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

天雁(拒私聊)

<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12日,早上一睁眼就听到外面淅沥沥的下着雨,一上午没停,心想这一天又出不去了。中午吃完午饭,看看外面的雨还是没有停的意思,干脆什么都不想了——睡觉。午休起来,发现雨停啦!看看天,乌云密布非常好看,刚刚下完雨又凉快,拿起相机决定去天坛。</p><p class="ql-block"> 这次拍摄多采用慢门拍摄。</p> 圜(huan)丘在天坛南半部,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坐北朝南,四周绕以红色宫墙,上饰绿色琉璃瓦,是皇帝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又称祭天坛。<div>  子墙四周各有一大门。北门叫成贞门,也称北天门;东门叫泰元门,也称东天门;西门叫广利门,也称西天门。南面正门叫昭亨门,也称南天门。每座门上题有满汉合璧门额。各门名称的第二个字顺序排列为元、亨、利、贞。“元”,代表始生万物,天地生物无偏私;“亨”为万物生长繁茂亨通;“利”,为天地阴阳相合,从而使万物生长各得其宜;“贞”,为天地阴阳保持相合而不偏,以使万物能够正固而持久</div> 圜丘台中心是一块呈圆形的大理石板,称作天心石,也叫太极石。从中心向外围以扇形石。上坛共有九环,每环扇形石的数目都是“九”的倍数。一环的扇面石是9块、二环18块、三环27块,……九环81块取名九九。中层坛从第十环开始,即90块扇面石,直至十八环,为126块九组成,下层坛从十九环开始,至第二十七环,扇面石243块。三层坛共有378个“九”,合计用扇面石3402块。 数门钉 回音壁就是天坛公园中皇穹宇的围墙。而对于皇穹宇是用于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在这里一般都存放着祭祀所用的神牌。而皇穹宇的围墙则有着神奇的可以传递声音的功能,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不免得称奇。 斋宫是皇帝进行斋戒的场所,在皇室的各种祭祈建筑中,都建有斋宫,现存最完整的斋宫建筑是北京天坛的斋宫。斋宫在天坛圜丘坛成贞门外西北,坐西朝东,平面为方形。<div>  天坛斋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是皇帝举行祭天大典前进行斋戒的场所。祭天前,皇帝提前三天来这儿斋戒沐浴,要求不茹荤、不饮酒、不听音乐、不入内寝、不理刑名、不问疾吊丧,清正洁身,以示诚敬。</div> 钟楼:明初,斋宫设木架,悬铜钟。每于皇帝进出斋宫均鸣钟迎送。清 乾隆八年(1743年)始建重檐歇山二层钟楼一座,内悬永乐年铸素面大钟一口,名“太和钟”。钟体巨大浑厚,钟声圆润洪亮。大典前,皇帝起驾出斋宫,开始鸣钟,到达祭坛则钟声止。 中间一间为主殿,正面悬挂着乾隆御笔“钦若昊天”巨匾,表达了天子对皇天上帝的虞诚之心。这里也是皇帝会见阁僚以及百官候驾的地方。<br>  无梁殿内主殿布置到现在都是按乾隆时期的原貌陈列,紫檀木制成皇帝宝座,紫檀瘿木制作的五扇屏风,屏风上雕刻有九龙戏珠的图案,这些都是清代的古董哟。 时辰亭高2米,是一个小型殿宇式石龛,下面设一窄高石座。为大典前由太常寺及钦天监官员奏报时辰,请驾诣坛所用,届时由上述官员将祀日时辰奏折呈送亭内,再由执事人员转呈皇帝。<br>  祭天大典开始前,由钦天监官员将时辰牌进于时辰亭,皇帝依所奏时辰,从容起驾出宫,临坛行礼。 斋宫正殿红墙绿瓦,分外壮观。据说这种绿瓦表示皇帝在此不敢妄自尊大,而只可对天称臣。屋顶覆盖着绿色琉璃瓦,檐下斗拱都是琉璃烧制而成,具有很好的防火作用。殿的匾额为“敬天”。“敬天”一词表示皇帝对天神无比的尊敬。 斋宫内城御河全长350米,河宽8.5米,深同外河。东面及南北两面架有汉白玉石桥。<br>  斋宫御河原为流淌之活水。1958年,天坛管理处进行了斋宫御河修缮工程,对内外御河进行了彻底的疏浚,拆砌了河岸,重砌宫墙,一度采用机井水注入斋宫御河,还放置了游船,但终因渗漏严重,最终取消了注水,仍恢复为旱河。 祈年殿:由28根金丝楠木大柱支撑,柱子环转排列,中间4根“龙井柱”,高19.2米,直径1.2米,支撑上层屋檐;中间12根金柱支撑第二层屋檐,在朱红色底漆上以沥粉贴金的方法绘有精致的图案;外围12根檐柱支撑第三层屋檐;相应设置三层天花板,中间设置龙凤藻井;殿内梁枋施龙凤和玺彩画。祈年殿中间4根“龙井柱”,象征着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中层十二根大柱比龙井柱略细,名为金柱,象征一年的12个月;外层12根柱子叫檐柱,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中外两层柱子共24根,象征24节气。