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故乡

柯思嘉

<p class="ql-block">  浦东新区科普影像家协会小嵇在融媒体工作,经常在《浦东发布》上发表镇村亮点抖音,颇有成绩。最近与我聊起新场镇祝桥村在打造美丽乡村情况,成绩斐然。那是我插队落户的地方,从1975年4月-1979年9月 ,在祝桥5队整整呆了4年半,开过三期大治河,农活几乎都干过。直至考上大学,带着右肩上留有一块挑担留下的硬肉<span style="font-size:18px;">离开了农村。</span>5年插队生涯,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艰苦。1980年春上为写调查报告《黑田析》,曾回5队采访,文章得了个校园百花奖。此后40多年过去了,我没有回过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 小嵇知道后约我去祝桥村看看。今天上午如约驱车村委会,与蔡舟瑜书记见面,得知蔡书记就是5队村民,问起其家父,原来是蔡建达,认识 ,只是比我小几岁,当时个子还矮,性格内向。我离开农村时蔡书记还没出生。在村委会遇到好几位5队老乡,我都能叫出名字。祝桥村给了我太多的深刻记忆。</p><p class="ql-block"> 蔡舟瑜书记给我俩介绍了祝桥村的发展情况,人文景观。当然如果可能我也想为祝桥村做些公益。随后我想去5队走走,蔡书记派了蹲点培养的小张带我们去。</p> <p class="ql-block">  祝桥村,竹是特色。酷暑难耐、竹荫遮蔽、凉风习习,周身惬意。</p> <p class="ql-block">  我在曲幽竹宛百年老屋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1986年7月11日,龙卷风曾袭击过祝桥村,村民伤120人、亡5人。财物损失无以数计…立碑是为了忘却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  龙卷风后建起来的农民住宅。</p> <p class="ql-block">  5队里有一天主堂,天主教系清康熙年间由外国传教士传入南汇县。解放前,祝桥天主堂译名降临堂,俗称蔡家桥天主堂。祝桥天主堂初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重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5队蔡姓居多,也叫蔡家宅天主堂。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曾在此地关押过村民。我插队时,天主堂被移作木器加工厂及缝纫作坊。我们知青搭伙在厂里,每天用一铝制饭盒蒸饭,菜肴荤素均有 ,最喜欢的是米饭里蒸咸肉,特好吃。省去了我们烧饭的苦恼。饭师傅姓宋,和蔼可亲,他儿子小我二岁,叫明龙,也是我小伙伴,经常来往,后来学裁缝、进厂了。</p> <p class="ql-block">  印象中灰蒙蒙的天主堂如今修葺一新。我与其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三灶港上的一座水泥桥,插队时,这里是一座木桥,5队分为南浜、北浜,挑担经过此桥 ,会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桥板还会有弹性的上下跳动。沿着三灶港一直向东,可达三灶镇,比所属的坦直镇要近一些。记得8队与三灶蔡圈村之间有一民国石板桥相连,现在石板桥已无处可寻了。</p> <p class="ql-block">  远远的看到一辆农用车驶来,等车行至桥中央,我一眼认出是原来的电工蔡世德,刚才在村委会遇到她女儿我也认出来了。四十多年不见,他仔细端详,认不出我来,也难怪,我17岁插队时,体重只有99斤,现在要152斤。经过提示,他才说出是新场来的知识青年。</p> <p class="ql-block">  蔡世德带我去看他的家园,我脑海里还有他家的老屋印象,变化之大,已不可同日而语了。蔡世德今年88岁,已是5队最长者了。今天要去吃豆腐饭,与我同岁的阿章母亲过世了,据说原来是队里最长者。我知道原来队里最长者是阿章爷爷宋海连,好像活到了96岁。</p> <p class="ql-block">  仓库场边的沟头梢,以前经常在这里摸鱼捉虾,也有罱泥船在此停靠、挑河泥上岸的。边上原来还有一氨水池,曾发现甲鱼上岸在此产蛋,一窝10来个。</p> <p class="ql-block">  远远的就看到周文龙朝这里走来,体型没啥变化,只是两鬓斑白了,我大声叫着他的小名“阿乱”,他迟疑了一下,马上也叫出了我的名字。文龙大我一岁,插队第一晚我是睡在他家。以前经常在一起玩耍,后来他当了生产队长。我们知青走后,知青房被他买下来了。说着带我们去看知青房。</p> <p class="ql-block">今天下午翻到了一张周文龙上世纪70年代的照片。岁月不饶人,当年是何等的青春,如今牙齿已屈指可数。</p> <p class="ql-block">  知青房已被文龙翻修过,原来房子顶上铺的是芦苇加红瓦,下雪天雪花会从瓦缝里飘落下来,记得有一年雪下的特别大,蚊帐顶上的积雪我是用畚箕处理的。墙壁也没粉刷,空隙很大,冬天河面结冰,室内的水也一定结冰。最西面二间是拖拉机间,文龙是拖拉机手,没少给我零号柴油,用作煤油炉燃料。</p> <p class="ql-block">  我在我住的知青房门前留影。与我住一起的是我同学的哥哥、叶建克,他早我一年来插队,当队里的会计,也会电工,一个好人。1979年上半年 他顶替母亲到一市属厂上班了;我在生产队当记工员、曾一个人扛起大队“三抢战报”,同年下半年考取了大学也离开了农村;隔壁是二位76届上海杨浦区控江中学与凤城中学过来的知青,康康与治平。他俩也在1980年的大返城政策下,回上海了。好想知青一起聚一下,回忆回忆当年的生活、回忆开挖大治河、回忆我们不易的青春岁月…</p> <p class="ql-block">  1978年4月29日与康康(右)合影于新场。</p> <p class="ql-block">  1978年2月与知青陈建华(中)回乡青年宋志刚(左),他1978年考入上海六师。与我同年同月同日生。坦直小学支部书记岗位退休。合影于周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