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重庆之火,在于魔幻城貌。</p><p class="ql-block"> 山在城中,城在山中。山外有山,城中有城。层层叠叠,立体之城。</p><p class="ql-block"> 外地人集聚重庆打卡,观大山城之美。洪崖洞、十八梯、磁器口的夜晚更是引人眼球,令游人流涟往返。</p><p class="ql-block"> 而我这山城中人,却更喜欢去城外寻觅小山城中遗存的原味静谧老街。</p> <p class="ql-block"> 4月20日,一个很平常的周六,突然就想出城走走,去另一个我没去过的小山城看看。</p><p class="ql-block"> 清早,背着包就去了火车北站。出行太随意,居然忘了带身份证,赶紧在车站办了临时身份证,买张9点47分到长寿的动车票就进了站。</p><p class="ql-block"> 24分钟后,动车到了长寿北站。感觉比去市区还方便快捷。</p><p class="ql-block"> 出站乘109路车到凤城车站,先觅老城门。</p> <p class="ql-block"> 长寿,历史悠久,山势秀美,有历史文化渊源,也留下诸多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p><p class="ql-block"> 长寿城区似一缩小版的重庆主城区,依山傍水,房屋依山而建,也呈上下半城之势。上半城为内城,状如展翅的凤,故称凤城。凤城最早有四道城门与城墙围筑。下半城为老城区河街,连接上下半城的通道为“三道拐”老街,上世纪60年代初又紧挨老街建了缆车站,以方便居民上下往返。</p><p class="ql-block"> 老城门洞就位于凤城区望江路的临江一侧,在观景台凭栏而望,恍若有老朝天门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 紧挨着观景台的是复建的城楼,城楼下就是古城门。</p> <p class="ql-block"> 走下门洞石梯回头再看,眼前出现有年代感的古城墙。这就是长寿历史上的“西岩观城门洞”。</p><p class="ql-block"> 西岩观城门洞,明代城门,清代重建,拱卷式城门,长寿城区仅存的老城门。</p> <p class="ql-block"> 沿望江路上行,离西岩观城门洞几百米处即可见长寿缆车站。</p><p class="ql-block"> 长寿缆车站是整个重庆唯一还在正常运行的缆车站。始建于1964年,一直连系着长寿老城与新城。</p><p class="ql-block"> 与重庆望龙门老缆车站类似,长寿缆车站也采用了桥梁专家茅以升设计的“鱼腹式”轨道。该缆车站堪称国内缆车之最一一运行最久、线路最长、坡度最陡。承载了一代又一代长寿人的美好记忆。</p><p class="ql-block"> 最为可贵的是,现在这缆车免费为乘客上下行。</p><p class="ql-block"> 缆车站如今也成为长寿的一道景观。</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张长寿缆车站通车时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 站在缆车站看1号缆车徐徐上行进站。</p> <p class="ql-block"> 跟随当地人走进缆车,准备下行。</p> <p class="ql-block"> 在车厢内打卡纪念。</p> <p class="ql-block"> 随缆车下行中,见2号缆车徐徐上行。</p> <p class="ql-block"> 与2号缆车交汇于“鱼腹”轨道中。</p> <p class="ql-block"> 几分钟后到达下半城的缆车站。</p> <p class="ql-block"> 出站走几百米,一边是老街“三道拐”,一边是最早的河街。</p><p class="ql-block"> 河街曾经是长寿老城最热闹的一条街。面临长江,人流不息。</p><p class="ql-block"> 几经拆建,河街已变为整洁的滨江路。</p><p class="ql-block"> 在滨江路口简单吃点东西后,穿过大桥去对面的定慧寺。</p> <p class="ql-block"> 定慧寺,高居于与凤山正对的青龙岭最高处。“观江涛⽽息心涛,闻天风⽽畅禅风,定心⽽发慧,弘法以济世”,成为冠于长寿、闻于巴渝的佛教圣地。</p> <p class="ql-block"> 定慧寺,有千年古刹之称,旧名定慧院。⼤致以明朝初年为界,之前叫定慧院,后来叫定慧寺。</p><p class="ql-block"> 因矗立长江之滨,青龙岭之上,且历史悠久,定慧寺也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寺。</p><p class="ql-block"> 抗战前后,这里曾是全国水力发电工程总处驻地。</p><p class="ql-block"> “定慧晓钟”也一直居长寿八景之列。</p> <p class="ql-block"> 青龙阁,由一大一小两阁组成。</p> <p class="ql-block"> 王爷庙,因供奉镇江王爷赵昱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王爷庙既是宗教圣地,也是聚会场所。曾经是长寿居民观景、看戏、品茶、聊天之地。</p> <p class="ql-block"> “古迹犹存”为石额匾文。笔法圆润,书风雅洁。</p> <p class="ql-block"> 出定慧寺,回过大桥,迎面可见长寿著名的老街“三道拐”下半城街口。</p><p class="ql-block"> 在目前主城区原汁原味老街所剩无几之时,长寿三道拐明清老街的保留便显得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 走上搭建的现代街口平台,转角处便是一条蜿蜒曲折、上坡下坎、原汁原味的老街。</p> <p class="ql-block"> 三道拐老街形成于清嘉庆年间,曾经作为茶盐古道的一部分,商贾云集、热闹非凡,是河街至内城的人行通道。</p><p class="ql-block"> “三道拐”老街依自然山势曲里拐弯而筑,从上到下约有2.5公里长,沿街商铺、住宅林立。</p><p class="ql-block"> 当地人念念有词的“爬三道拐通身汗,下三道拐脚打颤。”,形象道出了三道拐的地势形态和艰难之行。</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重庆得山之绝妙,才能显城之独韵。山城重庆“城在山中建,水在城中穿”的山水格局,为各老街定下了山城独有的格调。那么,长寿的三道拐老街,是最具山城韵味的那条街。</p> <p class="ql-block"> 青石板见证着这条明清老街的变迁。每一块青石板都透出年代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 老街内见到的最后2家住户之一。不肯离去一定有深深不舍的依恋。</p> <p class="ql-block"> 老街内见到的最后2家住户之二。大红灯笼映罩着百年老屋的深情。</p> <p class="ql-block"> 三道拐整个建筑群依山而就,顺着山势蜿蜒,站在高处,你可以见到一片片青瓦房鳞次栉比。在蜿蜒曲折中,你可以体验到走“之”之道的愉悦。</p> <p class="ql-block"> 三道拐中的第“一道拐”</p> <p class="ql-block"> 第“二道拐”</p> <p class="ql-block"> 第“三道拐”</p> <p class="ql-block"> 一个人从下到上慢慢“爬”,不时驻足回望,三道拐老街真是呈一步一景沧桑古朴之美。</p> <p class="ql-block"> 走完三道拐即出上半城街口,街口为火神街。</p><p class="ql-block"> 告别“三道拐”去“长寿广场”。</p> <p class="ql-block"> 广场中的“长寿老人”,出自长寿有关传说故事。</p> <p class="ql-block"> 乘203路车去“菩提古镇”。</p><p class="ql-block"> 所谓“古镇”,其实是借助于固有的两条水系打造的人文与饮食街巷,演绎着曾经的古镇水乡风情,让传说中的古镇呈现如今新貌。</p> <p class="ql-block"> 固有的两条左、右水系。</p> <p class="ql-block"> 万寿广场与长寿塔,地面刻有约万个“寿”。</p> <p class="ql-block"> 打造的过街楼</p> <p class="ql-block"> 打造的古戏台</p> <p class="ql-block"> 古戏台后面的青春美少女雕像</p> <p class="ql-block"> 打造的城门庙</p> <p class="ql-block"> 打造的古衙门</p> <p class="ql-block"> 街上的传统竹编吸人眼球。吃着冰粉,漫步于主街水巷看看热闹还是很有意思的。</p> <p class="ql-block"> 走至“古镇”尽头便是正在修建的“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心里在想:若干年后,打造的建筑也许就成了真“古董”,哈哈哈......</p> <p class="ql-block"> 一个人兴致勃勃的又开开心心的逛完古刹、老街、新镇,乘末班长途车打道回府,返回我主城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