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轶事之第一次

大灰狼6870564

<p class="ql-block">  人一生之中,究竟会遭遇多少形形色色难忘的“第一次”需要应对,谁也无法说清。刚当知青时,由于大环境的突然改变,无论在生产劳动中,还是日常生活里,我们都碰到了生命成长历程中比以往更多的“第一次”。</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背背篓</p><p class="ql-block"> 背篓是当地农村人家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件重要工具。</p><p class="ql-block"> 初下乡时,知青点的住房刚开建。虽说房屋为典型的土木结构,但也需要一些稍大的石块奠基。房子建在半山腰,合适的石块需要到箐沟之中捡拾。首次来到未来的知青点,一是希望为新家的建设出点力,另外也想体验一把背篓背重物的感觉,于是我们每人找参与建房的老乡借上一个背篓,兴冲冲地沿着崎岖不平的山间小道去往沟箐之中寻找大小适宜的石块。</p><p class="ql-block"> 石块并不难找,我们面临的真正挑战是如何将那坠在背篓底部沉甸甸的石块,从沟底背到半山腰的目的地。由于首次负重爬陡坡,那竹篾编制的两条硬梆梆的辫状跨手,将两边肩膀勒得疼痛难忍不说,越背越沉的背篓也让胸腔中的气息“入不敷出”……好不容易挪到地头,许多人都是还没将石块倒出来,就直接将背篓随便往地上一扔,便瘫坐在地,大口大口地喘起粗气。一些原在一旁乐呵呵抽着旱烟卷,看知青笑话的老乡,待见到自己那被随意抛弃在一旁的背篓上被石块砸出来的伤痕,方才忙不迭地收起了笑脸,变为拎着受伤的背篓心疼地直叫唤。</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烧火塘</p><p class="ql-block"> 当地农村,在房屋“客厅”地上挖个约一米见方的浅坑,讲究些的再用方石在周边砌上一圈以做装饰。坑中间支上个圆形铸铁三脚锅圈,下面架上木柴烧起来,即可用以烧水做饭和取暖,这便是火塘。</p><p class="ql-block"> 令人费解的是,当地并不缺竹子,但却从没见哪家哪户用竹子做上一个吹火筒。平日里,我们没少见老乡半趴在火塘边,直接用嘴对着火塘吹气的景象,或许是长期如此这般“锻炼”的缘故吧,明显感觉到当地老乡的“中气”是一个比一个足,在那连声的“呼呼呼”的吹气声中,火塘里的柴火便听话地熊熊燃烧起来。我们是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潜意识中觉得也应该入乡随俗。</p><p class="ql-block"> 下乡第一次烧火塘,由于没有经验,虽也听闻过诸如“柴要空心,人要实心”之类的俚语,但却并没真正弄懂其中“柴要空心”的含义,一次性将太多的木柴塞入火塘,而使之少了必要的“呼吸”空间,加之柴也没干透,尽管我们知青户男男女女围着火塘、撅着屁股费劲地吹了半天气,却就是难见期盼中的火焰升腾。不等一顿饭做熟,人人皆已是被柴烟熏得脸花眼红涕长流……</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使用擦子</p><p class="ql-block"> “擦子”是一种厨房专用工具。它造型简单,在一块长约40公分、巴掌宽窄的中空方木中间,镶上一组薄铁皮制成的鱼鳞状“刀孔”,便算完成了。使用擦子可以更加省力快捷的将诸如洋芋、萝卜之类的农作物变为粗细均匀的细丝。</p><p class="ql-block"> 下乡之初,与笨手笨脚地使用菜刀相比,大家更愿意使用擦子。不过,为此我们也没少付出代价----往往在将物品“擦”得只剩下一小块时,稍有不慎,手指就极易碰上刀孔而受伤。</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使用擦子擦洋芋,我们不少人都曾遭遇到手指被擦子擦破皮的情况,个别对疼痛不是特别敏感的知青,往往直到殷红的鲜血滴到盆中那或黄色或白色的洋芋丝上时,才惊诧地发觉自己的手指受了伤。在那一脸盆待炒的洋芋丝里,真的是不知道“混”进了多少个人的鲜血和手指上的皮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