中,屡建奇功,被皇帝“荣封三代”,特为其祖立坊。由于鲍灿的曾孙鲍象贤是工部尚书,所以皇帝赠鲍灿“兵部右侍郎衔”。</p> <p class="ql-block">在第一和第二座牌坊之间,是鲍家祠堂。常言:“皇族有太庙,百姓有祠堂”。古徽州百姓聚族而居,出于敬宗收族的需要,每姓都建有规模不一的祠堂。棠樾村中的敦本堂,是棠樾鲍氏的“男祠”,供奉鲍姓各世祖宗。祠堂的建立在当年是宗人的排行,显其德高望重和受人仰戴,同时又可显示那些在外的商人荣归故里的气派和才干。这些被保护完好的文物古迹,不仅记载了当时棠樾家族的兴衰史,也饱蕴了徽州文化的宝典。</p> <p class="ql-block">沉稳凝重的敦本堂坐北朝南,三进五开间,五凤楼门厅,整个祠堂的结构简洁明了,银杏为柱,樟木作梁,砖、木、石雕洗练不繁。</p> <p class="ql-block">棠樾民居故事多且引人入胜,民间流传的故事中,“鲍家无懒橙”一则道出了鲍家勤奋治家的风尚。相传乾隆时代,扬州分旧城与新城。鲍志道昌腾于盐业,富甲江南,便于扬州新城盖了一处府弟。落成那天,管家引鲍志道巡视了院庭,刚进大门,鲍志道指着大门两旁各置的木橙问:“放置两橙何意?”管家答道:“此橙曰懒橙。凡扬州大家馆府均设此橙,是怕下人劳作过勤而便于休息,以此来显示主人仁爱宽儒之风度。”鲍志道沉思片刻,吩咐管家:“撤除此橙。自今以后,凡鲍家,不许有懒橙!”后来清代文人林苏门作诗称颂:“胡然无懒橙,只此一商家------守者勤劳惯,当门侍立斜”。于是“鲍家无懒橙”便成了扬州城达官贵府的一名言。</p> <p class="ql-block">祠堂大门的正南有江泽民主席的手书</p> <p class="ql-block">第二座牌坊谓慈孝里坊:始建于明初弘治十四年(1501),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坊额上雕刻有“御制”二字,是旌表鲍宗岩、鲍寿孙父子在宋代德佑年间,被叛将李世达抓获,并威胁要杀死父子中的一个,鲍寿孙急向前,以代父死,而父亲鲍宗岩则要求用自己的头颅,换回儿子的生命。父子两人在生死面前,父慈子孝,感天动地,连乱军也不忍下刀。后来朝廷为了旌表他们,赐建此坊,牌坊上还铭刻了明永乐皇帝的《慈孝诗》日:“父遭盗缚迫凶危,生死存亡在一时。鲍家父母全仁孝,留取声名照古今。”。“慈孝里”坊是明永乐皇帝御制,其政治待遇之高,可见一斑。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听到这个事后,欣然写下了“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的对联,并拨银将“慈孝里”牌坊重新修缮,又刻御题对联于其上。一座牌坊被几朝皇帝加封,这在我国历史上也不多见。</p> <p class="ql-block">第三座牌坊谓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额刻“矢贞全孝”、“立节完孤”, 是旌表鲍文龄妻子汪氏的贞操守节“贞节”坊。据县志记载,江氏为棠樾人,26岁守寡后,“立节完孤”,把儿子集成培养成歙县的名医。寡妇守节,培养后嗣,被宗法社会认为是最大的孝行,因为宗族是依靠血统来维系的。所以在江氏80岁高龄时,族人为她请旌,建起了这座宛如其化身的牌坊。</p> <p class="ql-block">棠樾牌坊群是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建筑风格浑然一体,虽然时间跨度长达几百年,但形同一气呵成。</p> <p class="ql-block">骢步亭是一座路亭,四角攒尖式,翼角飞翘,灵巧精致。门额上有清朝著名书法家邓石如题“抱步亭”3个篆字。建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这座小方亭不仅为行人休息提供了方便,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建筑空间显得生动,建筑形象更加丰富,为牌坊群增色不少。</p> <p class="ql-block">导游说,当地人也称骢步亭为官帽亭,从此走过喻意头戴官帽,脚踏青石,平步青云,步步高升!</p> <p class="ql-block">石牌坊按级别从低到高依次为敕命、圣旨、恩荣、御制。</p><p class="ql-block">敕命:个人因善行闻名乡里,经由地方呈报中央,皇上口头准行,建设资金自筹;</p><p class="ql-block">圣旨:因个人善行或德行高尚,由地方上报中央,圣旨书面批准,自己或家族筹集资金建造;</p><p class="ql-block">恩荣:是皇上主动对有功臣民提出石牌坊旌表,以昭显皇恩浩荡,由地方财政资金支持;</p><p class="ql-block">御制:是最高级别的牌坊,由皇上同意,国库出资建造,“御制”石牌坊并不多见。</p> <p class="ql-block">第四座牌坊谓乐善好施坊: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清嘉庆十年(1805),洪水泛滥,鲍漱芳带领众商捐米6万石、麦4万石,用以赈灾,尔后再捐银300万两,资助治水工程。他的儿子鲍均志父业,也多有善举。督抚将鲍氏父子的义举事迹上奏朝廷,皇上恩准修筑“乐善好施”即“义”字坊。</p> <p class="ql-block">又据传,棠樾鲍氏家族当时已有“忠”“孝”“节”牌坊,独缺“义”字坊。其村鲍氏世家,至鲍漱芳时,官至两淮盐运使司,掌握江南盐业命脉。他欲求皇帝恩准赐建“义”字坊,以光宗耀祖,便捐粮十万担,输银三万两,修筑河堤八百里,发放三省军饷,此举获得朝廷恩准。于是,在棠樾村头又多了一座“好善乐施”的义字牌坊。在歙县众多的牌坊之中,这种“以商入仕,以仕保商”,政治与经济互为融贯的密切关系屡屡可见。</p> <p class="ql-block">第五座牌坊谓鲍文渊继吴氏节孝坊: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受旌表的吴氏贞节之举甚为“壮烈”的“贞节坊”。她是鲍文渊的续弦。县志记载:吴氏,嘉定人,22岁嫁入棠樾,29岁时丈夫去世,她立节守志,对前室的孤子元标视如亲生,尽心抚养,直至其成家立业。鲍元标也不负母恩,终于成为清著名的书法家。中老年时,吴氏又倾其家产,为亡夫修了九世以下的祖墓,安葬好丈夫和族属中没有钱安葬的人。“厚葬”也是对祖宗的孝顺,当然也值得颂扬。吴氏还尽心侍奉患病的婆婆到寿终。她在60岁时辞世。吴氏的举动感动了地方的官员,遂打破继妻不准立坊的常规,破例为她建造了一座规模与其他相等的牌坊,获得牌坊额匾上“节劲三冬”、“脉存一线”的赞誉。尽管得此厚爱,但在牌坊额上“节劲三冬”的“节”字上,还是留下了伏笔——把节字的草头与下面的“卩”错位雕刻其上,以示继室与原配在地位上是永远不能平等。</p> <p class="ql-block">第六座牌坊谓鲍逢昌孝子坊: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据记载,鲍逢昌的父亲在明末离乱时外出多年,杳无音信,清顺治三年(1646年),才14岁的逢昌便沿路乞讨,千里寻父,最后终于在甘肃的雁门古寺找到了生病的父亲,他为父亲的背疽吮脓疗疮,并扶持父亲回到家中。一进家门又见母新病危在床,需要浙江富春山的真乳香医治,他远去桐庐,冒生命危险,在悬崖绝壁采集草药,母亲服用后果然痊愈,族人便说这是他“天鉴精诚”、“孝愈其亲”,赢得“人钦真孝”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第七座牌坊谓鲍象贤尚书坊:初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清乾隆六十年(1795)重修,坊额雕刻有“恩荣"二字,牌坊上“赠工部尚书鲍象贤”8个大字,是一座旌表鲍象贤的“忠字坊”。因其在云南平定叛乱,两广击退倭寇立大功。所以牌坊两侧,分别刻有“命涣丝纶”、“官联台斗”,这是皇族赐予的极高荣誉。据县志记载:鲍象贤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初授御史,后任兵部右侍郎。他曾经远赴云南边防,使边境得以安定,当地百姓还为他建了生祠以示感恩。由于秉性亢直,卑视权贵,鲍象贤多次遭到奸臣的中伤,政治生涯几起几落。但他一直抱持“官不择位”的思想,廉智自持,不计个人毁誉得失,一如既往地效忠社稷,在死后才被追赠加封为工部尚书。</p> <p class="ql-block">至此,我们懂得了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p> <p class="ql-block">走出棠樾牌坊群景区大门,向南500米,到达鲍家花园。鲍家花园,原为清乾隆、嘉庆年间著名徽商、盐法道员鲍启运的私家花园。是中国最大的私家园林和盆景观赏地。</p> <p class="ql-block">鲍家花园占地360余亩,收藏盆景作品近万盆。以徽派盆景为主题,荟萃海内外盆景流派之精华,广纳各方花草藤木之名贵,融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于一体,与牌坊群景区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一幅完整的徽商故里。</p> <p class="ql-block">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赞曰:“古风今尚在,新景更迷人”。中国著名旅游学专家魏小安称:"鲍家花园源于徽文化,却超越了徽文化,发展了徽文化,是盆景之“绝唱”,园林之“离骚”。</p> <p class="ql-block">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游园后欣然命笔“盆景无双地,园林第一家”。</p><p class="ql-block">游人叹曰:“鲍家花园如此多娇,引四海宾朋竞折腰”。</p> <p class="ql-block">园内盆景大多以枝干虬曲的木本植物为培育对象,树桩大而奇,形态蟠曲古朴,造型精巧奇美,倔傲刚劲。</p> <p class="ql-block">感谢你的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