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知青的🔥红青春之十三高家沟宋建香 回忆录

自然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知青生涯使我感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虽苦犹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高家沟知青 宋建香</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听说县里要编写柳林知青志,筹委会动员大家撰写回忆录。这又勾起我对当年知青经历的回忆。心又禁不住穿越到了半个世纪前那热情奔放、轰轰烈烈的青春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出生于1958年11月,1975年2月1日高中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在学校报名,插队来到柳林县高家沟公社高家沟大队,被分配到第3生产小队。本来,按照当时的政策规定,城镇户口的子女允许留一名在父母身边不用插队。我家的情况是,当时只有17岁的姐姐已经在一年前就插了队,按说我不是非插队不可的对象,并且姐姐的插队已经让全家人领略到插队有多么的苦和累,更不用说当时的号召是“扎根农村一辈子”。所以父母心有余悸,不愿意让我再步姐姐的后尘。但刚满16岁的我并没想那么多,看着同学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报了名,于是处处不甘落后的自己,也就不顾家里反对,毅然决然的在报名册上庄严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就这样,我前脚跨出校门,后脚就奔赴广阔天地,迈出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是属于单插知青。插队来到村里后,我被大队干部安置在一户农家院子的一孔闲置的旧土窑洞里。窑洞有三丈多深,窗户上没安玻璃,窗框上糊着变黄的麻纸,麻纸上贴着些白纸条,用来遮挡星星点点的破洞。我想这可能是为了安置我才新补上的吧。一进门,靠窗户是一条一丈来长的大土炕,上面铺着一张旧草席。紧挨后炕沿的是一个破旧的砖土灶台。因为光线不好,进屋半天才能看清窑后掌。贴墙散落的摆放着几口破旧的大黑瓷瓮,估计是房东用来储存粮食用的,地上还堆积了一大堆柴火。看到眼前的一切,我那颗原本火热的心一下子凉了多半截,顿时变得惆怅起来。后来我才知道,即便是这样的条件,还是大队干部为我甄选的村里比较富裕、干净的人家。房东看我年纪不大,对我挺照顾,尤其是得知我晚上一个人害怕,就让他们上二年级的大女儿陪我睡。</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虽然年少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不服输的性格己流露于神</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住所安定下来后,就要开始劳动了。村支书说:“你没种过地,就去水保队吧”。于是我就成了水保队里的一名队员。那时在农村,都是一天两顿饭,每天早上一睁眼我就得赶紧烧火做饭,吃完饭就要上工。在家时,尽管我的家庭也不富裕,但母亲是个特别勤快能干的人,从不让我们姐妹们上灶台帮忙,并且还经常给我们粗粮细做,让我们吃好吃饱。现在一下子变成每天要自己烧火做饭,所以觉得特别不适应。尤其是农村里没钱买煤炭,农民是用砍来的柴禾烧火做饭,我就更不适应了,做饭的时候常常是顾了添柴烧火顾不了做饭,顾了做饭火又灭了,一顿饭折腾上好长时间还做不好,反正是自己一个人吃,做成啥吃啥。着着急急吃完饭,等队长在村中场上一吆喝,我和社员们就接二连三地凑过去一起出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水保队的作业比较单一,每天就是填沟渠,平豁口,整理土地。早在下乡之前我就下定决心,到了农村一定要好好表现,不能让干部和社员说我是县城里来的,吃不了苦而瞧不起,更不能给知青丢脸。刚开始劳动那会儿。一上工,我就会出猛力,干得挺欢,但每每不足半天,力气就使完了,浑身没劲不说,肚子还经常饿得咕咕叫,只觉得农村的天格外的长。但看看周围的社员们都在那里埋头干着,自己又不好意思停歇,只得咬紧牙关硬撑着干。终于熬到队长发话收工的时候,胳膊已经酸得扛不动铁锹,腿也软绵绵的不像自己的,脚底下深一脚浅一脚地丈量着漫长的山路往回走,回去推开两扇破门板,照旧还得自己烧火做饭。就这样,每天重复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歇。枯燥乏味的生活加之劳动强度之大,寂寞的心里常常想家,等到夜深人静了,想着想着就不由地偷着哭,自己也不知道哭过多少回了。那时,我质疑自己的热情,质疑自己的理想,心里感到无比的惆怅。那段日子是我一生当中最最难熬且刻骨铭心的日子。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和房东两口子也熟悉起来了。他们看见我每天从地里回来,浑身疲惫还要自己做饭,为了一碗饭,要折腾上好半天,就对我说他们不在乎多做一个人的饭,不由分说直接把我的粮食和他们家的倒在一起,让我每天收工回来能吃上现成饭。房东的关照使我很感激,我用省下来的时间帮房东洗锅刷碗、挑水、扫院、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前赴后继插队的亲姐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为作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手上的血泡都磨成老茧了,我也学会像老农那样,一步一步、稳稳当当地干活了。我和社员们渐渐地熟悉起来了,尤其是和妇女社员们也能喋喋不休的拉家常了。那时的时髦语叫做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了,我的心情也一天天得变好了,不觉得孤独了,也不觉得农村的天比外面的天有多长了。在地里休息的时候,有时听老农们讲一些农村里发生的故事;有时我会虚心向老农请教一些农村谚语和种地知识。他们总是乐于教我,讲得又仔细又认真;有时擅长唱秧歌的几个老农还时不时地大吼几腔秧歌调子,用来解解乏困,活跃一下气氛。当时队里还让我兼记工员,我就在这个时候抽空给社员们登记工分,发工分券。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冬天到了,土地冻结,水保队的活就停下来了。于是我主动向大队提出申请,加入到青年突击队去修梯田,打坝堰。青年突击队的队长由年轻的村支书兼任。支书带头干,大家谁也不甘落后,我们比谁推车运土回回多,比谁拍的梯田棱又长又结实。尽管每天踏泥泞,冒严寒,我们的劳动热情依旧很高涨,每天都是干到日落西山才收工。吃过晚饭,还要经常去大队开会,那时政策、文件格外的多,所以会议也就多。我不但一次不落地积极参加会议,还要在会上给社员宣读文件,教大家唱红歌。那时“四人帮”已经垮台,我就教大家唱“打倒四人帮,人民喜洋洋”和歌颂英明领袖之类的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自己不怕苦,不怕累,劳动中积极肯干,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所以受到了大队全体干部和社员同志们的一致好评。1978年10月,大队党支部经公社党委批准,吸收我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给自己的知青生涯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方针政策不断调整,当年声势浩大的一批批农村插队知青大军,陆陆续续纷纷返城。1979年11月,我被分配到柳林县农业银行工作,至此完成了再教育的锻炼,结束了将近五年的农民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打靶归来留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左为作者)</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尽管时光将近过去半个世纪,今日回首,我仍然有一种深深的知青情节。知青生活确实是苦涩的。当年我们远离父母,去到土地贫瘠,条件艰苦的农村参加生产劳动,还时常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横在我们面前,这都需要只有十几岁的我们去独立面对,去克服,去解决,那时的我也经常会很茫然。但是,正是这种苦涩,才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人生的不易,才让我逐渐走向成熟。在那样艰辛的条件下,自己都挺过来了,以后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知青生活也是清贫的。每天起早贪黑,受苦受累,吃粗粮还要饿肚皮,烈日炎炎顶着干,严寒冰雪不休息。但正是这种清贫,才让我体会到农村老百姓的不易,也才拉近了我同农村、农民的阶级感情。五年知青生活的洗礼,更培养起自己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品格和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让自己在任何困难面前都勇于面对。走向工作岗位后,由于有知青生活的砺炼,自己总是勇于吃苦耐劳,不甘落后,任劳任怨地做好每一项工作,曾多次受到省、地、县各级的表彰与奖励。1992年,在行业内率先取得了经济师任职资格,同时被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直至2013年退休。因此,五年知青生活,自己没有丝毫的抱怨,而是感到虽苦犹荣。知青履历,赋予我人生道路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我为自己曾是一名光荣的知青感到无比骄傲,无怨无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谨以此文献给我逝去的青春韶华。</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新科技总让人精神抖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右为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韶华虽逝 坚强依在</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