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晋祠(博物馆)

xy

<p class="ql-block">“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p><p class="ql-block">山西晋祠博物馆简称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p> <p class="ql-block">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这里的殿宇、亭台、楼阁、桥树互相映衬,山环水绕,文物荟萃,古木参天,是一处风景十分优美的古建园林,被誉为山西的“小江南”,是一处国家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园林,驰名中外。尤其是圣母殿、侍女像、鱼沼飞梁、难老泉等景点是晋祠风景区的精华。祠内的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晋祠有三绝三宝三匾</p><p class="ql-block">晋祠三匾之一“水境台”</p><p class="ql-block">水镜台位于中轴线最前端,始建于明朝。初来晋祠的游览者,会将水镜台的背面(正对大门的一面)误认为是正面,其实绕过去一看就明白,这是一座坐东朝西的古戏台。水镜台是经过多朝的增建,才形成现在殿、台、楼、阁四种融合的风格。除前面的较为宽敞的舞台外,其余三面均有明朗的走廊,建筑式祥别致。背面上部所悬匾额“三晋名泉”,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书体清秀,笔力遒劲;正面上悬正额“水镜台”,是清乾隆翰林、名书法家、晋祠人杨二酉所题,以秀丽著称,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会仙桥</p><p class="ql-block">现在的会仙石桥,已用木桥覆盖保护了。</p> <p class="ql-block">金人台</p><p class="ql-block">也称莲花台,据《晋祠志》记载:"铁本是金,熔铁铸人,名曰金神,金能生水,有金则水旺。"古代先民们便集资铸造金神,祈求"风调雨顺",于是便有了现在的"金人"。四人铁人中以西南隅的铁人为最,是北宋绍圣四年(1097)所铸,溜光钲亮,被称为宋朝的“不锈钢”,造型独特,威武雄壮。东北隅的铁人为民国2年(1913年)补铸。</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匾之一“对越”</p><p class="ql-block">对越坊在晋祠景区中轴线上的金人台西,建于明代万历四年。不仅造型优美,结构壮丽,雕刻玲珑,彩绘鲜艳,极富观瞻价值。相传,明代书法家高应元的母亲患偏头痛顽症,百医无效,后在吕祖面前求得一签,签上写到:“添砖加瓦”,高应元在祠内仔细观察,发现殿、堂、楼、阁、亭、台、桥样样都有,惟独缺少牌坊。所以便选择在金人台西造了这座牌坊,并亲手书写匾额,悬于中央,这就是有“雄伟之笔”美誉的晋祠三大名匾之一的“对越”二字。“对越”语出《诗经·周颂·清庙》:“对越在天”一句。“对”,意为报答;“越”,意为宣扬。“对越”即“报答宣扬祖先恩德”,此处应是一语双关,既指报答宣扬母德高尚,也指圣母邑姜功德无量。</p> <p class="ql-block">晋祠古建筑三宝之一献殿</p><p class="ql-block">献殿建于1168年(金大定八年),1594年(明万历二十年)重修,原为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梁架只在四椽栿上放一层平梁,不弱不费。前檐明间敞门,四周槛墙,上至直棂栅栏。四角结构合理,坚固耐久,店内敞朗,外观稳固而舒展。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晋祠古建筑三宝之一鱼沼飞梁</p><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其实是晋祠圣母殿前的一座桥。所谓“鱼沼”是指桥下泉池,所谓“飞梁”即水上之桥,始建于北宋时期。古代宫殿门楼前往往有水、有桥,但多是纵向单体,晋祠圣母殿前的这座桥与之不同,呈十字立体交叉状,东西为干,宽阔平坦,与大殿正门相接;南北下折,如鸟之双翼,振翅欲飞,故称作飞梁。桥边的栏杆和望柱形状奇特,人行桥上,可以随意左右。这种突破一字形的十字飞梁在中国古建筑中实为罕见,被誉为史上第一座立交桥。故而被梁思成先生称为“孤例”。“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p> <p class="ql-block">晋祠古建筑三宝之一圣母殿</p><p class="ql-block">圣母殿在晋祠中轴线最后隅。前临鱼沼,后拥危峰,雄伟壮观。创于北宋天圣年间。其殿外有一周围廊,亦是中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殿宽七间,深六间,极为宽敞,却无一根柱子。屋顶黄绿琉璃瓦相间,远看飞阁流丹,气势雄伟。殿前廊柱木雕盘龙,八条蛟龙倒映水中,随波浮动,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盘龙雕柱,其雕于宋元佑二年。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鳞甲须髯、活灵活现,雕柱距今虽已近千年,但依旧风从云生、一派生气。</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绝之一侍女像</p><p class="ql-block">圣母殿内供奉着43尊彩塑。主像是圣母邑姜,其余42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殿内的宋代彩色泥塑,是我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尤其是其中的32尊侍女像,各有其特殊形象,身体的丰满与俊俏,脸庞的清秀与圆润,又因性格和年龄大小而异,口有情,目有神,姿势自然呈现出极不相同的思想感情。晋祠侍女像是一批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物造型,是中国古代社会难得的现实主义杰作。</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绝之一周柏。</p><p class="ql-block">周柏为西周所植,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树高18米,树围5.6米,主干直径1.8米,向前倾斜45度,形似卧龙,又称卧龙柏。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写下“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诗句。古柏至今仍是浓荫蔬影,苍劲挺拔。</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匾之一“难老泉”。</p><p class="ql-block">难老泉亭中匾额甚多,其中以明末清初傅山所题“难老”匾最为著名,其用笔苍劲洗炼,颇具神韵,被誉为“神奇之笔”,列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绝之一难老泉。</p><p class="ql-block">晋水有三个源泉:善利泉、鱼沼泉、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泉水出自悬瓮山断岩层。《山海经》有:“悬瓮之山,晋水出焉”的记载。泉水清晰见底,长流不息。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命名为“难老泉”。晋水源头特有的长生萍,浓翠如玉,四季长青,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p> <p class="ql-block">朝阳洞</p><p class="ql-block">晋祠内的朝阳洞 ,亦名茶烟洞,被称为晋祠内八景之一的石洞茶烟。站在洞前居高临下,可俯瞰全园。清初六大师之一的傅山曾隐居于此,其题写的“晋源之柏第一章”就嵌于朝阳洞石阶下的周柏旁壁间。</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祠</p><p class="ql-block">奉祀西周时晋国第一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堂,现祠堂是经元、明、清三代翻修扩建而来,殿内塑像均为明代作品。过殿内的乐伎像系元代作品,为研究元代乐器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元代乐伎塑像</p> <p class="ql-block">晋祠不开口的为母狮</p> <p class="ql-block">晋祠开口的为公狮</p> <p class="ql-block">晋祠关公庙正在维修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舍利生生塔</p><p class="ql-block">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创建,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楼阁式砖塔,高38米,8角7层,玻璃剪边,轮廓秀美,塔顶饰有琉璃龙八条,远远望去,高耸的古塔,映村著蓝天白云,甚是壮观。舍利生生塔位于奉圣寺北的浮屠院中。据传释家牟尼圆寂后,其骨灰形成各色晶莹的珠子,佛家称“舍利子”,其中一粒埋于塔下,乾隆帝年重建此塔时,发现有许多舍利子,如今一粒变成千百粒,莫非是“佛门有灵,生生不竭”?,于是叫做“舍利生生塔”。塔内调设有螺旋蹬道,可登塔顶(现在不开放),每层开4门8窗,凭窗远眺,晋祠内外美景可一览无余。如果在夕阳西下时欣赏宝塔,还会出现漫天云锦、满塔光辉的壮丽景观,被誉为“宝塔披霞”。</p> <p class="ql-block">晋溪书院</p><p class="ql-block">晋溪书院初名晋溪园,始建于明嘉庆四年(1525),为明代重臣王琼的私人别墅。王琼去世后,他的长子改“晋溪园”为“晋溪书院”,成为王氏子弟学习的场所。后因年代久远而渐至圮倾。1992年6月至1993年6月,仿明清建筑风格修复晋溪书院,两进院落,建筑古朴典雅,景致清幽,三面环水,与晋祠古建筑浑然一体。“子乔祠”是“晋溪书院”的主体建筑。</p> <p class="ql-block">2022年7月5日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